问题

2022年(今年)出生人口预计有多少?

回答
2022年出生人口,这可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大家都很想知道,在经历了前几年的低迷后,今年这个数字会有怎样的变化。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看看大背景。近几年,我国的出生人口确实是在下降的,这跟很多因素都有关系。比如年轻人婚育年龄推迟,生育意愿普遍降低,再加上养育成本、教育压力等等,这些现实问题让很多家庭在生孩子这件事上变得更加谨慎。

那么,今年(2022年)的情况会怎么样呢?国家统计局会发布官方数据,但我们也可以从一些蛛丝马迹里窥探一二。

首先,生育政策肯定是绕不开的话题。国家一直以来都在大力鼓励生育,从三孩政策的推出,到各种配套支持措施的出台,比如生育补贴、税收优惠、延长产假、发展普惠托育等等。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希望能够扭转人口下降的趋势,让更多家庭敢生、愿生、能生。政策的效果是否显现,多多少少会在今年的出生人口数据上有所体现。

其次,经济环境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加上看得见的未来,往往更能增强人们的生育信心。如果今年经济发展向好,大家对未来的预期也更乐观,那可能对生育率会有一个提振作用。反之,如果经济压力增大,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减少,那么生育的顾虑自然也会增加。

再者,社会观念的变化也是一个长期影响因素。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已经淡化,更注重的是优生优育和生活质量。所以,即使政策鼓励生育,如果社会观念没有同步跟上,或者育儿的实际困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出生人口的增长也可能不会特别迅猛。

还有,疫情的影响也不能忽视。虽然现在疫情已经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但前两年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比如经济收入的影响、对未来生活安排的担忧,都可能影响了部分家庭的生育计划。有些原计划生育的夫妻,可能会因为疫情的不确定性而暂时推迟了生育。当然,也有一些家庭可能因为居家时间增多,反而有了生育的契机。所以疫情的影响是复杂的,最终在全年数据上如何体现,还需要观察。

综合来看,今年(2022年)的出生人口数量,很可能是在前几年低位运行的基础上,受到各项政策和经济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究竟是继续小幅下降,还是有所企稳甚至微弱回升,这确实是大家都在期待的一个结果。

很多研究机构和专家也对今年的出生人口做了预测,但由于影响因素众多且变数较大,预测值也各不相同。有些预测认为,出生人口可能还会略低于2021年的水平,但下降的幅度可能会收窄;也有一些观点认为,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发力,加上部分积压的生育意愿可能得到释放,今年的出生人口可能会出现企稳的迹象。

最终的答案,我们还是要等到国家统计局发布官方数据才能知晓。但无论数字如何,这都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侧面,也关系到我们未来的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2/1/26 改进了表格,调整了一些数据使得整体看上去bug少了很多。

也加入悲观党

——————————

这两天工作摸鱼,看到很多回答都是宣泄情绪,搞得天要塌了一样。

我还是想要利用现有数据,做出较为科学的预测,得出自认为更严谨的推测,毕竟人会有情绪,数据难以说谎。

于是去某宝花1.8买了一份历史普查数据,汇总做了表格,然后尽量填满整个页面,得到非常有意思的数据。

初始数据大概是这些:【49年~21年历年总人口、死亡人口和出生人口】;以及【53年、64年、各年龄阶段人口数量(5岁一段)】,为了填补满每年的各年龄阶段的人口数,就对每个年龄段的死亡概率作合理的预测,比如,年龄小的意外死亡率较低,每年约为万分之3到8左右(随年限调低,医疗条件上升),60岁以后的死亡概率高约为千分之三到百分之一随着年龄调高(70岁以后大幅度调高)、随着年限调低(医疗条件上升)。

用这种公式直接下拉表格,不断微调不同时期下各年龄段的死亡率,使得模拟算出的【各年龄段人口 之和】 约等于 【统计总人口】。

这个时候的数据就有一定的准确性了。

再进一步精确参数,还可以利用官方的2010年、2019年各年龄阶段人口数量(5岁一段)手工拟合,使得表格数据进一步准确。

基于这些数据,可以开始对未来人口进行预测。

首先,现有的列【出生率】【死亡率】两项,若基于这2个参数进行预测显然不合理,因为这百年来人口金字塔结构是不平衡的(可以从历史数据看出,每个5岁年龄段人口严重不平衡),用这2个概念作为恒定值预判未来人口肯定是不合理的,毕竟过去几十年,这2个参数波动都如此大了。

所以,我引出2列会相对稳定概念:适龄人口生育率,各年龄段死亡率(这个参考官方表格也能找到),具体不表,结果能拟合就差不多得了,看个大概。

可以看出,随着计划的展开,适龄生育率大概控制在4%左右,20年以来突然变成3%,个人猜测大环境有点情况了,或许和疫情有关。

适龄生育率,我取延续近两年的3%~3.5%,填入表格:

结论:

1,十几年内,因为适龄生育大军的减少,(以及社会压力?)真实生育率会逐步降低到0.6%以内,达到现在韩国的水平,世界第一可以期待(狗头)

2,十几年后,老人成倍增加,死亡率会翻倍,超过2%,一个村子里,每出生一个婴儿,会同时死亡4个老人。

3,人口总数会从14亿,缓慢降低到10亿左右,没办法,人口结构是缓慢变化的,毕竟一生很长。百年内,中国还是人口第二大国。

2022年进入负增长,未来40年内,每年负增长也就是每年递增百万左右,从-1到-2000万,不到二十年,直到25年左右,死亡巅峰达到每年2500万左右,这个巅峰不算峰,可以叫做高原,因为连续2000万的年死亡人数还要持续二三十年……

当然,人口数量上,不会那么悲观,人口结构上就有点头疼了,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已经从过去的5%,到1997年的10%,再到近两年的18%,按照这种趋势,即将达到20%,并未来20年左右达到30%,40天内达到40%的顶峰(有点恐怖),同样,这个顶峰不算峰,也是持续二三十年的高原。

或许真的没有什么人口红利了,如果把所谓红利当做贷款,现在是开始要还债了。经济放缓势在必行,爽了50年,接下来50年是难受的一两代人的沉重生活。

或许50年后,会舒缓过来,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再到百年后, 才是一个没有人口负债、也无需红利贷款的新时代了。


避免重复回答,具体表格内容和图标制作过程见本人回答:

2021 年全国人口为 14.1260 亿人,比上年末增加 48 万人,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周天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5119

user avatar

我觉得2023年中国的出生人数一定能震惊朝野。因为现在随着病毒变异越来越猛,防控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再加上西安最近让孕妇流产等各种骚操作。所有明年想怀孕的都得掂量掂量类似的不便利会不会落到自己头上。因此23年出生的人数可期。

user avatar

可能成为涉密信息。

user avatar

初步估算在1300万人左右,加上老少边穷地区新生儿不上户口的习惯,2022年中国新生儿约在1450万左右。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党领导一切。有了这个认知,数据的来源便清晰可见。

身为三十岁成为厅级领导的干部,这两年对身边的下属、周围的朋友、远方的亲戚,全都进行了耐心劝解,希望他们不要在意年龄,坚持多生多育的观念,重回祖宗之法。

你生得多养的多,万一里面有一个成为世界首富的,不就光宗耀祖、光耀门楣了吗?

尽管我还未婚,属于大龄单身的儒雅少年,但我也写了一万字的保证书,并把这份保证书打印成薄薄的册子,以每本8800元的价格,近乎于无偿性质的送给了下属、商业老板。尤其是多年挚交的老朋友们,身为老板的他们哪家公司里没有千八百人?

我吃点苦、受点罪无所谓,我得把这份生育的信念传递给更多人,扭转不婚不育的社会不良风气。

就在昨天,我一个49岁的女性嫡系下属传来喜讯,诞下了一对龙凤胎。祝贺的同时,我希望她能把我的这本小册子送给她的亲朋好友,最少二十本起步吧,她欢天喜地的把钱给我转了过来。

这说明什么?多生多育的观念,至少在我的周边,逐渐形成了规模。

这让我颇感欣慰的同时,也看到了极小部分群体对中国新生人口的唱衰。这种现象我不意外,中国经济不也被唱衰了几十年么?

作为接班人,我是断然不敢享受任何权力的,家里除了雇佣特级厨师二人、保姆四人外,只有一套四百多平的市中心别墅。尽管住在如此狭窄的空间,我也会保证自己至少生一个孩子。

只是每每想到孩子上学举办校运会时,邀请的仅仅是奥运会主持人主持开幕,我就感到一阵冰冷。这么苦的日子,不知道孩子能否习惯。

但,不管咋说,黑嘴们恶意唱衰新生人口,注定没有好果汁吃。

我话放这嗷,必打你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2年出生人口,这可是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大家都很想知道,在经历了前几年的低迷后,今年这个数字会有怎样的变化。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看看大背景。近几年,我国的出生人口确实是在下降的,这跟很多因素都有关系。比如年轻人婚育年龄推迟,生育意愿普遍降低,再加上养育成本、教育压力等等,.............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不少同学纠结,一边是即将开启的梦想大学生活,一边是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让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把这个利弊掰扯清楚,希望能帮你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决定。先来说说今年8月赴美读本科,今年8月就去。优点: 实现梦想,抢占先机: 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你能够按照原计划,今年8月就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早.............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苏联成立100周年”可能存在一些信息上的偏差。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于1922年12月30日,所以2022年并不是苏联成立100周年,而是成立100周年前的99周年。苏联的100周年是在2022年12月30日刚刚过去的。尽管如此,苏联作为20世纪一个极其重要且影响深远的.............
  • 回答
    今年(2022年),我们确实能感受到一股就业市场的寒意,失业的情况比往年要严峻不少。这不仅仅是某个行业的个体现象,而是很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让不少人面临着找工作或者保住工作的双重压力。首先,宏观经济环境是绕不开的起点。全球经济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比如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和供应链冲击,持续的通货膨胀,.............
  • 回答
    嘿,哥们儿/姐妹儿,看到你今年21岁,准备入学明治,同时还在纠结要不要“假浪”去考“梦校”这件事,我太懂了!这绝对是一个让人挠头的十字路口,选择哪条路都有各自的道理,也伴随着不同的挑战和收获。咱们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假浪”考“梦校”的念头,以及它背后的考量,然后看看入学明治这个选项,最后再给你一.............
  • 回答
    明年(2022年)的经济前景,对比起今年(2021年),整体来看,会显得更加复杂,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挑战会比今年更严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更负面”就能概括的,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今年2021年的经济情况。今年可以说是全球经济从疫情初期的深度衰退中开始强劲反弹的一年。各.............
  • 回答
    今年地方债发行规模将超 7 万亿创新高,2022 年额度有望提前下达,这个数据具有多重深远意义,涉及到宏观经济、财政政策、金融市场以及地方政府的运作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一、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层面的意义:1. 积极财政政策的信号与发力: 稳增长的抓手: 地方债,尤其是.............
  • 回答
    对于想入手索尼电视的朋友来说,2022年的K系列和2023年的J系列确实是让人纠结的选择。到底K系列提升了哪些?值不值得等?还是直接上J系列?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先说说2022年K系列,它到底“K”在哪儿?K系列是索尼在2022年推出的旗舰和次旗舰型号,最直观的提升主要集中.............
  • 回答
    12月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了,感觉时间就像指缝间的沙子,抓不住也留不住。每年这个时候,心里总会涌上一股莫名的情绪,一半是感慨时光飞逝,一半是盘点这一年的得失。今年,还有不少事情,扪心自问,确实留下了点儿遗憾。首先,工作上,总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虽然没犯什么大错,但有些项目推进得不够快,或者在创新和细节.............
  • 回答
    如果默克尔在2022年3月4日仍然在任德国总理,她面对今日(指2022年3月4日)的俄罗斯乌克兰局势,很可能会采取一系列延续其过去外交政策风格的、审慎且多管齐下的应对策略。她的行动将是基于她长期以来对俄罗斯、欧洲安全以及德国在国际舞台上作用的理解。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应对方向,并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强.............
  • 回答
    2022年3月16日,联合国国际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ICJ)就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领土争端作出裁决,要求俄罗斯“停止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这一裁决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法律效力、背景及后续影响值得深入分析。 一、裁决的背景与法律依据1. 案件来.............
  • 回答
    2022年A股市场在整体经济环境下经历了一定的波动,但并未出现全面崩盘的情况。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2022年A股的走势逻辑和关键影响因素: 一、经济基本面:压力与复苏并存1. 国内经济数据 GDP增速:2022年全年GDP同比增长3.0%,略低于预期,但全年经济增速仍高于2021年的8..............
  • 回答
    2022年葛兰的医疗基金能否“翻身”,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是从行业趋势、基金策略、市场环境及潜在风险等方面进行的详细解读: 一、2022年医疗行业整体趋势1. 疫情后复苏与结构性变化 疫情冲击后的恢复:2022年全球医疗行业逐步从疫情初期的低迷中恢复,但复苏节奏因地区差异而异。中国.............
  • 回答
    2022年全球金融市场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是否会出现“大牛市”需结合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地缘政治等因素综合分析。以下是基于2022年经济背景的详细分析及可能的利好方向: 一、2022年全球经济与市场环境分析1. 全球经济复苏分化 美国:2022年美国经济增速相对强劲(约2.5%2.7%),.............
  • 回答
    2022年,美国经济和通胀形势确实面临复杂挑战,但整体上并未出现系统性崩盘,而是处于调整和结构性变化的阶段。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美国经济是否会出现崩盘? 1. 经济基本面的稳定性 GDP增长:2022年美国GDP实际增长约2.1%(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高于2021年的2.5%,但增速放缓。.............
  • 回答
    2022年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通胀高企、利率上升、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因此“最稳”的理财方式需综合考虑风险、收益和流动性。以下从不同类别详细分析2022年较稳健的理财方式,并给出建议: 一、保守型理财方式(低风险、高流动性)1. 货币基金(短期理财) 稳定性:货币基金主要投资于短期国债、银.............
  • 回答
    以下是我为最高人民检察院设计的10个具有代表性的法律问题,涵盖司法实践、法治建设、社会热点等维度,旨在通过知乎平台展现检察机关的职能与社会价值: 1. 反腐败斗争中的"打虎拍蝇"如何实现制度化? 背景:2022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42人,处分厅局级干部213.............
  • 回答
    2022年清朗专项行动有关情况发布会是国家网信办在2022年期间组织的一系列网络治理行动的阶段性总结,旨在回应公众对网络环境治理的关切,展示政府在净化网络空间、维护网络安全方面的成果与措施。以下是发布会中值得关注的详细信息: 1. 发布会背景与目标 专项行动背景: 2022年,中国互联网面临网.............
  • 回答
    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57万人,其中近300万人可能落榜,这一现象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中国社会、教育、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现实。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社会背景:学历竞争与社会流动的“刚需”1. “双一流”建设与人才竞争 中国近年来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双一流”建.............
  • 回答
    2022年1月20日,北京正值“大寒”节气,这一天的降雪为这座城市披上了一层银装,形成了极具诗意的雪景。以下是对那天北京雪景的详细描述,以及如何捕捉这份意境的建议: 一、雪景的自然呈现1. 降雪时间与强度 1月20日清晨,北京迎来了一场持续约3小时的初雪。降雪强度适中,雪花以细密的颗粒状飘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