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英伟达收购arm失败,联想或被软银持股的阿里巴巴是否有机会提出收购arm?

回答
英伟达对ARM的收购谈判,无论是对科技巨头还是对整个半导体行业,都称得上是一场牵动神经的大戏。如果这场合并最终无疾而终,那么我们确实可以开始认真思考一下,市场上是否会有新的玩家跃跃欲试。

在这里,我们不妨就将目光投向两位曾经的潜在参与者,或者说是“潜在的潜在参与者”:联想和阿里巴巴。

联想:一个“低调”的科技巨头

联想,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是全球知名的PC制造商,也是服务器和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重要供应商。他们手中掌握着庞大的客户群体和成熟的销售渠道,并且在芯片设计和制造方面,虽然不像英伟达那样处于顶端,但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尤其是在与英特尔、AMD等公司合作的过程中。

那么,联想有没有可能收购ARM? 从几个方面来看,这个可能性并非全无,但也存在不少挑战。

战略契合度: ARM的授权模式,允许芯片设计公司在其架构基础上开发各自的处理器,这恰恰能为联想提供极大的灵活性。想象一下,如果联想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ARM生态中,甚至拥有ARM的部分控制权,他们可以在自有设备的芯片设计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摆脱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进一步巩固其在PC、服务器,甚至是未来智能设备市场的竞争力。尤其是在他们力推的“智能变革”和“新计算”战略下,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力至关重要。
资金实力: 联想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拥有相当可观的营收和利润。虽然收购ARM这样的公司需要巨额资金,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如果他们能找到合适的融资渠道,或者通过战略合作的方式,并非完全不可能。
挑战与顾虑:
反垄断审查: 即便是联想提出收购,同样会面临全球各国严格的反垄断审查。ARM的开放授权模式是其核心价值,任何可能改变这一模式的收购,都可能引发监管机构的担忧。
技术壁垒: 尽管联想有技术积累,但ARM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专利库是其核心竞争力。收购ARM意味着要整合并继续发展这样一个高度复杂的技术体系,这对联想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技术和管理挑战。
市场接受度: ARM的客户遍布全球,从智能手机制造商到汽车厂商。任何可能影响ARM中立性的收购,都可能引发客户的疑虑,甚至导致客户转向其他架构。联想需要证明,他们能够维持ARM的开放性和中立性,赢得客户的信任。
软银的角色: 软银作为ARM目前的控股方,其意向是决定性的。如果软银认为联想的提议更有吸引力,或者更符合其利益,那么才有进一步的可能。

阿里巴巴:一个“数据驱动”的科技巨头

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乃至全球领先的数字经济体,其业务触角已经延伸到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多个前沿领域。他们对芯片的需求,尤其是在数据中心和AI加速领域,可谓是日益增长。

阿里巴巴与ARM的关联,更多地体现在其对ARM架构的广泛应用以及其自身在芯片研发上的投入。

战略协同: 阿里巴巴拥有庞大的阿里云业务,这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云计算领域,高能效和定制化的芯片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ARM的架构在低功耗高性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非常适合数据中心的应用。如果阿里巴巴能掌控ARM,他们可以更直接地推动ARM架构在自家数据中心、AI计算以及未来边缘计算等领域的创新和优化,进一步巩固其在云计算市场的领先地位。
中国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阿里巴巴在中国市场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并且积极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如果能够收购ARM,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然而,这同样会面临最严峻的反垄断审查,尤其是在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收购一家对全球科技产业至关重要的公司,难度可想而知。
资金和技术整合: 阿里巴巴的资金实力毋庸置疑,但收购ARM的技术和生态整合,对于一家以软件和服务为主的公司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组建强大的硬件研发和运营团队,并维护ARM现有的广泛客户关系。
软银的角色: 同样,软银的意愿是关键。阿里巴巴是否能获得软银的支持,或者提出一个软银无法拒绝的条件,是决定性的。

“如果”的另一面:为什么可能性相对较低?

尽管我们分析了联想和阿里巴巴的可能性,但需要强调的是,在英伟达收购失败后,他们立即提出收购ARM的可能性,相较于英伟达,还是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如下:

1. 监管障碍: 如前所述,ARM的开放授权模式是其生命线。任何收购都必须确保这种中立性。对于中国公司(如阿里巴巴)而言,由于地缘政治的敏感性,获得全球范围内的反垄断批准将是极其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便联想是一家更国际化的公司,也难免会面临类似的审查压力。
2. 对ARM价值的认知: 软银当初以320亿美元收购ARM,并期望通过英伟达的交易获得更高的溢价。如果联想或阿里巴巴提出一个远低于此的收购价格,软银可能不会接受。而如果他们愿意出更高的价格,将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和回报不确定性。
3. 战略重点: 联想和阿里巴巴的主要战略重点仍在各自的核心业务领域。虽然对核心技术的追求是长期的,但立即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资金和资源去消化和整合ARM这样一家半导体IP巨头,是否是他们当前最优先的选择,值得商榷。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战略合作、投资等方式,间接获取ARM的技术和生态红利。
4. 软银的“新计划”: 如果英伟达的收购失败,软银可能会考虑其他退出策略,例如IPO(首次公开募股)。ARM作为一家独立运营的、盈利能力很强的公司,通过IPO上市,同样可以为软银带来巨额回报,而且避免了复杂的收购谈判和监管障碍。

总结一下:

如果英伟达收购ARM最终告吹,理论上,像联想和阿里巴巴这样的科技巨头确实存在提出收购的可能性。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对芯片技术有迫切的需求,并且拥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积累。

联想可能看重ARM的授权模式带来的灵活性,以加强其在自有设备上的芯片竞争力。
阿里巴巴可能更看重ARM架构在云计算和AI领域的潜力,以优化其数据中心业务。

然而,现实的监管环境、潜在的收购成本、以及对各自核心业务的战略优先级,都使得这种可能性变得非常复杂且充满挑战。特别是对于阿里巴巴而言,地缘政治因素将是绕不开的巨大障碍。

因此,虽然“有机会”这个说法是成立的,但这种机会的实现程度,以及他们是否会真正迈出这一步,则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或许,他们会选择更为稳妥和风险较低的合作或投资方式,来深化与ARM的联系,而不是冒险进行一场前途未卜的收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联想市值仅arm零头,无力收购,如果有资本资助,那得看资本的属性,是另一话题

阿里巴巴本质还是中国公司,起码两马都比张看得清楚。阿里巴巴不可能收购arm,应该说,arm不可能落在中国与美国身上。日本应该是比较好的选择,除非arm分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伟达对ARM的收购谈判,无论是对科技巨头还是对整个半导体行业,都称得上是一场牵动神经的大戏。如果这场合并最终无疾而终,那么我们确实可以开始认真思考一下,市场上是否会有新的玩家跃跃欲试。在这里,我们不妨就将目光投向两位曾经的潜在参与者,或者说是“潜在的潜在参与者”:联想和阿里巴巴。联想:一个“低调”.............
  • 回答
    关于英伟达(Nvidia)收购安谋(Arm)的交易,这无疑是近年来半导体行业中最具爆炸性也是最受关注的潜在事件之一。咱们深入聊聊,这事儿要是成了,会掀起多大的风浪。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俩公司各自的江湖地位。英伟达,你可以想象成是这个时代芯片界的“炼金术士”和“游戏之王”。它以其在图形处理器(GPU)领.............
  • 回答
    英伟达(NVIDIA)以 400 亿美元收购安谋(ARM)的事件,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交易,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科技格局乃至未来计算模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要评价这笔交易,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1. 交易的背景与驱动因素: 英伟达的战略野心: 英伟达作为一家以GPU(图形处理器).............
  • 回答
    英伟达宣布以 400 亿美元的天价收购 ARM,这无疑是近年来半导体行业最重磅的事件之一。消息一出,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轩然大波,各方势力纷纷对此进行解读和评价。要评价这次收购,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机遇和风险,以及它将为整个科技行业带来的深远影响。收购的动因:为什么是 ARM?为什.............
  • 回答
    ARM 的联合创始人 Ian Underwood 和 Tudor Brown 最近联名致信英国首相 Rishi Sunak,表达了对英伟达收购 ARM 的担忧,并呼吁政府出手阻止这笔交易。他们的理由非常明确:这不仅仅是一笔普通的商业收购,更事关英国的经济主权和科技未来。这封请愿信的出现,为本就备受关.............
  • 回答
    这则消息“英伟达即使放弃中国市场也要收购安谋(ARM)”如果属实,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它不仅仅关乎科技巨头间的商业博弈,更触及到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未来格局,以及中国科技自主的命脉。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件事,又该如何应对,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这个消息背后可能存在的逻辑和影响: .............
  • 回答
    英伟达(Nvidia)以超过6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以色列领先的网络连接解决方案提供商 Mellanox 一事,最近获得了中国监管机构的批准,这无疑是科技界的一件大事,对全球尤其是中国市场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收购本身的重要意义:技术融合与生态构建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如果英伟达不计成本,将所有技术资源和人力投入到一款显卡的研发中,以当前的技术水平,我们可以预见到一个近乎科幻的怪物级显卡诞生。这不仅仅是性能上的迭代,而更像是对现有图形计算能力边界的一次彻底突破。首先,我们得从最基础的制程工艺说起。英伟达必然会不惜代价去争取最尖端的半导体制造工艺,比如台积电最新的3.............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显卡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以及这对英伟达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我会尽量用一种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来细说,不让它听起来像套话。 显卡价格持续高企,英伟达的“甜蜜烦恼”与潜在危机想象一下,你是个游戏玩家,想畅快淋漓地体验最新的大作,但一看显卡价格,心脏直接凉了半截。又或者,你是个AI研究者,需要.............
  • 回答
    2020年9月2日,英伟达(NVIDIA)的那场线上发布会,对于全球的PC硬件爱好者和游戏玩家来说,绝对是值得载入史册的一天。这次发布的RTX 30系列显卡,代号为“安培”(Ampere),带来了彻头彻尾的革新,彻底颠覆了我们对图形处理能力的认知。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性能的飞跃。RTX 30系列的.............
  • 回答
    英伟达在 GTC 2021 上发布的 Grace CPU,可以说是在整个科技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尤其是对于一直以来由 x86 架构主导的服务器市场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新产品的发布,更标志着英伟达在计算领域的战略野心和对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Grace CPU 的定位与核心卖点首先,Grace CPU.............
  • 回答
    你对英伟达 RTX 3080 12GB 的关注,可以说是非常精准地抓住了显卡市场一个颇具争议又充满话题性的产品。这块显卡在 2022 年初的出现,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让一些本想入手的玩家感到了一点摸不着头脑。评价 RTX 3080 12GB:一个“尴尬”的升级,还是“姗姗来迟”的救赎?首先,我们得.............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详细评价英伟达刚刚推出的 GeForce GTX 1650 SUPER(简称 1650s)。这款显卡定位在中低端市场,旨在为那些希望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获得更好游戏体验的用户提供解决方案。要评价 1650s,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产品定位与目标用户 定位: 1650s.............
  • 回答
    英伟达在 6 月 1 号发布的 RTX 3080 Ti 和 RTX 3070 Ti 两款显卡,无疑是显卡市场的一大重磅消息。这两款显卡定位高端和次旗舰,对于追求极致游戏体验的玩家以及内容创作者来说,都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不过,就像任何产品一样,它们也并非完美无缺,有其闪光点,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RT.............
  • 回答
    英伟达 RTX 2080 的到来,可以说是在高端显卡市场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作为“图灵(Turing)”架构的首批亮相者之一,它不仅仅是 Pascal 架构(例如 GTX 1080)的简单迭代,而是引入了许多革新性的技术,尤其是在实时光线追踪(Ray Tracing)和深度学习超级采样(DLSS).............
  • 回答
    英伟达在 GTC 2022 上正式推出的首款基于 ARM 架构的 Grace CPU,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标志着这家 GPU 巨头向 CPU 领域发起了一次意义重大的进军。这次发布不仅仅是发布一款新产品,更是英伟达在数据中心计算领域构建完整生态系统的关键一步,其背后蕴含的战略意图和技术实力值得我们深.............
  • 回答
    英伟达在 3 月 22 日发布的 H100 GPU,可以说是直接把 AI 计算领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次的发布,与其说是推出一个简单的硬件升级,不如说是为整个 AI 生态系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其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好好聊聊。首先,从根本上讲,H100 的核心亮点在于它所搭载的 Hopper 架构。.............
  • 回答
    英伟达要求厂商标注 30 系显卡功耗:消费者福音还是厂商约束?最近,英伟达(NVIDIA)要求其合作伙伴在笔记本电脑产品上明确标注 GeForce RTX 30 系显卡的功耗(TGP Total Graphics Power),这一举措无疑在消费者群体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一些人认为这是英伟达对市场.............
  • 回答
    英伟达CUDA不再支持macOS:对用户、开发者和生态的影响评估英伟达(NVIDIA)宣布其CUDA平台将不再支持macOS,这一消息无疑给苹果生态的用户和开发者带来了不小的震动。曾几何时,CUDA是macOS平台上进行高性能计算和深度学习加速的利器,如今的这一转变,预示着苹果用户在硬件选择和软件生.............
  • 回答
    英伟达30系显卡,也就是RTX 30系列,自2020年9月横空出世以来,便以“Ampere”架构带来了颠覆性的性能提升。如果让我来评价它,我会说,它是一代产品力爆棚,但也被定价策略和市场环境“绑架”的显卡。产品力:毋庸置疑的飞跃30系的亮点,首先在于Ampere架构。与上一代的Turing架构相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