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俄这次签署的天然气合同价格到底合理么?对中国有什么深层的影响?

回答
中俄这次签署的天然气合同价格到底合不合理,这可不是一个简单能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它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因素,就像在一个棋盘上,每一步落子都会影响到全局的走向。要说清楚,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价格“合不合理”?得看从谁的视角看

首先,关于价格本身,公开信息不多,大部分是基于一些“市场分析”或者“专家解读”。这本身就带着点“雾里看花”的意思。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理解:

对比国际市场价: 我们得知道,国际天然气价格波动很大。尤其是在欧洲能源危机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欧洲买气的价格简直是“天价”。相比之下,中俄之间能够签署一个相对稳定的长期合同,价格即便不是最低,也可能是一种“相对合理”的选择,至少是规避了极端的价格风险。
长期协议的特点: 长期合同的好处是价格的稳定性。虽然短期内可能不是最划算的,但它为中国的能源供应提供了长期保障。想想看,如果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能源需求不断攀升,而国际市场价格又居高不下,有个稳定的、可预测的价格,对国家经济规划是非常有利的。这就像买房,你可能买的时候觉得贵,但如果未来房价涨到你买不起,你就会觉得当时的决定是明智的。
“兄弟价”还是“市场价”? 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中俄关系当然不是简单的商业关系,夹杂着政治、战略层面的考量。很多人会期待“兄弟价”,也就是价格会比国际市场价更优惠。但俄罗斯作为资源出口国,它也有自己的市场逻辑和利益考量。所以,合同价格可能是在一个“市场主流价格”的基础上,再考虑一些战略互信的因素。具体优惠多少,外人很难说清。
运输成本和管线投资: 新的天然气管道建设和运营成本非常高。合同价格里也必然包含了这些投资的摊销。如果管道的建设是为保障长期供应而进行的战略性投资,那么价格的核定也会考虑到这一点。

对中国有什么深层影响?这才是关键

价格合不合理,最终要看它对中国能带来什么。这影响是多维度的,既有看得见的,也有摸不着的:

1. 能源安全与稳定供应的双保险:
摆脱对海运的依赖: 中国目前很大一部分天然气依赖进口,主要是通过海运LNG(液化天然气)。海运虽然灵活,但受制于地缘政治、航运能力,以及马六甲海峡等咽喉要道的潜在风险。中俄通过管道输送天然气,直接打通了陆地能源通道,相当于在中国能源版图上多了一道坚实的“血脉”。这使得中国在能源供应上多了一个重要的、相对独立的来源,大大增强了能源安全感。
多元化供应网络: 以前我们可能更依赖少数几个LNG进口国,或者个别国家的供应。这次合同的签署,进一步优化了中国的能源供应结构。即使某个主要供应国出现问题,中国也有能力通过其他渠道(包括陆上管道)来弥补缺口。

2. 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稳定能源成本: 天然气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在发电、工业生产(如化肥、化工)、居民用能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稳定的天然气供应和相对可预测的价格,对于控制能源成本、稳定物价、促进工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全球能源价格波动加剧的情况下,这份合同的“锚定”作用会更加凸显。
支撑“双碳”目标: 中国正在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发展天然气是重要的“过渡”能源,用以替代煤炭,减少碳排放。充足的天然气供应,是实现“双碳”目标、治理空气污染的有力支撑。

3. 地缘政治与战略的“微妙平衡”:
深化中俄战略协作: 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合同的签署,进一步巩固了两国在能源领域的深度合作,体现了双方战略互信的加深。这种合作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带有明显的战略指向,有助于在复杂国际局势下,双方形成更紧密的战略呼应。
对国际能源格局的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能源采购行为对全球能源市场有显著影响。这份合同的达成,意味着中国对俄罗斯油气资源的战略性锁定,这无疑会影响到其他传统油气出口国和进口国的战略布局。特别是对于一些依赖对华出口能源的国家,可能会感受到新的竞争压力。
“去美元化”的推进: 如果这份合同的结算能够更多地使用人民币或卢布,那么它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去美元化”进程,减少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对美元体系的依赖,提高中国的金融自主性。

4. 东北振兴与区域经济的联动:
管道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 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和运营,会带动沿线地区的基建投资、就业机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国东北地区,能够获得更稳定、更经济的能源供应,也将为当地的经济转型和发展提供动力。
促进区域一体化: 能源通道的打通,也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在能源、经济领域的更深层合作。

需要注意的“阴影”部分

当然,我们也不能只看好的一面。这份合同也有一些潜在的“阴影”或者说需要警惕的地方:

长期合同的“绑定”: 长期合同意味着长期的承诺。一旦未来国际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下跌,或者中国国内能源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这份合同可能会让中国承担一定的“机会成本”。
对俄依赖的“深度”: 虽然我们强调能源多元化,但过分依赖任何一个单一的供应来源,即使是战略伙伴,也存在潜在风险。未来如何继续在其他方向上拓展能源供应,依然是一个课题。
合同细节的“不透明”: 正如前面所说,合同价格和具体条款并不完全公开。这使得外界很难对其进行精确的“合理性”评估,也容易引发各种猜测。

总结一下

总的来说,中俄这次签署的天然气合同,从中国视角来看,更多的是一种战略性选择,其“合理性”更多体现在对能源安全、经济稳定、地缘政治和“双碳”目标等长远战略目标的支撑作用上,而非仅仅局限于一个账面上的“低价”。它为中国能源供应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更多的战略选项,同时也意味着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迈入了更深层次。

这份合同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仅是一笔交易,更是中国在复杂国际能源格局下,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要真正理解它的“合理性”和“深层影响”,我们需要拉长时间的维度,去观察它在中国能源战略、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总有些逗比啥都不懂啥都不知道都能在知乎瞎锤子打呼乱说。

逗比告诉你个网址海关统计快讯 (customs.gov.cn),有个数据在线查询,国家没那么多事瞒着逗比谣棍蛋子。

逗比谣棍,2019年12月2日下午17时中俄天然气管道通气。

逗比谣棍,管道气态天然气1千克约等于1.25方,

2019年进口俄罗斯管道天然气4800万方,价格107万美元,千方22美元。

2020年进口俄罗斯管道天然气37亿方,价格6.363亿美元,千方171.9美元。

2021年进口俄罗斯管道天然气94亿方,价格15.1亿美元,千方160.6美元。

贵不贵要对比:

2021年进口土库曼斯坦管道气300亿方,价格67.91亿美元,千方226美元。

2021年进口缅甸管道气38亿方,价格14.1亿美元,千方371美元。

告诉逗比们一件事,中国管道气态天然气同道现在只有5条,中亚ABC线,俄罗斯东线,缅甸线。缅甸那么贵是因为从中东液化船运到缅甸再气化后输送到云南,多了个液化再气化的过程。

谣棍再告诉你一个知识点,汽轮机300方左右发1000度电,3月7日荷兰天然气批发合约价345欧元/兆瓦时是3700美元千方,23号跌到117欧元/兆瓦时是1300美元千方。

欧元人民币都在1比7挣扎,人民币日元都1比19。赢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