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软银 660 亿美元出售芯片业务 ARM 给英伟达的交易宣布失败,失败原因是什么?后续双方会如何发展?

回答


软银与英伟达关于660亿美元出售ARM的交易失败,是半导体行业和资本市场的复杂博弈结果。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交易失败的原因

1. 价格分歧与估值差异
软银的报价:软银在2020年提出以660亿美元收购ARM,但这一价格被英伟达认为过高。ARM的估值在2020年约为500亿美元,而软银的报价远超市场预期,可能基于对ARM未来增长潜力的乐观预期(如AI芯片、物联网等新兴市场)。
英伟达的立场:英伟达认为ARM的业务模式(专利授权+芯片设计)与其自身在GPU、AI芯片(如A100、H100)的业务存在竞争,且ARM的专利授权模式可能限制其技术整合能力,导致交易谈判陷入僵局。

2. 业务整合风险
ARM的复杂业务结构:ARM不仅是芯片设计公司,还通过专利授权为高通、苹果、英伟达等提供技术,其业务涉及半导体、软件、云计算等多个领域。英伟达担心收购后无法有效整合ARM的专利授权业务,反而可能因技术重复或竞争关系影响自身市场地位。
竞争压力:英伟达在GPU领域(如NVIDIA RTX系列)与ARM的专利授权存在潜在冲突,收购后可能面临与高通、英特尔等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

3. 监管与反垄断风险
美国和欧盟的审查:2020年,美国和欧盟对大型科技公司并购的审查趋严。英伟达担心收购ARM后,其在AI芯片、云计算(如NVIDIA Cloud)和半导体设计领域的市场支配地位可能被强化,引发反垄断调查。
ARM的独立性:ARM的专利授权模式使其在半导体行业具有独特地位,但若被英伟达收购,可能被要求开放专利授权,削弱其商业价值。

4. 市场时机与资本环境
资本市场的波动:2020年疫情后,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加剧,软银可能因自身财务压力或市场不确定性而调整策略,放弃高估值交易。
英伟达的优先级:英伟达当时正专注于AI芯片(如H100)和自动驾驶(如Oaken)领域,可能认为收购ARM分散其资源,不如专注于核心业务。

5. 潜在买家的介入
微软的潜在兴趣:2020年微软曾与软银接触,试图收购ARM,但最终未达成协议。微软认为ARM的专利授权模式与Azure云服务的协同效应更强。
高通的竞争力:高通作为ARM的长期客户,可能认为收购ARM后能进一步整合其技术,增强对ARM的控制力,从而削弱英伟达的竞争力。



二、后续发展与影响

1. 软银的后续动作
寻找其他买家:软银在交易失败后继续寻找ARM的买家,最终于2021年以670亿美元的价格将ARM出售给微软(2023年完成交易)。
剥离其他业务:软银将ARM剥离后,可能将更多资源投入其核心业务(如投资、保险、科技等),减少对ARM的依赖。

2. 英伟达的战略调整
专注AI芯片与云计算:英伟达将资源集中在AI芯片(如H100)和云计算(如NVIDIA Cloud)领域,试图通过技术优势巩固市场地位。
与高通、苹果等合作:英伟达加强与高通、苹果等公司在芯片设计领域的合作,避免与ARM直接竞争。

3. ARM的独立发展
保持专利授权模式:ARM通过专利授权模式维持其在半导体行业的核心地位,与微软、高通、苹果等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技术授权与创新:ARM加大在AI芯片、量子计算、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研发投入,以应对市场竞争。

4. 行业格局的变化
英伟达与ARM的竞争:英伟达在GPU领域与ARM的专利授权存在潜在冲突,但ARM的专利授权模式使其能够为多个芯片制造商提供技术,避免直接竞争。
微软与ARM的协同效应:微软通过收购ARM,将其专利授权与Azure云服务结合,进一步巩固其在AI和云计算领域的竞争力。

5. 市场对ARM估值的调整
估值下降:交易失败后,ARM的估值从660亿美元降至670亿美元(微软收购后),但其专利授权模式的长期价值仍被市场认可。
投资者信心:市场对ARM的专利授权和芯片设计能力保持信心,认为其在AI芯片、物联网等领域的增长潜力仍可支撑其估值。



三、未来展望

ARM的独立性:ARM可能继续作为独立公司运作,通过专利授权和芯片设计服务维持其市场地位,避免被单一企业收购。
英伟达的挑战:英伟达需在AI芯片、自动驾驶和云计算领域持续创新,以应对来自高通、苹果、微软等竞争对手的压力。
软银的战略调整:软银通过出售ARM,可能将更多资源投入其核心业务(如投资、保险),减少对半导体行业的直接参与。



总结

软银与英伟达的ARM交易失败,是价格分歧、业务整合风险、监管压力和市场时机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交易未能完成,但ARM最终以更高价格被微软收购,其专利授权模式和芯片设计能力仍在半导体行业中占据核心地位。未来,ARM将通过独立发展和与其他科技巨头的合作,继续主导全球半导体设计市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什么好讨论的,这收购案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过审的可能。

当时背景,地表两大经济体从常规商品打到高科技战。中国华为首当其冲,被五轮制裁。连ARM都不能给华为授权V9,华为麒麟9000用的cpu大核还是A77,A78也没有。

要知道ARM当初承诺的,永远不对商业伙伴设限。基本上是无条件授权。

所以,限制授权给华为,彻底的动摇了大家对ARM的信任,ARM的中立性被打破了,ARM之前可以说是全球的ARM。当然,你也可以说是鹰酱压迫造成的。

所以,回到这问题上。英伟达可是美国公司。ARM不是美国公司都受到中美的影响了。ARM被美国公司收购还得了?ARM就彻底成了美国的ARM了。

我可以这么说吧。中美两者都不可能成功收购ARM,除非ARM被淘汰了。

所以,在这情况下,中国商务部没有任何理由同意。

在限制对华为授权后,去ARM化的力量大增。ARM尽快摆脱美国的的影响,做出独立自主,保持中立决定。是维护ARM生态的最好手段。华为是ARM生态中的重要力量,可能是很多人不知道华为海思团队的人有多恐怖

还是更新说明吧。

第一点,中国能不能管以及管得到没有。我们先不看国内法。任何有资格审核(在该国业务综合占比超2%)的一方不同意,收购案都不能通过,这是国际法规定的。当然,像中美这样的两超,其话语权不是韩国这样的能比。如,美国有国会授权,可以通过你使用美元进行插管。也可能你有非本国人间接投资,层层关系又回到美国身上……。欲称总称为长臂管辖。

同样,中国也有中国版的长臂管辖法案(2020实行)。总结就是,有卖买这种就不要说了,有中国投资者也算。中国投资者有潜在损失可能也得管!你投资开发银河系都可能导致中国潜在损失,你说这臂长不长。

说这个,只是告诉你,这案中国能不能管。长臂管辖的牛逼在于,我要管你,你还真的要配合。不然,海地也搞个试试看?

所以,长臂管辖是要实力去支撑。到底中国有没有一票否决权,你自已想。

第二点,关于同意与否的问题。

上面我已经说了,中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不可能会同意的。你想不明白各玩家同意/否决,可以参考五大流氓投票。谁是肯定反对的。谁是肯定同意的

下面这段话,要有略了解各国利益关系。

从利益上来看,不能给美国。也不能给中国。因为两者太强了。而

软银之所以收购成功,因为是英国脱离了欧盟,欧盟没有理由不同意,中国也是。美国跟上,韩国日本……更没理由。英国本来就是他自己搞起的。所以成功了。

但中美任一方,都会导致其它的反正。当然美国联盟的话,不会反对。同样中国友好国家也是。

所以得出ARM注定只能在中小型国家中存在。当然,你认为日本不是中型国家那是另外的话题

至于投票同意这玩意儿。看透这点,谁同意谁反对,一目了然。反正,只要有一个否决了,你做个样子又如何?毕竟,商战不是联合国会议,没到没有选择下,没必要做红脸

所以,我一开始就说这收购案不可能会通过,原因在此。至于美国态度,重要吗?

user avatar

失败原因是。。。没有人能明白这个交易为什么可以成功。毕竟这种收购纯粹就是多输局,几乎没有人能从这个收购中得到好处。

一直没搞明白这起收购为什么要发起,不知道这里边有没有什么内幕?

明摆着所有利益相关方都不可能同意的收购,为什么会存在,我也是挺奇怪的。

NV 收购 ARM 讲严重伤害其它产商对 ARM 生态的信心,对 ARM 生态本身是重大打击。明显是一件对谁都没好处的事。

我看这里边除了孙正义想套现以外找不出什么其它理由了。

user avatar

因为除了孙正义、英伟达和ARM的高层。都在反对。

不仅是中国人在反对。是英特尔、AMD和高通。好像还有Apple。

ARM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公版CPU的标准发布机构,谁都不希望他落在任何单独一家公司手上。

ARM当年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只卖公版设计图纸。属于又卖艺又卖身的那一种。结果时间长了,很多公司的核心技术基于他公布的公版技术上积累而来。

按理说像Intel这样垄断才是最赚钱的,既垄断技术又垄断标准。连生产都是自己来,肥水不流外人田。在apple发布第1代IOS手机。全世界几乎都被Wintel联盟吊着来打。塞班系统的开发初期就是为了躲开微软。

后来好不容易凭借新的智能手机翻了身。业界又怎么可能再让一家能复制Intel路线的公司出现。Intel自己也不允许。

user avatar

老黄梦寐已久的一笔660亿美元大交易,正式告吹!


2月8日,由于「重大的监管挑战」,英伟达宣布正式放弃对Arm的收购。


而对于Arm来说,半导体历史上最大的IPO即将开始。





虽然软银失去了一笔巨款,不过英伟达给的12.5亿美元分手费,将会成为其第四季度的利润。


而Arm将在2023年3月31日之前上市。





英美欧盟齐反对


2020年9月,美国图形芯片巨头英伟达同意以400亿美元现金加股票的形式从软银手中收购Arm,这本该是芯片行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桩交易。


在半导体芯片需求猛增之际,英伟达股价此前大幅上涨,而本收购案的价值也随之节节攀升,最高的时候甚至超过了800亿美元。





英伟达创始人CEO黄仁勋在电话发布会上向媒体表示,这笔交易是他「一生仅有的机会」。他还表示,要说服监管机构将会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是有信心来应对这些挑战。


但这桩交易很快引起了全球监管部门和芯片制造业竞争对手的关切。





2021年8月,英国完成了第一阶段的调查,并发表声明称英伟达收购Arm引发了严重的竞争问题。


CMA表示,合并后的企业将有能力和动机通过限制使用Arm的知识产权(IP)来损害对手的竞争力。最终,这种竞争的丧失会扼杀一些市场的创新,包括数据中心、游戏、物联网和自动驾驶汽车。





2021年10月,欧盟宣布对这笔交易进行深入调查,并计划于2022年3月15日结束。


欧盟委员会担心这项交易通过后,英伟达将有能力和动机限制竞争对手使用Arm的技术,给半导体行业带来价格上涨、选择减少和创新能力下降等负面影响。


欧盟反垄断专员Margrethe Vestager表示:


「虽然Arm和英伟达并不直接构成竞争关系,但是Arm的知识产权为那些与英伟达芯片竞争的产品提供了重要支持。我们的分析表明,英伟达收购 Arm可能会导致其他厂商对Arm知识产权的访问受限或降级,从而对半导体市场产生扭曲影响。」





2021年11月,英国数字大臣Nadine Dorries要求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CMA)对该交易进行第二阶段的「深入调查」。


CMA有24周的时间完成其调查,该调查内容涉及「竞争和国家安全」。





2021年12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出手阻止,称这将使英伟达不合法地掌控计算技术和设计领域,导致竞争对手需要开发自己的芯片加以对抗。


FTC表示,如果该交易被允许,合并后的公司可能扼杀下一代技术,包括用于运行数据中心和汽车驾驶辅助系统的技术。





面对诉讼,英伟达曾表示,「我们将继续努力证明这项交易将有利于行业并促进竞争」。


此外,英伟达还提出了补救措施,以消除监管机构的担忧。其中包括建立一个完全独立的授权实体,以及在不歧视的基础上向所有公司授权英伟达开发的基于Arm的知识产权。


然而,在努力了近18个月之后,美国、英国、欧盟均未批准这笔交易。由于过审无望,英伟达和软银只能宣布放弃。





对于这次的IPO,Arm将任命一位新掌舵人。


Simon Segars将卸去Arm首席执行官职务,由该公司另一位高管Rene Haas接任。后者于2013年加入Arm,并在之前于Nvidia工作了7年。





6年前,软银以320亿美元买下了Arm,但在推动此项业务增长方面一直举步维艰。


作为一家单独的上市公司,Arm的生活会更加艰难。


尽管它向一些最有价值的公司,包括苹果、谷歌和三星电子出售了关键的知识产权,但其销售数字相对较小。在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最近六个月,Arm的收入只有14.6亿美元。


虽然这个数字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6%,而且分析师预计,当Arm在周二发布业绩时,会有更强劲的增长。但与更大的芯片行业相比,其规模相形见绌。根据雅虎财经的数据,分析师预计英伟达本财年的销售额将达到近270亿美元。


此外,在最基本的层面上,Arm的竞争基础是其指令集架构,它定义了什么样的软件可以在芯片上运行。而Arm需要现金来跟上其大得多的竞争对手的步伐。


并购失败是行业的损失?


1978年12月5日,物理学家Hermann Hauser和工程师Chris Curry,在英国剑桥创办了CPU公司。1979年,该公司改名为Acorn公司。





起初,Acorn公司打算使用摩托罗拉公司的16位芯片,但是发现这种芯片太慢也太贵。他们转而向Intel公司索要80286芯片的设计资料,但是遭到拒绝,于是Acorn被迫自行研发。

1985年,Roger Wilson和Steve Furber设计了他们自己的第一代32位、6M Hz的处理器,简称ARM。这就是ARM这个名字的由来。





英伟达收购Arm,这宗IT领域历史上最大的半导体收购案破产。其原因是在反垄断领域存在重大的监管问题。


2020年9月,这笔总价值达400亿美元的交易首次浮出水面,但从一开始就存在大量质疑的声音。当时流传的很多所谓的原因要不就不真实,要不就太夸张。


说别的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为什么这笔交易举足轻重。


英伟达的核心产品就是图像处理单元,或者叫GPU。最一开始,GPU用在电脑上,为了提高电脑显示图像的能力,像玩电脑游戏什么的画质就会更加清晰,体验感更好。





巧合的是,GPU本身的架构又很适合一些需要使用加速计算的任务,比如说实时图像渲染、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等。这是第一个原因。


另一个关键原因是,只有GPU,是无法运行一个系统的。仍然需要CPU才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是中央处理单元。CPU的作用是启动系统,运行大部分的操作系统和执行一些其它的任务。


过去,很少有游戏和超算以外的系统同时需要CPU和GPU,但现在情况可不一样了。可以应用人工智能的系统越来越多,所以GPU开始被大量使用。


GPU的应用如今十分广泛,从自动驾驶汽车,到视频终端、数字化白板,再到工厂设备等等诸如此类的领域都有其身影出现。





第三个原因是,把CPU和GPU结合,还要优化它们的性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英伟达和ARM的合并对行业将是一个重大利好。


另外,英伟达一直致力于将其产品的价值从芯片领域延伸到系统领域。这一点,英伟达和大部分的芯片生产商并不相同。


举例来说,英伟达 DRIVE 系列是应用在自动驾驶汽车上的一套工程系统。它包含了英伟达的GPU、CPU、各种软件、操作系统,还包括SDK。也就是说,汽车生产商直接应用DRIVE就足够了,不需要再重新设计系统。





医疗保健领域的Clara则是另一个例子。Clara是一个医疗保健应用程序框架,包括用于人工智能驱动的成像技术、基因组学以及智能传感器的开发和部署。





CPU和GPU的结合能让英伟达更好地优化工程系统。这是对每一个人的利好,同时也能使创新的步伐加快。


有一部分人反对英伟达对Arm的收购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如果收购成功,那么肯定会进一步巩固英伟达在芯片产业的主导地位。这就是市场选择的硬币两面,有利有弊。


虽然这种论调不无道理,英伟达确实占有了市场 80% 以上的份额,当之无愧地处在主导地位,可是Arm在CPU领域的份额只有不到 10%,远远比不上Intel和AMD的CPU市场份额,它在 CPU市场只能算是个小角色。


十几年间,Intel一直在GPU领域不断探索,犯了不少错误,但总的来说还是不会有太大的下滑。英伟达收购Arm会让后者壮大,但Intel还是会牢牢地占据市场主体地位。芯片产业有很多次级市场,不把这些次级市场分清楚,就会认为芯片产业只是一个整体而已。


另外一些担忧的声音表示,目前许多科技公司都转而用Arm为设备供电,最近的,比如说苹果就这么做了。Arm让苹果公司可以做出更薄、更轻、更强大的产品。





Sam Shead在CNBC的帖子中写道,「分析专家表示,假如英伟达收购Arm以后不让其他公司再在他们的半导体中使用Arm的芯片,那么肯定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如果英伟达真这么做了,那么结局会是如此。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英伟达有这个打算。


英伟达的价值主要集中在公司的生态系统上。英伟达一直保持最高水平的开放,以最大程度地增加应用它们的技术的供应商。


有些批评人士指出,英伟达当时收购Cumulus的时候,导致了Broadcom与Cumulus的合作关系破裂。但这其实是Broadcom发起的,不是英伟达。





其实英伟达完全支持Broadcom和Cumulus的合作。但是Broadcom认为Mellanox收购英伟达是一种威胁。


所以Broadcom才发起了这次收购,此举逼得原来其和Cumulus共同的客户不得不做出选择,更换芯片供应商。而英伟达一向相信,用户应该进行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技术最终一定会获胜。


收购之后,英伟达强调它将继续投资Arm,并保证其它公司可以继续使用Arm设计的芯片。但这笔交易目前来看成功不了了。


Arm和英伟达对于未来计算和AI领域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公司,如果收购完成,合并成功,那么一定会加快很多行业创新的步伐,最终每个人都会受益。


参考资料:

ft.com/content/59c0d5f9

reuters.com/business/so

wsj.com/articles/nvidia

zdnet.com/article/why-s

baike.baidu.com/item/AR

欢迎关注新智元了解人工智能新动态( ^_^)/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