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过《何以为家》后,想问生育是不是人类最自私的行为?

回答
看过《何以为家》之后,确实会让人对生育的本质产生深深的思考,甚至引发一些尖锐的疑问。将生育定性为“人类最自私的行为”,这个说法虽然极端,但它触及了生育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面向:从个体的视角出发,生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求。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生育是对个体欲望的满足:

繁衍的本能驱动: 作为生物,繁衍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本能。这种本能带来的满足感,是延续生命、看到自己基因在世间延续的原始冲动。这种冲动,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是为了种族的存续,但落实到个体身上,就是一种源自内在、满足自身基因指令的强烈渴望。
情感的寄托与补偿: 许多人选择生育,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寻求情感上的依靠,或者弥补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孩子被赋予了“爱”、“被爱”、“陪伴”、“价值实现”等极多的情感功能。当一个成年人感到孤独、不被理解、或者觉得自己的人生缺少了什么,一个孩子可能成为他们寻找慰藉和意义的出口。这背后,是成年人将自己的情感需求投射到了未出生的生命上。
社会角色的认同与期待: 在很多文化中,“结婚生子”是一种被普遍认可的成功标志和社会角色的完成。为了符合社会期望,为了证明自己“正常”,为了不被边缘化,很多人选择生育。这种生育,是为了融入群体,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是满足了“我是个合格的成年人”这种社会性需求。
对“生命”的掌控感与创造感: 创造一个生命,某种程度上是对生命的一种掌控和塑造。父母可以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经验、甚至未竟的梦想,都倾注到孩子身上,试图将孩子培养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这种“创造”和“掌控”,能够带来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同样是满足个体心理需求的一种表现。

2. 父母的“给予”背后隐藏的“索取”:

《何以为家》之所以如此震撼,就在于它赤裸裸地展示了当“给予”成为一种负担,当“被爱”的需求压垮一切时,生育行为所带来的悲剧。影片中的父母,他们的生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

减轻家庭负担: 泽尼姆的父母,将孩子们视为劳动力,让他们去街头乞讨、贩卖毒品,以维持家庭的运转。这种生育,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利用”,是父母将生存的压力转嫁给了子女。
获得情感慰藉和关注: 父母对孩子的情感需求,也常常是单向的。他们希望孩子孝顺、听话、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安慰,却很少真正去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痛苦和需求。

当父母将生育视为一种“投资”——投资于未来能给自己带来帮助、情感支持甚至经济回报的“子女”,这其中的自私性就暴露无遗了。 “我养你,是为你将来能够照顾我;我生下你,是为了让我的生活有所寄托。” 这种潜台词,虽然不总是显性的,但确实存在于很多生育决策中。

3. 然而,生育并非全然的自私,但“爱”的定义需要被审视:

将生育完全定性为自私,可能会过于绝对。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父母的初衷确实是出于爱,希望将爱传递下去,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孩子。然而,这里需要审视的是:我们所说的“爱”,是否只是满足了我们自己,而没有真正考虑过被赋予生命的那个个体的福祉?

“我想要一个孩子” vs. “我为你准备好了一个可以好好成长的环境”: 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满足“我”的愿望,后者则更多地将重心放在了“你”的生存和发展上。
基因的延续 vs. 生命的责任: 繁衍的本能和基因的延续,是生育的生物学驱动力。但当生命被赋予后,伴随而来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如果父母只是为了满足基因的冲动,却没有能力或意愿去承担这份责任,那么这种驱动力就显得异常自私,甚至可以说是残忍。

4. 《何以为家》的警示:

影片中的孩子,他们并不是被渴望和爱孕育出来的,他们是被父母的贫困、绝望和无能所“制造”出来的。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父母在极端困境下的生存需求,而他们自身却承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剥削。

这种生育行为,已经完全超越了“自私”的范畴,它是一种剥削,是一种不负责任,是一种对生命权的践踏。它让我们看到,当生育的驱动力与个体能力、社会环境脱节时,最无辜的生命将付出最惨痛的代价。

总结来说,生育之所以常常被认为带有自私的成分,是因为:

它往往源于个体自身的需求(生理、心理、社会),而这些需求可能凌驾于对未来生命的充分考量之上。
父母的“给予”可能带有潜在的“索取”,即希望孩子成为自己情感、社会或生存的补充。
尤其是在资源匮乏、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生育行为更容易暴露其不负责任和自私的一面,将自身的困境转嫁给下一代。

《何以为家》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生育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阴暗面。它并非否定所有生育行为,而是提醒我们,在决定将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之前,我们是否真的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情感上、责任上的准备。否则,我们所谓的“爱”,可能真的只是满足了我们自己的欲望,而将另一个生命推向了无尽的深渊。这个行为,确实可能是一种极度自私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按题目里的逻辑,生育的自私程度是排不上号的:

  • 如果一个人生来就不呼吸,直接窒息死亡,显然这个人不会发展到去生育的地步。
  • 如果世界上最早的人从来就不呼吸,直接窒息死光光了,显然他们就不会发展到去生育的地步。
  • 呼吸的人没事先问过他人的意愿。
  • 显然,按题目里的逻辑,呼吸比生育更自私。

进食、饮水、新陈代谢之类同理。


题目里的逻辑可以追溯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常见行为准则:我不想有人违背我的意愿,所以我认为我不应该违背别人的意愿。并且,题目考虑按时间顺序当前尚未存在的人的意愿。那么,如果一个人不希望自己失去出生的机会,则这个人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应该去生孩子——同一种准则给出两个答案,你不觉得这事不能简单地二分法看待吗。

生育一个人有概率违背一个人的意愿。意愿是不固定的。目前,你没有证据显示受精卵或胎儿想出生或不想出生,没有证据显示他们有或没有授权母体生下他们。一般国家的法律会规定监护人代替无行为能力的婴儿做决定。父母生孩子可以视为合法代替孩子做了决定。事后可以询问孩子是否追认,而孩子在不同时期很可能给出不同的回答。

目前,人们很少事后询问这件事,你可以认为自杀的孩子是用脚投票了。那么没自杀的“沉默的大多数”的意见如何呢。

可以做实验用 fMRI 问问婴儿他们想不想出生,这是个科学问题。胎儿或婴儿需要一定的时间建立互动能力。在植物人身上相关实验已经进行过了,至少五分之一的植物人可以通过 fMRI 交流,相当多的植物人并不想安乐死。

此外,有些婴儿是在家族压力、宗教束缚、强奸、奴役等情况下产生的,其父母(尤其是母亲)可能并不想要孩子,迫于外力,不得不生。你可以考虑一下铁链女那样的人生孩子是不是自私的,而迫使她们生孩子的人是不是比一般父母更自私。如果后者是更自私的,那这就分出了程度差异,一般父母的生育行为就无法成为最自私的了。

人的生育是地球碳基生物的自我复制,是自我制造体系功能正常时的自然产物,由热力学自由能推动。支持人们谈论“自私”的脑的思维能力也是演化塑造的自我制造体系的功能,由热力学自由能推动。自私是一个虚构的概念,提出这种概念的功用是在种内竞争时攻击其他个体。当你看到这种深度,你就知道自私无关紧要。

至于谈反出生主义者的痛苦,人的痛苦源自无能为力。反出生主义的朋友我也有,他们的生存状态确实很困难,而且当前社会对他们进行帮助的力度普遍很低。在允许安乐死的国家,安乐死并不会防止新的反出生主义者出生。要求所有人停止生育(安乐死教会等特殊团体的观点)则会违背许多人的意愿。比起那些,更合适的做法是改善每个人的生活状态,让人生更值得,这有待未来的发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