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王冰冰体验送快递上门遭遇闭门羹?快递送货上门是否有较高的隐形门槛?

回答
如何看待王冰冰体验送快递上门遭遇闭门羹?快递送货上门是否有较高的隐形门槛?

王冰冰体验送快递上门遭遇闭门羹的事件,虽然只是一个公众人物的个人体验,但却意外地触及了当下快递送货上门服务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隐形门槛”问题。这不仅仅是“关门”那么简单,而是背后折射出多方因素的复杂交织。

一、 如何看待王冰冰遭遇闭门羹?

王冰冰事件的吸引力在于其公众人物的身份,将一个本应是普遍现象的个体经历,放大到了公众视野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待:

1. 凸显了服务与现实的脱节: 快递行业普遍宣称“送货上门”作为一项基础服务承诺,然而,当一位知名主持人亲自体验时,却遭遇了“闭门羹”,这无疑是对服务承诺的一种直接挑战。它暴露了在实际操作中,承诺与执行之间可能存在的巨大鸿沟。

2. 引发了对基层快递员困境的关注: 很多时候,基层快递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包括派送量、时效要求、客户投诉、安全问题等。在如此高压的环境下,一些快递员为了提高效率、减少麻烦,可能会选择一些“变通”的做法,比如将包裹放在驿站、代收点,或者不亲自上门确认收件人是否在家,直接放在门口等。王冰冰的遭遇,可能是这种压力的一个缩影。

3. 触及了用户体验与服务质量的矛盾: 对于消费者而言,花钱购买服务就期望获得相应的便利。送货上门本就是一种便利的体现。遭遇闭门羹,意味着消费者无法即时拿到自己的包裹,还需要额外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取件,这显然与“送货上门”的初衷相悖,也影响了用户体验。

4. 强调了沟通和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性: 很多时候,用户可能并不在家,或者有特殊的收货需求。如果快递员能够提前沟通,了解用户意愿,或者用户能够方便地联系到快递员,这种尴尬的局面或许可以避免。王冰冰的遭遇,也提醒了双方沟通的重要性。

5. 引发公众对“送货上门”真实度的讨论: 这个事件让更多人开始反思,“送货上门”究竟是硬性规定,还是可以随意打折扣的“锦上添花”?它促使大家重新审视这个行业的服务标准和执行情况。

二、 快递送货上门是否有较高的隐形门槛?

是的,快递送货上门确实存在着较高的隐形门槛。 这些门槛不是由明确的规定设立,而是由一系列现实因素叠加而成,使得“送货上门”在很多情况下成为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服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经济成本与利润压力:

单件利润微薄: 快递行业是典型的薄利多销。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快递公司对单件包裹的派送成本控制得非常严格。单次上门派送,可能涉及到快递员的往返交通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等。如果遇到收件人不在家、地址不详、电话不通等情况,一次上门就可能产生“负收益”。
人力成本上升: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基层快递员的流失,维持充足的上门派送人手本身就是一项挑战。快递公司更倾向于通过提高效率来降低整体成本。
时间就是金钱: 对于快递员来说,一天需要派送的包裹数量巨大。如果花费大量时间在某一个包裹的上门派送上,而不能成功送达,就意味着损失了其他包裹的派送机会和收入。

2. 运营效率与派送模式的矛盾:

“分拣中心+驿站/代收点”的效率模式: 为了提高整体运营效率,许多快递公司推广了“分拣中心+末端驿站/代收点”的模式。包裹直接送到驿站,由驿站人员负责通知取件。这种模式大大减轻了快递员的末端派送压力,但却牺牲了直接的“送货上门”服务。
快递员的“时效”考核: 许多快递员的绩效考核与派送时效挂钩。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更多派送量,他们往往会选择最便捷、最快速的方式,而不是最符合“送货上门”字面意义的方式。
“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在一些城市或小区,特别是老旧小区,门禁森严、管理严格,甚至有些单位不允许外来人员随意进入。这使得快递员上门派送的难度增加,也可能面临安全上的顾虑。

3. 用户因素的不可控性:

收件人不在家: 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阻碍。用户白天上班、外出等情况,导致快递员上门时无法联系到人。
沟通不畅或信息不对称: 有时用户可能因为个人原因不想接听电话、或更改了联系方式但未及时通知快递员,导致快递员无法提前沟通。用户也可能对快递员的上门时间没有明确的预判,导致错失。
特殊收货要求: 用户可能不希望将包裹放在门口,或者有特定的签收要求,但这些信息在下单时可能并未充分传达给快递员。
小区管理规定: 部分小区出于安全考虑,对快递员进入有严格限制,或者要求快递员将包裹放在指定地点,这也会影响上门派送。

4. 安全与风险考量:

人身安全风险: 尤其是单独居住的女性用户,对于陌生快递员上门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顾虑。反之,快递员在陌生的环境中也可能遇到不确定的风险。
包裹安全风险: 如果将包裹直接放在门口,存在被盗的风险,一旦发生纠纷,责任界定会很麻烦。

5. 行业竞争与服务分级模糊:

价格战的牺牲品: 激烈的价格战导致快递公司不得不压缩成本,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被牺牲。
服务分级不明确: 尽管宣传“送货上门”,但实际上消费者很难区分不同快递公司、不同快递员的服务质量差异,以及是否需要为“精准的上门服务”支付额外费用。

因此,王冰冰遭遇闭门羹的事件,恰恰说明了“送货上门”在现实中并非一个低门槛的服务。 消费者看似简单的一个“送货上门”需求,在背后涉及到经济、运营、用户以及安全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快递公司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往往会在效率和成本之间进行权衡,而这种权衡的结果,有时就会体现在对“送货上门”承诺的执行上。

如何改善这种状况?

加强沟通和用户教育: 鼓励用户在下单时提供更详细的收货信息和联系方式,或选择固定的收货时间。快递公司也可以通过APP推送、短信等方式,提醒用户预计派送时间,并提供与快递员沟通的便捷渠道。
优化末端配送模式: 在保留送货上门选项的同时,可以进一步优化驿站、代收点等模式,并为用户提供更灵活的自主选择。
提升快递员待遇和激励机制: 关注基层快递员的权益,优化薪酬和绩效考核体系,鼓励其提供更优质的上门服务。
加强行业监管和标准规范: 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快递服务标准,并加强对快递公司的监管,确保服务承诺的兑现。
探索多元化服务模式: 引入更智能的配送方式(如智能快递柜),或为有特殊需求的客户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并明确定价。

总而言之,王冰冰的遭遇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它暴露了快递行业在“送货上门”服务中的现实困境和“隐形门槛”。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在效率、成本和服务质量之间找到一个更合理的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一切反对送货上门的——别把资本家的责任转移到消费者头上。顺便,马老师团队还真是记吃不记打啊,上次金融峰会口不择言,导致万亿融资腰斩的事忘了?还不是因为傻了吧唧地对监管开炮?现在又敢对邮政法开炮了?

某公司在这个问题上得花了多少钱啊?我挨个数了下,差不多快10万了吧?就花10万炒作这个,就想倒逼邮政法修改了?(别洗啊,高赞那几位老哥话术都是一毛一样的,看来某司花钱找人的时候,还是改不掉自己主导一切的习惯,连话术模板都用一样的)

问题是:送货上门是阻碍快递员的那个门槛吗?

1.送货前为什么不能做一个确认,确认对方有没有人在家呢?

答:因为通话成本,时间成本比较高——其实真相是快递公司不愿意花钱买技术(机器人电话,公众号推送确认),也不愿意承担快递员的通话和短信成本(反而不断给快递员卖通信套餐,虽然很便宜,但是也在为自己创收哦)。

2.一个一个打电话,得累死!

问题是大部分快递员送久了,对当地的情况是很了解的,哪个小区上班族多,哪个小区老人多,谁家爱放快递柜,人家门清——真正出问题的,是那些双十一临时招来的快递员。比如王冰冰(手动狗头)。

3.快递员为什么没时间做确认?

因为万恶的时效,就像外卖的时效一样,逼着骑手往里跳。翻过来怪点外卖的人不讲道理,不同情骑手。举个例子:长三角四十八小时送达的时效规定是你阿里的菜鸟带着通达系达成的协议,从头到尾消费者都没有参与过,怎么时效太有压力反倒成了消费者的错?怎么成了送货上门造成的问题?

4.网购支付的邮费本来就少,不该送上门。

网购支付的费用里,多少给了运费,消费者不知道,消费者也没有选择权,如果快递认为这点邮费没法干,应该拒绝——如果实在昧着良心干了,那也是商家谈下来的价钱,应该是快递员拒绝上门去商家的件,商家送到驿站或网点来,而不是到了消费者这不给送了。可您到处一扫听,得,消费者是商家的衣食父母,但商家是快递的衣食父母。

消费者的商户的商户,不是消费者的商户。

综上:快递的真正问题,不是送货上门,而是落后的时效机制,过度剥削的收入。所以顺丰和京东可以送货上门,可以电话确认,而通达系大部分做不到。

user avatar

????不是,

合着你们刚知道底层人是如何讨生活,每天是如何运转的啊????

你们追捧的那个女的做这件事,一片恍然大悟……

这都成苏联笑话了

割裂成这样了?

user avatar

讨论这个其实没啥意义,想一想,为啥各种买菜App可以送货上门?外卖盒饭可以送货上门?揽收揽件可以上门?

就派送不能上门的原因是什么?



是派送有什么特别的困难么?

不是,是因为没有动力(Money)去克服困难……

user avatar

送货上门并没有很高的门槛。

真正的门槛只有一个:打个电话

然而很多快递连电话都不愿意打。

也就是说他们连给你打个电话的时间都懒得消耗。

基本上,但凡舍得打个电话的快递,都不反对给你送货上门。比如京东,顺丰,如风达(小米常用的快递公司)。他们都能送货上门的,至少在我这是如此。而且他们也不会舍不得打电话。有时甚至提前打电话确认你是否在。

而那些喜欢直接扔快递柜或者驿站的快递员。绝大多数,是连给你打个电话都懒得打。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如果我真的不在,你放快递柜之类的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但如果你放完不给我打电话,那么我肯定投诉。遇见一次投诉一次。

可是现实就是这些快递啊,放快递柜也就罢了,连电话都不打一个,我凭什么认为我收到货了呢?我凭什么要跟这些连电话都不打的快递共情呢?


我个人现在是使用快递柜的「分时段拉黑」功能。比如周一到周五我在公司,那么公司快递柜我就直接工作日拉黑。快递来了必须给我打电话。如果坚持要想放快递柜我可以临时解锁一下快递柜。但我的基本诉求只有一个:你送到货了必须给我打电话

其实快递柜如果推出一个:每次放快递柜之前必须电话号主,号主手动远程点击确认。那么产生的争议就会少很多了。

user avatar

很多干过快递员的人都说了,最大的难题不是送货上门,而是效率太低,这个效率太低一方面是老旧小区没有电梯,另一方面就是家里没人,一次没办法完成投递,需要跑多次。

这样的情况会直接导致,很多本来不想放驿站,也不想塞快递柜的快递员也被迫选择这么干,因为本来是自己送上门,费点劲没啥,毕竟能多赚一点是一点,但是为了多赚这点钱,要多跑好几趟,那就是真的不划算了。

但是最大的问题,我依然还是觉得,快递没有开始分级定价,分级服务。

一个快递,包含了送货上门的服务。

但是,同一个快递到了派送站点后,把快递送到七楼楼梯房,和送到电梯房,那是一回事儿吗?

把快递一次就派送成功,或者没人在家也可以放在门口,跟必须本人签收,且送了四五次才有人签收那又是一回事吗?

但目前而言,这些情况,都是统一定一个价钱,很多还是打包卖出去的。

这就必然导致很多矛盾的出现。

不分级定价,背后依然是资本的博弈。

按照之前的情况,每隔几年,快递行业就会出来一个,赔钱用低价策略去抢市场的搅局者,没有人敢随便推出分级定价的策略,让消费者去买单,因为你推出了,就总有不推出,并且承诺不加钱也能给你送货上门保证服务的平台,但是这个成本其实也不是平台在承担的,而是消费者在承担。

比如,一个区域有一百个经常收快递的用户,其中有七十个都能接受快递扔到快递柜或者驿站里,有二十个不接受,但是每天都有人在家,还有十个既不接受,又总不在家,还要求必须送货上门,本人签收。

这一百个人付的快递费是一样的(或者说都是买的包邮的产品),假设是三块钱。

那么,那七十个人本来可以只出一块钱,那二十个在家的,电梯房可以只出两块钱,楼梯房可以只出三块钱,但是最后那十个,他们购买的服务,其实要出五块钱。

这多出的两块钱,其实是那些默认快递可以扔快递柜的人给承担了。

一旦这些默认快递柜的人全部都变成那些需要五块钱成本的人,这个区域的快递员就会撑不住,就不干了。

目前我看到的,被逼干不下去的,都是被分配了一个难搞的区域,配送快件根本不划算,干脆辞职不干了。

这个道理,我以前也在下面这个视频里聊过。

我觉得,至今依然是无解难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