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冰雪运动近几年越来越受欢迎?

回答
近年来冰雪运动的蓬勃发展和日益普及,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显著现象。这不仅是中国体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和政策层面的深刻变化。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解读这一趋势:

一、 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愿景

这是冰雪运动在中国迅速升温的最根本和最直接的驱动力。

申冬奥成功带来的契机: 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这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的举办权,更是国家将冰雪运动提升到战略高度的标志。申奥成功后,国家层面就提出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
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 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出台了大量支持冰雪运动发展的指导意见、行动计划和发展规划。这些规划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科研支持、冰雪项目普及等方方面面。例如,《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为冰雪运动的发展绘制了蓝图。
资金投入和项目扶持: 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冰雪场馆建设、冰雪运动进校园、冰雪赛事组织、专业队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许多地区也出台了地方性的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冰雪产业,并对冰雪项目进行专项扶持。
“南展西扩东进”战略: 过去冰雪运动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地区,申奥成功后,国家大力推动冰雪运动向南方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南展西扩东进”,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参与冰雪运动。

二、 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和可达性提升

再好的政策也需要落地的载体,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冰雪运动普及的关键。

冰雪场馆数量激增: 过去,中国冰雪场馆数量有限且多集中于北方。随着政策推动,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城市,涌现出大量室内滑雪场、冰球馆、冰壶馆、旱雪场等。例如,一些大型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内部就设有室内滑雪场,大大降低了参与门槛。
提升了可达性和便利性: 室内滑雪场不受季节和天气影响,为南方城市和不具备自然冰雪条件的地区提供了常年参与的可能性。此外,交通的便利化也让人们更容易前往冰雪场地。
冬奥会遗产的贡献: 北京冬奥会留下了许多世界级的冰雪场馆,如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雪地摩托雪橇中心“雪飞燕”等,这些场馆在赛后得到了有效利用,向公众开放,成为重要的冰雪体验和培训基地。

三、 科技与媒体的赋能——提升观赏性和参与感

科技和媒体在传播冰雪运动的魅力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视转播和新媒体传播: 高清、多角度的冰雪赛事转播,加上专业解说和精美画面,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冰雪运动的速度、力量和美感。社交媒体(如抖音、快手、B站)上的短视频传播,更是将冰雪运动的趣味性、挑战性和潮流感展示得淋漓尽致,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和潜在参与者。
科技辅助训练和体验: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开始应用于冰雪运动的训练和体验,例如模拟滑雪机、VR滑雪游戏等,让人们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下提前感受冰雪运动的乐趣,降低了初学者的恐惧感。
专业装备的普及和科技进步: 随着科技发展,冰雪运动装备越来越轻便、保暖、舒适,并且价格也逐渐走向大众化。品牌商的推广和创新,也使得更多人愿意尝试。

四、 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迁——时尚、健康、社交的载体

冰雪运动不仅仅是体育项目,更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交时尚。

时尚潮流的引领: 冰雪运动,尤其是滑雪,被赋予了时尚、酷炫的标签。许多明星、KOL(关键意见领袖)的参与和推广,使得冰雪运动成为一种网红运动,吸引了追求潮流的年轻人。
健康生活理念的普及: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日益重视,户外运动和冬季运动因其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受到青睐。冰雪运动能够有效锻炼心肺功能、平衡能力和协调性,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的需求。
社交属性的增强: 结伴滑雪、冰上聚会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与朋友、家人一起体验冰雪运动的乐趣,不仅增进感情,也能拓展社交圈。尤其是在一些旅游度假区,冰雪体验成为了重要的社交活动。
影视作品和流行文化的带动: 一些以冰雪运动为主题的电影、电视剧、动画(如《冰雪奇缘》系列)的流行,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对冰雪世界的向往,间接促进了冰雪运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五、 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冰雪经济的崛起

冰雪运动的普及也催生了庞大的冰雪产业。

冰雪旅游的兴起: 各地纷纷开发冰雪旅游资源,打造冰雪小镇、冰雪主题公园、冰雪嘉年华等,吸引游客体验冰雪运动和相关的文化活动,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冰雪装备和服务市场的壮大: 冰雪装备零售、租赁、维修,以及教练培训、赛事组织、场地运营等服务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冰雪产业链。
商业投资的涌入: 看到冰雪运动巨大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多的商业资本开始进入冰雪产业,投资建设场地、开发产品、赞助赛事等。

六、 冰雪运动在教育领域的渗透

将冰雪运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

“冰雪运动进校园”: 各地积极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活动,将滑雪、滑冰、冰壶等项目引入体育课程,让更多的青少年在学生时代就能接触和学习冰雪运动。
培养后备人才: 通过学校的普及和培训,为冰雪运动的专业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为国家队输送优秀运动员打下基础。
青少年体质提升: 冰雪运动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运动,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意志品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冰雪运动在中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地域性差异: 冰雪运动在南方地区的普及仍需克服气候和场地限制,成本问题也依然存在。
人才培养体系: 虽然人数在增加,但高水平的教练员、裁判员、管理人才等仍相对短缺。
专业化程度: 除了少数项目外,许多冰雪项目的群众基础和专业化程度仍有待提高。
安全和风险管理: 随着参与人数增加,冰雪运动的安全问题和风险管理也需要更加重视。

总结来说,冰雪运动近几年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是国家战略、基础设施改善、科技媒体赋能、文化生活方式变迁以及市场化发展等多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 它不仅为中国体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支持和市场主体的不断创新,冰雪运动在中国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越来越多了我觉得是个统计谬误。

  你不能因为小时候用土疙瘩擦屁股的人长大都改用了卫生纸,就根据卫生纸销量说最近几年热爱蹲坑的人变多了,是不是这个道理?

  冰雪运动一向就很受欢迎,南方人就不说了,得不到的肯定永远在骚动。就说北方人,我们小时候只要下了雪,有斜坡的地方必有小孩,有积雪的地方必有雪人,有冰面的地方则必有滑冰的。我老家有个景点叫玉华宫,冰雕冰灯冰瀑布都特色好几年了。

  现在,城市化深了,地方小了,成长起来的那波人找不到小时候滑冰的地方,于是看着比小时候鼓了一丢丢的钱袋子去了冰雪运动的消费场所,于是给了一个越来越火爆的印象。

  一直都很火爆,只是之前没法统计罢了,如果现在在有人能把冰雪世界开到海南岛去,可能会更火爆。

user avatar

最直接的原因是爽。

拿大众喜闻乐见的滑雪举例,不论是紧张刺激的加速环节还是闪转腾挪的滞空阶段,人在这一过程中,都会分泌大量肾上腺素,斩获快感。这和坐山车和蹦极是一个道理,为什么有人爱玩?因为心跳会加速,大脑会分泌内啡肽,因为兴奋呀。

再有,它可以满足朋友圈秀晒炫的社交(zhuangbi)需求。洁白的雪地+明媚的天气+一个腾空潇洒的背影,简直就是装逼利器好么?就算照片拍不好也没关系,至少你能营造出一个爱运动爱折腾爱生活的阳光人设。只要你不是把“我很牛逼”四个字写在文案上,相信大家都不会对这种朋友圈反感,愿意点赞。

最后,它是一种有效的解压方式。色彩心理学告诉我们,白色容易让人镇定和情绪平静。在一片茫茫雪色里,你环顾群山,脱离樊笼,将工作和房贷抛在脑后,大有陶渊明“复得返自然”之感。特定的环境和地域,是可以使人短暂的忘却自己的社会角色的,冰雪运动比诸其他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沉浸。

另外,流行亦源于宏观层面的重视和支持。

一方面,随着“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口号的提出,北部地区冰雪旅游行业火箭般的发展,直接带动地方经济转型,帮助不少贫困村县脱贫,解决不少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在上面大力鼓励“全民健身”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直接影响国内各大冰场、室内外各类滑雪场,以及各级冰雪运动组织,数年来几何式的增长。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人们普遍认可冰雪运动起源于西方,早在1843年挪威就举行过滑雪比赛。但,最早的滑雪起源地却是新疆的阿勒泰。2005年,在阿勒泰的汗德尕特蒙古族乡发现一处岩画,上面画了多个脚穿滑雪板、手持滑雪杖,进行狩猎的人物形象。经过鉴定,岩画距今有一万年的历史。也就是说,我们一万年前的同胞,就能一边滑着雪,一边打猎,6的飞起。当然,也不是每个古人都能有如此基操的,因为“滑雪”也需要一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比如至少要满足两点:天气严寒存在大量降雪和存雪;当地有人类文明和用于生产生活的雪上工具。所以,有迹可查的古人的“冰雪运动”并不多,史书上记载,最早的借用工具能在冰面上飞驰的,应是隋唐时期居住在蒙古高原的古代民族。他们可以踏着自制的“木脚”或“木马”,在结了冰的湖面上打猎。

现代冰雪运动严格来说,分为冰上运动和雪上运动。顾名思义,分别是在冰上和雪地上进行。冰上运动的项目有滑冰、花样滑冰、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冰壶、冰球;雪上运动的项目有跳台滑雪、越野滑雪、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雪车、雪橇。在我们国家,比较接近现代意义的“冰雪运动”的活动可追溯至清代。那时候,人们将此称作“冰嬉”,包括基于滑冰的各种竞技和娱乐表演。乾隆时期,甚至将此视为“国俗”,有诗为证:风和日暖时端坐,疑在琉璃世界行。所以,冰雪运动流行在我看来还是挺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传统文化的再次复兴。

随着国家的引导和扶持,冰雪事业如今已不仅于北方。我堂姐家的小孩今年和家里一起去省城旅游,就尝试了一把室内滑雪。回来以后,总念叨着不过瘾,想去体验一把北方真正的雪场,让我的堂姐直呼头大。后来小孩又哭着说要玩短道速滑,把我堂姐给整懵了,问他什么是短道速滑?结果她被自己的儿子给上了一课——小孩给她推荐了《梦幻书院》冰雪运动会特辑,详细而全面的科普了一番。不得不说,现在的小孩还是厉害。



我在想,我们小时候,别说冰雪运动了,在南方,雪都是好几年才能见一次的存在,即使见上了,也不过是零碎的雨夹雪。等到我堂姐的孩子这一辈长大,下一代南方人会不会滑雪溜冰都是基操呢?等到那个时候,相信冰雪运动早已普遍全国,南方的孩子对“雪”的执念,也不会像如今这样深了吧。

user avatar

一个学生举起了手:不能让低种姓的人在书本上去浪费社会的时间,而且读书总有可能读到什么东西,有破坏他们的某个条件设置的危险,那是不可取的。这些他都很想得通,但对花他却想不通,为什么要费力气去让德尔塔们从心理上厌恶花?

孵化及条件设置中心主任耐心地做了解释:培养孩子们见了玫瑰花就尖叫是为了高度节约。不能算很久以前(大约才过去一个世纪),伽玛们、德尔塔们甚至艾普西龙们都有喜欢花朵的条件设置——一般地说是喜欢野外的自然,特殊地说是喜欢花朵。其目的是让他们一有机会就产生到田野里去的要求,逼得他们多花交通费。

“他们花交通费了吗?”学生问。

“花了很多,”主任回答,“但是别的费用却不必花了。”

主任指出,樱草花和风景都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它们是免费的。爱好大自然能使工厂工作懈怠。于是决定取消了对大自然的爱——至少取消了低种姓的人对大自然的爱;却并不取消花交通费的倾向。因为他们仍须到农村去,即使憎恨也得去,那是根本的。

问题是能在经济上为交通消费找出更站得住脚的理由,而不是喜欢樱草花和风景什么的。恰当的理由后来找到了。

“我们设置了条件,让人群不喜欢乡村,”主任的结论是,“却又设置了条件让他们喜欢田野里的一切运动。而我们同时又注意让田野里的运动消耗精美的器材;让他们既消费工业品也花交通费。因此我们才给婴儿电击。”

--《美丽新世界》

一种主要在郊区开展、需要消耗大量特制器材的运动,而且主要针对富裕/小康人群的运动,只要不吃补贴,整体上对于区域间均衡发展、对于资金向实体流动是有益的。

同样是两千块钱,买一堆滑雪器材吃灰,还能有不少变成工厂的订单和工人的就业,拿去充皮肤基本就烧给马老板们了。

因为滑雪能挣钱,给山上修路、盖韭菜概念盘,比如张家口下花园区什么的。一开始可能确实和普通人没啥关系,那炒房的被割完一圈之后,打工人也就有了廉价住房的新选择。

小资归小资,整体上还是良性的

user avatar

每年什刹海冰面上都那么多人。

我最喜欢玩冰车,用铁签子往前滑。

user avatar

个人觉得在中国推广冰雪运动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

在地球上,适合冰雪运动的地区就球的两端:冬季冰天雪地里的南美南非人还买不起衣裳冻得瑟瑟发抖,俄国老毛子还在烧木头,就北欧北美这俩地方的一干富人吃饱了撑的,硬生生把原本的求生技能、娱乐活动搞成了高端游戏、搞成了全球最高体育赛事,向全球装那啥吧?

作为见过大雪的北方人,俺也不懂冰雪运动那些专业装备叫啥,看那戴头盔眼镜口罩穿冰鞋踩滑板从头捂到脚的运动员,一身装备得大几千上万吧?搞成这样子在冰雪严寒里耍酷,也就嘲笑南半球的贫民们炫富吧?

装备还只是小头,大头看场地:作为高速运动,冰雪运动场地都不算小;冰雪在低温下才能维持,除东三省和西北外,场地制造和维护就是天价:在华北这冬是严寒夏是酷暑的地方搞露天冰雪场,场地一年里春夏荒着,秋天修修设备,然后趁冬季雇点人工,就这仨俩月把一年的韭菜割回来。淮河以南只能把场地封起来,那么大空间里把空调到零下维持冰雪不化,收费可能比去东北还要贵。就算当地有钱人的寒毛比俺腰粗,能薅几根?能薅回本来?与此相比,前两年挨批的高尔夫简直就是小儿科。前几天才知道雪道要用冰状雪,一干科研人员搞了几年才搞出来;真遇到下雪还得除雪维修———冰雪运动场地最怕下雪,让俺觉得极度荒唐。

冰雪就是地球的毛,头上有点裆底有点,个别山的胳肢窝里有点,冬天长点夏天短点,人要想造,分地按季弄点洗剪吹,冬天滑个雪夏天改个水上乐园、弄个漂移赛道或者高尔夫球场,可以;但咱黄种人就别硬学白种人长一身毛,夏天要掉也别硬粘上,真硬粘上怕是要捂出病来。

希望三亿人也就凑冬奥会嗨两天,东北西北和云贵川雪山边上这些老天爷赏饭吃的、真正适合搞的地方抓住机会搞漂亮些,其它地方的今后想起来去这些地方玩玩,真正感兴趣的建议去这地方定居。中国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外部压力、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还都是大问题,民生军备等烧钱的地方海了去了,加上全球变暖中冰雪运动正在萎缩,千万别逆天行事,让一干毛子带歪了、带沟里去。

2022.2.8,23:05更新

首先明确一点:中国申奥时的承诺是“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注意是“参与”,做宣传动员一下,当然见效了,而且效果不错,但不是推广,更不是普及。所以我上边的说的有点不着调:国家压根儿就没准备推广普及,是我自己想当然树了个靶子乱喷的。在此道歉,浪费知友时间了。还持“我国可以推广普及冰雪运动”观点请继续:

在我国,目前冰雪项目不适合以“体育运动”“强身健体”为目的,也就不能算真正的“冰雪运动”。体育运动必须保证经常性才能达到提高运动质量和身体素质的目的,有条路有双鞋,随时都能跑步(非洲人甚至可以不穿鞋,沙漠里随便跑)全国各地都有暴走队,没问题;有张大桌拿鞋底都可以打乒乓球(我姓张,嚣张的张),各种球类的装备要求都不高,场地小维护简单,都适合推广。但冰雪运动就不同了:欧洲、北美等高纬度或临近雪山的、长期有天然雪场的国家和地区很容易做到,而我国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普及。如果硬上,室内场地制冷用电算不算浪费能源?室外场地设备长期闲置算不算浪费资源?这些成本必定会算在收费上,收费越高门槛越高,参与运动的人少了,与共享发展理念相违背,就会被限制。高尔夫球场就是例子。开这场的基本不存在经营问题,就是它的目标群体太窄、受益人群少导致的。东北西北云贵川等地方条件好、成本低,收费少、可能参与运动的人多,地方上不想搞国家也会想办法让你搞;广东福建等地方都不需要国家限制,你硬要开的话,可能玩着玩着就没了。

所以,本次奥运会在带动冰雪运动发展方面的主要工作是宣传冰雪运动知识、体验冰雪运动的乐趣,把其纳入全民健身运动,作为普通运动项目的补充调剂——不是推广普及,是“参与”:

个人认为,一年参与两次及以下的算不得“喜欢冰雪运动”,真正喜欢的为3800万。

以强身健体和竞技为目的的5500万,有1700万一年玩不够三次,不是叶公好龙,没钱确实是问题。

参与冰雪运动的8000万(多数还是一两次)

以上。

user avatar

还不是冬奥会炒作的。冬季项目例如滑冰,在东北是大众项目。冬天河上、湖上、江上,冻冰地方都能当溜冰场。没有在水泥地泼水也能冻冰

滑雪,以前玩的不多,但是也不是什么高端运动。

大学读书时候,国家滑雪队夏季训练台就在宿舍前面。踢足球天天看。没啥感觉。

学校自己有滑雪场,40块钱滑一天,还有中午一顿盒饭。

user avatar

在日本就职以后第二年,朋友要去滑雪。我其实根本不会,但壮着胆子图新鲜,也要去。朋友劝我说你滑个单板吧,我总觉得双板比较帅。要了双板。

边上其实有给初学者的课程,但我看全是身高不足一米的孩子,心想我来之前看过视频了,这种肯定和游泳一样自己滑几下就会了。

四公里的雪道,一直坐缆车到最顶上,然后就是一路滚。从四公里的山顶上足足滚了好几个小时才滚到山下,我中途都觉得累死,就这样躺着算了。双板插进雪里拔都困难。看着一个个朋友从我身边呼啸而去,也就一个小朋友好奇停下来看看我。

第二天,浑身腰酸背痛。直接在酒店边上报了个初级班,老老实实和孩子们一起学。

一转眼那么多年过去了,又2年没去滑雪了。

user avatar

别的地方不知道,反正我们河北这嘎达,2010年之前冰还说的上“运动”,雪就是纯玩耍了。

我妈是天津的,她小时候一到入冬天津最流行的就是去冰场玩。所谓冰场就是一块平整点的水泥地,天一黑就有人用橡皮管一层一层浇水,到了第二天就冻的结结实实一层冰,然后用绳子围起来留个口子,一分钱可以进去玩一天。

我爸这边没这个条件,一般都是冬天公园里人工湖冻的结实了上去玩。

他们玩那个的时代大约是60到70年代。那时候大部分人都是直接上冰玩,有点条件的就是找一节梯子大伙坐上去一人一根木棍滑冰梯,或者是找个大笸箩一起群人坐进去,前边有人拉着跑。谁要是有一双冰鞋能羡慕死人。

到了八十年代,就不流行滑冰了,而是滑旱冰。

我小时候,九十年代前期还有看见在公园里穿着冰鞋滑冰的大爷大婶,2000年之后就严打上冰了,因为出意外的太多了。

直到08北京奥运会之后,我们这边慢慢有去北京周围山区滑雪的了,后来河北这边人工雪场也越来越多,过年的时候滑雪去的时候停车场都找不到车位。

感觉这两年冰雪运动玩的人多了,是适应了一个“冬天该去哪玩”的大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