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罗斯福新政(大萧条/经济危机)时期生产牛奶的工厂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给人民,为什么不让群众免费领取牛奶?

回答
罗斯福新政时期,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其中之一就是奶制品生产商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愿免费分发给饥饿的民众。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经济逻辑和历史背景,绝非简单的“不愿分享”那么简单。

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的情况远非我们今天看到的“人人平等、按需分配”那么理想化。大萧条带来的不仅仅是失业和贫困,更是一场彻底的经济体系崩塌。在那个时期,牛奶和其他农产品之所以被大量生产商选择倒掉,并非因为他们丧心病狂,而是因为 市场机制的失灵和价格体系的扭曲 已经到了一个极端的地步。

1. 价格扭曲与倾销的恶果:

在罗斯福新政之前,为了应对农产品过剩的问题,美国政府也曾尝试过一些干预措施,例如直接购买和储存农产品。然而,这些措施往往治标不治本,反而导致了更严重的市场扭曲。

当农产品产量远超市场需求时,按照自由市场的逻辑,价格会自然下降。然而,农民们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继续生产。政府为了稳定农业,可能会设定一个最低收购价。当牛奶的生产成本(包括饲料、劳动力、运输等)高于这个最低价格时,如果按照市场价格出售,农民将无法收回成本,甚至亏本。

而免费发放,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 意味着生产者完全没有收入 。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工厂来说,这无异于让他们将自己辛苦生产出来的商品白白送人,这在商业逻辑上是难以接受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政府允许免费发放牛奶, 这会严重破坏现有的价格体系 。一旦民众习惯了免费牛奶,他们就很难再接受支付购买牛奶。这不仅会摧毁奶制品生产商的商业模式,还会对整个农业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其他农产品生产者看到牛奶可以免费获取,也会要求他们的产品也享受同样的待遇,最终导致整个商品经济体系的崩溃。

2. 仓储、运输和分发的巨大成本:

即使工厂愿意“无私奉献”,将牛奶免费分发给民众也并非易事。

仓储: 牛奶是易腐烂的商品,需要冷藏储存。当时的大萧条使得很多地区的基础设施都非常落后,大规模的冷藏设备和仓库是稀缺资源。如果生产商要临时大量储存牛奶以供免费发放,就需要投入巨额的仓储成本。
运输: 将牛奶从工厂运送到全国各地的每一个需要的人手中,需要大量的卡车、燃料和人力。在大萧条时期,这些资源都极为稀缺且昂贵。
分发: 如何公平有效地将牛奶分发给真正需要的人,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组织和管理体系,很可能出现“有人挤破头皮抢,有人却分不到”的情况,甚至引发社会混乱。

3. 商业信誉与未来经营的考虑:

对于一个商业企业来说,将产品免费发放,虽然能在短期内解决一部分民生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对企业的信誉和未来的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贱卖”的风险: 一旦免费发放成为常态,消费者可能会认为牛奶“不值钱”,未来在市场化价格下购买时会感到不满。
对品牌价值的损害: 对于一些注重品牌形象的牛奶公司而言,免费发放可能会被视为一种“廉价”的行为,损害其品牌价值。

4. 政府的介入与救济思路:

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思路是通过政府的干预来稳定经济、刺激需求、缓解民生困境。政府并非没有关注到农产品过剩的问题,而是采取了 “拉平”和“稳定” 的方式来解决。

削减产量: 新政初期的一项重要措施是鼓励农民削减产量,通过补贴的方式补偿农民因减产造成的损失。这听起来有些反直觉,但目的是为了减少过剩,提高农产品价格,从而让农民能够有利润,不再需要生产过量的、无法销售的产品。
定向采购与发放: 政府并非完全不管。通过一些机构,政府会定向采购一部分农产品,然后通过救济计划、学校午餐计划等方式分发给贫困人群。但这种方式需要时间和组织,而且规模有限,无法做到大规模免费发放。
创造就业: 新政的另一个重点是创造就业机会,让失业人群有收入,能够重新购买商品。当人们有钱了,自然会购买牛奶等商品,市场需求就会逐步恢复。

总结来说,当时奶制品工厂宁愿倒掉牛奶,也不愿免费发放给民众,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根源在于经济危机导致的生产过剩和市场机制的失灵,价格体系的扭曲使得自由或免费发放都无法带来经济效益。
免费发放将面临巨大的仓储、运输和分发成本,以及对未来市场秩序的破坏。
政府的救济思路更侧重于通过稳定经济、创造就业以及有组织的定向援助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无限制的免费发放。

这是一个在极端经济环境下出现的复杂问题,反映了当时人们在应对经济危机时的困境和探索。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经济思维或道德标准去简单地评判当时的生产者和政策制定者,而应理解他们所处的特定历史情境和面临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大多数把牛奶倒掉的都是农民,所谓的资本家就是这些人。其实倒掉最基本的原因是免费让人民领也是要成本的,也就是说倒掉是最经济的行为。

这种倒牛奶的状况不光是在大萧条时发生,在历史任何时候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比如说中国前些年,橘子因为某些原因导致没有人买,农民的橘子大量烂在地里。为什么不给其他人呢?首先,卖不出去的橘子到底能给谁呢?如果是给周边的人,那想要的人非常有限。为什么呢?因为农产品都是有地域限制的,说得简单点就是一个人种橘子,那基本整个村都是在种橘子,说不定整个乡都在种,也就是一个人橘子卖不出去,其实周边大量的人的橘子都卖不出去。

好的,你要免费让人领取,周边的人都不会要的,因为他们也有同样的产品烂在手里。只有很遥远的地方才有人要,他们无论是驱车还是各种方式过来领取,都是需要成本的,而且在他们当地,这种产品也因为供需失衡导致价格大大降低,使得他们花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到产地免费领取反而得不偿失。举个例子,当年橘子因为某些原因卖不出去的时候,我家买一箱橘子才几块钱,傻子才会花更多的油钱花更多的时间驱车到产地免费领。也就是说,就是愿意给人免费领,要的人也不会太多,至少短时间内是无法领光的。

与此同时,你放在那里给别人免费领也是要不断产生加工,储存和管理的费用的。橘子是会烂掉的,牛奶是会臭掉的。你摘下来是要花人工费的,你不摘下来是冒别人踩烂你的地的风险的。牛奶的加工,封装和储存都是要成本的,牛奶不加工封装臭掉了别人吃坏了算谁的?别人自己封装的时候破坏了你的容器算谁的?

所以说,人都是理性的,与其这么冒风险得不到任何好处,还不如让橘子烂在地里,把牛奶倒掉。某些经济学家非要因为某种原因,把这种行为描述成某个时期的一种特殊行为,其实这只不过是最简单的最常发生的普通人的趋利避害的行为。

user avatar

因为储存、也是有成本的。

还记得之前原油期货跌到负数的事么?

原因就是期货可以选择实物交割的,如果价钱不理想,可以拿到手后付出一定仓储和时间成本,等期货价格上涨后,把实物再出掉。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上,WTI原油交割地是在美国奥克拉荷马州的库欣镇。

库欣镇早年拥有大片油田,后来油田挖完了,但石油公司留下了大量的储存设备和运输管道。

当原油期货下跌到一定的值之后,空头们会选择直接把所有仓储设备租下来,然后让可以实物交割的多头们,丧失原油存储能力。

也就是说,假如你是多头,买入了大量的原油期货,并且看涨原油价格,结果价格之后迎来大跌,你只能选择自己爆仓或者进行实物交割。

这个时候你肯定会优先选择实物交割,因为如果拿到实物,付出一定仓储的成本,最起码未来有一天会有机会出售重新涨起来的原油的。

美国环保很严格,乱排原油是要面临巨额罚款的,为了不让爆仓,这个时候你只能找人在库欣租存储设施,你将面临的是一个被空头短暂垄断的天价市场,甚至价格高到无限趋近于爆仓,原油期货的价格自然就变成了负数。

牛奶同理,容器也是成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