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证监会在 2017 年 5 月修改股东减持相关规定?

回答
2017年5月,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进行了修改,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也带来了不少讨论。作为投资者,理解这次规则的变动及其背后的逻辑,对我们把握市场动态和做出投资决策至关重要。

为何要修改?—— 维护市场稳定,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这次修改的根本出发点,可以用“剑指大股东恶意减持,守护市场稳定与中小投资者利益”来概括。在修改之前,虽然也有减持的规定,但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令人诟病”的现象:

概念炒作后的快速套现: 一些股东利用市场对某些概念(比如高送转、业绩爆发预期等)的炒作,将股价推高,然后在短期内集中减持,这种行为严重透支了公司的未来,也让跟风买入的中小投资者成为“接盘侠”。
信息披露不对称下的减持: 大股东往往掌握着公司更全面的信息,他们在披露利好信息的同时或之后迅速减持,给市场传递了负面信号,也让其他投资者错失了判断机会。
规避监管的“灰色地带”: 市场中存在一些“巧规则”的操作,比如通过协议转让、大宗交易等方式,绕过了集中竞价的减持约束,但实质上仍然是集中套现,对市场情绪影响较大。
IPO后“清仓式”减持: 一些公司上市后不久,早期股东或战略投资者便集中大幅减持,这不仅让市场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产生疑虑,也直接影响了股价,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

这些行为,长期下去无疑会侵蚀市场的“生态”,让投资者对市场的公平性产生怀疑,最终可能导致投资者用脚投票,资金流出,市场活力受损。证监会在这个时候出手,就是要填补这些漏洞,规范大股东的减持行为,营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具体改了啥?—— 更严厉,更透明,更人性化(有保留地看)

这次修改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拉长了“冷静期”和锁定期:
大股东减持前的预披露要求更细致: 原规定已经有预披露,但这次修改对预披露的时间和内容要求更明确,比如要求在减持预披露公告后的特定时间内(如3个交易日内)才能开始减持。
“窗口期”的收紧: 针对董监高在定期报告披露前的敏感期内不得减持的规定更加明确和严格。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内幕信息被利用进行不公平交易。
部分股份锁定期延长: 对于IPO前股东或战略投资者,特别是那些持有大量股份的股东,在解除限售后的减持,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以避免“上市即清仓”的现象。

2. 对减持方式进行了限制:
集中竞价减持的约束: 对通过集中竞价减持的股份比例设置了上限,并对减持的节奏提出了要求,比如一个月内减持比例不得超过总股本的某个百分比。
大宗交易的“穿透”: 对通过大宗交易减持的,也要求“穿透”到最终出让方,如果出让方是特定对象(比如与上市公司存在潜在利益冲突的),其减持行为也可能受到影响或需要进一步披露。这主要是为了防止通过大宗交易变相规避监管。
协议转让的规范: 对于协议转让,也提出了一些关于受让方的资质要求,以及转让价格的参考依据,以防止恶意收购或不公平交易。

3. 加大了对违规减持的处罚力度:
明确了违规减持的后果: 对于违反规定的减持行为,不仅可能面临行政处罚,还可能被“责令改正”,甚至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被认定为“不正当得利”,要求退还所得。
打击“假减持”和“变相减持”: 加强了对违规减持行为的识别和打击,让股东不能轻易通过一些手段来规避监管。

4. 引入了更加人性化的“兜底”条款(有争议):
允许合理减持: 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规则也并未一刀切地禁止所有减持。对于一些股东合理的资金需求,例如偿还债务、改善生活等,在遵守披露和比例限制的前提下,仍然允许其进行减持。这次修改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平衡。

市场反应如何?—— 谨慎乐观,短期承压但长期利好

这次规则的修改,市场总体上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短期: 市场普遍认为,新规的出台短期内会对一些有减持意愿的股东造成压力,可能会导致部分股票的减持压力显现,市场情绪也可能受到短期影响。尤其是那些股东集中、减持预期较强的公司,股价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调。
中期: 随着新规的逐步落地和执行,市场对大股东行为的预期会更加稳定,投资者也能够更加清晰地判断哪些公司的大股东有恶意套现的风险。这有助于挤出市场中的一些“泡沫”,让投资回归理性。
长期: 从长远来看,这次修改被认为是重塑A股市场生态,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提升市场公平性和透明度的重要一步。当大股东的减持行为受到有效约束,市场就更有可能吸引长期价值投资者,从而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拥抱理性,做好自己的功课

作为普通投资者,在理解了这些规则的变化后,我们应该:

保持理性: 不要因为个别股东的减持行为就过度恐慌,也要避免盲目追逐概念。
关注公司基本面: 规则的修改,更加凸显了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基本面的重要性。一个真正有价值、有潜力的公司,即使在减持压力下,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理解大股东的意图: 新规使得大股东的减持意图更加透明,我们要学会分析大股东减持的原因和时机,结合公司自身情况进行判断。
规避风险: 对于那些股东集中度过高,或者存在明显减持预期,且基本面并不支持的股票,要保持警惕。
享受公平: 规则的修改,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机会,通过深入研究,寻找真正能够带来长期回报的投资机会。

总而言之,证监会在2017年5月对股东减持规则的修改,是市场监管走向成熟和规范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仅是一项规则的调整,更是对A股市场生态一次深刻的重塑,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和健康的投资环境。作为投资者,我们应该积极适应并理解这些变化,让自己的投资决策更加理性,更加具有前瞻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说个题外话,有关限制减持的内容,早在2013年12月31日的证券业试行新规里就有明确规定,但被当时的证监会以“行业不支持”为由顶了回去

其实要是有人有心,可以去把当时那个存在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试行规定找出来看看,未来证券业的改革很多将延续那个规定的基本内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