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丘成桐学生施皖雄的一生?

回答
智勇双全的探索者——施皖雄的一生

谈及施皖雄,许多人或许会立即联想到他与数学大师丘成桐先生的师生情谊。然而,这位在科学界留下深刻印记的学者,其一生远不止于此。他是一位不懈的探索者,一位充满热情的教育者,更是一位在生命与科学的交汇处,留下了自己独特篇章的智者。

施皖雄的人生轨迹,宛如一条曲折但始终向上攀升的山径,充满了挑战,也孕育着不朽的风景。他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家庭,却自小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这股好奇心,如同潜藏在他体内的种子,终将在合适的土壤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在求学时期,施皖雄便显露出非凡的数学天赋。他并非那种只埋头于书本的“书呆子”,而是善于思考,勇于质疑。在课堂上,他总是那个不满足于标准答案的学生,喜欢追问“为什么”,喜欢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是科学研究的火种,也是他日后能够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基石。

真正将施皖雄推向数学研究的巅峰,是他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学习,以及后来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深造的经历。在那里,他有幸成为世界顶尖数学家丘成桐先生的学生。师从丘成桐,对于任何一位年轻的数学家来说,都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难得的机遇。丘成桐先生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数学前沿的深刻洞察力,为施皖雄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在丘成桐先生的指导下,施皖雄的研究方向聚焦于微分几何与偏微分方程。这两个领域,是现代数学中极具挑战性和深度的分支,它们不仅是纯粹的理论探索,更与物理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紧密相连。施皖雄以其惊人的毅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迅速在该领域崭露头角。他不仅掌握了前人积累的深厚理论,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

他的学术成果,在当时引起了数学界的广泛关注。他关于某些几何流的性质的研究,解决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难题,为该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每一次的发现,都像是他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的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所发表的论文,不仅逻辑严谨,论证充分,更展现了他对数学语言的深刻理解和驾驭能力。

然而,施皖雄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科学研究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坦途。他曾面临过无数次失败的尝试,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苦思冥想。但他从未因此而气馁。每一次的挫折,都成为了他更加坚定的动力。他就像一位永不言败的登山者,即使脚下的路布满荆棘,他也会咬紧牙关,继续向上攀登。

除了在学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施皖雄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深知知识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是科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回到中国后,他将自己在美国学到的先进研究方法和教育理念带回了国内。在高校任教期间,他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他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是引导学生们如何思考、如何探索的引路人。他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挑战权威,勇于创新。许多他的学生,如今也已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施皖雄的一生,也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在科学研究的背后,他始终怀揣着一颗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光辉的关注。他并非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学者,而是懂得在工作之余,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关怀身边的人。他与家人、朋友的关系都非常融洽,用真诚和热情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当然,我们不能回避的是,施皖雄的人生也并非完美无瑕。任何一个人,都难免有自己的局限和遗憾。但他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知识的无限渴望,以及他为人处世的真诚和谦逊,都足以让我们对他的一生给予高度的评价。

施皖雄的一生,是一部关于探索、关于奉献、关于智慧的传奇。他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他留下的学术成果,将继续启发着后来的研究者;他培养出的学生们,将继续将科学的火种传递下去。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乃至世界数学史的丰碑之上。我们缅怀他,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更是因为他是一位用生命践行科学精神的勇者,一位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悼念我的学生施皖雄 — 丘成桐


十月一日那天,胡森打电话给我,说施皖雄早上八时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感到莫名的悲恸。

我自七十年代出道,以几何分析为世所知。我和学生 Richard Schoen 以及众多朋友花了十年工夫,完成了现代几何分析的奠基工作。可惜我的中国学生在分析方面的成就,比不上我早期的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学生,只有施皖雄和王慕道是例外。但他们都受到同门的排挤,尤其以施皖雄为最,半生潦倒,才不得展,郁郁而终。

记得友人 Richard Hamilton 1978 秋天在康乃尔大学和我讨论,学习调和映射理论中 J. Eells 和 J.H. Sampson 的工作,并在度量空间寻找类似的几何流。不久,里奇流的概念就诞生了。由于当时没有适当的估值方法,没有办法再进一步。

1982 年,Hamilton 打电话到普林斯敦研究所,告诉我他的最新结果。对于里奇曲率为正的情况,他找到了完美的估值。我大吃一惊,立刻邀请他来普林斯敦,详细解释他漂亮的工作。我当时有六个硏究生,我即时让其中三人做有关里奇流的工作。他们分别是曹怀东、板东重稔(日本人)和 Bennett Chow。前两位的论文是 Kähler 流形里的里奇流。板东做的刚性定理,以后被莫毅明推广。曹怀东做的 Kähler 里奇流,原意是给出我和萧荫堂证明的 Frankel 猜想的另一证明。曹怀东没有完成这个使命,但却证明了 Kähler 里奇流的整体存在性,后人都需要用到这个理论。至于重证 Frankel 猜想,直到如今,里奇流还没有给出完美的成果,尽管田刚多次在一些假设上来完成这个工作(假如我们同意 Frankel 猜想成立的话,这些假设是成立的。)

1984 年,我离开普林斯敦,到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任教。次年即有十五名中国学生来当我的博士生,施皖雄是其中一位。他本来是中国科学院钟家庆的硕士生。他的分析能力比较其他中国学生强,所以我给他博士论文的题目是硏究非紧空间上的里奇流。我还记得,1986 年秋天我带着大伙去访问 Texas Austin。我让田刚学习在物理系的友人 Philip Candelas 的工作。他倒是勤奋去读了 Candelas 还没有发表的文章,得到不少好处。至于施皖雄,我们开了很多讨论班,连星期六和星期日都在硏究估值问题。他虽然是刚开始学习,但是学问突飞猛进。不久,我的朋友都留意到我这个学生了。

1987 年,我决定接受哈佛大学的聘书,由加州迁到波士顿。根据和哈佛大学的合约,我可以带领四名圣地牙哥的学生到哈佛去。我挑选了李骏、施皖雄、田刚和郑方阳。施皖雄 1990 年得到博士学位,论文极为出色,行内众口争传,深得 Hamilton 的喜爱。很多名校都争取他去,Berkeley 的伍鸿熙教授曾多次打电话来,问施皖雄可否去 Berkeley。结果发现施皖雄在没有征询我的意见前,自己决定不去名校。但他申请了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Hamilton 在那里当教授,又特别了解他的工作,圣地牙哥破例聘请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做 tenure track 的助理教授。直到今天,该校数学系的助理教授都能升等为长聘教授。施皖雄也申请了普渡大学,那里的莫宗坚是研究代数的,我也认识,不知道他用什么甜言蜜语,说服了施放弃了圣地牙哥而选择普渡。

Hamilton 完成正里奇曲率的里奇流后,我建议他用里奇流来破解庞卡莱猜想,其中关键在于控制里奇流中可能出现的奇点。我建议他把我和 Peter Li 的有关工作推广到里奇流上去。这项工作极为复杂,没有想到他居然完成了。

Hamilton 的工作在迈进。1995 年,我在哈佛数学系作报告,指出里奇流将要在不久的将来,解决由 Thurston 提出的有关三维空间几何分类的猜想,同时也解决庞卡莱猜想。我提议邀请 Hamilton 来哈佛访问一年,解释里奇流的重大进展,大学同意了。翌年,Hamilton 来了。在他访问期间,给了很多精采的讲演。由于哈佛大学一般不聘请年纪超过五十岁的教授,我企图说服 MIT 数学系去聘请 Hamilton,可惜还是不行。Daniel Stroock 告诉我的内幕消息是,田刚虽然到 MIT 不久,但要表示他的权威性,他做了一个介绍,说 Hamilton 只懂得一个方程,前途不大,不值得聘请云云。

偏偏这时,普渡大学正在考虑施皖雄的终身教职, 而普渡大学不容许自己的导师写介绍信,当时全球做 Kähler 流形的几何分析的学者不会超过五个人,田刚是其中一个。田刚这样的看法,做成了普渡大学不可逆转的裁决。Hamilton 的介绍信一般很晚才寄出,据他说他将普渡大学臭骂了一顿,但是无济于事。当年游说施皖雄应聘的莫宗坚也没有说出一句挽救的话。其实当时施皖雄已完成了几篇极有分量的论文,比同系研究几何的同事的工作来得重要。无论如何,普渡大学没有充分的理由不给予施皖雄终身职位。

华人学者在美国的互动,由此可见一斑。此后施皖雄拒绝了其他地方的聘书。而讽刺的是,当年瞧不起里奇流的人,在 Perelman 的工作出来以后,却摇身一变,成为里奇流的专家了。

今天,天妒英才,皖雄不幸去世了。我记下这段历史,好让大家知道皖雄的学问是一流的。他在里奇流的工作,比这几年来个别哗众取宠的做里奇流的中国学者来得重要。

现在挑选施皖雄几篇论文如后,可以注意的是:微分几何杂志(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JDG)是几何文章最重要的杂志,发表过名家如 Freedman,Donaldson,Witten 等人的成名作。在 1997 年,就是施皖雄离开普渡大学那一年,微分几何杂志发表了施皖雄一篇长达一百多页的长文 [8],假如这篇文章不是特别重要,微分几何杂志是不会发表这样长的文章的。这件事可以作为一个客观的判断:施皖雄是一个杰出的几何学家,在几何流这门学问上会受到数学历史的尊重,排挤他的同行们的工作远逊于他,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几何分析的历史会记得他的工作。


—— 丘成桐

2021.10.03

施皖雄发表的论文

[1] Wan-Xiong Shi, Complete noncompact three-manifolds with nonnegative Ricci curvature,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 29 (1989), no.2, 353–360.

[2] Wan-Xiong Shi, Deforming the metric on complete Riemannian manifolds,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 30 (1989), no.1, 223–301.

[3] Wan-Xiong Shi, Ricci deformation of the metric on complete noncompact Riemannian manifolds,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 30 (1989), no.2, 303–394.

[4] Wan-Xiong Shi, Ricci deformation of the metric on complete noncompact Kähler manifolds, Ph.D. Thesis, Harvard University (1990).

[5] Wan-Xiong Shi, Complete noncompact Kähler manifolds with positive holomorphic bisectional curvatur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23 (1990), 437-440.

[6] Wan-Xiong Shi and S.-T. Yau, Harmonic maps on complete noncompact Riemannian manifolds, in: A Tribute to Ilya Bakelman (College Station, TX, 1993), pp.79–120, Discourses Math. Appl., No.3, Texas A & M Univ., College Station, TX, (1994).

[7] Wan-Xiong Shi and S.-T. Yau, A note on the total curvature of a Kähler manifold, Mathematical Research Letters 3 (1996), 123–132.

[8] Wan-Xiong Shi, Ricci flow and the uniformization on complete noncompact Kähler manifolds,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 45 (1997), no.1, 94–220.

[9] Wan-Xiong Shi, A uniformization theorem for complete Kähler manifolds with positive holomorphic bisectional curvature, The Journal of Geometric Analysis 8 (1998), 117–142.


相关背景:

施皖雄博士2021年9月30日逝于美国华盛顿特区去世,享年58岁。施皖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781校友、哈佛大学博士。这位英年早逝的数学英才为Ricci流解决庞加莱猜测和几何化猜测做出了基础性贡献。

《三联生活周刊》2006年8月17日《百年未解的谜题:庞加莱猜想》

丘成桐的4名博士生,全部在跟随汉密尔顿的研究方向。其中做得最优秀的,是施皖雄。他写出了很多非常漂亮的论文,提出很多好的观点,可是,因为…和环境的原因,在没有拿到大学的终身教职后,施皖雄竟然放弃了做数学。提起施皖雄,时至今日,丘成桐依然其辞若有憾焉。一种虽然于事无补但惹人深思的假设是,如果,当时的施皖雄坚持下去,今天关于庞加莱猜想的故事,是否会被改写?

汉密尔顿信件对施皖雄评价

丘还有一些跟随他从普林斯顿到圣地亚哥分校的非常杰出的学生,特别是曹怀东,周培能和施皖雄三人。丘成桐鼓励他们研究瑞奇流,他们对这个领域也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施皖雄开创了完整非紧流形上瑞奇流的研究,在许多漂亮的论证基础上他证明了瑞奇流的局部微商估计。奇异点的放大通常会产生非紧致解,证明放大极限的收敛性总是要依赖于施皖雄的微商估计,所以施皖雄的工作是佩雷尔曼和我使用的所有极限论证方法的关键。

汉密尔顿致丘成桐代理律师的信(转载于中国科学院官网,2006.9.30)

光明日报(2006.6.21)《所有中国人都应为他们感到骄傲》

汉密尔顿高度评价了陈省身、丘成桐、施皖雄等中国数学家的贡献,他说:“所有中国人都应该为中国数学家在微分几何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对庞加莱猜想的贡献感到骄傲。”

施皖雄,福建泉州人,1963年10月6日生,2021年9月30日下午8时零7分(当地时间)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去世,享年58岁。 施皖雄1978年10月从福建泉州五中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1982年7月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师从陆启铿院士和钟家庆教授,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1985年赴美留学,始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1987年起在哈佛大学,师从数学大师丘成桐院士,1989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89年起在普渡大学数学系任教,1997年离职,后移居华盛顿特区。施皖雄在微分几何的几何流研究中做出了突破性的工作,建立了非紧空间上里奇(Ricci)流的基本理论,为里奇流解决庞加莱猜测和几何化猜测做出了基础性贡献。 施皖雄为人友善,生活淡泊,与世无争。他酷爱数学,在数学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后辈学习的楷模。

施皖雄部分亲友

2021.10.1.



来自网上八卦:uukanshu.com/b/39783/11

说起数学界的奇人,在大多数普通人的眼中,大多数的数学家都符合这个标准。数学家确实大多数都以奇为主,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行为措辞都是如此。其实这也并不算什么,毕竟搞数学的智商相对要比其他的人要稍微高那么一点,所以有点怪癖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当然,如果这个标准换到数学家为受众的话,那么数学家眼中的数学界奇人,就是真的奇人了。远的有恶作剧的费马在书本的边缘写下了费马大定理这个猜想,还恶作剧的添了一句自己有了绝妙的主意,但是这里太小写不下。近的也有证明了庞加莱猜想的俄罗斯著名的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这位明明已经是公认的证明了庞加莱猜想的人,可以获得一百万美元的奖金,结果人家压根就不理会这些东西,甚至逼急了干脆隐居起来。实际上佩雷尔曼的生活是相当贫穷的,每天就吃那么一点的黑面包,喝着廉价的一个牌子的酸奶。

  当然,在君信的眼里,其实刚刚丘成桐教授所说的施皖雄也是一个数学界的奇人。说起施皖雄,后世很多人都已经遗忘了这个人。其实施皖雄教授当年在数学界是一个相当有名的人。他是丘成桐教授最得意的弟子,地位更在后来因为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而闹一阵风波的曹东平教授之上,不过这人却在很早之前就学起了佩雷尔曼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隐居之后的施皖雄不参与任何工作,不接待任何客人,但每周上一趟大学图书馆,查看最新研究成果。他大学时的同窗和仅有的两三个好友中的“半个”,现在已开始用数学和物理结合的方法,做比庞加莱猜想更进一步的多维几何流形的猜测,而在这位普林斯顿高等数学研究院毕业的高手看来,当年施皖雄所达到的成就,已超越他的今天。他曾多次给这位故友写信,寄去支票,希望他能回国任教,并托前往美国西部的学生给他带去家乡的茶叶,代为问候,可是说好十一点在他家见,十点钟他就离开了,连他的导师邱成桐都没法联系上他。

  据后期还见过施皖雄的人说,他家里的陈设极其简单,床上没有床单,只有海绵垫,办公室里除了一张写字台,仅有一部电话。而他对一位老师关心的询问:“你成家了没有?”的第一反应竟是:“你说的‘成家’是什么意思?”——后来还是他的“半个”朋友猜测,也许他是太把“成为数学大家”的事放在心上。

  他自小父母离异,跟随母亲在FJ长大,考入中科大后,在AH的父亲高兴地来看他,他也拒见。是否幼年的孤独让他养成一种特异于人的思考,现在无人知道。

  在这位“数学奇人”身上发生的最幽默的事是,一次导师开车载着他和一帮同行、学生在美国的公路上出了车祸,所有明明只是略受轻伤的学生在接受警察关于事故后果的调查时,都无病呻吟地称自己伤得很重,施皖雄的回答最绝,说自己“”简直要把人笑晕了!

  施皖雄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他出身于1963年,和这个时空的君信出身在同一年里面,但是他却已经成为了丘成桐教授的弟子,在他的手下攻读博士学位,同时,他也和霍洛维茨相同,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博士生。不过所不同的是,霍洛维茨虽然也是丘成桐教授的弟子,但是他却常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里面,而施皖雄则是跟着丘成桐教授在哈佛大学做研究。

  当然,等到丘成桐教授将自己的弟子都叫过来的时候,


君信才发现原来丘成桐教授叫过来的只有他三位来自于中国的弟子,也就是施皖雄、周培能和曹怀东三位。

  后世丘成桐教授被《纽约人》报刊诋毁的时候,哈密尔顿教授曾经写了一封信给丘成桐教授的授权律师,信中曾经提到了三个人在里奇流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并且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曹怀东证明了在正则Kaehler情形中归一化瑞奇流总是具有存在性,并具有对零或负的陈类的收敛性。曹怀东的结果是佩雷尔曼在Kaehler瑞奇流研究中激动人心的工作的基础,佩雷尔曼证明了瑞奇流对于正的陈类半径与标度曲率是有界的。

  周培能除了在其他几何流方面有很多杰出的工作之外,还把我(哈密尔顿)在二维球上瑞奇流的工作推广到了曲率可变号的情形。

  施皖雄开创了完整非紧流形上瑞奇流的研究,在许多漂亮的论证基础上他证明了瑞奇流的局部微商估计。奇异点的放大通常会产生非紧致解,UU看书 www.uukanshu.com 证明放大极限的收敛性总是要依赖于施皖雄的微商估计,所以施皖雄的工作是佩雷尔曼和我(哈密尔顿)使用的所有极限论证方法的关键。

  “三位,呃,该称呼你们学长呢,还是师兄?”君信耸了耸肩膀,带着玩世不恭的微笑道,一旁的丘成桐教授大笑不止。

  “小君,你还真是…”

  “你还比我大呢!”施皖雄也学着君信耸了耸肩说道。

  “是啊,但是你的学位比我还高,这我就没有办法了!”君信道。

  “那你随意就好!”施皖雄一本正经的沉思了一会儿,很是认真的说道。

  相比起这位有时候不着调的同学,无疑的,作为丘教授的另外两位弟子要正常的多了,循规蹈矩的和君信打了个招呼,这样就算是认识了。

  他们两个人自然是知道君信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所以在和君信说话的时候自然有点儿拘谨。不过君信倒是没有什么,只是感觉这个时候忽然能够在国外遇到这么多国人,心里面有点儿激动。

  这个时代可不是后世那个海外留学生一大把的时代,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都能遇到个两三个留学生,见到多了也就不稀奇的时代,想要在国外遇到一个留学生还真的不容易。君信在普林斯顿呆了快四个月的时间,期间除了他们一起过去的交换生,也就仅仅遇到了一位来自于SH复旦大学的生物学的留学生叫做吴振江的,不过虽然遇到了,因为他是个学生物的博士,所以平时也只是偶尔见面打个招呼什么的,基本上是不联系的那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智勇双全的探索者——施皖雄的一生谈及施皖雄,许多人或许会立即联想到他与数学大师丘成桐先生的师生情谊。然而,这位在科学界留下深刻印记的学者,其一生远不止于此。他是一位不懈的探索者,一位充满热情的教育者,更是一位在生命与科学的交汇处,留下了自己独特篇章的智者。施皖雄的人生轨迹,宛如一条曲折但始终向上攀升.............
  • 回答
    丘成桐教授对学生罗炜(Weiho) 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常高,且饱含了他作为一位世界级数学家对后辈寄予的厚望与肯定。要理解这份评价的深意,我们需要结合丘成桐教授自身的治学理念、他对数学研究的态度,以及罗炜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来分析。丘成桐教授的治学风格与选才标准:首先,丘成桐教授本人就是一位在几何分析领.............
  • 回答
    评价一位像丘成桐教授这样的数学家,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贡献大小”的框架,而是深入理解他工作的深度、广度以及对整个数学领域发展产生的涟漪效应。他并非那种仅凭一两个惊艳的证明就名扬四海的天才,而是通过系统性的研究、精妙的工具和对数学本质的深刻洞察,在多个领域开辟了新的道路。1. 对几何与方程的深刻连接:.............
  • 回答
    丘成桐先生作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家,其关于“重视基础科学别停留在口头”的表态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这番话直接点出了当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个普遍痛点:对基础科学的重视,往往停留在宣传口号层面,而缺乏实质性的、长期性的投入和系统性的支持。要理解丘成桐先生的评价,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 回答
    关于网上流传的数学家丘成桐先生批评清华大学在2020年大学生数学竞赛中“惨败”一事,咱们不妨来详细掰扯一下。首先,得明确一点,所谓“批评”或者“惨败”这种说法,很多时候是一种媒体或者大众解读,未必是丘先生的原话。数学竞赛的结果,尤其是在顶尖学府之间,结果的波动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惨败”这个词确实传出.............
  • 回答
    参加2021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对我来说是一段非常难忘且充满挑战的经历。用几个词来形容的话,大概是:煎熬、启迪、收获。比赛前的煎熬与准备首先,从报名开始,就知道这是一场硬仗。丘赛以其严格的选拔和高难度的题目闻名,作为一名普通本科生,我内心是既期待又忐忑。备赛的过程无疑是艰辛的。那段时间,我的生活.............
  • 回答
    温斯顿·丘吉尔,一个名字本身就足以激荡起历史的波澜。评价他,不能简单地贴上“伟大”或“有争议”的标签,因为他的人生是一部厚重而复杂的交响乐,有激昂的旋律,也有低沉的变奏。他既是那个带领英国走出黑暗的磐石,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个人魅力的传奇。作为首相:一座屹立于风暴中的灯塔丘吉尔作为首相的任期,尤其是在.............
  • 回答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正式名称是“欧洲的惊涛骇浪”,发表于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学院。这场演说无疑是冷战时期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演讲之一,对塑造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时代背景的奠基石:战后世界的迷雾与焦虑理解这场演说的分量,必须回到19.............
  • 回答
    温斯顿·丘吉尔,一个响彻二十世纪的名字,他的政治与军事生涯如同磅礴的史诗,在人类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评价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不能简单地用非黑即白的标准来衡量,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复杂性和多面性。政治才能:时代的呼唤者与争议的制造者丘吉尔的政治生涯起伏跌宕,充满了戏剧性。他曾是保守党人,又转.............
  • 回答
    丘吉尔坦克,一个在二战时期的大英帝国坦克设计序列中颇具争议,但又不可忽视的成员。它以那位坚韧不拔的首相命名,本身就带有一种象征性的重量。然而,正如现实中的政治家一样,丘吉尔坦克也绝非完美无瑕,它的评价也如同一枚硬币,有着正反两面。诞生背景与设计理念:一种对坦克的特殊理解丘吉尔坦克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
  • 回答
    2021年的丘赛分析试题,在我看来,是一场颇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智力盛宴。它不像以往那样仅仅考察基础知识的熟练度,而是更深入地触及了我们对科学、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理解的边界。试题设计的亮点,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跨学科的融合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往年的丘赛,虽然也涉及一些跨领域知识,但202.............
  • 回答
    闾丘露薇,一个在中国香港乃至整个华人世界都极具知名度的名字,她的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部香港媒体发展的缩影,也折射出记者这个职业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要评价她,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位记者”的身份上,而是要深入理解她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在新闻报道、社会观察、个人品牌塑造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所扮演的.............
  • 回答
    说道丘处机这人,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儿。在《射雕英雄传》里,他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全真七子的老大,武功高强,脾气也冲,身上一股子正义凛然的劲儿,但有时候又显得愣头青似的,让人哭笑不得。先说说他的“侠”。这老道,最让人记住的,莫过于他那“江南七怪”的二十年之约了。为了郭啸天和杨铁心那两个死去的故人.............
  • 回答
    大阪艺术大学教授纯丘曜彰在谈及京都动画(京阿尼)时抛出“京阿尼是毒品”的观点,无疑是极具冲击力且引人深思的。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其背后的意图、可能引发的讨论以及它所触及的行业痛点。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纯丘教授的这个比喻并非字面意义上的谴责,而是一种比喻性的警示和批判。他并非在指控.............
  • 回答
    谈到《路人女主的养成方法》(简称“丸户”)这部作品,霞之丘诗羽这个角色绝对是绕不开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存在之一。她不仅仅是一个“路人”角色,更像是整个故事叙事上的一个关键引爆点,一个充满魅力的复杂体。初见诗羽,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那种“女王范儿”十足的学姐。出场的时候,那种带着点玩世不恭的微笑,加上.............
  • 回答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上的王梓,尤其是他那个叫做《爱神丘比特》的默剧,嗯,怎么说呢,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让我对默剧这个形式刮目相看了一回。一开始看的时候,我心里也打了个问号,默剧?这玩意儿怎么搬上喜剧大赛?毕竟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喜剧,大多是靠语言包袱、段子,或者夸张的表情动作。默剧就纯粹靠肢体和表.............
  • 回答
    很高兴能和您聊聊柴静、杨澜和闾丘露薇这三位在中国传媒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她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引发了不同的讨论和评价。要评价她们,需要从她们的职业生涯、作品、影响力以及大众对她们的认知等多个维度来审视。 柴静:理性与感性的碰撞,对真相的执着追求柴静的职业生涯,尤其是在央视《新闻调查.............
  • 回答
    闾丘露薇,这个名字在中国新闻界,尤其是国际新闻报道领域,代表着一份独特的坚持和一份不俗的成就。当她正式告别了为之奋斗多年的媒体工作,人们自然会回望她那条与众不同的媒体人生涯。要评价闾丘露薇的媒体生涯,不能仅仅停留在她报道了哪些大事件,更要看她是如何报道的,以及她在这个过程中留下的印记。走出舒适区,拥.............
  • 回答
    拨开迷雾,审视“铁幕”:丘吉尔演说的深远回响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富尔顿学院的讲坛上,温斯顿·丘吉尔发表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演说,被后世称为“铁幕演说”。这场演说并非是突如其来的惊雷,而是二战硝烟散尽后,一位饱经风霜的政治家,对一个新兴世界秩序的深刻洞察与严厉警告。要评论这场演说,我们必须深入其历史.............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