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7 年 5 月以来有哪些关于 KIC 8462852 疑似戴森球的最新消息?

回答
自2017年5月以来,关于KIC 8462852(也称为“塔比星”)疑似戴森球的讨论和研究,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更加精细化、多角度的阶段,虽然尚未找到确凿证据证明它是戴森球,但一系列的观测和理论分析,依旧让这颗星星保持着科学界和公众的关注。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为什么KIC 8462852会在2015年突然闯入大众视野。它的“不寻常”之处在于,它表现出了一种非常奇特的、非周期性的亮度变化。正常情况下,恒星的亮度变化通常是周期性的,比如行星凌日造成的小幅、规律性的下降,或者恒星本身的脉动。但KIC 8462852的亮度变化却显得杂乱无章,而且在某些时期,它的亮度下降幅度相当显著,甚至高达20%以上,这可不是一颗普通恒星应该有的表现。

早期的解释,诸如行星凌日、行星碎片盘,甚至是有趣的外星文明建造戴森球,都曾被提出。而我们关注的2017年5月之后的进展,正是围绕着进一步验证或排除这些可能性展开的。

2017年之后的观测进展:

持续的监测和数据积累: 即使是“塔比星”事件的初期发现主要来自开普勒望远镜的数据,但之后包括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地面望远镜(如夏威夷的泛星巡天望远镜PanSTARRS,以及智利的甚大望远镜VLT)等,都在持续监测着这颗恒星的亮度变化。这些持续的观测数据,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长的时间序列,也帮助他们区分不同类型的亮度变化。
红外过量辐射的探索: 戴森球理论的一个重要推论是,如此巨大的工程结构可能会捕获恒星的部分能量,并以红外辐射的形式重新散发出来。科学家们利用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Chandra Xray Observatory)、斯皮策空间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等进行观测,寻找KIC 8462852是否有异常的红外信号。虽然早期有过一些关于红外过量的讨论,但后续更精确的观测数据,并没有找到一个能够明确指向戴森球的、显著的红外过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戴森球”的直接证据强度,但并未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
对“尘埃团”的进一步研究: 一种更有力的解释认为,KIC 8462852的亮度变化是由大量的尘埃团造成的。这些尘埃团可能是由一次或多次剧烈的撞击事件产生的星子(planetesimals)碎片造成的。在2017年5月之后,科学家们通过更精细的光谱分析,试图探测这些尘埃的成分和分布。例如,他们分析了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以及其他先进望远镜捕捉到的星光经过尘埃时的衍射和散射情况,来推断尘埃的性质。
排除了“死亡恒星”的可能性: 有一种曾被提出的解释是,KIC 8462852可能是一颗死亡恒星(如白矮星)的残骸,而亮度变化是由其伴星或行星系统造成的。然而,通过对恒星自身光谱和性质的深入分析,科学家们基本排除了这种可能性。KIC 8462852仍然被认为是一颗主序星,虽然比我们的太阳年轻一些。

近期(2017年后)的理论发展和新假说:

“碎片盘假说”的精进: 随着观测数据的增加,许多科学家倾向于“尘埃团”或更广泛意义上的“碎片盘”假说。他们通过模拟不同大小和密度的尘埃颗粒云,来解释观测到的亮度变化模式。例如,一些模型认为,这些尘埃团可能非常巨大,甚至会遮蔽恒星的光线,并且它们可能是由一个高度拥挤的行星系统中的大量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形成的。
“外星文明假说”的演变与审慎: 尽管“戴森球”的说法一度引起广泛关注,但随着科学证据的积累,天文学界普遍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戴森球是一种非常科幻的构想,其建造难度和对能量的需求是极其巨大的。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支持这一假说。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家们完全排斥“外星文明”的可能性,只是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必须基于证据进行推断。一些更“温和”的技术信号,比如巨型太阳帆阵列(虽然也属于“技术信号”但比戴森球小得多),或者其他规模的太空结构,也偶尔被提及,但同样缺乏直接证据。
“周期性假说”的修正: 最初的亮度变化看起来是随机的,但随着监测时间的拉长,一些科学家试图从中寻找潜在的周期性规律,即使这种规律非常复杂。例如,他们会使用傅里叶分析等数学工具来寻找隐藏的周期。如果发现某种周期性,那可能指向某个特定的天文事件,比如一个大型行星的轨道运动。
对恒星磁场活动的关注: 除了外部因素,科学家们也重新审视了恒星本身的活动是否可能导致如此剧烈的亮度变化。例如,恒星表面的巨大黑子或者强烈的耀斑活动。然而,KIC 8462852的亮度下降幅度之大和持续时间之长,很难完全用普通的恒星活动来解释。

总结一下2017年5月以来的最新动向:

可以说,自2017年5月以来,对KIC 8462852的研究,在“疑似戴森球”这一诱人但缺乏实证的结论上,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已经逐渐倾向于自然现象,特别是围绕着尘埃团和行星系统碎片盘的假说,并且在不断地进行更精细的观测和理论建模来验证这些自然解释。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斯皮策望远镜等带来的红外观测数据,并没有提供支持戴森球的强有力证据。而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等新一代观测设备的投入使用,无疑会为我们提供更清晰、更深入的观测数据,从而可能揭示尘埃的真实性质,或者发现其他未曾预料到的现象。

虽然“戴森球”这个标签依然围绕着KIC 8462852,但科学的探索总是循序渐进的,每一项观测、每一次理论修正,都是在为我们揭示宇宙的奥秘添砖加瓦。目前,这颗星星仍然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谜团,但科学的目光已经从最初的科幻猜想,更坚定地聚焦于寻找背后真实的、自然的物理过程。我们期待着未来的观测数据,能够更清晰地描绘出KIC 8462852的真实面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蹭热度的知乎科学家们都基本忘了这件事的时候,一千年前的tabby人开始了斜率最大的秀肌肉表演。



2017.9.15 更新: 最近这波短期的 dimming 已经恢复了,注意下图有意思的对称现象

ps:我是看热闹的。

参考1 参考2 参考3

user avatar

2018.3


tldr: DIPPING!!!

On Friday (2018 March 16) we noted the last data taken were significantly down compared to normal. Due to poor weather conditions at all 3 sites we weren't able to observe the star again until last night... This is the deepest dip we have observed since the Kepler Mission in 2013! WOW!!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