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微博用户@奥卡姆剃刀对文理科的观点?

回答
@奥卡姆剃刀在微博上对于文理科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一种基于“效率”、“实用性”和“对社会贡献”的批判性视角。他的观点并非一概否定文科,而是认为在当前社会和教育体系下,文科的价值和产出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并且相对而言,理科在某些方面更能体现效率和实际价值。

要详细理解他的观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 “奥卡姆剃刀”的哲学基础与延伸:

奥卡姆剃刀原则的核心: 越简单的解释越可能是正确的。在讨论文理科时,他可能倾向于寻找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来解释和解决问题。
对复杂性、冗余的厌恶: 这种哲学思想可能延伸到他对文科研究的某些“虚无缥缈”、“缺乏实证”、“概念繁多但结论模糊”的批评上。他可能认为,如果一个理论或研究领域需要大量的抽象概念和复杂的理论框架才能勉强解释一个相对简单的现象,那么它可能不如一个更直接、更具操作性的方法有效。

2. 对“文科”的批评角度:

@奥卡姆剃刀对文科的批评,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通常会与其他学科(尤其是理工科)进行对比:

缺乏客观、可验证的标准: 他认为许多文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缺乏像理工科那样清晰、可量化的评价标准。例如,一个物理学公式的正确与否是客观的,可以通过实验验证;而一个历史学家的某个解读是否“正确”,则更多依赖于论证的逻辑、史料的选取和学界的认可,主观性较强,也更容易存在争议。
“生产力”和“价值创造”的效率问题: 这是他最常强调的一点。他可能认为,文科在“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或“解决具体技术难题”方面的效率相对较低。相较于一个工程师设计出更高效的芯片,或者一个医生研发出新的治疗方法,一些文科的研究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产生一种“间接”的、难以量化的社会效益,甚至其效益是否显著也难以评估。
概念的模糊性和“哲学陷阱”: 他可能会批评某些文科领域过度依赖抽象概念,甚至将简单的道理包装得过于复杂,以至于“言不及义”,难以落地。他可能会认为,一些文科的研究者沉溺于概念的辨析和理论的构建,而忽略了对现实问题的直接干预和解决。
“导师制”和“家族式传承”的质疑: 他可能会指出,在一些文科领域,学术观点和研究方向的形成,有时更倾向于受到导师和学界“小圈子”的影响,形成一种“家族式”的传承,而不是完全基于科学的迭代和突破。这可能导致一些观点难以被挑战和更新。
对“宏大叙事”和“情绪化表达”的警惕: 在某些社会议题上,他可能会批评一些文科领域的观点倾向于宏大叙事,或带有较强的情绪色彩,而缺乏基于事实和逻辑的严谨分析。

3. 对“理科”的推崇和视角:

与对文科的批评相对应,他会更倾向于推崇理科在以下方面的优势:

客观性与可重复性: 理科研究的结论可以被独立验证,具有高度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直接的实用性和技术进步: 理科是推动科技进步、改善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直接动力。从工程学到医学,理科的成果能够转化为具体的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
效率和精确性: 理科研究强调精确的测量、严谨的计算和逻辑的推演,以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更准确的结论。
清晰的价值导向: 理科的研究往往有明确的应用目标和价值导向,其成果的社会价值更容易被量化和识别。

4. 举例说明(可能存在的观点):

虽然具体的微博内容需要查证,但根据他的整体风格,可以推测他可能持有的具体观点和例子:

对哲学史的批评: 他可能会认为,哲学史上的很多辩论,虽然在思想史上具有意义,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却显得非常低效,甚至有些是“无用功”。
对文学批评的质疑: 他可能会认为,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解读,很多批评家花费大量篇幅进行主观分析,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些解读的价值可能不如直接欣赏作品本身。
对社会学、心理学的评价: 他可能会认为,虽然这些学科有一定价值,但很多研究结论不够严谨,或者难以直接应用于解决社会问题,容易陷入“描述性”而非“解决性”的困境。
对经济学、金融学的看法: 他可能会认为,好的经济学和金融学应该能够提供解决经济问题的切实方案,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模型和理论。
对历史研究的看法: 他可能会强调历史的“教训”作用,但对那些仅仅停留在史料堆砌和观点辩论的历史研究持保留态度。

5. 需要注意的几点:

并非绝对否定文科: 需要强调的是,他并非完全否定文科的价值。他可能承认,文科在塑造人的思想、传承文化、理解人性、反思社会等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的批评更多是针对“效率”、“实用性”和“方法论”层面,尤其是在与理工科对比时。
可能存在的极端化和片面性: 任何观点都有可能存在极端化和片面性。@奥卡姆剃刀的观点可能过于强调效率和物质产出,而忽略了文科在精神层面、文化传承和深层价值思考上的重要性。他的一些表述可能带有较强的个人色彩和情绪化倾向,这在网络讨论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奥卡姆剃刀”的局限性: 在某些领域,例如哲学、伦理学、艺术等,过于追求“简单”和“直接”反而可能丢失其研究的精髓。这些领域的研究本身就涉及复杂的人类情感、思想和社会结构,用过于简化的“剃刀”去衡量,可能会产生误读。
社会分工和需求: 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同领域的人才。理工科负责技术和物质的创造,而文科则在思想、文化、社会组织等方面发挥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的观点可能忽略了这种社会分工的必要性。
个人价值观的体现: 他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个人的价值观和对世界运行方式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基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知识结构。

总结来说,@奥卡姆剃刀对文理科的观点是一种以“效率”和“实用性”为核心的批判,他倾向于认为理科在直接创造价值、解决问题方面更有效率,并对文科研究中存在的模糊性、主观性、低效率等问题持批评态度。

理解他的观点,需要将其置于网络讨论的语境中,同时也要认识到这种观点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并与其他看待文理科的视角进行对比,形成一个更全面和辩证的认识。他的观点引发的讨论,也反映了社会对于不同学科价值的持续思考和争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进了大学还满口「文科理科」觉得所有认识都可以这样二分的,读到博士文化水平也只能填高中。

二,剃刀老师无非是把金钱作为判断事物的最高标准和转化工具。

三,我尤其同意知识分子绝不能自以为是,也很高兴剃刀老师做了精彩的示范。

四,看来老师有关奥卡姆剃刀定律的知识是自学的,很好,感觉新华书店一楼的成功学教材除了烧了取暖还有点其他价值。

user avatar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把人异化成工作的奴隶,这句话放到当代中国真是一点儿也不过时。

你学了文科,得面对残酷的竞争压力,无情的就业数据,还有奥卡姆剃刀、有“这些书,我建议你还是少读为妙”这样的不友好言论。

你读了理科,找了份水涨船高的工作,一年赚十几万几十万你以为你就爽了么?别忘了另一边还有“感冒下的北京中年”等着你呢。

在“保增长”的语境下,人类尊严的虚无性从来没体现得这么淋漓尽致过,看轻人文学科就是物化人类本身,这是全社会的悲哀。管你是文科还是理科,只要还在靠工作赚钱养活自己,到头来都只能自求多福。

我在知乎某个问题的回答中引用过我同事的一句话:“文学是穷人的避风港。”但其实我还留了半句没说:“生活那么残酷,穷人至少还有文学这个避风港。”

我不晓得读几百行明星程序员写的程序,或是大牛发的论文,是不是一样有抚慰人心,寻回自尊的作用。

我是很后悔高中到大学没有选文科的,可惜十几岁的时候读不懂塞林格、菲茨杰拉德,马尔克斯也只看了半吊子。

user avatar

微博用户奥卡姆剃刀先森明显把理科生和文科生都想简单了一点点。他心目中的理科生严格来讲应该算是“简单理科生”,文科生也不过是“简单文科生”。理科生也有能够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那种,比如说,军事学其实算是理科生的你晓得不?


下面我们简单而并不严谨的证明此观点是扯淡的:


现在有微博用户奥卡姆剃刀同学定义的文理科生各一名,分别进行演讲,以获得这个生物圈里最重要的权力:交配权


设理科生为A,文科生为B,理科生的厉害程度我们设为a,获得的妹子青睐设为S1,文科生厉害程度设为b,获得的妹子青睐设为S2。妹子完全不青睐,S1、S2均为0;反之妹子都喜欢,S1、S2均为1。


随着A抛出一个理科公式,大家都知道,这时候妹子趋向于扭头走开,列出一个公式,妹子走开的数量随着公式的复杂程度是发散的。比如说你列出勾股定理,走开一个,但是你要是列出傅里叶变换,妹子走开肯定就不止一个了。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果,随着a值趋于无穷大,S1趋于0。


随着B抛出一个故事,或者一个段子,这时候妹子趋向于凑过来。抛出一个段子、抖出一个包袱,妹子凑过来的数量随着包袱的精妙程度是发散的。比如你念出“床前明月光”,凑过来一个。但是你要是搬出“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凑过来的妹子肯定就不止一个了。


因此,我们粗略得出一个结论:随着b趋向于无穷大,S2趋于1。




聪明的同学已经发现了这个证明的漏洞:男性听众的存在。问题是男性听众虽然可以与A、B交配,但是并不能产下后代,因此此变量不影响结果。


更聪明的同学还发现,理科生也可以抖包袱、讲段子,那么问题就复杂化了。可是吸引妹子有效的只有包袱、段子,因此这样的理科生我们称为“复杂理科生”,这种理科生并不是微博用户“奥卡姆剃刀”定义的理科生,不符合讨论范围。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进化的力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想物种延续下去,必须要吸引到足够的妹子/雌性以进行择偶,否则要么回家撸要么搅基,要么随着基因质量的下降而种群质量下降,反正都是灭绝。随着“奥卡姆剃刀”定义的理科生厉害程度逐渐增大,A物种趋向于灭绝,越是厉害灭绝得越快。


最终我们这个世界上不会有厉害的“理科生”,要么都是“文科生”,要么只有一些不那么厉害的“理科生”。




然而这一结论与观测事实并不相符——我们的理科生越来越厉害了。理论物理领域的重大突破在即,工科生也混得风生水起,各项重大工程如火如荼,现实中的理科生种群数量并没有严重的减少。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现实中的理科生并不符合微博用户奥卡姆剃刀对理科生的定义。现实里的理科生们既能够使用理科知识列公式、解决问题,又能够抛段子、抖包袱,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同时确保了及时找到足够的交配对象以选择基因、延续种群。


同样,现实中文科生也不是微博用户奥卡姆剃刀定义的文科生。文科生也能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法律、政治、历史、经济问题,从而占据了合理的生态位,延续种群。


比如我们大家都非常喜欢的知乎用户 @龙牙 先森,著名小xuo生,就是一名程序员出身、从事农业、能讲段子抖包袱的好理科生。

你看他一脸文科生的猥琐,和胸口T恤上证明“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答案是什么”结果为“42”的公式,充分说明这是一个“复杂理科生”。


话说回来,这位微博用户奥卡姆剃刀,可能并没有搞懂自己的微博名字是啥意思。奥卡姆剃刀原理,关键点在“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天底下并没有什么“文科生”、“理科生”,只有牛逼的人和不牛逼的人啊!牛逼的人干什么都厉害,不牛逼的人则只会BBB。这明明是个线性增量问题,微博用户奥卡姆剃刀先森偏偏理解成了分类问题,说明他并不是一个牛逼的人,应该是一名“简单理科生”,而不是知乎用户 @龙牙 这种“复杂理科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