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牛奶卖不完宁可倒掉也不免费送人?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牛奶销售中的多个复杂因素,包括 商业逻辑、法律法规、食品安全、品牌形象、成本控制以及心理预期 等等。虽然从表面上看,“送人”似乎是更人道的选择,但对于牛奶生产商和销售商来说,它可能带来比倒掉更大的麻烦和损失。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牛奶卖不完宁可倒掉也不免费送人的原因:

一、 商业逻辑与成本控制

1. 免费赠送的成本不容忽视:
运输成本: 即便牛奶卖不完,其运输、冷藏等环节仍然发生了成本。如果决定赠送,仍然需要承担将牛奶从仓库或门店运输到接收者的成本。这笔费用可能不菲,尤其是对于大批量赠送的情况。
人工成本: 分发赠品需要人力进行包装、登记、管理等工作,这同样需要支付人工费用。
损耗成本(再此转移): 虽然免费送了,但如果分发不当或接收者无法及时饮用,也可能造成二次损耗,而这些损耗的“追责”或管理会更加复杂。

2. 维护品牌价值和市场定价:
价格锚定效应: 牛奶作为日常消费品,其价格会影响消费者对其价值的认知。如果牛奶经常以免费或极低价格赠送,会严重破坏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正常价值的认知,形成“廉价”的印象。
削弱正常销售: 如果消费者知道总会有免费的牛奶可得,他们会降低购买意愿,等待免费赠送,这会进一步打击正常销售。
扰乱市场秩序: 大规模的免费赠送会打乱正常的产品流通和定价体系,可能引起其他品牌或渠道的不满。

3. 对经销商和销售渠道的承诺和利益:
合同与协议: 牛奶生产商与经销商、超市等销售渠道通常有销售合同或协议,其中包含了销售目标、定价策略等。如果随意赠送,可能违反合同条款,损害经销商的利益,导致合作破裂。
利润空间: 经销商的利润来自于正常销售,免费赠送会直接剥夺他们的销售机会和利润。

二、 法律法规与责任风险

1. 食品安全责任:
保质期和储存条件: 牛奶的保质期和储存条件非常关键。即使是临期牛奶,也必须保证在销售或赠送时的品质和安全。一旦赠送的牛奶出现质量问题,导致消费者食用后生病,那么生产者将承担严重的法律责任,包括巨额赔偿和品牌声誉的毁灭。
追溯系统: 食品行业有严格的追溯系统,所有环节都需要记录在案。免费赠送意味着要对接收者的信息、赠送数量、时间等进行详细记录,这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和风险。如果出现问题,难以有效追溯和管理。
食品处理规定: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关于食品处理、储存、分发和销售的严格规定。免费赠送可能需要符合特定的法规,否则可能存在违法风险。

2. 税务与合规:
税务问题: 商品的赠送在税务上可能被视为一种收入或支出,需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申报和缴纳税款。随意赠送可能涉及税务合规问题。
捐赠的特定程序: 如果要进行合法的捐赠,通常需要通过特定的渠道和程序,并获得相关部门的许可,这增加了流程的复杂性。

三、 食品安全与消费者信任

1. “临期”牛奶的风险:
保质期是关键: 很多卖不完的牛奶是接近保质期或已经过了保质期。虽然“临期”牛奶在短时间内仍可安全饮用,但其品质(如口感、营养成分)可能有所下降。如果赠送给消费者,消费者可能因为品质问题而不满意,甚至产生安全担忧。
不可控的二次损耗: 赠送给个人消费者后,如何保证他们能够及时、正确地储存和饮用这些牛奶是无法控制的。例如,消费者将其放置在高温环境中,或者过了几个小时才饮用,都可能导致牛奶变质,最终生产者仍然可能被追究责任。

2. 消费者信任的脆弱性:
信任成本远高于赠品成本: 一次不愉快的免费赠送体验(如拿到变质牛奶、口感不好等)可能会严重损害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一旦信任丧失,修复起来将非常困难且成本高昂。
避免“劣质”形象: 生产者宁可选择销毁,也不愿将可能存在品质争议的产品以免费形式送出,以维护品牌形象。

四、 组织管理与执行效率

1. 大规模赠送的组织难度:
精确匹配需求: 如何准确地将即将过期的牛奶匹配到真正有需求并且能够及时饮用的人群,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组织工程,远超单个企业的运营能力。
物流与分发网络的建设: 需要建立一套高效的物流和分发网络,才能将牛奶及时、安全地送达目标人群手中。这通常需要政府或社会组织的参与。

2. “以次充好”的道德风险:
道德压力: 如果企业选择将即将过期的牛奶以免费形式送出,而没有做好质量把控,可能会被视为“以次充好”或利用弱势群体来处理滞销品,从而引发道德谴责。

五、 实际操作中的替代方案(但不普遍或有局限性)

尽管直接免费送人风险大,但实际操作中,企业可能会有其他处理方式,但这些方式也存在局限性或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低价处理: 在保质期内,以非常低的价格(例如半价、一折)出售给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或特定渠道(如社区团购、临期折扣店)。
捐赠给有组织的慈善机构: 一些企业会选择与有资质的慈善机构合作,将临期牛奶捐赠给这些机构,由机构负责统一分发管理。这转移了部分风险和管理成本,但仍需确保捐赠品的质量和符合机构的要求。
加工成其他产品: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临期牛奶加工成奶粉、酸奶等保质期更长的产品,但这也需要额外的设备和工艺成本。
动物饲料: 在某些情况下,不适合人食用的牛奶可以作为动物饲料,但同样需要符合相关规定和处理流程。

总结来说,牛奶卖不完宁可倒掉,主要是因为免费赠送的“隐形成本”和“风险成本”远高于其表面价值。 企业需要考虑:

品牌形象和市场价值的维护。
食品安全责任和潜在的法律风险。
对经销商的承诺和商业合作的稳定性。
税务和合规性问题。
大规模免费赠送在组织和管理上的巨大难度。

因此,尽管看起来不人道,但从商业和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销毁滞销的牛奶可能是在权衡了所有潜在后果后,企业认为“损失最小”的选择。这种做法也反映了现代食品产业链中对产品质量、品牌信誉以及法律合规的极高要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牛奶场主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送人,但为什么黄金、钻石商人却并不会把黄金钻石扔掉或者送人呢?钢铁厂不愿意把钢铁免费送人呢?

答案其实也不难,因为黄金、钻石、钢铁这些东西不会坏掉,就算现在卖不出去,等到以后价格涨了价值也就回来了。就算真的急需用钱,那也可以打折卖,而不必扔掉。

其实当年教材上举这个例子的本意,并不在于道德批判,而是为了说明经济危机对于生产体系导致的影响。而举牛奶这个例子,则是因为这个例子更直观和生动。

我们家的亲戚里有养奶牛的。奶牛这种动物,一旦进入产奶期,必须要天天挤奶,否则牛会因为胀奶而出现一些疾病。这就是说,在一定的时期内,奶牛每天都会源源不断的产生牛奶。但对于奶农来说,这些奶必须卖出去才有价值。可在经济危机之下,牛奶的价格已经抵不上牛奶的运输成本。好比说前段时间河北的一对农民夫妇卖1300斤菠菜卖了15块钱,但如果他们要把1300斤菠菜运到城里,运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低于15块钱。这也就是说,如果扔掉菠菜最多是不挣钱,但如果要去卖菠菜却有可能赔钱。

而牛奶、蔬菜这些东西的问题又是储存周期短,不可能像黄金、钻石一样放个几十年、上百年一点不影响销售。这些东西几天卖不出去就要坏掉,而与此同时奶牛还在源源不断地产奶,这样一来牛奶自然也就坏掉了。

至于说为什么牛奶宁可倒掉也不送人?如果现在郊区的一个奶牛养殖厂要免费送牛奶,你会去领么?你一个人一天最多喝两三斤吧?两三斤牛奶的价格可能也就是两三块钱,但你到郊区去就算坐公交车,车费这不止这点钱了——何况还得算上时间成本。

如果说开车去拿,一次装上几百斤行不行呢?理论上行,几百斤牛奶的价格怎么也比几十公里的邮费便宜。但是——请务必注意:第一,你拿了几百斤牛奶之后要干什么?如果是喝的话,你能喝多少?你全家能喝几天?第二,更重要的是,奶厂出来的奶都是鲜奶,没有任何杀菌和保鲜措施,你想喝的话要加热杀菌之后才能喝,喝不完的奶就算放冰箱里几天之后肯定也坏了——普通人家里不可能有专业的灌装和保鲜设备的,想自己处理成长期保鲜的奶,也是不现实的。

更好的例子,是代入到上面卖菠菜的那个场景中——菠菜一分钱一斤都不到,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去买?因为时间和交通成本根本划不来。那为什么周围的人不去买?因为一个村里大家一样都是种菜的,自己家里的都吃不完,为什么还要去买?就算别人免费送,也根本犯不上去拿。

对于那些销售牛奶的商家来说也是一样的。因为鲜奶的保质期很短,在经济危机下能买得起牛奶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商家只能降低牛奶的进货量,否则大量的牛奶过了保质期也依然要扔掉。对于牛奶厂商来说,商家降低进货量是没问题的,但要有个限度。比如,一个奶牛场原本每天可以生产1万瓶牛奶,6000瓶是盈亏线。现在商家把进货量从1万瓶降低到7000瓶,这个奶牛场依然可以运转下去。但在经济危机下,市场的需求很可能直接降到800瓶。在奶牛场眼里,为了这800瓶牛奶而维持这样一个工厂的运转是毫无价值的。与其亏钱,也还不如把牛奶倒掉。

user avatar

浏览了一下英语的文献,我发现我们可能对大萧条时期奶农倾倒牛奶有很大误读。

首先根据我找到的资料,美国大萧条时期最大的一次牛奶倾倒事件是1933年的威斯康辛奶农大罢工。教科书中所说的“倾倒牛奶”的原型应该来自这起事件。

图:当时的报道:运奶车出车祸,有人受伤,纠察队出击,牛奶被倾倒…

先说背景。1929年前美国经济蒸蒸日上,美国奶农的日子也很不错。当时的奶价是每100磅4.79美元,其中46%归奶农,33%归大型加工厂,21%归零售商。威斯康星是当时美国奶农最多的州。

但当大萧条来临之后,由于行情不好,奶价开始下跌到3.48美元/100磅,并且个体奶农的份额降到了30%。

加上经济危机,威斯康辛的奶农们逐渐开始对自己与奶厂之间的这种分配方式感到不满。当地奶农开始联合起来,想要通过罢工的方式与奶厂(也就是资本家)谈判,要求获得更高的进货价。这就是罢工也就是牛奶倾倒运动的起因。

这里我们要明确两个点:

  1. 倾倒牛奶的不是资本家,而是奶农,是生产者。倾倒是一种罢工的方式。所以倾倒牛奶应该被视为【工人不工作所以浪费工厂产能】,而不是【资本家故意毁坏产品】
  2. 这是一次有组织的奶农大罢工,是当地所有奶农联合起来一起倾倒牛奶,而不是单个奶农的个人行为。

图:联合起来的奶农倾倒牛奶

所以当我们知道倾倒牛奶是一起罢工,而不是狭义的经济行为后,很多问题就有了新的理解思路,很多疑点也可以得到解决。

比如为什么我们在讨论倾倒牛奶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降价出售】这个选项?按常理来说大部分牛奶卖不出去,商人为什么不降价贩卖呢?既然奶价高,为什么个体奶农不按照略低于市场的价格进行贩卖呢?

按照古典经济学理论当然无法解答。但如果你按照罢工理论进行理解,答案就一目了然了:单个奶农降价售卖牛奶,虽然对那个奶农有利,但对全体奶农来说是不利的,因为会挑起奶农之间的价格战。

而当时奶农都已经组织起来,形成了区域性垄断的奶农联盟,比如威斯康星最大的奶农协会Farmers' Holiday Association。 根据曼瑟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奶农联盟的目的是为全体奶农获得集体利益(公共产品)。那么组织起来的联盟一定会坚决杜绝成员私自降价销售牛奶,因为如果放任这种行为,就会让所有奶农进入激烈的价格战。所以对于联盟来说,最符合利益的行为只能是联合起来逼迫奶厂提高收购价,让全部奶农都能获得利益。

而在谈判的过程中,奶农联盟发动了他们最大的武器,也就是倾倒牛奶(相当于罢工)。这是一次非常有组织性的区域性大罢工。奶农联盟必须尽自己所能动员该区域所有奶农都参与倒牛奶活动。因为只要有一小部分人不参与,这次罢工就会前功尽弃,原因是那一小部分奶农可以反手与奶厂达成更符合自己利益(却不符合集体利益)的生产协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贼

这也是为什么1933年威斯康辛奶农大罢工非常暴力。联盟不但要阻止资本家对罢工进行破坏,还要强迫一小部分不愿意倒牛奶的奶农也加入到倒牛奶行动中来,建立纠察线排查任何进入奶厂的车辆防止有人偷运牛奶等等。

如果你看看那个年代的倒牛奶照片,你就能发现这些照片中总有好多人一起倾倒,或是所有牛奶都集中销毁。这就是因为倾倒本身是一次集体行动。

图:保卫罢工的纠察队

图:在铁路旁倒牛奶,纠察队可能刚刚查货了一批通过火车运往工厂的牛奶,然后就地销毁。

与此同时奶厂也发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破坏罢工,主要做法是帮助那些想要当工贼的奶农继续生产,收购工贼的牛奶,也就是“保护工作的权力”,手段包括开辟各种后备运输方式,从小路运奶,用铁路运奶等。当地出现奶荒之后,美国国民卫队也加入进来与奶农们对峙,保护工贼不受其他奶农攻击,催泪瓦斯什么的也都用上了。奶农伤亡非常惨重。

不过威斯康星那次罢工的结果还算是好的,各方协商后,奶农联盟出资买下了乳品厂。随后罢工结束,大家各自返回农场工作,牛奶倾倒行为也就停止了。

————————————————


当然,我不是说这个问题下其他答案是错的。从经济角度解释为什么商家会毁掉自己的产品是正确的;把原因归咎于运输储存,或者价格操控也是正确的。这些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相对应的例子。只是这些解释都不太符合在1933年的这场倾倒牛奶的行动。


en.wikipedia.org/wiki/1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再合适不过了。

记得当时初中吧应该,恰巧赶上金融危机,家里面经营着牛场,奶站不收牛奶,奶价一落千丈。百余头牛一年时间里,亏损将近一百万,但我爸爸坚信奶价会回暖,硬生生挺了一年多。一年后牛场转手,剩下的就只是一身的外债。一年时间里,好不夸张的讲,我家的八只黑背,闻见奶味道就躲。更别提倒掉的有多少了。一年时间里,让我的世界观刷新了很多下限,也让我知道,人心未必换来人心,。当时老妈觉得牛奶这么贱,就免费让人来打,想要多少给多少。每天天没亮,院子门口围着一大群人等着免费牛奶。随着领奶次数增多,他们自顾自的熟络起来,进我家拆我爸烟,装走我家饲料回家喂猪,甚至他们一桶一桶的要也并不是自己喝。竟然有个老太太点名让我早上五点起来给她送奶,理由是自己腿脚不好,我去你娘个腿儿,你怎么不早死了算了。你特么三个儿子你让我送?除了打小看我长大的几个叔叔阿姨我见面亲切问好,其他人我自动屏蔽。都是免费给的,没想到他们在外面说这个给的多那个给的少的嚼舌根子。

前几天在某个问题下看到一句话,我觉得好有道理。

他们要的不是公平公正,要的是便宜占尽。

你一边骂着商人无义,一边要商人舍利。你以为你是谁,你是狗。看见肉就想叼过来的狗。根本不想想给不给你吃。

我不是给商人洗地。这只是事实。

ʕ•̫͡•ʕ*̫͡*ʕ•͓͡•ʔ-̫͡-ʕ•̫͡•ʔ*̫͡*ʔ-̫͡-我是分割线ʔʕ•̫͡•ʕ*̫͡*ʕ•͓͡•ʔ-̫͡-ʕ•̫͡•ʔ*̫͡



一觉醒来吓的我裤子都没穿就来更了。

第一次在知乎漏戾气收获五百赞,让我有点羞耻感,只是一些陈年往事,本来说出来只是讲讲那时候家里的故事,明显有些答非所问,在这里和各位说声抱歉。自己重新审视了一下,发现确实怨气过重了,望各位不要把这种我的个人认知带到生活里,凃添烦恼。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有很多,不能因为这些事我们就以偏概全。

有小伙伴说我戾气太重,我接受批评,并予以改正。因为我昨天刚回复完他,我下公交就摔了一跤狗吃屎。这件事教育了我,装逼,真的要谨慎呐!血与泪的教训我就不多说什么了。

还有小伙伴问当时为什么不加工成奶酪放到淘宝卖,因为当时淘宝没出来呢啊。再说全球经济危机,并不单单是这一个行业的问题。

当时破产跳楼的只能说很多很多。家里的牛场可以说是我爸妈一辈子的心血,自己年少贪玩儿,从不关心钱从哪儿来这个问题。导致后来家里负债累累的时候我依然不知道怎么去节省。。是真的不知道怎么节省,就举例说明一下,我当时初中每月生活费事高中时期的三倍左右,当然高中一般一个月800~1200左右,这下知道我有多混蛋了吗?说实话我很感谢这段经历,这段经历让我懂得很多,学会很多,让我体谅父母,让我成人懂事,让我了解花钱真的交不到朋友,让我知道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我觉得初中到高中是我人生蜕变时期,这段时期没有让我成才,它让我成人。。我很自豪有我的父母,他们没有被一身外债击垮,几年操劳下来还清了外债,面对困难他们硬着头皮挺了过来。我能做的就是以后多陪他们。长情不及久伴用在他们身上也是极好的!

呼呼,好了。今天也是谈到点子上,有些话我不吐不快。叨扰各位听我唠叨了。。有时间再来给大家讲讲我的故事。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害我摔跤的那位小伙伴出来,看我不打死你。

:: ೖ(⑅σ̑ᴗσ̑)ೖ :::: ೖ 我又来分割了 : ೖ(⑅σ̑ᴗσ̑)ೖ ::::

已经破千了,天呐,我何德何能担的起大家如此抬爱呢?!

大家千万不要被我带坏了风气,我们上知乎要本着和谐交流,互相学习的态度。你们这样赞我,臣妾罪过大了啊!

一篇牢骚能上千赞,让我越来越觉得,我是一个不要碧莲的男人。

₊˚‧(๑σ̴̶̷̥́ ₃σ̴̶̷̀)·˚₊₊˚‧(๑σ̴̶̷̥́ ₃σ̴̶̷̀)·˚₊我来分割了✍(՞ ՞✌)✍(՞ ՞✌)

既然你们觉得分割线好萌,那我萌死你们好吗?!ʅ(‾◡◝)ʃ(*≧m≦*)(❁´◡`❁)*✲゚*୧(๑•̀⌄•́๑)૭( ̄_, ̄ )

(˶‾᷄ ⁻̫ ‾᷅˵) (*^ワ^*) ヽ(≧Д≦)ノ ♡ͥ (⁎❛⃘ੌ દ ❛⃘ੌ⁎)♡ᵕ̈*

够不够???

昨天彻夜未眠(好吧我撒谎了),我躺在床上,蜷缩在被窝里,手机在枕边放着。滴答滴答的声音一刻不曾停歇,我知道那是知友在给我答案点赞,但听到耳朵里犹如啪啪啪的打脸声。一股羞耻play的感觉油然而生,我起身从床边拿起香烟,从抽屉里拿出珍藏已久的zipo点燃了它。一股辛辣呛人的气息涌进肺叶,但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我抬起头,仰望着45度,以一个帅的令人发指的姿势陷入了深深地沉思当中。

已经破三千了,我该怎么办??谁能告诉我?一向以抖机灵为己任的我是不是惹上大麻烦了?哪位大v会不会看不惯我来砍我?会不会一边砍一边说,丢雷老某,发的特么什么玩意儿。我明天出门要不要做个发型,要不要打个蜡?万一有人要和我合照该不该微笑:)?会不会出门被板儿砖拍啊!?会不会出门就有人对我指指点点,窃窃私语,看,就是那个帅比,明明已经这么帅了,还特么卖萌,要不要点碧莲。

我的心真的好乱。!!我的内心处于崩溃。!





啊哈哈啊哈哈哈,被自己蠢哭。。。

感谢各位的点赞和关注,祝大家好,以后只能加强自己的学习丰富自己的阅历来给大家呈上更优质的答案。

再给大家卖个萌,郑重申明,我是男生。求婚的各位,求放过啊!( ̄︶ ̄)><( ̄︶ ̄)/ (‵﹏′) ╮(‵▽′)╭

user avatar

资本家就是为了形成价格的联盟,拉高价格继续剥削群众才不得不这样做的。

如果他免费把牛奶送人,显然本来买得起的人也不可能买牛奶了,他就更亏了,所以他不可能送人,宁愿倒掉也要要维持价格。

我就不懂了,为什么总有些高票非要给资本家辩护。

说是什么运费问题,送人也要成本的问题。

运费和销售的成本不本来也可以包含在牛奶的生产之中吗?

一件牛奶,只有送到需要喝牛奶的人的手上,这件商品才算真的生产完成。

繁荣时期一样的消费者,一样的厂商,距离是一千公里,消费者还是一百万人,厂商要把牛奶送到他们的手中。

萧条时期送人也是一样的一千公里,一百万人,一样的运费,和销售一样的分发费用。

更别说运费和销售费用还会因为司机和销售员工资的下降而降低了。


所以倒掉就是一种减产了,资本家就是通过一种减产手段来维持价格,这和资本家裁员减少生产牛奶本身没有任何区别。

那些说如果消费者跑到牧场去就能免费喝牛奶的人,其实就是自己掏过路费帮资本家倒掉一部分而已,资本家当然乐意消费者不远千里而来帮他们处理过剩的垃圾,其实这相当于资本家把价格维持在了“人的路费”,并从中获得了与“处理垃圾的费用”相等的利润。

消费者是一个人,人的运费远大于牛奶的运费,消费者凭什么必须要掏更大的代价来补偿资本家那一小部分的运费?



运输和零售本来就是生产中的一环,所以减少运输就是减产,整件事结局就是资本家减产了,就是资本家为了维持高价,为了维持利润继续剥削群众而倒掉了牛奶。

辛苦生产出的牛奶被倒了,而消费者又没有喝到牛奶,这个铁证如山的客观事实摆在这里,消费者又不全都是经济学家,这其中资本家要掏什么费用,资本家有什么难处,资本家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他们根本没必要去了解。”

user avatar

因为送人的操作成本比倒掉高

user avatar

为什么房子卖不动宁可空着也不低价卖给穷人?

user avatar

以前我也非常不耻这种行为,直到我在星巴克上班……

2000年那会的星爸爸还不像现在那么小气,每天糕点柜都要满满的,陈列好看,说要保证早起看到的出样糕点和晚上闭店时的糕点都要一致,不能让客人买不到。那会的点心好像是东莞黑玫瑰糕点厂生产的,提前半天空运到北京……你想想这个成本。

然后闭店了,肯定24小时保质期的就不能第二天再卖了啊,晚班的员工就会打包一些,然后扔掉剩下没人要的,吐槽一下当年适合老外口味的各种点心三明治真难吃啊。

作为一个接受过社会主义教育,痛恨资本家倒牛奶的少先队员的我当然很惊讶也很气愤这种资本主义作风,于是每次扔垃圾的时候,我都会把点心包装好,不碰到其他的脏东西,然后扔在商场后面的垃圾台上,而不是垃圾桶里,这样周边的一些拾荒者,老爷爷老奶奶就能吃到了,我还觉得我胸前的红领巾更鲜艳了……

结果,不但没人感谢我,反而有人把带着包装盒保质期的点心拿到店里来说买到了过期的来勒索,有人拿着昨天的包装盒,说吃坏了肚子要赔偿,更有甚者衣着不整的流浪汉天天在玻璃门外等着我,就那种眼睁睁的看着啊!店里的客人和晚班孤独的我都要被吓死了啊!

后来店长下了命令,所有过期糕点必须撕开包装,弄碎,最好用水冲过,不能保证再有人能拿到吃到……

再后来,星巴克终于开源节流,把糕点成本降低,改用通州的点心厂,而且也不要求晚上满满的糕点柜了……

user avatar

因为“白送”也需要成本,而穷人实际上连“白送”的牛奶都喝不起。

刚好看到有篇分析乳业的文章,可以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乳业上下游一起发财:6元一盒的牛奶成本仅1元
比如,蒙牛特仑苏有机纯牛奶6元多一盒(250毫升),该款产品的原奶采购均价为4~5元/公斤,一公斤原奶可以生产四盒,每盒的原奶成本仅为1元多,不会超过2元。

换句话说,就算牛奶白送给你,但灭菌、包装、仓储、运输、分销这些环节仍然还在,最后“白送”你还得掏4-5元。这就是点赞最多答案里提到的困境所在:穷人真想得到“白送”的牛奶,那就需要乳品制造商除了白送奶之外,再倒贴其他环节的费用。算下来,资本家倒掉牛奶,损失的无非是沉没成本,而如果白送牛奶,却需要继续追加边际成本,自然只能干脆倒掉。

所谓经济危机,就是这样一种状态:资本家穷得送不起,工人穷得收不起,最后陷入彻底崩溃的境地,并造成极大的浪费。所以,需要国家介入干预,一方面给穷人发低保,保证他们至少能够买得起“白送”的牛奶;另一方面给牛奶相关行业补贴或者干脆直接投资该行业,让他们能够雇佣一部分失业的工人,并把牛奶从农场主和资本家手里运出来,低价卖给穷人。

否则,如果指望市场调节,只能等到一边养牛的倒的差不多了,一边穷人死的差不多了,才能再次建立起新的均衡。


PS:你们的关注点能在答案本身吗?

user avatar

古代犯人收监都要贿赂狱卒。如果不贿赂,狱卒就会把犯人折磨得死去活来。

然而经常有穷B犯人根本拿不出钱,于是基本上都不会有好下场。

有人问狱卒,你看这些人那么穷,又何必折磨他们呢,再怎么折磨,你也拿不到钱啊?

狱卒的回答很简单:钱的确拿不到,但规矩不能坏。如果只是因为穷就可以避免被折磨,那以后所有人都哭穷,他又不能容易辨别真假,这一行也就没油水可捞了。

市场经济有经济的规矩。卖不掉免费送就是坏了规矩。坏了规矩,以后谁都做不成生意。

要是卖不掉就送,那大家就都憋着不买,等送好了。这生意还怎么做?

user avatar

不是倒奶。是无法平掉成本。一个买卖不论大小最基本的就是收支平衡。奶农养牛是成本。用地是成本。运输是成本。生活是成本。当上游不收奶的时候奶农就不会去城里送奶。因为这会增加成本扩大损失。不去送奶那么就需要仓储空间以及仓储设备(奶桶)。这也是成本,而且牛奶还是不易保存的。即使保存三天后,奶市场好转也不会有任何奶公司要的。因此倒掉是必须的选择(不是无奈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损失。

至于说免费送人,首先,都赔死了还有多少心情去打理牛奶?挤奶。装桶这些工作都是人工好不好。

其次。让人来自己打奶看着节省开支和时间,但是牛奶是牛产出的,也就是说奶牛场是活物养殖生意。大量外来人员进出会有一定的惊吓风险。而且由于来人太杂各行各业都有。细菌病菌会短时间内大量聚集。奶产品卖不出去。奶牛再死了那就哭去吧。

最后新挤出来的牛奶并没有消毒。绝大部分人喝都不会有问题的,但是并不是全部(否则也不需要加工环节了)。有一个喝了你家未消毒的牛奶出现不良反应的怎么办?最可怕的是,你从事奶生产行业肯定知道奶产品需要加工后才能上市。因此从法律上说你是知法犯法!你就是哭死都是违法!必须赔偿!

因此倒奶不是浪费。是节约成本。及时止损。控制风险的企业行为。不是浪费。不是浪费。不是浪费。

user avatar

楼主,我明确地告诉你,你被【不友善词汇】教课书骗了。

当年倒牛奶的,不是资本家,是奶农;中国也有类似的事情。

靠着机械化和分工,一个六七口成员的家庭可以耕种上千亩的农场(财新报道过)。就这成了某些人嘴里的资本家。

我只能说,人穷确实容易志短没见识。要是还在穷地方接受垃圾教育就更没救了。

为什么你,还有当年的我会被这种【】鬼话欺骗呢?简单,因为中国的农业在我念书的时候,生产率实在是低得令人欲哭无泪。一个强壮的汉子,人均耕种能力也不超过10亩地。即使到了现在,除了东北地区的农村,其余区域的农业生产率水平依旧惨不忍睹,美洲国家的农民靠着机械化,精细分工和规模效应,人均耕种上千亩地的事情对那时候的我简直是天方夜谭。所以我才会被骗,以为这是资本家而不是人均资源水平高的普通农民,说穿了,人均资源的贫乏限制了人的见识

他们倒掉的,不是自己的牛奶,是别家奶农的牛奶,事件性质类似于出租车司机殴打专车司机。

另外,这文章不是写给某些脑子没发育的小粉红好的人看的,麻烦这些人滚出去。别让我屌你后拉黑。

导语:近日,中国多地发生奶农“倒牛奶”事件,许多人由此联想到中学教科书中提到的“资本家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分给穷人”。事实上,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的一系列倒奶事件,可能和教科书描述的、和你想象的都不太一样。

1929年大萧条重创美国农业,具体到奶牛养殖,大萧条头5年,全美最大的产奶州威斯康星州牛奶零售价由4.79美元降到3.48美元,奶农在零售价中收益占比由46%降到30.5%;纽约州情况也类似
和其他繁荣的行业所不同,在1929年大萧条开始之前,美国农业就已经经历了长达10年的由农产品过剩等原因导致的衰退。而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进一步重创了美国农业,从1929年到1932年,农产品出售价格下降了近50%,农民需要购买的日常消费品价格却只下降了32%左右。
技术进步提高了全美的产奶能力,在1929年,美国共生产了110.52亿美国加仑(US gallons)牛奶,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纽约州是美国当时最大的三个产奶州,牛奶产量分别为12亿、8.25亿、8亿美国加仑,它们受大萧条影响最大。
根据美国商务部下属网站census.gov的数据,在1929年,威斯康星州63%的土地是农场,农场中有71%是奶牛养殖场。威斯康星州的脱脂淡奶零售平均价格,从1927-1929年间的每100磅(约合45.35千克)4.79美元降到1930-1933年的每100磅3.48美元,奶农在零售价中的收益占比,则由46%降到了30.5%。在1932年,全美每100磅猪肉平均价格为2.5美元,每100磅糖为3美元。
而在纽约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购价(直接从奶农收购的价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美元,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美元。随后纽约州州议会调查委员会出示的报告显示,“纽约州牛奶收购价已经低到无法维持奶农基本生活的水平,许多奶农就连生活必需品都买不起,而许多奶农以毕生积蓄投资的奶场可能都将付之东流。”

在1930年代早期的纽约州,提供次级奶品的“独立”奶农无法受到价格保护,损失惨重,教科书中所称的“万恶资本家”其实就是濒临破产的“独立”奶农
在1920年代早期,纽约州主要的奶农合作社就已经开始对牛奶进行分类定价从而干预奶价。奶牛养殖场生产的牛奶分为不同等级,有品质好稍微经过加工就可饮用的一级品液态奶(Class I, fluid milk),还有品质差的用来加工成奶酪和黄油的二级品奶(Class II, manufactured products)。
到了1930年代早期,纽约州三大牛奶巨头——美国乳制品公司(the United States Dairy Products Company)、博登炼乳公司( Borden's Condensed Milk Company),、谢菲尔德农场牛奶公司(Sheffield Farms Milk Company)占据了纽约州三分之二的一级品液态奶收购市场。
在大萧条之前,三巨头为了弥补秋冬季农场产奶少导致供不应求的情况,建立了“过剩乳”机制,并把零售价格定得很高,以维持运行“过剩乳”机制需要的成本,而且三巨头还与奶农合作社签协议。例如博登公司与奶农联合合作社(Dairymen's League Cooperative Association , DLCA)达成唯一收购协议,后者拥有当地8000个农场奶源中的5000个。尽管大萧条波及奶业,由于博登公司只从合作社收购一级品液态奶,这样就使得在这些组织中的奶农受到高价格保护。
而那些小经销商却恰恰相反,他们没有“过剩乳”机制,可以降低零售价格,反而陷入了与巨头经销商的价格战中。那些没有参加上述组织的奶农,往往是生产质量较差的二级品奶的奶农,他们给小经销商提供牛奶。当大萧条导致收购价格下降以及小经销商不断降低零售价格(包括收购价格)时,将近1万名“独立”奶农损失惨重。中学教科书提到的“万恶的资本家”不是牛奶公司,也不是零售商,而是这些生活窘迫、无法偿还贷款的“独立”奶农。

由于“独立”奶农面临无法偿还贷款即将失去奶场的危机,在1933年,纽约州一牛奶协会组织奶农罢工,他们为了抗议奶价太低还倾倒了6000加仑牛奶
1933年4月,由阿尔伯特•伍德黑德(Albert Woodhead)与西部纽约牛奶生产者协会(Western New York Milk Producers Association)领导的“独立”奶农,在纽约州中部和西部进行了为期4天的“牛奶罢工”,以求州政府立法实施价格管制。1933年8月,由于不满州议会制定的牛奶价格控制法案,阿尔伯特•伍德黑德组织了一场更大的罢工,在8月9日一天内,他们为了抗议奶价太低而倾倒了6000加仑的牛奶,在与警方发生的冲突中,200人被捕,数百人受伤。

在1931年-1934年,大部分其他州发生的倒奶事件并不是奶农自己倒自己的奶,中西部罢工奶农强行倾倒其他奶农的牛奶,理由是“防止其他奶农以低价出售牛奶”
美国中西部“牛奶罢工”发生得更频繁,早在1931年,爱荷华州苏城(Sioux City)就爆发了几年内最大的“牛奶罢工”事件。国家农民假日协会(The National Farm Holiday Association)组织1500名愤怒的奶农设置路障,强行封锁了前往苏城的公路,他们携带手枪和步枪,筛选过往人员——运输牛奶者将被要求原路返回。他们爬上不返回的牛奶运输车辆,将牛奶倾倒在高速公路上。这也是人们容易误解的一点,在这次倒奶事件中,并不是奶农自己倒了自己的奶,而是罢工奶农将其他奶农的奶给倒了,罢工奶农的理由是“防止其他奶农以低价出售牛奶”。这场罢工同样收效甚微,只是将牛奶收购价格由每夸脱2美分提升到了3.6美分,零售价由每夸脱8美分增加到9美分。1934年1月,伊利诺伊州芝加哥上千愤怒的奶农封锁了公路,通过“拦车倒奶”法,倾倒了超过10万磅其他奶农的牛奶。加利福尼亚在同一时期发生了类似倒奶事件。
而在1933年,产奶最多的威斯康星州同样在2月、5月、10月爆发了一系列“牛奶罢工”,除了“拦车倒奶”,罢工奶农很快发现无法阻止牛奶运输,就开始四处搜寻运输车辆,他们这回不倒牛奶了——而是在牛奶里加汽油甚至是放炸弹。暴力逐渐成为了罢工的主题,2月一个牛奶护送队成员向100名罢工奶农投掷硬物,5月拉辛郡(Racine County)一个罢工奶农开枪打死一个运输牛奶的青年。

而在1933年罗斯福上台之后引起的一系列倒奶事件则是因为:联邦政府按照奶牛的头数给补贴,奶农只在乎奶牛补贴,而不是为了卖牛奶,倒掉牛奶也就不足为奇;以上这些都与“资本主义”无关
1933年罗斯福上台,《农业调整法案》(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 AAA)等一系列农产品价格支持计划随即出台,试图提高牛奶价格与奶农的收入。《农业调整法案》规定牛奶和奶制品是基本商品,准备收购过剩的奶酪和黄油。到了1933年9月中旬,联邦政府共拨款4300万美元收购了6000万磅黄油,想要提高黄油价格,结果过剩比起之前更加严重。基于同样的理由,联邦政府按照奶牛的头数给补贴,奶农只在乎奶牛补贴,而不是为了卖牛奶,倒掉牛奶也就不足为奇。
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Thomas Sowell)在《诡辩与真相》(Basic Economics)一书中指出,“联邦政府仅在1933年就购买了600万头猪,然后将其毁灭。数量巨大的农产品葬于耕犁之下,就是为了让其退出市场从而把价格维持在官方所规定的水平上,因为同样的原因,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了下水道。”
归根结底,价格高于市场出清价格,就会产生过剩。无论如何倒牛奶,都只是成本最优选择。倒牛奶与“资本主义”无关。
user avatar

因为奶农要还贷款,我的牛奶有价值,白送给穷人牛奶,穷人又不帮自己还贷款,我为什么要送给他们?

所谓『牛奶卖不出去,宁可倒掉也不给穷人』这个命题,我们知道最多的例子应当是历史课本上美国大萧条时期牧场主将牛奶倒进河里。历史课本上这样评价『万恶的资本主义』:

『与此同时,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正将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车车的大肥猪倒进河中,仅1933年一年就有640万头猪被活活扔进河里淹死,有5万多亩棉花被点火烧光。同样在英国,在法国,在荷兰,在丹麦,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鱼,整袋的咖啡豆被倒进大海,无数的奶牛、小羊被杀死。』
——《高中历史必修二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要知道上世纪二三十年的牛奶行业,只有巴氏杀菌法,却没有无菌包装技术,牛奶最多可以在低温环境储存七天。根据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大萧条时期并非只有牛奶、橘子这些易腐败的商品被倒掉,奶牛、肥猪、绵羊这些生产资料也都被销毁了。而且,这一情况不仅仅在美国出现,而且还席卷到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同样,这些材料也都没有送给穷人。我们换一个说法,甚至都没有低价卖给穷人。

为什么?难道真的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在作祟?宁可暴殄天物也不『助人为快乐之本』?

其实并非如此,被倒掉的那些牛奶一部分是无法卖出的牛奶,另一部分则是意图低价销售的牛奶。而被杀掉的奶牛生前就是生产那部分被倒掉的牛奶的奶牛(有点绕)。之所以被倒掉和被杀掉,是因为供给大于需求,而有效需求不足。如果保持这种状态,牛奶收购价势必保持低迷,从而影响奶农利益。当然,在此之前,供大于求的状态在美国持续了很久,只是因为信贷行业的发展导致这一问题看起来并不严重,until 1929.10.24。

萧条(Depression )是一个经济周期的最低谷阶段,是衰退的进一步恶化。在这个时期高失业率、低产出、低投资是主要表现,而促成上世纪初大萧条的逻辑起点很可能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异巨大。

这里有一张表,描述的是1923年~1929年不同阶层之间的净收入水平,以及处在该阶层的收入增长幅度。事实上,在1929年大萧条开始之前,全美有60%以上的家庭收入是低于2000美元的,而布鲁金斯研究所的经济学家们计算过, 维持一个家庭生存的必需品至少需要2000美元。

分配不公,收入不足,直接导致的就是有效需求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信贷消费就应运而火。和现在的信贷服务一样,对此有需求的群体主要集中在刚脱离贫困线和中产家庭,因为信贷服务直接解决了前者的一般消费品需求和后者对于更高级的奢侈品的需求;而贫困线之下的家庭银行不会为其提供服务,富豪阶层更不需要这样的服务。

美利坚的车轮继续向前开动,股市飞涨,汽车遍布全国,『超前消费』似乎完美地解决了供大于求这一现状。更多的家庭消费了大量的牛奶,这让牧场主笑成了Uncle Sam,大叔们决定继续扩大生产,以实现全国人民的『美国梦』。

然而胡佛总统觉得有人在恶意投机股市,决定要打击一下。一系列货币紧缩政策下来,股市大跌、银行倒闭。

大量银行倒闭直接影响的就是幸存的银行不会轻易把钱借出了,信贷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信贷业务的缩减就会直接导致消费严重不足,有效需求直接打回原形,加上股市大跌让无数家庭资产缩水,实体经济崩溃造成无数工人失业,全国的消费能力大幅度缩减。

当时美国的牛奶行业已经出现牛奶分类定价,优质奶源稍微经加工就可饮用的为一级液态奶,差一点的则是二级奶,用来制造奶酪和黄油。大型奶企为了防止秋冬季一级液态奶供不应求的情况出现,便与很多奶农合作社签订协议,保持一个较高的收购价来持续收购其优质奶源,而这个收购价格在『大萧条』事情依然被保持下来了,因此这部分奶农的利益被保护下来了。

而对于那些没能与奶企签订协议的奶农来说,他们一般只能提供较差品质的二级奶,而这些奶供应的是小型牛奶收购商,没有固定的收购价格。因此『大萧条』出现之后,这些奶农就惨了。一方面是超额的供给,一方面是严重缩水的有效需求,而这全部的缺口都要出在他们身上。因此面对这种情况,他们的处理方式有三种:1.留作库存;2.低价出售;3.销毁。

1.对于牛奶这种易腐败的产品,显然留作库存不能保存;肥猪这种吃饲料的东西,留作库存显然会吃死资本家,因此第一条路不合适。

2.低价出售也不可能。

首先生产牛奶的一方面是农场主,但更多的则是农民。无论是农场主还是农民,他们都不是住在城里,因此他们要想卖掉牛奶就必须开车把牛奶送到城中收购商那里。但是对很多农场主和农民来说,低价出售牛奶的钱都不够运费,更何况,他们还有大萧条之前从银行拿到的贷款需要偿还,否则他们将失去自己的农场,因此他们不能接受低价出售。

举个例子,在纽约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购价(直接从奶农收购的价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随后纽约州州议会调查委员会出示的报告显示,『纽约州牛奶收购价已经低到无法维持奶农基本生活的水平,许多奶农就连生活必需品都买不起,而许多奶农以毕生积蓄投资的奶场可能都将付之东流。』

其次,低价出售牛奶,会使得原本就萎缩的牛奶市场变得更加狭窄。最极端的情况是免费赠送牛奶的时候,牛奶市场则完全消失。

3.销毁的是供给过量的牛奶,同时也叫板收购商。

随着牛奶收购价格一路下跌,奶农便打算自己谋求议价权,通过工会谈判来获取一个合适的价格。但在双方价格没有谈拢之前,如果有人低价出售牛奶则是对奶农群体利益的破坏。而事实上,这个价格一直很难谈拢,因此工会便开始组织罢工、倾倒牛奶运动来抵制『低价收购』。在这一过程中,各州不断出现示威活动,甚至造成流血冲突。有些奶农受不了持续的亏损打算低价出售牛奶,工会的人收到消息后便会在公路上拦截运奶车,并将其牛奶全部倒掉。为了维持市场价格,奶农工会一方面销毁了供给过量的牛奶(这部分包含自己的也包含打算偷偷低价卖掉的),甚至将多余的奶牛杀掉来维持一个均衡的牛奶供给量(毕竟倒掉牛奶也是需要成本的);另一方面向政府和收购商试压,要求其人为地提高收购价格,最终保证奶农的利益。

总结一下,大萧条时期的牛奶被倒掉的原因主要有二:

1.维持牛奶的价格稳定,保证奶农的利益;

2.保护牛奶市场。

其次是现代的倒牛奶事件。

现代的倒牛奶主要有两种情况:

1.牛奶各项标准存在不达标项甚至被污染,奶企拒绝收购。

2.牛奶行业全面萎缩,提高收奶标准降低收购价格与收购量。

对于情况1.来说,穷人要是出运费的话,白送也没有关系,要不然也是倒掉,但是有些穷人就是喜欢趁火打劫。

对于情况2.来说,我猜测,每个奶农都是有签约供应厂商的,送给穷人间接地影响了商品牛奶的市场份额,厂商老板是不愿意看到的。而且,送给穷人能带来什么效用呢?还不如倒掉牛奶搞个大新闻来抗议一下牛奶收购价。

个人专栏:经济/商业/历史方面,

五十九号公路 - 知乎专栏
user avatar

嗯。。。高中学政治的时候看到过这个案例

当时知识有限无法理解 现在学了经济学总算有了一点自己的见解

经济学菜鸟强答一波

这里是分割线

————————————————————————


一件商品 是不是卖得越多 赚得越多呢?


让我们从经济学的视角看看这回事:


小时候懵懂的我 呆呆望着商场里巨贵的玩具 擦了擦嘴角的口水 内心不免流露出这样的想法:


“这些玩具商真是太蠢了,这么想赚钱也不动动脑子,不知道薄利多销的道理吗?要是卖得便宜点,让像我这样的小朋友都买得起,老板不就赚大了?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开一家玩具店,把玩具便宜卖给小朋友们,赚多多的钱,哼!”


原谅我小时候想的太多,人是长大了,可是依然没有钱。。。


大诗人杜甫告诉我们





“画图省识春风面”




让我们画一张图来看看把玩具便宜卖给小朋友们的后果:


我们知道 当其他条件一定时

价格越高 人们对一件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价格越低 人们需求量增加

(除非小朋友是个土豪 足够有钱足够任性 显然 绝大多数小朋友做不到如此洒脱)这里为了方便讨论 我们把需求曲线看成一条直线



由于价格降低 来买我家玩具的小朋友们也会更多

价格x数量等于利润

图中面积I1表示“无脑商贩”的利润

面积I2表示“无比机智”的我的利润

面积大小就表示了利润的多少



那么我这个“良心老板”是不是能够赚大钱呢?

咦 好像看不出来



那我们试试把价格降得再低一点点?

本着为小朋友服务的精神 善良且机智且善良的我决定把价格降到无限低~

结果是这样的:





咦 好像反而赚不到钱了哟



幼小的我产生了极大的困惑

(呵 这个黑暗的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直到。。直到我的世界里出现了一个叫做二次函数的家伙




初中的我 坐在考场上冥思苦想 偶尔瞟一瞟旁边女孩子白花花的大腿

突然想起小时候伟大的梦想!





这不就是个二次函数嘛。。




设价格为p 数量为q

那么q=Ap+B (A、B为参数)

I=pq=Ap^2+Bp



将横坐标换成数量也一样


完美的解释了童年的我是多么naive。。

如图 由于价格与数量间的关系所限

我降低价格的确可以吸引更多小朋友购买玩具 但是 利润并不一定有所增加

相反 还很有可能下降




于是我们得到结论:

利润多少并不与价格(数量)线性相关

而是存在某种价格(及其对应数量)使得利润最大化

我们姑且把它叫做最优价格(数量)





说了这么多废话 那我们可以来看看奶农们的想法了

自己辛辛苦苦养的牛 自己的牛辛辛苦苦产的奶 卖不出去竟然倒掉 究竟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




奶农的经营模式是什么样的呢?


奶农在自家牧场上圈养一定数量的奶牛 人工控制奶牛的繁殖周期 在奶牛产下小牛崽之后 奶牛进入泌乳期 这个时候奶农就可以挤奶了

而刚出生的小牛呢 一小部分慢慢养大作为种牛 大部分则是被杀掉并送上人们的餐桌

等到一段时间后 奶牛产乳量减少 质量下降 就再次让奶牛受精 进入下一繁殖周期

听起来很残忍 有没有 ??




一般情况下


奶农圈养的奶牛数量是一定的 因此牛奶的产量也是一定的


奶农通过对未来奶业的发展情况进行预测 增加或减少当前奶牛的数量(买入或卖出)来对来年的生产进行调节


那要是遇上突发情况呢???


我们看看当时倒牛奶的社会背景:

美国畜牧业出现奶农大量倒奶现象 主要是在1929年到1932年

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呢?没错 就是著名的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并后来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其中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


“随着股票巿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组织的抵抗、内战边缘。”



经济危机来临 工人大量失业 人民收入不容乐观 正常生活无法保障 对社会主体的工人、农民等低收入群体则特为尤甚

于是


整个社会对于牛奶的需求大大下降

同样的价格下 人们对牛奶的需求量减少 需求图像变成了这个样子:



而此时的牛奶供给呢?

奶牛的数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 而每头奶牛的产奶量又是一定的

小牛已经被杀掉吃了 生产这么多牛奶 奶农自己也喝不下 总不能叫奶牛自己憋回去吧?



短期内 牛奶产量固定 无法随价格变化而变化

通俗一点说 它卡住了。。

于是就成了这样。。。


可以看到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 奶农的利润也大大减少了

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产业崩溃 其它产业也会受到影响的原因


但是奶农伯伯不乐意了呀~

我好好地养我的牛 你们炒股炒崩盘了 关我啥事儿啊???exm??

看看身旁日渐消瘦的媳妇和嗷嗷待哺的儿女

奶农伯伯心说:价格 不能降!

所以奶农伯伯决定


少卖一点牛奶 静待价格上涨

成了这样:


虽然比不上从前 不过奶农伯伯的生活还是好过了很多~


至于多余的牛奶怎么办。。。只有倒掉咯。。。

毕竟储存本身就需要成本,且当时储存技术有限,何况存着也卖不掉。。。

于是就出现了熟悉的一幕:






或许还有另一种解释~



由于牛奶并非生产出来马上就能卖掉,还需要一定的加工、包装、运输等工序才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很重要的一点是,这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是需要成本的。

于是我们可以画出一条边际成本曲线

什么是边际成本曲线呢?就是说,每多生产一单位牛奶,需要一定量的成本,而在图像上将每一新增单位的牛奶的成本连接起来,就成了边际成本曲线。




听起来有点拗口哈~打个比方




假设有一个厨师,名字叫小明。

小明特别擅长做北京烤鸭,有一天,他开了一家烤鸭店。一开始,他决定每天做100只烤鸭


没想到,小明的烤鸭店一开张就受到了广大吃货的一致好评,他决定每天多卖一只烤鸭

那么,小明为这多卖的第101只烤鸭所付出的劳动+原材料价格,就是小明卖烤鸭的边际成本



一般情况下,边际成本曲线是这个样子的:


可以看到,每生产一新增单位的物品,其成本是不一样的

就像如果让小明卖第101只烤鸭,可能成本只是原材料价格+小明多付出的劳动

但如果让小明卖第10001只烤鸭,那么就不是小明一个人能做到的了

成本就成了原材料价格+小明所付出的劳动+购置更大店面的费用+装修费用+工人雇佣费用+管理人员费用+小明为防秃顶付出的费用(误)等等等等在这只烤鸭上的分摊


所以边际成本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将边际成本曲线与供给曲线等同看待



而大萧条造成的社会影响,如果足够大,牛奶需求将大大减少,那么牛奶市场可能会变成这个样子:


在这种假设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牛奶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比奶农伯伯卖牛奶的成本还要低


设身处地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奶农伯伯,开车把牛奶运到市场上卖,要付运输费100美元,而你的牛奶只能卖80美元,这样的亏本买卖,你会做吗?


为什么不免费送人呢?很简单,因为运输,劳动力都是要花钱的~

在大萧条的社会背景下,奶农伯伯本就入不敷出,还要让他们发扬宁愿自己受损,也要造福别人的雷锋精神,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于是又出现了熟悉的一幕~



此外,经过一段时间,奶农伯伯意识到奶牛数量过多造成亏损的情况,会自发减少生产以适应市场,由于总体上市场牛奶过剩(奶牛过剩),奶牛难以卖出,其结果就是——杀来吃掉

这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大萧条时期“倒奶杀牛”的经济学解释


————————————————————————


嗯。。由于本人自身水平有限,只能尽力解释到这里


为(yīn)了(wèi)方(shuǐ)便(píng)理(yǒu)解(xiàn),这篇回答中大量运用的都是最基础的简化模型,有诸多不严谨之处,请见谅~


另外,如有错误之处,敬请私信指出~

————————————————————————

ps:“资本家”倾倒牛奶的例子常用于指出资本主义的不足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个人认为有待商榷



或许我们可以想到,在大萧条的时代,如果每个人都大公无私,将自己所生产的物品免费供应给别人(如果不引起社会混乱的话),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那么必须制定某种交换标准,形成物物交换的经济,实际上还是自由市场的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废除了美元这一一般等价物,相当于回到了原始时代。。。


在当前生产及科技水平下,历史已经证明了计划经济无法实现资源的最合理分配


但只要有市场存在,这类事件就无法避免,如前些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我国内蒙古地区照样出现了所谓“倒奶杀牛”事件,其原理完全相同


私以为社会主义的理想状态在于有一个强有力且信息资源极为丰富的政府,能够对一切资源进行调配并确保绝对公平(其实就相当于利用税收进行转移支付,只不过分配方式极其精确)


而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方向是如何实现效率最大化,因为公平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只能通过人为主观判断(这也是经济学家的意见不常被采纳的原因之一)


偏重于效率还是公平,或许这就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

————————————————————————

*经指正,上文“利润“改为“收入”更为合理。

user avatar

你们回答的都是宏观的,我来讲讲微观的吧。

我店里凉皮不可能每天都正好卖完,而我又从来不卖隔夜凉皮。

刚开始做的时候也是想着卖不完就送人呗,还能落个人情。

但是!

慢慢的就会有这样的声音传到耳朵里。

“卖不完了才给我们?”

“他们生意不怎么好,天天都剩凉皮。”

“唉。。。俺家都不好吃凉皮,给俺也没人吃,要不你拿走吧?”

。。。

类似的声音多了去了。

后来坚决不送!你来要了也不会随你意给你,最多一个人给两张。

今年在家里做,老妈看到我扔凉皮,把我骂的呀,你个败家子!这都还能吃呢你就给扔啦?!下次再看到你扔小心我揍你!

然后我三叔四舅五婶六娘七大姑八大姨时不时的都能吃到免费的手工凉皮了。

突然有一天,带回去的凉皮还在那,问我妈,怎么不送了?

我妈叹了一口气,唉~不送了,谁也不送了,也没说原因,估计和我碰到的情况一样。

之后卖不完的凉皮的归宿就是

。。。。。。。。。。。。。。。。。。。。。。。。。。。

一年前的回答又火啦,这篇文章是当时有感而发临时写的,不是专业经济问题,看到有人说讲故事,哈哈(捂脸脸红)

本来就不是研究经济的,但是这的确也是此问题比较锲合的,宏观有宏观的道理,微观有微观的道理,小市民思想就是如此,眼界没那么高,市井味还很足,现在就是一撸货的,俗称薅羊毛的

店我媳妇还做着呢,事儿呢的确是真事。

谬赞了谬赞了

user avatar

反正穷人失业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干嘛不免费给资本家工作?

已经有答主用市场理论把这个问题解释得比较清楚了,不倒掉过剩的牛奶,只会给农场主带来额外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运输等)和间接成本(市场需求进一步降低),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农场主破产,所有人都别喝牛奶了。直接成本还不是主要因素,因为绝大多数人是压根不会考虑免费送的。如果你要为穷人谋求福利,抨击倒牛奶的行为,请回去看我开头第一句话。谁都不应该妄想不劳而获,或穷或富。

看到有一部分人把赠送牛奶带来的额外开支比如运输费用之类的列为奶农倒奶的主要动机,我表示强烈反对!大多数奶农压根是不会考虑白送的,这个对他们来说都是不需要考虑就能得出的结论。首先,牛奶是他们个人的财产,虽然由于需求不足导致滞销,但是他们没有理由把这些牛奶送人。所以很多人根本就不会考虑赠送这个选项!其次,如果考虑赠送剩余牛奶,大多数人会立刻否决掉自己的这个想法,原因很简单,送了就不值钱了,不值钱了就没人买了。也许奶农不懂经济学所谓的供需平衡理论,但是基于经验,他们是知道赠送了就会进一步导致卖不出去(降低需求),所以不赠送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甚至都不需要经过思考。

user avatar

恒大的海花岛事件,算不算宁愿把房子炸掉也不免费送人?炸楼保房价比起倒奶不知高哪里去了,倒奶怎么说也是浪费资源,糟践物质的不道德行为,炸楼可以以环保名义进行呢。

user avatar

这几百年的老问题又跑到热榜第一位了,真活见鬼了。

为什么资本家宁愿倒掉牛奶也不免费送入?

这不说了多少遍了吗?

第一、资本的唯一目的就是利润。免费送人不仅没有利润,而且还要赔上配送费用,资本家傻啊?

第二、维持价格。今天免费送,明天免费送,大家都知道牛奶不买就免费送了,谁还会去花钱买?那样牛奶会越来越卖不掉。所以面包店当天卖不出去面包晚上统统销毁,就是这个原因。

排名第一的答案,纯粹是背书啊!还有20k赞,还有收录?哎说啥好呢。我就说,这个回答除了背书,还是背书,没有一点自己的思考。写的挺长的,但是关键一点:工人为什么买不起牛奶没有说清楚?为啥没说清楚?因为书里没有写啊!书里为啥不写?因为不能写啊!这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敢写出来,那就是学术自杀啊!工人买不起牛奶的根本原因是,工人被剥削的太严重,失去了消费能力了啊!什么狗屁宏观经济学?就是把资本家口袋里的钱挤出来点,分配给工人,省得闹革命啊!

资本主义是一个比烂的制度,谁的成本最低,谁就能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工资是一项成本,所以资本家会有天然的动力不断的压缩工人薪资,其他资本家为了存活,也必须如此。结果全社会的工人被剥削越来越严重,分配越来越少,最后终日劳动工资食不果腹,就彻底失去消费能力了,买不起牛奶了啊!市场产品卖不出去,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社会彻底崩溃,经济危机爆发。

这么简单的道理,西方经济学书籍总是绕来绕去,不肯直面,什么原因?直面就是马克思主义了,谁敢啊!

user avatar

作者丨幽灵

“倒牛奶”原本是很经典市场经济问题,历史教科书里早有介绍。但突然之间,这个问题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截至目前5月25日下午14:00,知乎上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已经排到了热搜榜的第二位: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热度,但是无论如何,回顾这一经典的市场经济现象并对其进行分析,毫无疑问有利于增加我们在当代对这个典型的理解,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整个市场经济的思考。


在各类知乎回答中,西方经济学的供需曲线、资源稀缺性、效率最大化等是大多数回答的依据,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却不见踪影(足见马克思主义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被边缘化的地位)。是因为马克思的批判没有力度吗?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没有道理吗?其实不然,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在分析之前,我们首先是将市场当作一个整体,其中存在着两个群体——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参与者总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生产者同时也是另一个地方另一个部门的消费者,理想的市场经济便是生产与消费的和谐:一切产品总是能在短时间内被完全消费。然而,这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区分还是很抽象的。当我们进一步地深入,便可以发现,在生产的领域内又包含着两个不同的群体,一方面是市场主体的所有者——资本家,整个公司都由他统帅;另一方面是产品的真正生产者——工人,他们连同公司的财产一同听从资本家的号令。在消费的领域,所有人都是消费者了。资本家在市场中,面对与他同样的资本家,为了免于在异常激烈的相互竞争中被打败,他必须不断地增大产品产量,同时又要竭力降低工人的工资支出,绞尽脑汁把产品卖出,把对手打倒——同一生产部门的资本家都受到同一的竞争规律的支配,都会采取这样的态度和做法。不过,资本家在社会上占少数,作为消费者也只占少数,广大的工人才是消费者的主力,是产品消费的主体。那么问题就出现了,资本家们一方面为了打倒竞争对手而增大产量,压低工资,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投入市场的产品完全被购买,但整体工人的工资水平日益下降到越来越无法消费这么多产品的地步,直到这种消费不足的影响逐渐拓展到整个市场,一方面是生产的不断过剩,另一方面是广大消费者的日益贫穷——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但为了避免自己破产,为了使产品在无法被消费的情况下仍然保留足够的价格,资本家又不能把生产的产品免费赠出,而是悉数销毁,以维持价格。这就是经济危机的一般现象。至于一些特殊的情况,那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提供的角度,不同于西方经济学局限于孤立的资本家来谈论经济危机,相反,它是将市场看作一个整体,将每个通过市场联系起来的人都考虑在内,从而得出结论。


倒牛奶的行为虽然作为一件单独的事件被提出来,但背后牵涉到的是整个市场。牛奶市场的广大消费者,正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资本家只占其中的少数)。如果大多数人的荷包变得愈加干瘪,又怎能消耗愈加发展壮大的牛奶行业的产品呢?对于“为什么不把牛奶送出去”的疑问,可以简单地认为,如果真是资本家慈悲之心的神圣发作,把过剩的产品送给贫苦的穷人,那就会导致更多的产品卖不出去,反而使他自己陷入困境,更何况他还得留一手面对和其他资本家的竞争。


无独有偶,前不久也传出亚马逊在近期销毁了几百万件价值不一的新产品,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但如果仔细来看还是和上面的理论分析差不多。这是因为从各个产品公司运到亚马逊仓库的商品,长期卖不出去,又需要交仓库管理的费用,生产商在权衡利弊之下,只好将这些崭新的商品销毁。虽然亚马逊在这一次事件中处于风口浪尖,但其只位于流通领域,只负责收取仓库管理的流通费用,跟销毁是没有关系的。在其身后的各大生产商才是直接的和最终的决策者。在这起事件中,除了得出生产过剩被隐藏地更加隐秘的结论外,没有什么新颖的地方,本质上还是和倒牛奶一样。


这就会引发另一个问题。2006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科目中有这么一道题:中美两国都发生过“倒牛奶”,那么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倒奶事件与我国的倒奶事件有什么本质区别?让我们看看标准答案:




资本主义的倒牛奶事件是私有制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倒牛奶就成了市场的不完善了。仿佛社会主义成了一种法术,点石成金,在资本主义那里的严重问题到某国就变得如同皮靴瘙痒了,倒牛奶成了小菜一碟,就像三聚氰胺变成了蛋白质,染色馒头变成了香饽饽,地沟油成了高品质油……


朋友,对此你怎么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