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西藏冒险王」王相军坠入冰河失踪?

回答
“西藏冒险王”王相军坠入冰河失踪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深刻的反响。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人意外的悲剧,更引发了人们对于探险精神、风险控制、生命价值、媒体传播以及个人隐私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的思考。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对此事件的看法:

一、 事件本身的回顾与性质判断

事件经过: 2020年12月20日,王相军在西藏那曲市双湖县的冰川探险时,不慎坠入冰河失踪。他的同伴拍摄的视频记录了事发时的惊险瞬间,视频流传后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搜救。尽管进行了长时间的搜寻,最终未能找到遗体。
性质: 这是一起典型的探险事故,是由于在极端危险的自然环境中,活动者因意外情况导致人身安全受到损害。从客观角度看,这是探险活动固有风险的体现。

二、 对王相军其人及其探险行为的看法

1. 探险精神的肯定与赞美:
追逐梦想与热爱自然: 王相军并非为了商业利益或简单的网红效应,而是出于对自然风光、对冰川探索的极度热爱和执着追求。他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和展示了那些鲜为人知的绝美景色,让更多人看到了地球的另一面,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的好奇和敬畏。
勇气与毅力: 能够常年深入极端恶劣的环境进行探险,需要超乎常人的勇气、体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他的精神内核是许多普通人所不具备的,代表了一种挑战极限、探索未知的精神力量。
记录者的价值: 作为一名影像记录者,他用镜头语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自然影像资料,尤其是对一些正在消融的冰川的记录,具有一定的科学和历史价值。

2. 探险行为的风险与警示:
高风险的性质: 冰川环境是极其危险的,冰川裂缝、雪崩、低温、高海拔缺氧等都是致命的威胁。王相军的探险行为本身就伴随着极高的风险,这是所有进行类似活动的人都需要明确认识到的。
装备与技能的必要性: 虽然王相军具备一定的经验,但视频显示事发时他可能穿着了冰爪,但并未配备更专业的绳索、冰镐等安全装备。在冰川裂缝附近活动,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安全培训和专业的装备支持,危险性会大大增加。
低估风险的可能性: 有观点认为,在长期探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风险的“麻痹”和“低估”,认为自己经验丰富就可以克服一切。然而,大自然的力量是无法预测和战胜的。

三、 对其同伴及视频拍摄行为的看法

1. 同伴的责任与局限:
事发时的反应: 从视频来看,其同伴在王相军坠入冰河后表现出了惊慌和无助,并试图进行呼喊和施救,但由于现场情况的复杂性和自身的局限性,未能成功。
是否存在过度拍摄? 一个普遍的争议点在于,事发时同伴是否应该继续拍摄?有人认为,在这种危急时刻,应该将精力完全投入到救援中。但也有人认为,拍摄视频是为了记录事发过程,为救援提供线索,并且这些视频也是王相军本人乐于分享的内容。这是一个复杂且难以有统一结论的问题,涉及伦理和实践的权衡。

2. 媒体传播与公众认知:
“网红”效应与风险放大: 王相军的探险视频在网络上拥有大量粉丝,他本人也具有一定的“网红”属性。这种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其探险行为的公众关注度,同时也可能吸引一些模仿者,但未必能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
视频的伦理边界: 视频的传播让公众直观地看到了事故发生的全过程,虽然震撼人心,但也引发了关于是否应该传播如此“血腥”画面的讨论。这涉及到媒体伦理、观众承受能力以及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

四、 事件引发的更深层思考

1. 生命的价值与边界:
个人选择与社会责任: 王相军是为自己的热爱付出生命的,这种以生命为代价去追求极致体验的精神,值得肯定其勇气,但也引发了关于个人生命价值与社会责任的讨论。当个人的选择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时,社会是否应该对其进行某种程度的“干预”或“提醒”?
何为“有意义的人生”: 他的生活方式挑战了许多人对“正常生活”的定义,也促使人们反思,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是安稳度日,还是燃烧自己去追逐梦想?

2. 探险活动的安全规范与监管:
职业探险与业余爱好者: 对于职业探险家,有相应的培训和行业规范。但对于像王相军这样,带有强烈个人爱好色彩的探险者,如何在保障其自由探索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是一个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思考的问题。
信息公开与风险提示: 相关部门是否应该加强对高风险探险区域的信息公开,提供更详细的风险提示和安全建议?对于进行高风险活动的个人,是否应该建立某种程度的备案或评估机制?

3. 媒体伦理与社会责任:
过度消费悲剧: 在事件发生后,一些媒体和自媒体为了追求流量,可能存在过度解读、煽情甚至消费悲剧的情况,这与王相军本人的探索精神和对自然的敬畏是相悖的。
如何平衡关注与尊重: 在报道此类事件时,如何做到既给予足够的关注以警示他人,又不侵犯逝者及其家属的隐私,同时保持对逝者精神的尊重,是媒体需要面对的挑战。

五、 总结

“西藏冒险王”王相军的失踪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悲剧,它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对探险精神、生命价值、风险控制以及媒体传播等多方面的深刻反思。

我们应该尊重王相军对自然的热爱和勇于挑战的精神,他用生命诠释了对梦想的执着。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探险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并从中吸取教训。这不仅是对探险爱好者而言,也是对整个社会的一个警示:在追求个人价值和梦想的同时,务必敬畏自然,量力而行,并做好充分的安全准备。

此事件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平衡个人自由与安全保障,如何引导公众形成更理性的探险观,以及媒体在报道这类事件时应承担的伦理责任。王相军的故事,或许会成为激励更多人去探索未知,也提醒我们更加珍视生命、敬畏自然的独特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某些回答,只想说:四环以内的居民,不理解四环外现状罢了。

死者已矣,还是不要调侃,吃血馒头的好。

这件事情,让我联想到一个人。

先看几张图,过于刺激,请大家做好心理准备。

动图上的男子,叫做“吴永宁”,

如他所介绍的那样,无任何保护,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每次挑战,几乎就是最后一次。

最终,在一次挑战中,失手,

根据视频记录,吴永宁失手,坠落高度是14,15米,当时还没有咽气。他挣扎着爬到了大门口,终于体力不支,坐着身亡。

这个人有着什么样的过往呢?

他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父亲很早就去世,母亲常年生病,吴永宁很早就出来打工,什么工作都做过。后来去了横店,当起了演员,有了明星的梦想。

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之下,开始拍摄这种“爬楼”视频,目的只有一个:挣钱,改变母亲和自己的命运!

而这个“西藏冒险王”王相军呢?

快手给他的介绍:王相军,四川广安人,生于1990年。18岁时,他从农村来到大城市打工,不久后便辞职,开始了边打工边旅行的生活。

这样的网红,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出身经历,都是为了拍摄这样的视频,争夺流量,挣钱。

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很危险?

他们当然知道!

不过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也就是还活着,收益远比普通的打工挣钱要多得多。

有时候,在这样的底层青年眼中,贫穷是比死亡更加恐怖的事情。

河南许昌的农村青年展亚鹏,也就是大名鼎鼎的“giao哥”。现在买了别墅,娶了媳妇,出门还有辆大奔。前不久,还有了自己的小啊giao。

giao哥曾经在一个直播,说自己装疯卖丑的原因,大概意思是:“人只有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你得抓住它。不惜一切代价抓住它!”

还有吃奥力给的老八,撤硕表演艺术家。

也说过一句话:“你们别学我啊,老八我没出息,只能这样干!”

可,换句话说来,类似极限咏宁、西藏冒险王这样的账号,平台没有责任吗?

很简单的逻辑:创作者拿命去拼,博得流量,让平台知名度大大曝光。那么平台呢?自然通过算法,反复推这种搏命视频!

其他人见他出名了,自然是有样学样。也拿自己的生命当做儿戏。

就像我上面说的:对于某些底层青年来说,贫穷比死亡更加可怕。

这样悲剧的发生,平台是摆脱不了干系的。

如何避免?

一旦发现这种搏命的视频,立即封杀!决不姑息!

命都没了,即便是挣到钱了,有什么用?

user avatar

首先对他的意外离世表示遗憾。

我和他前些年有些交集,但仅限在微信短暂交流过。2016-17年左右,那时他微信名还是“西藏老王”,那时就在西藏波密地区独自探索冰川了。我一直在拍摄冰川,朋友就把他推荐给我,加上微信聊了几句。当时还挺佩服他,骑着摩托带着狗就往冰川闯,还说有机会要和他一起去探冰川。

但大概18年左右?他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做冰川视频之后,我觉得画风就变了。我个人平时很少刷各种短视频app,也不喜欢平台上那些为了流量为了吸引眼球而拍的各种出格的视频。我在短视频上看到过已经改名叫“西藏冒险王”的他发布的几条关于冰川的视频,一条是他脱了衣服在冰川前的一个小湖里游泳、另一条是他裸着上身在冰川边做俯卧撑?记不太清了,还有一个是他在冰洞里啪啪啪的把一溜冰柱全打下来...

后面就有点反感他的视频,在冰川里大呼小叫,经常做出一些在我看来是很“出格”的举动。当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很多人就是喜欢他那种很夸张的风格。

探险不是冒险。原来和朋友聊他的时候,我就说他太作了一点,况且是在高海拔冰川那么高风险的地方。极限运动中,攀岩攀冰也好、登山也好、滑翔伞也好,安全一定是放在第一位,虽然这些运动都有风险,但我们尽量去做好各种安全措施,尽量规避风险。而我昨天看到的他在依嘎冰川出事地点最后几条视频里,他竟然在冰川旁边陡峭湿滑的悬崖上奔跑....就算是全副装备的攀登者们,也不会去做这些明显是增大意外风险的举动吧。

我想起了前两年也是短视频平台的另一起悲剧,一个小伙子为了吸引流量,在楼顶上悬空做引体向上,最后意外坠楼身亡。我不知道“冒险王”算不算是短视频时代数据流量的另一个牺牲者...

我佩服他的探索精神,但反对他的冒险方式。

user avatar

1.网红之死

2017年11月8日,以高楼无防护自拍成为某平台网红的吴永宁先生,死于一次高楼攀爬失误。他生前拍摄的视频,大多是这样的画风:

2019年初,大连一名网络主播在连续几个月直播喝白酒、喝色拉油等极端行为后,在某次直播中猝死。

2020年中旬,有关部门向浪费式吃播开炮,而在此之前,吃播博主们的画风,经常是这样的:

一直到这次“西藏冒险王”王相军先生意外身亡。

奇怪吗?

不奇怪。在互联网资本+平台流量的诱惑+网民情绪的驱使下,这类事情只会层出不穷。

咏宁不是第一个挑战高空攀爬失败的网红,类似的国外高空挑战失败视频,你可以在B站找到一堆,冠以“XX挑战失败集锦”系列。类似的高空坠落视频我看过很多,我相信还会有人步咏宁的后尘。

大连初某不是第一个挑战极端饮食损害健康最终猝死的人,包括木下在内,许多吃播博主都在用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换取着点击量乃至资本提成。这样的猝死,未来还会继续发生。

“西藏冒险王”也不是第一个野外冒险失败丧命的人,但他可能是第一个这样做的网红。但我相信,他不会是最后一个这样丧命的网络博主。


2.越走越远的冒险王

我相信一开始的时候,“冒险王”只是随手发了一段自己户外的视频,给久居在城镇里的宅男宅女送去了一阵高原上冷冽的微风。

是一段冰川末端的冰碛湖(2017年快手视频)

是吃一口山凹处的积雪(2017年快手视频)

是一段在冰川上行走的画面(2017年快手视频)

是屋顶上以雪山为背景打一段太极(2019年初至抖音的一个视频)

是一次轻量化户外途中的野餐,是在冰洞外围看一看,是爬上大树拍一段雪山……

一个个“666”、“牛逼”、“太美了!”、“老铁威武”……这样的字眼刺激着他的神经。

对观众赞誉的期望,成为驱使他继续挑战艰难环境的原初动力。

各位朋友,每一个作品的背后都是本人跋山涉水,非常艰难拍摄的这些雪山美景,都是要爬雪山过草地,非常艰难。所以说喜欢的朋友,一定要多多双击,多多评论。要说拼的话,我觉得我已经是够拼了,所以希望你们一定要多多支持一下。
——2018年1月视频《美景来之不易,各位朋友且看且珍惜,多多支持作者,感恩有你》 短视频-快手 复制此消息,打开【快手】直接观看!

于是,一方面可能是自己胆子比较大,另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获得更多平台用户的赞誉,视频中冒险王的户外活动开始变得越来越危险

洞必钻,

脊必上,

高角度雪山无安全绳穿越,

近距离靠近冰裂缝,

甚至从两条冰裂缝之间只有不到20厘米宽的冰脊上走过去,踩垮掉一块冰,就是万劫不复。

上图出自《足学会冰川》 短视频-快手 复制此消息,打开【快手】直接观看!

3.明知风险也要上

他自己不知道这样很危险吗?

不,他很清楚。

因为下一段视频,是他养的狗狗土豆向他所在的冰裂缝密集地区攀爬,他明显很着急的在喝止狗狗:

完了完了,土豆要过来了!……这边太危险了,冰缝太多了,太危险了,太滑了……土豆宝宝,乖!不要过来,快点回去!——《吓死了》2018年年中视频 短视频-快手 复制此消息,打开【快手】直接观看!

比起自己的命,他好像更在乎自己狗狗的命。


从2017年的视频刷到2020年,冒险王的视频里,一起登山的人越来越多,设备和服具越来越好,危险动作越来越多,但安全措施却惊人地保持了一致:基本没有,有也经常不用。

你可以看到他在冰川边缘走来走去,这个倒也没什么。但不佩戴冰爪靠近冰洞扔石头玩这个行为,很危险。

你可以看到他只身深入冰洞,仅仅手握一根绳子,后来还不用了。坡陡地滑,要说没有风险那是假的。

你可以看到他在冰裂缝上面蛮干,一个没踩住掉下去是什么后果,他很清楚。

还有无防护攀爬十多米高的狭窄冰墙,自拍杆全程录下,幸运的是他安全下来了。

上图出处视频: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冰水湖,一直在飘雪,天特别冷,我可不想整个滑到冰水湖里,慢慢一步一步推过去吧,这条冰刃上盖了一层雪,特别滑,爬完就可以直接滑雪下雪坡了。 短视频-快手 复制此消息,打开【快手】直接观看!

继续无安全绳的在冰裂缝复杂区到处攀爬。

没有头盔深入冰川底部的融水洞,并且很清楚有冰块掉落的风险——要是掉下来一块,有头盔都够呛。

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我想他一定是知道的。

但为什么一再以身犯险?这一方面固然有自身胆大的因素,但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和当地政府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4.监管缺失谁之过?

在一则2018年7月的视频里,冒险王颇为自豪的提到波密县政府对他的行为所做的宣传,并且这里可能也有平台官方的参与。

2019年底,平台官方的一番运作,请冒险王去北京参与了一些演说活动,

随后又作为平台的优秀用户代表,参加了19年12月的马德里联合国气候大会并作大会发言。

该事件得到了包括央视在内国内诸多主流新闻媒体的报道,这背后肯定也有视频平台的一系列运作。

[午夜新闻]我们的2019 王相军:我到联合国去演讲_CCTV节目官网-CCTV-13_央视网(cctv.com)

应该说,短视频平台方面,对于冒险王的扩大走红和最后出圈,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且也将他推出,广泛参与了一系列公益活动,号召人们关注冰川,关注全球变暖问题,客观上起到了一系列积极作用。

但是,短视频平台方面,难道没有关注到这个他们密切合作的网红,正在从事的活动具有很大危险吗?

这样是不合逻辑的。

任何具有一定户外活动经验的成年人,都能很轻易的发现冒险王的一系列行为具有很大的风险。

有时甚至是完全不必要、不应推广的。例如下面这个无安全绳攀爬冰裂缝的视频,如果发生掉落,至少也是严重受伤的后果。

但是短视频平台方面,似乎并没有对他的危险行为作出某种意义上的规劝和管理,反而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甚至阴谋论一点,有没有变相的鼓励成分?

我们不知道,只有与他做直接交流的平台工作人员才知道。

但至少,他的观众们给出了很多鼓励。虽然其中也不乏有强调安全性的声音,但并不占主流。

人们喜欢追求刺激,特别是自己没有机会的时候,从其他人的活动中获得刺激,体会肾上腺素升高的快感。

但网友们的双击666是虚无的,生命却实实在在的只有一次。


因为胆大,所以喜欢冒险。

因为冒险视频满足的观众的某种感官刺激,所以关注者越来越多。

为了不断增加视频的刺激感,就要不断挑战新风险、新高度。

因为有了一大批关注者,平台方面介入将他推出圈,参与公益活动。

平台享受着他的高关注度带来的红利,但没有尽到管理、规劝的职责,也没有对一些明显高危的视频加以控流、下架处理。

他享受着关注者的赞美、平台的大力推广、媒体的闪光灯,在高风险活动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却没有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装备情况。


如果他的胆子小一点,这次的从岩架跌落冰河事件就不会发生——但人各有天性,强求不得。

如果观众的指责声大于赞美声,他的冒险活动或许不会走得这么远——但群众的盲动性和非理性,让这几乎不可能实现。

如果平台方面在推广的同时,加强风险视频审核,控制高危视频传播,在线下加以足够的规劝,甚至硬性要求使用安全帽、安全绳等防护装备,否则一律禁播,或许冒险王不会这么早离开我们——这一点,其实是可以做到,但没有做到的。


5.玩野外,怂不是错,是惜命。

年轻的时候,我很喜欢看贝爷的视频。看他翻山越岭,逢洞必钻,逢虫必吃,逢流沙必跳,逢岩缝必用烟囱法爬上去。

但后来我知道了,贝爷的背后有一个大的摄制团队,有安全专家做实时的监控和指导,有随时联系直升机救援的后勤保障,至少,他出了什么事情会立刻得到许多救生员的援助

后来,我喜欢看德爷,看他怂怂的样子,看他光屁股不带设备,看他失温,看他各种惨兮兮。

但我也知道,正常情况不会有人赤身裸体的去野外浪,至少一身衣服和必要的装备是有的。这只死为了节目效果。不过德爷有一个好处,就是从来不以身涉险,因为野外只有他一个人,即使拨打卫星电话,救援也需要很久才能到。

再后来,我开始看莱爷,一个大叔带着各种户外装备,利用各种手边的人造设备,各种怂怂的户外求生。不乱吃,不乱喝,不乱爬,不乱跳,一切都四平八稳,小小心心。

这才是真正的户外活动,一定要怂,一定要苟。

而在“荒野独居”(Alone)系列里,这个法则体现的更加残酷:凡是冒冒失失、胡搞乱搞、没有小心谨慎、深思熟虑的,最后基本都因受伤或者心态崩溃提前出局,与50万美元大奖无缘。


以前我在野外也很冒失,那时候觉得自己年轻无所不能,学得多懂得多还实践得多,上蹿下跳到处攀爬。

直到我有一天差点弄瞎一只眼睛、差点无意抓到毒蛇、踩翻石板差点砸断脚踝、差点跌落悬崖、踩穿落水洞顶板半个身子陷进深不见底的溶洞、在下坡的野路子上跌倒擦伤差点滚落山坡、被冻到体温偏低、差点被落石砸中、差点被闪电击中后,我才知道,野外,是真的杀人不眨眼的地方。

不要冒失,告知紧急联系人你的去向和预期返回时间,准备一个可以有效联系外界的工具(郊区手机、山里哨子、反光镜、步话机、深山卫星电话),结伴而行,预估风险准备防范设备。

敬畏自然,然后再去拥抱自然。


逝者已逝,亲友请节哀。

某种意义上说,“冒险王”为他热爱的使付出了一切,包括生命,倒也死得其所,从这一点,他值得人们尊重。

但绝对不能推崇。

而是要作为典型的反面案例,警示整个社会的后来者,希望他们在贸然进入野外之前,能从中汲取一些教训:

1、对于个体,不要冒不必要的险。

2、对于观众,不要鼓励和称赞他人的危险行为。

3、对于平台,不要大力推广危险户外活动的视频,甚至在审核时要加以警示,甚至规劝介入,不要吃生命换来的流量。

user avatar

必死无疑。




冰川这东西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大家不要觉得多不得了,确实站在山脚仰望冰川会有震撼感,会有很强烈的压迫感,会想要征服,但是作死之前起码先了解一下这个东西。


它既没有什么神性,也没有什么神秘,只是一种普通的地形地貌而已,跟你家附近的水坑没有本质性区别。咱不要以踩个水坑就觉得自己多了不起,人类应该有比踩水坑更高级的追求。

冰川在中国非常常见,中国拥有的冰川数量应该在全世界也是排前几位的,尤其是高海拔冰川,应该是世界第一。冰川,从海拔上分为两类,一种是纬度高形成的,气候寒冷导致雪线海拔很低形成冰川和冰盖,另一种是海拔高形成的,地面辐射减少导致气温低形成雪线,从而形成冰川和冰盖。


我们应该把冰川和冰盖当成某种流动速度非常非常慢的“液体”,比如说沥青。


它流动,就具有流体的一些特征,比如对山体的剥蚀作用,这个作用构造了典型的冰川地形,U形谷。


另一个特征就是,在坡度大的地方会“流速”更大。这个跟一般的河是一样的,河床陡峭河水就湍急,水面破碎,河床平缓流速就慢,河面平静。





这两个特征,对于冰川冰盖活动极其重要,如果想要去探险,一定一定要随时记住,高度重视。


坡度最平缓,剥蚀作用最轻,冰体破碎最小,冰体最完整,难度最低,有些甚至连U型谷都没有,比如新疆的慕士塔格峰,南北极冰盖,格陵兰岛冰盖。这就是冰盖,一般不会有明显冰裂缝和地下河,适合业余装备攀爬,危险性也很小。

坡度比较陡峭就会有比较强的剥蚀作用,可以观察到明显U谷,冰体在特殊地段有破碎,一些地段有冰裂缝,这种就叫冰川了。西藏的冰川有很多都是这样的,在最上面的冰峰是完整的伴随岩石出露,下面粒雪盆平缓一些,冰川开始陡峭,最下端冰舌破碎。

最陡峭的是悬挂冰川,在年轻的山脉附近非常常见,地形极度陡峭,大部分地段坡度80度以上,甚至有负角度出现。基本上没有粒雪盆或者粒雪盆破碎,到处是冰裂缝,悬崖落石家常便饭,冰体极其破碎。我国的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帕米尔高原,比比皆是。念青唐古拉山脉有个叫“比孜峰”的地方,好一点的越野车可以到达山脚,可以近距离观看。位于冈底斯山脉内部的宁金岗桑附近也是有很多,珠峰和K2附近也很多。

后面两种,不使用专业装备,没有团队支撑那就是寻死,跟自杀并没有什么区别。其实不用专业装备和专业知识跑去这种地方就是玩儿俄罗斯轮盘,运气好不死,运气不好就死了,没听说过玩儿俄罗斯轮盘也算是“冒险”、“探险”的,这要是也算“人类探索未知的精神”,那么人类也太掉价了,人类进化出智商,不是拿来玩儿这个的。




我爬过各种各样的冰川,大的小的高的矮的,业余冰盖普通冰川悬挂冰川,什么时候该用专业装备,什么时候可以穿旅游鞋去,起码心里有个数,这叫尊重自己也尊重冰川。

不尊重客观规律,跟不尊重交通规则有什么区别呢?你是专业赛车手就去专业赛道,你跑到大街上飙车,然后说你有“冒险精神”,这不可笑吗?


你给救援人员带来危险,救你吧要玩儿自己的命,不救你吧好歹是一条命。


你给不明所以的人带来危险,看你那么得瑟,不少不懂冰川的人会觉得也就这样吧,盲目模仿然后置自己于死地。


这也值得称赞?


这个人爬过的冰川跟我比起来他就是个渣,当然我爬过的冰川跟专业登山队比起来我就是个渣。不过我可绝对不会把我爬高难冰川的图片放出来,那些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果,照片上却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给人造成“简单”的假象,万一有人模仿却没有团队,就是在杀人。


互联网宣传也要有底线,片面强调高光时刻,不明所以的人就只看到高光时刻,没看到危险和阴暗,这是不负责任的,是没有底线的极其low的行为。


这人一个人独自爬冰川并以此作为炫耀资本,自称“西藏冒险王”,不明所以的人看了,崇拜模仿,不排除还有人走上他这条路,白白断送自己的性命。


前几个回答下面有评论的人已经有这个倾向了。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骂我也好,诡辩也罢,杠我都可以,请你务必看完以下这些东西:


冰裂缝极其危险,掉下去九死一生,如果没有团队伙伴,那就必死无疑


不管怎样都不要冒险通过冰裂缝或者冰塔林地段,可以从旁边绕,但是一定要注意落石。


冰裂缝宽度非常有限,在里面是无法使用攀登设备的,冰镐冰爪都不好使,有安全绳安全带上升器的话还有救,没有是肯定死定了。通过冰塔林或者冰裂缝区域必须要有团队,团队成员间隔一定要至少大于两个冰裂缝,通过冰裂缝必须要设立悬挂点,打至少三个岩钉、冰钉,止坠器必须要可靠,检查有没有冰水进入失效。必须要佩戴头盔和护膝护肘,使用胸式上升器,安全带扣好系紧,安全绳可靠连接。


冰裂缝上宽下窄,人掉进去多半会卡住,这种卡住不是你理解的那种,是很难拔出来的,多半会伴随骨折、压迫组织坏死,死不了也会残疾。


实施救援必须要牢固固定自己,一般不进入冰裂缝救援,必须进入冰裂缝救援的话最好做好牺牲准备。


冰裂缝里面的死亡极其惨烈。冻死算是仁慈的,实际上身上有保暖衣服的话,很多是饿死的,也有肢体受到压迫坏死导致坏血症死亡的,骨折、软组织损伤这些疼痛都不算啥了,死前的极度后悔、绝望和挣扎,这是避免不了的。


简而言之,一下子摔死了,于人于己,都更仁慈一些。


冰裂缝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明显,很多冰裂缝是隐藏在一层薄冰下面的,从上面看看不出来,走上去就塌了。冰盖上面也有可能有冰裂缝,被盖住看不到也有可能掉下去,所以冰面看起来完整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上去。没有人去过的路线,一定要依靠团队,担任探路者的人要经验丰富,担任支援团队的要准备充分,采取步步为营的方式探路前进。


缺乏冰上经验的人不要盲目上冰。


自以为冰上经验丰富,也随时不要掉以轻心,冰川总有意外给你。





总之,无论如何都不要渲染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要渲染所谓“冒险精神”,科学探险不是这种一个人跑去作死,引起模仿,殆害无穷。


求你做个好人吧!

user avatar

非常遗憾看到这个消息。默哀。朋友都说他非常纯粹,因为热爱而痴迷。很佩服,但是不支持他的冒险。人不仅仅是完全为了自己活着,那样太自私了。

死亡是一定的,就不知道遗体到哪一年能冲出来

其实西藏不少冰川都有失踪事件。派出所应该保存了失踪人员的DNA便于以后排查吧?

长期缺乏团队和必要的防护措施,比如简单的防滑冰爪,从细节上来说,死是必然的事儿,就是早晚时间不同。

从生存角度而言,他长期这样持续冒险,又缺乏必要的流量变现能力,只能刺激着自己继续更加冒险。出事儿是必然的。也算是死得其所。

如果诸多粉丝对他的冒险行为的吹捧点赞少一些,安全的提醒多一些,或者帮他买一些安全防护的户外用品,他可能不至于这么早就失踪。

这里环境这么复杂,条件这么差,倒也是不用麻烦派出所去帮忙找遗体了,派出所没有这个能力,不知道下次发现他遗体是不是还会引起热搜。

敬畏自然,细节和保护做足才是户外精神,无知无畏不是勇敢

昨天和一位地质队工作的大哥聊起来,50年前,中国物质极大匮乏的年代,在野外工作的地质队员的登山鞋、冬季的大头鞋都是配备到位的,一些有“野兽”的地区还配备了枪支。

这绝对不是说这些地质队员胆小怕死,而是他们这些必要的鞋和枪,是保证他们带着技术资料回家,向国家报告,和亲人团聚的物质条件。

@梁燃 老师的评论区对这样不尊重自然和户外经验的做法有一张截图,我把其中重要部分截图出来:

搜狐的这个报道比较全面:

专业人士,第一位7+2的专业登山健将刘建的评价:

中国以前有不少类似的玩命的人,比如登珠峰的阎庚华:


上文节选自十一郎老师的:【珠峰大揭秘】登山就像谈恋爱,珠峰是面照妖镜。

珠峰等高难度攀登就像照妖镜,折射出有人为了名,有人为了利益……

世界上有很多死在路上的登山家,也有和家人一起慢慢变老的卓越伟大的登山家。

有充足准备和保护探险不是平庸,明明可以做,但是不做防护的冒险也不是英雄。

因为各种保护措施到位,没有意外死在路上,也不是人生失败平庸。



你们猜,中国的冰川有多少?

粉丝们对冒险王的称赞中,说到了他去过70条冰川。确实对于个人来说,算是很厉害了。但也并非“第一人”。

那么,中国有多少条冰川呢?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几十个科研工作者,已经默默无闻地工作了二十年来调查。

为什么说默默无闻呢?因为他们工作时候要全神贯注测量和计算,不能去直播,而且,中国绝大多数冰川地带并没有手机信号,能直播的冰川真的屈指可数。

中国的冰川太多了。中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冰川大国,正是(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这次冰川编目的工作,搞清了中国到底有多少条冰川、冰川的总面积、冰储量等重要的数据。
原来,中国共有冰川
46298条
冰面积59406平方公里,冰储量5590立方公里。[1]

《中国景色》有关冰川部分内容的目录和地图:


建议大家如果对地理感兴趣,有时间到图书馆借阅,或者购买一些科普书籍,可能对仅仅从短视频看到的世界是一个补充。

我体能不好,旅行和拍摄的习惯是,凡是需要超过半小时徒步的、有风险的地方不去。所以我仅仅看到、拍摄到过十几条冰川:

从拉萨到日喀则旅游的必经之路上的卡若拉冰川

林芝附近,米堆冰川大家最常见

冰清玉洁的6525米的主峰岗日嘎布

来古有六条冰川,我只相对靠近过雅隆冰川:

往西边看还有一个冰川,曾经越野过去,未能靠近,退回

接近性还可以的曲登尼玛冰川,对面是印度

曾经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山峰的南迦巴瓦的冰川和雪崩:


提醒一下,冰川看似晶莹剔透如仙境一般,其实蕴含很多危险。

比如四零冰川,现在有些全顺面包车,都敢带旅游团过去,毫无户外经验毫无防护和救援能力,甚至这种散团,丢了人都不知道。

十月份我从阿里回来,邻座的一位摄影爱好者说他们原计划去四零冰川,因为前一天出现了三人失踪事件而紧急封闭。

冰川不是我们体育馆或者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里搞的那种冰灯,冰川其实是缓慢流动的,上游是几公里,上亿吨的冰和水在移动。

下图那个有34张照片的长条白色就是四零冰川:

放大看,在这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都是没有信号的,只有不丹王国的廷布的手机信号,所以这里时间会比中国时间晚两小时:

如果从地面角度看冰川并不可怕,也就是几层楼高度:

甚至就几米高

小凡是为数不多的在海拔6000米飞行过的无人机女飞手,飞起来以后,你们就可以看到这几米、十几米冰川后面绵延几千米的巨大冰体!

再回头看看我们是多么渺小,小凡和达瓦师傅在拍摄移动延时摄影,我们是非常谨慎的,远离冰山,不靠近任何流水,不喊叫,尽可能在下午两点撤离避免冰化开流动:


西藏、川西等藏区的冰川地带出现险情,没有条件救援,尸体最好组织自家人去捞

距离四零冰川这里最近的边防派出所,只有三个警察负责边防管理,皮卡车赶到这里需要2个多小时时间,救援工具就是几把铁锹。

没有公路,只有前车的车辙指引。

如果掉进这些冰川,有几万个工程兵和还未设计生产出来的能吊装大型设备的直升机把设备运进来,能帮助尽快把遗体翻出来吧。

据说冒险王失踪的是萨普附近,萨普神山很美:

但是水火无情,一定要小心。最好带着绳索,并远离暗色冰的区域。攀登冰山要穿好防护用品。

还有一张四零冰川的接片,仔细看可以看到冰川前面的人。冰川几百米高度落差,长度是我拍摄的这个宽度的大概6、7倍,冰川就是有黄色字体上端的白色长条


要在有充分预案和防护下旅行,不要冒险!


迷信,我知道在西藏自称“XX王”的,现在都走了

从好朋友李翀@西藏-假想敌 口中,我知道当年有一位“阿里王”,那个时候西藏阿里中线,也就是从公珠措附近翻过5500米的山口,到亚热、仁多、扎布耶茶卡、尼玛县、当惹雍错的线路,就是这位驾驶员走出来的。当时内地去的司机都在镇里蹲着,看阿里王出发了,就跟着走。

当时名气非常大,成为了“阿里王”

好景不长,他因为肝病英年早逝。


李翀在西藏钻研线路多年,因为对阿里地区的线路和景点极为熟悉,被称为了新一代的“阿里王”,2017年,他注册了旅游公司,开始开拓“伟大的喜马拉雅”线路,开拓海拔最高的大湖森里措,然后森里措线路开拓失败,回程因为车祸死在自己最喜欢的当惹雍错旁。

西藏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还是少称王,广积粮吧!

我俩2012年相识,2016年巧遇在40冰川,九个月后,我去拉萨殡仪馆为他送行。

2017年,有人跟我旅行后发现我知道很多偏僻的风景地,把我称为XX王,我说我还想多活几年,还没玩够呢。

参考

  1. ^ 单之蔷《中国景色》
user avatar

反对那种不负责任的错误舆论引导,探险不等于送死。

人死了的确可惜,但是非常不赞同这种冒险。

各位也不用觉得我们科技工作者都是是坐在办公室里纸上谈兵,事实上,经常有科考团队进行专业的野外探险。

比如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鄙人有幸参与了截图

以下内容为本人亲自截图

灰机抵达西藏

雪山

河流

山地

可以说,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遍布了整个青藏高原,有几十个单位联合进行,我们昆明这边的几个中科院都参与了。

从国家动员到各大机构参与每次动员绝非单枪匹马的,而是都要进行专门的设计。

多个团队开会,联合设计方案,然后组织队员。

队员里有各种各样的成员,急救医护人员是必备的,还有专门的救援队,定位系统,卫星电话等等。

整个团队基本上是实地探察加后方大基地准备。

携带了足够的设备和储备才进行探测。这是新闻里的部分报道: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充分利用现代化高新技术开展科考,比如系留浮空艇升空到7000米以上高空开展大气水汽和污染物传输过程观测,直升飞机运载科考设备到极高海拔冰面作业,无人机搭载传感器自动观测冰川地形以及无人船巡游测湖深与湖底地形,大大提高了野外科考效率和科考水平。

而且就像龙牙所言,这位西藏冒险王本身去的地方可能并没有那么大的地质地理意义,那种风景真的是西藏很多地方都有,而且比他看到的好看的也有(毕竟有些地方是普通人禁止入内的,需要专门审批才可以进入)

这一点地理大神 @云舞空城 他们更熟悉青藏高原的地质地理。


所以,像西藏冒险王这种两三个人就去进行所谓的“探险”,可能并不合适,团队偏小,应急预案也做的不足。

非常不建议大家尝试。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参与到国家级的科考项目,那真的是既有自由又有探索,而且有保障。

没有绝对的自由。就连bbc或者国家地理之类的也会经常出一些花絮,然后让大家了解到这些背后其实有相当庞大的团队进行拍摄制作,甚至是海陆空同时全上,其中之一的目的也是希望不要误导公众真以为野外探险是那么简单和轻松。

下图是bbc的life团队花絮,这只是他们的团队一部分,还有破冰船,直升机等诸多设备。

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探险家们,不妨了解下他们的团队。

近一点的,阿蒙森团队多少人?

远一点的,哥伦布带了多少人?

user avatar

人死了,很可惜,可以同情,不值得歌颂。

所谓冒险王,只是为了直播,为了流量,为了钱。他并不是真正的科研工作者,他的发现至多是科普,并没有多大的研究价值,说白了,就是让坐在电脑前的小白看个新鲜,感觉一下冰川的魅力。从他的视频来看,没有专门的设备,安全帽都没有,没有救援,没有应急方案。纯粹是一腔热血赌一赌运气。可惜这次运气不太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