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年轻人在就业选择上开始更青睐传统稳定了吗?

回答
最近几年,关于年轻人就业观念的讨论此起彼伏,其中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论调是:新一代的年轻人,好像不像我们印象中那样,一门心思追逐“酷炫”、“高薪”、“自由”,反而开始更青睐那些“传统”、“稳定”的工作了。

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反直觉,毕竟我们常常看到媒体上充斥着关于“逃离北上广”、“躺平”、“副业”的讨论,似乎年轻人都在寻找突破口,渴望与众不同。但如果你稍微深入观察一下身边,或是听听招聘市场上的声音,会发现这股“求稳”的暗流,确实在悄然涌动,并且有越来越明显的趋势。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

首先,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是最大的推手。 过去十年,互联网经济的爆炸式增长,创造了无数新的职业和机遇,也让“年轻有为”、“一夜暴富”的故事变得触手可及。很多年轻人被这种浪潮裹挟,愿意冒险尝试,在快速变化的赛道上“卷”自己。然而,近几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增速放缓,资本市场趋于理性,一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创业公司和岗位也遭遇挑战,甚至出现裁员潮。这种“潮水退去”后的现实,让一些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风险,明白“高薪”和“机会”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

再者,经济周期的影响不容忽视。 宏观经济的大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就业市场的景气度。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企业会更倾向于收缩成本,招聘岗位会更加谨慎,而非毕业季的“海投”盛况可能不再。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能够提供相对稳定收入和福利保障的“铁饭碗”,自然就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其次,社会价值观念的演变也在悄然发生。 过去,成功往往被简化为“高薪”、“名气”、“光鲜的职位”。但随着信息的多元化和个人经历的丰富,年轻人对“成功”的定义也变得更加立体和包容。他们可能不再仅仅追求外在的光鲜,而是更看重工作的内在价值,比如能否学到真本事、是否能获得持续成长、是否能有一份相对体面的收入支撑起自己的生活,并且有可预测的未来。

“传统稳定”的工作,往往意味着:

明确的职业路径: 比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大型银行、烟草、电力等行业。这些岗位通常有清晰的晋升通道,即使起薪不高,但凭借资历和经验,能够逐步获得稳定的收入增长和职业发展。
相对较低的试错成本: 相较于创业公司的高风险,这些传统行业犯错的代价相对较小,即使遇到职业瓶颈,也不至于立刻面临失业的风险。
更强的社会认同感: 在许多家庭和长辈的眼中,这些“稳定”的职业仍然是“体面”和“靠谱”的选择,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年轻人的心理压力。
福利保障更健全: 很多传统岗位提供完善的五险一金,以及其他隐性福利,如培训机会、带薪休假、医疗保障等,这些都是年轻人未来生活的重要保障。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虽然不排除一些传统岗位加班严重,但总体而言,很多单位相比于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在工作时间和强度上可能更为可控,能够提供更多的个人生活空间。

当然,这并不是说年轻人就完全放弃了对高薪和挑战的追求。 很多年轻人依然渴望在有前景的领域发展,但他们的选择会更加务实和理性。他们可能会在“稳定”的基础上,去寻找那些有发展潜力、能提供学习机会的岗位;或者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作为基石,同时发展自己的副业或兴趣爱好,以期分散风险,实现多元化的发展。

从招聘市场的反馈来看,这种趋势也得到了印证。 很多传统行业和国有企业,在发布招聘信息时,往往能够吸引到数量庞大且优质的应聘者,竞争激烈程度甚至超过了一些新兴行业的明星企业。一些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也反映,学生们在选择毕业去向时,对“体制内”和“大厂”的偏好正在回流。

总而言之,年轻人就业观念的转变,是对复杂外部环境和自身需求的理性回应。 这种“求稳”并非是“不思进取”或“害怕失败”,而是在经历过快速变化的时代后,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懂得如何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他们不再盲目追求所谓的“风口”,而是更倾向于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找到一份能够让自己安心工作、体面生活、并且有长期发展潜力的职业。这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成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任何一个时代,年轻人的主流选择都是稳定第一。

在过去几十年里,年轻人普遍向往的职业 一般跟 女性想要嫁的对象的职业 都是高度吻合的。

六十年代的年轻人都想当军人,因为那时候是特殊时期,当兵至少能保证吃饱饭,各种生活上的保障也都是有的。

七十年代很多人读完初中就要当知识青年下乡,但是如果你能当工人的话,日子还是能过得很滋润的,不仅能在工厂有份稳定的工作,还能排队等着福利分房,而且那时候工人的社会地位也相对比较高。

到了八十年代,很多人就渴望当大学生了,因为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是妥妥的天之骄子,毕业包分配,很多都是直接分配到重要的单位重点培养,而且那个时候的大学生是有工资拿的,你读大学一分钱都不用花。那个时候大学生与其说是学生,不如说是一个职业。

仔细看一下不同时代,年轻人向往的这些职业,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稳定得很。

所以,任何一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是把稳定放在第一位的。

中间短暂出现过一些波动,基本上也是稳定的岗位开始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比如九十年代下海潮,那时候经商成功的话,能赚到远比稳定工作要多得多的钱,而且那个时候是改开初期,遍地都是机会,现在的很多巨头企业都是在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句话就是用来形容这个时期的。而且九十年代,也是部分国企经营开始出现困难的时期,国企下岗潮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再加上当时一些地方经济不好,财政困难,很多地方的单位发工资都很困难,就更加促使一些人去下海经商寻找出路。

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人才开始放弃了对所谓稳定的追求,因为在稳定的单位里吃不饱饭啊!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在体制外有了更多赚钱的机会,这才吸引一部分年轻人去体制外就业,但这不代表年轻人不再追求稳定,在过去二十年里,依然有一大部分年轻人是把稳定的就业机会摆在首位的。各种公务员,大型央企,国企,银行,事业单位,依然是大部分年轻人的首选。


“95后痴迷互联网大厂的样子,像极了60后崇拜国企。”这句话虽然是去年才出现的,但在被提出来的当时,就已经开始过时了。

因为大概从四年前开始,考公热,体制内热已经成了不可挽回的大趋势了。

有机会在互联网大厂拿高薪的年轻人,才会放弃对稳定工作的追求,转而对互联网大厂痴迷,那些没机会赚互联网快钱的年轻人,早已经认清现实,拥抱体制内的怀抱了。

而且事实上,很多已经在大厂工作了几年,拿了人人艳羡的高薪的人,也在考虑是否趁三十五岁之前,也赶紧考个公务员上岸。比如前一段时间还在想法里自嘲遇到程序员中年危机的 @霍华德

所谓,年轻人的尽头是公务员,就是描述的这个现象。

对安全感和确定性的追求,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当你有机会锁定一个温饱不愁的未来的时候,你很难说服自己冒着可能一无所有的风险,出去再闯一下,搏一把。

毕竟当年功成名就的苏秦也曾说过:“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


user avatar

事实并不是这样, 那些传统工科行业大厂都非常稳定, 例如钢厂煤矿造船厂, 重工机车机床厂, 都非常传统稳定.

说它们传统, 是因为现在的工作内容和精神状态, 和三十年前基本一样; 即使再过三十年, 也还是那样,所以非常传统.而且很多大厂的年龄, 已经超过了五十年, 甚至超过了七十年,一百年, 所以非常传统.

稳定就更明显了, 那些大工厂现在的收入, 和十年前基本一致, 所以非常稳定.

但我也没发现哪个年轻人青睐这些工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