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过《何以为家》后,想问生育是不是人类最自私的行为?

回答
看过《何以为家》之后,确实会让人对生育的本质产生深深的思考,甚至引发一些尖锐的疑问。将生育定性为“人类最自私的行为”,这个说法虽然极端,但它触及了生育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面向:从个体的视角出发,生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求。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生育是对个体欲望的满足:

繁衍的本能驱动: 作为生物,繁衍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本能。这种本能带来的满足感,是延续生命、看到自己基因在世间延续的原始冲动。这种冲动,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是为了种族的存续,但落实到个体身上,就是一种源自内在、满足自身基因指令的强烈渴望。
情感的寄托与补偿: 许多人选择生育,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寻求情感上的依靠,或者弥补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孩子被赋予了“爱”、“被爱”、“陪伴”、“价值实现”等极多的情感功能。当一个成年人感到孤独、不被理解、或者觉得自己的人生缺少了什么,一个孩子可能成为他们寻找慰藉和意义的出口。这背后,是成年人将自己的情感需求投射到了未出生的生命上。
社会角色的认同与期待: 在很多文化中,“结婚生子”是一种被普遍认可的成功标志和社会角色的完成。为了符合社会期望,为了证明自己“正常”,为了不被边缘化,很多人选择生育。这种生育,是为了融入群体,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是满足了“我是个合格的成年人”这种社会性需求。
对“生命”的掌控感与创造感: 创造一个生命,某种程度上是对生命的一种掌控和塑造。父母可以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经验、甚至未竟的梦想,都倾注到孩子身上,试图将孩子培养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这种“创造”和“掌控”,能够带来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同样是满足个体心理需求的一种表现。

2. 父母的“给予”背后隐藏的“索取”:

《何以为家》之所以如此震撼,就在于它赤裸裸地展示了当“给予”成为一种负担,当“被爱”的需求压垮一切时,生育行为所带来的悲剧。影片中的父母,他们的生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

减轻家庭负担: 泽尼姆的父母,将孩子们视为劳动力,让他们去街头乞讨、贩卖毒品,以维持家庭的运转。这种生育,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利用”,是父母将生存的压力转嫁给了子女。
获得情感慰藉和关注: 父母对孩子的情感需求,也常常是单向的。他们希望孩子孝顺、听话、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安慰,却很少真正去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痛苦和需求。

当父母将生育视为一种“投资”——投资于未来能给自己带来帮助、情感支持甚至经济回报的“子女”,这其中的自私性就暴露无遗了。 “我养你,是为你将来能够照顾我;我生下你,是为了让我的生活有所寄托。” 这种潜台词,虽然不总是显性的,但确实存在于很多生育决策中。

3. 然而,生育并非全然的自私,但“爱”的定义需要被审视:

将生育完全定性为自私,可能会过于绝对。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父母的初衷确实是出于爱,希望将爱传递下去,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孩子。然而,这里需要审视的是:我们所说的“爱”,是否只是满足了我们自己,而没有真正考虑过被赋予生命的那个个体的福祉?

“我想要一个孩子” vs. “我为你准备好了一个可以好好成长的环境”: 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满足“我”的愿望,后者则更多地将重心放在了“你”的生存和发展上。
基因的延续 vs. 生命的责任: 繁衍的本能和基因的延续,是生育的生物学驱动力。但当生命被赋予后,伴随而来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如果父母只是为了满足基因的冲动,却没有能力或意愿去承担这份责任,那么这种驱动力就显得异常自私,甚至可以说是残忍。

4. 《何以为家》的警示:

影片中的孩子,他们并不是被渴望和爱孕育出来的,他们是被父母的贫困、绝望和无能所“制造”出来的。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父母在极端困境下的生存需求,而他们自身却承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和剥削。

这种生育行为,已经完全超越了“自私”的范畴,它是一种剥削,是一种不负责任,是一种对生命权的践踏。它让我们看到,当生育的驱动力与个体能力、社会环境脱节时,最无辜的生命将付出最惨痛的代价。

总结来说,生育之所以常常被认为带有自私的成分,是因为:

它往往源于个体自身的需求(生理、心理、社会),而这些需求可能凌驾于对未来生命的充分考量之上。
父母的“给予”可能带有潜在的“索取”,即希望孩子成为自己情感、社会或生存的补充。
尤其是在资源匮乏、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生育行为更容易暴露其不负责任和自私的一面,将自身的困境转嫁给下一代。

《何以为家》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生育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阴暗面。它并非否定所有生育行为,而是提醒我们,在决定将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之前,我们是否真的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情感上、责任上的准备。否则,我们所谓的“爱”,可能真的只是满足了我们自己的欲望,而将另一个生命推向了无尽的深渊。这个行为,确实可能是一种极度自私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按题目里的逻辑,生育的自私程度是排不上号的:

  • 如果一个人生来就不呼吸,直接窒息死亡,显然这个人不会发展到去生育的地步。
  • 如果世界上最早的人从来就不呼吸,直接窒息死光光了,显然他们就不会发展到去生育的地步。
  • 呼吸的人没事先问过他人的意愿。
  • 显然,按题目里的逻辑,呼吸比生育更自私。

进食、饮水、新陈代谢之类同理。


题目里的逻辑可以追溯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常见行为准则:我不想有人违背我的意愿,所以我认为我不应该违背别人的意愿。并且,题目考虑按时间顺序当前尚未存在的人的意愿。那么,如果一个人不希望自己失去出生的机会,则这个人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应该去生孩子——同一种准则给出两个答案,你不觉得这事不能简单地二分法看待吗。

生育一个人有概率违背一个人的意愿。意愿是不固定的。目前,你没有证据显示受精卵或胎儿想出生或不想出生,没有证据显示他们有或没有授权母体生下他们。一般国家的法律会规定监护人代替无行为能力的婴儿做决定。父母生孩子可以视为合法代替孩子做了决定。事后可以询问孩子是否追认,而孩子在不同时期很可能给出不同的回答。

目前,人们很少事后询问这件事,你可以认为自杀的孩子是用脚投票了。那么没自杀的“沉默的大多数”的意见如何呢。

可以做实验用 fMRI 问问婴儿他们想不想出生,这是个科学问题。胎儿或婴儿需要一定的时间建立互动能力。在植物人身上相关实验已经进行过了,至少五分之一的植物人可以通过 fMRI 交流,相当多的植物人并不想安乐死。

此外,有些婴儿是在家族压力、宗教束缚、强奸、奴役等情况下产生的,其父母(尤其是母亲)可能并不想要孩子,迫于外力,不得不生。你可以考虑一下铁链女那样的人生孩子是不是自私的,而迫使她们生孩子的人是不是比一般父母更自私。如果后者是更自私的,那这就分出了程度差异,一般父母的生育行为就无法成为最自私的了。

人的生育是地球碳基生物的自我复制,是自我制造体系功能正常时的自然产物,由热力学自由能推动。支持人们谈论“自私”的脑的思维能力也是演化塑造的自我制造体系的功能,由热力学自由能推动。自私是一个虚构的概念,提出这种概念的功用是在种内竞争时攻击其他个体。当你看到这种深度,你就知道自私无关紧要。

至于谈反出生主义者的痛苦,人的痛苦源自无能为力。反出生主义的朋友我也有,他们的生存状态确实很困难,而且当前社会对他们进行帮助的力度普遍很低。在允许安乐死的国家,安乐死并不会防止新的反出生主义者出生。要求所有人停止生育(安乐死教会等特殊团体的观点)则会违背许多人的意愿。比起那些,更合适的做法是改善每个人的生活状态,让人生更值得,这有待未来的发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过《何以为家》之后,确实会让人对生育的本质产生深深的思考,甚至引发一些尖锐的疑问。将生育定性为“人类最自私的行为”,这个说法虽然极端,但它触及了生育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面向:从个体的视角出发,生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求。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生育是对个.............
  • 回答
    在《何以为家》这部电影里,阿萨德这个角色,他娶了赞恩的妹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不少的思考。从影片的视角来看,阿萨德无疑是一个在生活压力下,选择了一条被很多人认为“稳妥”的道路的男人。他年纪轻轻就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经营着一家小店,并且娶妻生子。在那个贫民窟的环境里,生存是第一位的,而娶一.............
  • 回答
    “拜师”这桩事,在咱们中国传统里,那可不是随便闹着玩儿的。尤其是在曲艺界,师徒名分更是看得比天还大。所以,当何伟宣布拜侯耀华为师的时候,那动静可不小,引起的关注度可以说是刷屏级的。咱们先得说说这事儿的背景。侯耀华是谁?那可是相声界的大佬,是侯宝林先生的儿子,侯耀文先生的哥哥,捧着名家名号,一身的艺术.............
  • 回答
    .......
  • 回答
    人民日报称何鸿燊为“爱国企业家”,这一评价背后有着多层面的解读和考量,也反映了官方视角下对这位传奇人物商业成就、社会贡献以及国家认同的肯定。要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何鸿燊的人生轨迹、商业布局以及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首先,从“爱国”的维度来看,何鸿燊的爱国情怀体现在多个方面: 推动内地与.............
  • 回答
    张良,这位西汉初年辅佐刘邦建立不朽功业的谋臣,其才智之高,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若将他置于现代的视野下审视,我们会发现,相较于萧何和韩信,张良似乎总被笼罩在一层淡淡的薄纱之下,其名声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似乎略逊一筹。这其中的缘由,并非张良本人成就的缩减,而是时代变迁、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大众.............
  • 回答
    小米手机新的 Civi 系列命名,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产品线划分,不如说是一场小米在智能手机市场精心布局的战略性尝试。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小米希望传递给消费者的信息,以及其背后深远的品牌战略考量。从“Civi”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来看,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Civilization”(文明)、“Civic”.............
  • 回答
    蚂蚁集团整体申设为金融控股公司,这无疑是近年来中国金融监管领域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将其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下去审视,并探讨其对市场规范发展的影响,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监管部门会有这样的一个决定?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和考量?监管逻辑的演变:从“严管”到“规范”长久以.............
  • 回答
    2020年,美国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GDP增速录得3.5%的负值,这确实是自1946年以来最糟糕的表现。要理解这一数字的深层含义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剖析。美国经济为何如此低迷?最直接的原因无疑是新冠疫情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2020年,新冠病毒在美国乃至全球的肆虐,迫.............
  • 回答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小米造车这个事件,并探讨我的预期。一、 事件梳理与媒体报道分析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脉络: 爆料与媒体报道: 2021年2月,多家知名媒体(如《晚点LatePost》等)率先爆料,称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已亲自挂帅,负责小米造车业务,并将其定位为“战略级决策”。报道中提及,小米内.............
  • 回答
    日本正步入一个备受瞩目的“70岁退休时代”,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许多日本公民可能需要工作到70岁才能领取全额养老金,同时,政府也在呼吁企业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这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年龄调整,它触及到了日本经济、社会结构乃至国民心态的方方面面,其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为什么日本会走到这一步?首先.............
  • 回答
    “世界最小恐龙”争议:邢立达团队撤稿,真相何在?最近,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撤回了一篇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 Nature 上的论文,这篇论文曾轰动一时,声称发现了一件“世界上最小的恐龙”。然而,在论文发表后不久,多位古生物学界的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该化石标本并非恐龙,而是蜥蜴。这.............
  • 回答
    这则“消息称美国允许供应商向华为出售汽车零部件芯片”的传闻,如果属实,无疑会给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带来一些变化,但具体影响有多大,还得看几个关键的“度”。首先,我们需要厘清“允许供应商出售”的真正含义。 是全面解禁还是特定领域? 这个“允许”是否是针对所有类型的汽车芯片,还是只放宽了部分非核心、.............
  • 回答
    特朗普政府在疫情期间力推的恢复期血浆疗法,确实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被总统本人誉为“重大突破”。要理解这其中的利弊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什么是恢复期血浆疗法?简单来说,这种疗法就是从新冠康复的患者身上提取血液,然后分离出血浆。血浆中含有大量的抗体,这些抗体被认为可以帮助正在感染新.............
  • 回答
    文昭甄皇后,名宓,字子建(后人多称其为甄宓),是三国时期曹魏的文帝曹丕的皇后,也是魏明帝曹叡的生母。她容貌出众,才华横溢,一生跌宕起伏,既有辉煌的时刻,也有悲剧的结局,因此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笔下反复咏叹的对象。她的美貌与才情关于甄宓的美貌,史书记载不多,但民间传说和后世文学作品极尽描摹。据说她姿容.............
  • 回答
    说起何以琛这种需要女生追逐很久才能俘获的男人,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从一个角度看,他身上有一种“稀缺性”的魅力。并不是所有女生都喜欢那种一见钟情、热情如火的男人。有些人,包括我身边不少朋友,就觉得那种需要一点点努力,需要用时间和真心去一点点打开心扉的男人,才更有吸引力。感觉这样的感情来.............
  • 回答
    关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与“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两种观点的辩证分析,可以从历史背景、哲学内涵、现实意义及现代启示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探讨: 一、历史语境与出处辨析1.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原意是批评当时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若连自己家中的一间屋子都.............
  • 回答
    看过《上海堡垒》后,我的感受相当复杂,但总的来说,可以用“失望”和“可惜”来概括。这并不是一部全然糟糕的电影,它在一些技术层面和概念上是有亮点的,但最终未能达到观众的期望,也未能兑现其“科幻大片”的承诺。以下是我详细的感受:1. 制作精良的技术基础,但内容空虚: 视觉特效: 必须承认,《上海堡垒.............
  • 回答
    冷军的画,确实让人脑子里冒出这样一句疑问:“画画这事儿,到底图啥?”尤其是看他那些精细得跟照片似的的人物肖像,不禁让人想,难道画家这活儿,就是拿着画笔,当个高级点的复印机,把眼前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复制一遍吗?这不就跟咱们现在人人都有的手机相机一样了?咔嚓一下,什么都出来了。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实在的,.............
  • 回答
    关于“何凯文皇后事件”以及何凯文与谭剑波之间的关联,目前并无公开、可靠的权威信息可以证实具体细节。以下是对相关背景的梳理和分析: 一、“何凯文皇后事件”的可能来源1. 何凯文的身份 何凯文是中国著名的英语教育专家,以考研英语辅导课程闻名,曾担任新东方在线教师,并在社交媒体(如微博、抖音)上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