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反对一切反对送货上门的——别把资本家的责任转移到消费者头上。顺便,马老师团队还真是记吃不记打啊,上次金融峰会口不择言,导致万亿融资腰斩的事忘了?还不是因为傻了吧唧地对监管开炮?现在又敢对邮政法开炮了?
某公司在这个问题上得花了多少钱啊?我挨个数了下,差不多快10万了吧?就花10万炒作这个,就想倒逼邮政法修改了?(别洗啊,高赞那几位老哥话术都是一毛一样的,看来某司花钱找人的时候,还是改不掉自己主导一切的习惯,连话术模板都用一样的)
问题是:送货上门是阻碍快递员的那个门槛吗?
1.送货前为什么不能做一个确认,确认对方有没有人在家呢?
答:因为通话成本,时间成本比较高——其实真相是快递公司不愿意花钱买技术(机器人电话,公众号推送确认),也不愿意承担快递员的通话和短信成本(反而不断给快递员卖通信套餐,虽然很便宜,但是也在为自己创收哦)。
2.一个一个打电话,得累死!
问题是大部分快递员送久了,对当地的情况是很了解的,哪个小区上班族多,哪个小区老人多,谁家爱放快递柜,人家门清——真正出问题的,是那些双十一临时招来的快递员。比如王冰冰(手动狗头)。
3.快递员为什么没时间做确认?
因为万恶的时效,就像外卖的时效一样,逼着骑手往里跳。翻过来怪点外卖的人不讲道理,不同情骑手。举个例子:长三角四十八小时送达的时效规定是你阿里的菜鸟带着通达系达成的协议,从头到尾消费者都没有参与过,怎么时效太有压力反倒成了消费者的错?怎么成了送货上门造成的问题?
4.网购支付的邮费本来就少,不该送上门。
网购支付的费用里,多少给了运费,消费者不知道,消费者也没有选择权,如果快递认为这点邮费没法干,应该拒绝——如果实在昧着良心干了,那也是商家谈下来的价钱,应该是快递员拒绝上门去商家的件,商家送到驿站或网点来,而不是到了消费者这不给送了。可您到处一扫听,得,消费者是商家的衣食父母,但商家是快递的衣食父母。
消费者的商户的商户,不是消费者的商户。
综上:快递的真正问题,不是送货上门,而是落后的时效机制,过度剥削的收入。所以顺丰和京东可以送货上门,可以电话确认,而通达系大部分做不到。
????不是,
合着你们刚知道底层人是如何讨生活,每天是如何运转的啊????
你们追捧的那个女的做这件事,一片恍然大悟……
这都成苏联笑话了
割裂成这样了?
讨论这个其实没啥意义,想一想,为啥各种买菜App可以送货上门?外卖盒饭可以送货上门?揽收揽件可以上门?
就派送不能上门的原因是什么?
是派送有什么特别的困难么?
不是,是因为没有动力(Money)去克服困难……
送货上门并没有很高的门槛。
真正的门槛只有一个:打个电话。
然而很多快递连电话都不愿意打。
也就是说他们连给你打个电话的时间都懒得消耗。
基本上,但凡舍得打个电话的快递,都不反对给你送货上门。比如京东,顺丰,如风达(小米常用的快递公司)。他们都能送货上门的,至少在我这是如此。而且他们也不会舍不得打电话。有时甚至提前打电话确认你是否在。
而那些喜欢直接扔快递柜或者驿站的快递员。绝大多数,是连给你打个电话都懒得打。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如果我真的不在,你放快递柜之类的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但如果你放完不给我打电话,那么我肯定投诉。遇见一次投诉一次。
可是现实就是这些快递啊,放快递柜也就罢了,连电话都不打一个,我凭什么认为我收到货了呢?我凭什么要跟这些连电话都不打的快递共情呢?
我个人现在是使用快递柜的「分时段拉黑」功能。比如周一到周五我在公司,那么公司快递柜我就直接工作日拉黑。快递来了必须给我打电话。如果坚持要想放快递柜我可以临时解锁一下快递柜。但我的基本诉求只有一个:你送到货了必须给我打电话。
其实快递柜如果推出一个:每次放快递柜之前必须电话号主,号主手动远程点击确认。那么产生的争议就会少很多了。
很多干过快递员的人都说了,最大的难题不是送货上门,而是效率太低,这个效率太低一方面是老旧小区没有电梯,另一方面就是家里没人,一次没办法完成投递,需要跑多次。
这样的情况会直接导致,很多本来不想放驿站,也不想塞快递柜的快递员也被迫选择这么干,因为本来是自己送上门,费点劲没啥,毕竟能多赚一点是一点,但是为了多赚这点钱,要多跑好几趟,那就是真的不划算了。
但是最大的问题,我依然还是觉得,快递没有开始分级定价,分级服务。
一个快递,包含了送货上门的服务。
但是,同一个快递到了派送站点后,把快递送到七楼楼梯房,和送到电梯房,那是一回事儿吗?
把快递一次就派送成功,或者没人在家也可以放在门口,跟必须本人签收,且送了四五次才有人签收那又是一回事吗?
但目前而言,这些情况,都是统一定一个价钱,很多还是打包卖出去的。
这就必然导致很多矛盾的出现。
不分级定价,背后依然是资本的博弈。
按照之前的情况,每隔几年,快递行业就会出来一个,赔钱用低价策略去抢市场的搅局者,没有人敢随便推出分级定价的策略,让消费者去买单,因为你推出了,就总有不推出,并且承诺不加钱也能给你送货上门保证服务的平台,但是这个成本其实也不是平台在承担的,而是消费者在承担。
比如,一个区域有一百个经常收快递的用户,其中有七十个都能接受快递扔到快递柜或者驿站里,有二十个不接受,但是每天都有人在家,还有十个既不接受,又总不在家,还要求必须送货上门,本人签收。
这一百个人付的快递费是一样的(或者说都是买的包邮的产品),假设是三块钱。
那么,那七十个人本来可以只出一块钱,那二十个在家的,电梯房可以只出两块钱,楼梯房可以只出三块钱,但是最后那十个,他们购买的服务,其实要出五块钱。
这多出的两块钱,其实是那些默认快递可以扔快递柜的人给承担了。
一旦这些默认快递柜的人全部都变成那些需要五块钱成本的人,这个区域的快递员就会撑不住,就不干了。
目前我看到的,被逼干不下去的,都是被分配了一个难搞的区域,配送快件根本不划算,干脆辞职不干了。
这个道理,我以前也在下面这个视频里聊过。
我觉得,至今依然是无解难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