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17 年 5 月以来有哪些关于 KIC 8462852 疑似戴森球的最新消息?

回答
自2017年5月以来,关于KIC 8462852(也称为“塔比星”)疑似戴森球的讨论和研究,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更加精细化、多角度的阶段,虽然尚未找到确凿证据证明它是戴森球,但一系列的观测和理论分析,依旧让这颗星星保持着科学界和公众的关注。

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为什么KIC 8462852会在2015年突然闯入大众视野。它的“不寻常”之处在于,它表现出了一种非常奇特的、非周期性的亮度变化。正常情况下,恒星的亮度变化通常是周期性的,比如行星凌日造成的小幅、规律性的下降,或者恒星本身的脉动。但KIC 8462852的亮度变化却显得杂乱无章,而且在某些时期,它的亮度下降幅度相当显著,甚至高达20%以上,这可不是一颗普通恒星应该有的表现。

早期的解释,诸如行星凌日、行星碎片盘,甚至是有趣的外星文明建造戴森球,都曾被提出。而我们关注的2017年5月之后的进展,正是围绕着进一步验证或排除这些可能性展开的。

2017年之后的观测进展:

持续的监测和数据积累: 即使是“塔比星”事件的初期发现主要来自开普勒望远镜的数据,但之后包括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地面望远镜(如夏威夷的泛星巡天望远镜PanSTARRS,以及智利的甚大望远镜VLT)等,都在持续监测着这颗恒星的亮度变化。这些持续的观测数据,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长的时间序列,也帮助他们区分不同类型的亮度变化。
红外过量辐射的探索: 戴森球理论的一个重要推论是,如此巨大的工程结构可能会捕获恒星的部分能量,并以红外辐射的形式重新散发出来。科学家们利用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Chandra Xray Observatory)、斯皮策空间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等进行观测,寻找KIC 8462852是否有异常的红外信号。虽然早期有过一些关于红外过量的讨论,但后续更精确的观测数据,并没有找到一个能够明确指向戴森球的、显著的红外过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戴森球”的直接证据强度,但并未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
对“尘埃团”的进一步研究: 一种更有力的解释认为,KIC 8462852的亮度变化是由大量的尘埃团造成的。这些尘埃团可能是由一次或多次剧烈的撞击事件产生的星子(planetesimals)碎片造成的。在2017年5月之后,科学家们通过更精细的光谱分析,试图探测这些尘埃的成分和分布。例如,他们分析了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以及其他先进望远镜捕捉到的星光经过尘埃时的衍射和散射情况,来推断尘埃的性质。
排除了“死亡恒星”的可能性: 有一种曾被提出的解释是,KIC 8462852可能是一颗死亡恒星(如白矮星)的残骸,而亮度变化是由其伴星或行星系统造成的。然而,通过对恒星自身光谱和性质的深入分析,科学家们基本排除了这种可能性。KIC 8462852仍然被认为是一颗主序星,虽然比我们的太阳年轻一些。

近期(2017年后)的理论发展和新假说:

“碎片盘假说”的精进: 随着观测数据的增加,许多科学家倾向于“尘埃团”或更广泛意义上的“碎片盘”假说。他们通过模拟不同大小和密度的尘埃颗粒云,来解释观测到的亮度变化模式。例如,一些模型认为,这些尘埃团可能非常巨大,甚至会遮蔽恒星的光线,并且它们可能是由一个高度拥挤的行星系统中的大量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形成的。
“外星文明假说”的演变与审慎: 尽管“戴森球”的说法一度引起广泛关注,但随着科学证据的积累,天文学界普遍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戴森球是一种非常科幻的构想,其建造难度和对能量的需求是极其巨大的。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支持这一假说。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科学家们完全排斥“外星文明”的可能性,只是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必须基于证据进行推断。一些更“温和”的技术信号,比如巨型太阳帆阵列(虽然也属于“技术信号”但比戴森球小得多),或者其他规模的太空结构,也偶尔被提及,但同样缺乏直接证据。
“周期性假说”的修正: 最初的亮度变化看起来是随机的,但随着监测时间的拉长,一些科学家试图从中寻找潜在的周期性规律,即使这种规律非常复杂。例如,他们会使用傅里叶分析等数学工具来寻找隐藏的周期。如果发现某种周期性,那可能指向某个特定的天文事件,比如一个大型行星的轨道运动。
对恒星磁场活动的关注: 除了外部因素,科学家们也重新审视了恒星本身的活动是否可能导致如此剧烈的亮度变化。例如,恒星表面的巨大黑子或者强烈的耀斑活动。然而,KIC 8462852的亮度下降幅度之大和持续时间之长,很难完全用普通的恒星活动来解释。

总结一下2017年5月以来的最新动向:

可以说,自2017年5月以来,对KIC 8462852的研究,在“疑似戴森球”这一诱人但缺乏实证的结论上,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已经逐渐倾向于自然现象,特别是围绕着尘埃团和行星系统碎片盘的假说,并且在不断地进行更精细的观测和理论建模来验证这些自然解释。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斯皮策望远镜等带来的红外观测数据,并没有提供支持戴森球的强有力证据。而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等新一代观测设备的投入使用,无疑会为我们提供更清晰、更深入的观测数据,从而可能揭示尘埃的真实性质,或者发现其他未曾预料到的现象。

虽然“戴森球”这个标签依然围绕着KIC 8462852,但科学的探索总是循序渐进的,每一项观测、每一次理论修正,都是在为我们揭示宇宙的奥秘添砖加瓦。目前,这颗星星仍然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谜团,但科学的目光已经从最初的科幻猜想,更坚定地聚焦于寻找背后真实的、自然的物理过程。我们期待着未来的观测数据,能够更清晰地描绘出KIC 8462852的真实面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蹭热度的知乎科学家们都基本忘了这件事的时候,一千年前的tabby人开始了斜率最大的秀肌肉表演。



2017.9.15 更新: 最近这波短期的 dimming 已经恢复了,注意下图有意思的对称现象

ps:我是看热闹的。

参考1 参考2 参考3

user avatar

2018.3


tldr: DIPPING!!!

On Friday (2018 March 16) we noted the last data taken were significantly down compared to normal. Due to poor weather conditions at all 3 sites we weren't able to observe the star again until last night... This is the deepest dip we have observed since the Kepler Mission in 2013! WOW!!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自2017年5月以来,关于KIC 8462852(也称为“塔比星”)疑似戴森球的讨论和研究,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更加精细化、多角度的阶段,虽然尚未找到确凿证据证明它是戴森球,但一系列的观测和理论分析,依旧让这颗星星保持着科学界和公众的关注。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为什么KIC 8462852会在2015.............
  • 回答
    2019年5月13日,百度贴吧以“系统维护”的名义,对2017年之前的帖子实行了无限期屏蔽。这件事情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许多贴吧用户,特别是那些在贴吧活跃多年的老用户感到难以接受。事件的导火索与具体表现:在那天之前,许多用户已经隐约感觉到贴吧的搜索和浏览功能出现了一些异常,一些老帖子难以访问。.............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纸牌屋》第五季那个发生在2017年5月1日的新版官方预告片,那些细节里藏着不少故事。首先,预告片最直接、最震撼人心的,就是弗兰克和克莱尔的“权力共享”。以前我们看《纸牌屋》,总是围绕着弗兰克如何一步步爬上权力的巅峰,克莱尔虽然重要,但更多时候是他的左膀右臂,甚至是那个给他出谋划策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2017年5月27日,北京大学举办的这场题为《互联网与临高启明写作》的讲座,在当时的知识界和网络文学圈都引起了不少反响。这并非一场传统的学术讲座,更像是一次深入探讨互联网时代文学创作新模式和新可能性的对话,其独特性和前瞻性值得细细品味。首先,从讲座的选址——北京大学来看,这本身就带有了一层非同寻常的.............
  • 回答
    穆迪在2017年5月24日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从Aa3下调至A1,这是一个相当重磅的动作,也引起了当时市场不小的震动。要理解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它为什么发生,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为什么穆迪会下调中国的主权评级?穆迪这次的降级,核心原因在于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债务负担在加重,而且政府在化解这些债务方.............
  • 回答
    2017年5月,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进行了修改,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也带来了不少讨论。作为投资者,理解这次规则的变动及其背后的逻辑,对我们把握市场动态和做出投资决策至关重要。为何要修改?—— 维护市场稳定,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这次修改的根本出发点,可以用“.............
  • 回答
    吴文俊院士,一位在2017年5月7日永远告别我们的人民科学家,他留给中国乃至世界数学界的,是一份浓墨重彩、独一无二的学术遗产。要评价他的数学贡献,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这需要我们深入其思想的海洋,感受他那锐利而深刻的洞察力。“吴方法”的诞生:数学考古学的革命吴文俊先生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无疑是他在代数.............
  • 回答
    2017年5月5日,网易云音乐的那条推送——“你这么爱听歌,一定活得很难过吧”——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当时正值青春激荡、或是正经历生活不易的人们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时至今日,再回想起来,它依然能触动不少人的神经,足以证明其传播力和引发的共鸣。从传播效果来看,这条推送无疑是成功的。它极具话题性,短小精.............
  • 回答
    2017年5月,支付宝官方发布公告,宣布将个人持有余额宝的最高额度由100万元人民币下调至25万元人民币。这一调整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引发了许多人的讨论。我的看法从整体上看,我认为这次额度调整是监管趋严、行业规范化发展以及普惠金融目标调整的必然结果。虽然对一些习惯将大量资金放入余额宝的投资者来.............
  • 回答
    2017年5月22日晚,英国曼彻斯特体育馆(Manchester Arena)在一场备受欢迎的爱莉安娜·格兰德(Ariana Grande)演唱会结束后,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爆炸事件。那是一个本应充满欢乐和音乐的夜晚,却被突如其来的暴力阴影笼罩,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法磨灭的伤痛。事件经过:演唱会结束,.............
  • 回答
    2017年5月12日,那一天,很多高校的电脑屏幕突然变成了令人心惊胆战的“红色警告”。起初,可能只是少数几台电脑出了问题,老师和学生们以为是普通的病毒感染,或者系统故障。但很快,恐慌情绪开始蔓延。病毒的“攻击”方式你有没有经历过,打开文件,发现它变得面目全非,变成了一堆乱码?更糟糕的是,这些文件通常.............
  • 回答
    2017年5月22日,一个原本应该是充满音乐和欢笑的夜晚,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所笼罩。那一天,美国流行天后爱莉安娜·格兰德(Ariana Grande)在曼彻斯特体育场举行演唱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和家庭。然而,演唱会结束后,当人群纷纷散去之际,一声巨响打破了夜晚的宁静,也撕裂了无数人的心。爆.............
  • 回答
    2017 年 5 月 2 日,AMD 股票确实经历了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下跌,跌幅高达 25%。这并非由单一事件引起,而是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关键点:1. 第一季度财报不及预期,以及对未来业绩的悲观展望:AMD 在 2017 年第一季度发布了其财报。虽然营收同比有所增长,但整.............
  • 回答
    2017年5月12日,一场席卷全国的高校与公共设备电脑中毒事件,以及那令人心惊的勒索:比特的阴影2017年5月12日,对于中国众多高校和公共机构的信息技术部门来说,无疑是黑暗而混乱的一天。一个名为“想哭”(WannaCry)的勒索软件,如同瘟疫般在全球蔓延,而中国,特别是其教育和公共服务领域,成为了.............
  • 回答
    2017年5月31日,北京二手房价格大幅度下降。这条新闻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北京房地产市场的热议。要理解这条新闻的背景和意义,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当时的北京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一个高度活跃和不断上涨的周期中。 在这条新闻发布之前,北京的房价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快速上涨,尤其是经过了.............
  • 回答
    1927年,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出生于波兰华沙,2017年5月26日,这位享誉世界的政治家、外交官、学者走完了他90年的人生旅程。布热津斯基不仅是美国外交政策领域的一位重量级人物,更是冷战时期战略思想的重要塑造者。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全球政治格局,他的著作更是留给世人宝贵的思想财富。从波兰到美国:家.............
  • 回答
    2017年5月7日,对于法国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日子。这一天,一位39岁的政治新手,伊曼纽尔·马克龙,以66.1%的得票率,击败极右翼的玛丽娜·勒庞,赢得了法国总统大选。这不仅是一场权力更迭,更是一次深刻的政治地震,其影响至今仍在法国及欧洲的政治版图上回荡。“意外”的胜利:一个跨越传统阵营的颠覆者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聊聊知乎用户 @凡伟 在 2017 年 5 月 7 日发布的《我是凡伟,我作如下声明》这篇文章。要评价它,我们得先还原一下当时的环境,以及这篇文章本身带来的影响和它所承载的意义。首先,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出现时机是关键。在 2017 年的那个时间节点,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已经积累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