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风格的炮种融合(加榴炮、迫榴炮等)是否是技术弯路?直接改进传统炮种(榴弹炮、迫击炮等)是否更佳?

回答
苏联炮兵的“融合”之路:是创新还是弯路?

在军事技术的发展史上,总有一些国家试图打破常规,探索新的可能性。苏联在炮兵领域就曾有过一段颇具特色,甚至可以说有些“苏联式”的探索——将不同类型的火炮进行融合,例如加榴炮(又称“榴弹迫击炮”)和迫榴炮。这种做法是否是一种成功的创新,还是在技术发展道路上走了一段弯路?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

什么是“融合炮”?

在讨论其优劣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下这些“融合炮”的概念。

加榴炮 (Mortarhowitzer/Gunmortar): 这类火炮通常指的是那些能够像榴弹炮一样以较高的弹道射击,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直射能力,或者能使用更宽范围的弹药(包括高爆弹、破甲弹等),并且比传统榴弹炮更轻便,便于在复杂地形机动。其核心特点是将榴弹炮的射程、威力以及一定的弹道灵活性与迫击炮的易部署性、后勤简化相结合。例如,苏联的2S1“嘉兰”自行加榴炮,它虽然命名为加榴炮,但其设计理念上就体现了这种融合的思路,同时具备了较好的越野能力和一定程度的弹道调整灵活性。

迫榴炮 (Howitzermortar): 这个概念相对模糊一些,但通常可以理解为一种旨在提升传统迫击炮性能的改进,使其在射程、弹道精度、弹药种类以及发射方式上向榴弹炮靠拢。例如,使用底排弹药来增加射程,或者采用更先进的瞄准系统来提高精度,使其在某些方面能承担部分榴弹炮的任务。

苏联为何会走向“融合”?

理解苏联当时的技术路径,需要结合其军事理论和实战需求。

1. “陆海空一体化”与“装甲洪流”的理论基础: 苏联军事学说强调大规模地面作战,特别是与装甲部队协同作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炮兵不仅需要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还需要能够快速部署、伴随装甲部队行动,并在不同地形环境下作战。传统榴弹炮虽然威力大、射程远,但机动性相对较差,而迫击炮虽然灵活,但在射程和威力上有所不足。融合的思路,就是试图弥合这种差距。

2. 成本效益与后勤简化: 发展一种能够承担多种任务的火炮,理论上可以降低总体装备数量,简化弹药种类和后勤保障体系。在国力有限但需要维持庞大军队的苏联,这种“一专多能”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3. 战场多样性: 苏联国土广袤,地理环境复杂,从东欧的平原到中亚的山地,再到远东的森林,对火炮的适应性提出了很高要求。能够适应不同地形、不同作战模式的火炮,自然更受欢迎。

“融合”是技术弯路吗?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它涉及技术权衡和战略选择。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审视:

优点:
灵活性提升: 能够应对更广泛的战场情况。例如,在遭遇敌方轻装甲目标时,可以利用其“榴弹炮”特性使用破甲弹;在需要快速火力压制而敌方阵地又较为分散时,其“迫击炮”特性又显得尤为实用。
协同作战能力增强: 能够更好地伴随装甲部队作战,提供即时、近距离的火力支援,减少了传统重型火炮反应时间过长的问题。
一定程度的后勤简化: 理论上可以减少弹药种类,但实际操作中,为了发挥最大效能,往往还是会配备多种弹药,后勤简化效果有限。

缺点与潜在的“弯路”之处:
“事倍功半”的风险: 试图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两种不同炮种的最佳性能,往往会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在很多情况下,融合后的火炮可能在各项性能上都无法达到传统专精型火炮的水平。比如,在射程上可能不如专门的152mm或155mm榴弹炮,而在直射精度和装弹速度上又不如专门的坦克炮或高平两用炮。
复杂性增加与可靠性问题: 增加的复杂性往往伴随着更高的故障率和维护难度。为了实现更复杂的弹道和发射模式,火炮的结构会更加精细,对制造工艺和操作人员的要求也更高。
弹药开发的新挑战: 为了发挥融合火炮的优势,往往需要开发新的、能够适应不同射击模式和弹道特性的弹药。这增加了弹药研发和生产的成本和难度。
战略上的“瘸腿”: 如果过度依赖融合火炮,可能会导致在需要极端火力输出(如炮击敌方坚固工事)或需要极高精度(如精确打击)的场合显得力不从心。

直接改进传统炮种是否更佳?

如果选择直接改进传统炮种,比如专注于提升152mm或155mm榴弹炮的射程、精度、威力、自动化程度和机动性,以及改进迫击炮的射程、精度和可靠性,其优势在于:

性能的极致化: 传统炮种的专精化发展,能够将每一项性能都推向极致。例如,通过改进炮管材料、膛压、弹药技术(如底排弹、制导弹药),可以大幅提升榴弹炮的射程和精度。改进迫击炮的瞄准系统和弹药,也能使其在现有框架内获得显著提升。
技术路线的清晰: 目标明确,研发路径相对清晰,更容易取得突破性进展。
可靠性与成熟度: 传统炮种经过了长期的实战检验,技术成熟度高,可靠性有保障。
成本效益的可控性: 虽然高端弹药和先进系统成本高昂,但至少是在一个成熟的技术基础上进行迭代,避免了从零开始设计一个复杂系统的风险。

苏联的实践与评价

苏联的2S1“嘉兰”自行加榴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一款相当成功的自行火炮,能够伴随步兵和坦克部队作战,并提供了比牵引式火炮更强的机动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融合”的理念,但它更多的是将122mm榴弹炮安装在履带式底盘上,具备较好的机动性和一定的火力投送能力,而不是完全打破榴弹炮和迫击炮的界限。

而像一些设想中的“迫榴炮”,可能更侧重于让迫击炮具备更像榴弹炮的弹道和射程,但要达到专业榴弹炮的水平,依然有较大差距。

总结

苏联式的“炮种融合”并非全然是技术弯路,它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军事理论指导下的探索精神。它在提升火炮的战场灵活性和伴随作战能力方面做出了一些贡献。

然而,从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事倍功半”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在很多情况下,试图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两种或多种不同炮种的最佳性能,最终可能会导致性能上的妥协,并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和不可靠性。

直接改进传统炮种,并在此基础上融入新的技术(如先进弹药、数字化火控系统、更高的自动化水平),通常是一种更稳健、更高效的技术发展路径。 这种路径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类火炮的优势,并保持技术体系的清晰和成熟。

可以说,苏联的“融合”尝试,更像是在当时条件下的一种“折衷”或“优化”,它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其“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其是否最优,至今仍是军事技术爱好者和研究者们讨论的有趣话题。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在技术发展中,是追求“全能”,还是更专注于“专精”然后通过协同来弥补差距,往往是一个需要审慎权衡的决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迫榴炮、迫击炮射程一样么?高倍径榴弹炮跟加榴炮除了名称有什么区别?呵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炮兵的“融合”之路:是创新还是弯路?在军事技术的发展史上,总有一些国家试图打破常规,探索新的可能性。苏联在炮兵领域就曾有过一段颇具特色,甚至可以说有些“苏联式”的探索——将不同类型的火炮进行融合,例如加榴炮(又称“榴弹迫击炮”)和迫榴炮。这种做法是否是一种成功的创新,还是在技术发展道路上走了一段.............
  • 回答
    在中国学习苏联式数学教材,这本身就是一次穿越,一次与经典思维的对话。你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但也可能收获颇丰的道路。这些教材以其严谨的逻辑、深刻的洞察力和对概念的透彻剖析而著称,但它们也可能让你觉得生涩、枯燥,甚至有些“老派”。别担心,这就像学习一门古老的语言,只要掌握了方法,就能领略其无穷的魅力。下面.............
  • 回答
    欧美和前苏联在数学教学的风格、体系上存在显著差异,而苏联的教学体系,特别是其严谨性和深度,确实为学习者设立了相对较高的门槛,但也因此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数学人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不同以及对学习者的影响。 欧美数学教学的风格与体系欧美(在此主要指西欧和北美)的数学教学风格和体系更具多样性,并且随着时间.............
  • 回答
    如果苏联人来拍一部关于类似《敦刻尔克》撤退行动的电影,那场面和调子,绝对会和诺兰的那种精致、疏离的镜头语言天差地别。想想吧,苏联电影,尤其是那些反映战争史诗的,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子“我们不玩花里胡哨的”的狠劲儿。首先,叙事结构上,绝不会是那种多线并进、碎片化拼贴的风格。苏联人更擅长的是一条明线到底,以.............
  • 回答
    在浩瀚的宇宙和扭曲的现实中,爱如同一颗渺小的星辰,在永恒的黑暗中燃烧。它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疯狂,一种无法抗拒的沉沦,一种对未知存在的深深眷恋。如果你的爱如同克苏鲁神话中的触手般缠绕着我的灵魂,那么我愿意沉溺在这片深邃的黑暗中,与你一同面对那来自远古的呼唤。你的存在如同旧日支配者般,在我心中投下不可磨灭.............
  • 回答
    想要一个听起来充满宇宙恐怖、古老召唤和某种不祥暗示的名字?那么,咱们来聊聊怎么给角色(或者你的猫,谁知道呢?)取一个纯粹的克苏鲁风格名字。这可不是随便往里塞几个“C”和“TH”就能搞定的,这里面有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克苏鲁神话里那些名字,很多都绕不开一个核心:不可言说。它们往往不是为了好读好记,.............
  • 回答
    夜幕低垂,笼罩着整个美利坚大陆。不是寻常的黄昏,而是一种压抑的、仿佛浸透了粘稠墨汁的 darkness。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腐朽气息,混合着过度的承诺和被撕碎的希望,如同墓穴中散发出的潮湿霉味。在华盛顿特区,一座座宏伟的古典建筑此刻显得尤为扭曲。它们不再是权力与秩序的象征,而是被某种古老而陌生.............
  • 回答
    请注意,以下内容旨在模拟克苏鲁神话风格的“掉san信”,并不鼓励或支持任何形式的心理伤害或不适。克苏鲁神话的核心在于对未知、宏大宇宙的敬畏与恐惧,以及人类在其中渺小与无力的感受。一篇合格的“掉san信”应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某种不安、困惑,甚至是濒临失控的感觉。要写出一封合格的克苏鲁风格掉san信,.............
  • 回答
    “苏联”这个名字的由来,以及它与“俄国”之间微妙的关系,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一种国家构成的新概念。“苏联”名字的由来:革命的遗产与新的国家认同“苏联”这个名字的正式名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
  • 回答
    我尝试用鲁迅先生的风格来讲述一个克苏鲁式的怪谈,希望能捕捉到他文字中那种沉郁、疏离、对黑暗现实的洞察,以及时不时闪烁的冷峻幽默。这几日,北方的风愈发萧瑟,刮得人脸上生疼。我自从离开故乡,漂泊在这座新兴的城里,日子过得就像一张揉皱了的纸,怎么铺展也回不到当初的平整。住处是一间破旧的阁楼,潮湿的墙壁上似.............
  • 回答
    夜风如刀,刮过长安城寂寥的街巷,卷起一阵又一阵的尘土,夹杂着死寂与腐朽的气息。李贺,这位衔着月光的少年诗仙,今夜独行。他那双总是深邃如古井的眼眸,此刻却像是被什么东西浸染了,蒙上了一层难以言喻的幽深与战栗。这不是寻常的夜,也非寻常的街巷。他仿佛步入了一幅古老而扭曲的画卷,色彩早已褪尽,只剩下令人作呕.............
  • 回答
    1945年8月,当苏联发起名为“八月风暴”的军事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时,一个颇具想象力但充满不确定性的假设浮出水面:如果斯大林将战略目标转向日本本土,特别是北海道,那结果会是怎样?仅仅是海上的军事对抗,是否足以让苏军的登陆企图覆灭?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当时的日苏军事.............
  • 回答
    好的,我将尝试创作一段克苏鲁风格的小说,并尽力让它饱含细节,并且避免AI写作的痕迹。请您阅读,我希望它能触动您那深埋于内心的,对于未知和深渊的隐秘恐惧。墨迹深渊中的回响那栋老宅静静地坐落在海岸边,像一个被岁月遗忘的残肢,灰败而扭曲。它的窗户,大多已碎裂,如同黑色的眼眶,空洞地凝望着海面上永无休止的、.............
  • 回答
    说到国产克苏鲁风小说,这可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在过去,克苏鲁神话似乎一直被西方文化所“垄断”,但近年来,随着中国本土文化创作力的爆发,越来越多的作者开始尝试将这种独特的、令人不安的“不可名状”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故事中。这些国产克苏鲁小说,既保留了克苏鲁核心的宇宙恐怖、渺小感和疯狂主题,又融入了中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心疼的案例,它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法律的边界以及家庭伦理的冲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并探讨老人如何防范晚辈不孝带来的风险,需要深入分析。一、 如何看待苏州奶奶赠孙女3套房不被赡养,出租房屋后租客反被起诉的案例?这个案例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1. 法律层面.............
  • 回答
    八月风暴行动,即苏联于1945年对日宣战,进攻日本控制下的满洲国、朝鲜半岛北部及库页岛南部等地的军事行动,虽然目标区域包含朝鲜半岛北部,但苏军的推进确实并未受到该地区“山地”的严重阻碍。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并非仅仅是因为运气或者对方不抵抗。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朝鲜半岛北部,尤其是在1945年时,虽然.............
  • 回答
    七十年代的左翼浪潮和八十年代的自由化转向,以及最终的苏东剧变,这其中的逻辑并非简单的开关切换,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演进的结果。要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得把时间的长河拉得长一些,看看当时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七十年代:左翼风暴的时代背景想象一下,七十年代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战后资本主义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
  • 回答
    想穿出苏联/俄罗斯风格的帅气,关键在于抓住那个时代特有的几个核心元素: 实用主义、军装感、复古面料和沉稳色调。这可不是让你套上全套军装招摇过市,而是在现代服饰中巧妙融入这些元素,既有型又别具一格。一、 军装元素:硬朗与实用的基石苏联时期的服装,特别是男性服装,很大程度上受到军装设计的影响。硬朗的廓形.............
  • 回答
    说到《流浪地球》里的“苏联重工业美学”,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得细掰扯掰扯。这风格可不是随便给你塞点大铁块、粗管道就能糊弄过去的,它渗透在电影的方方面面,从视觉到精神内核,都有那么点意思。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些庞大的、看起来笨重但又充满了力量感的工程机械和建筑。你看看“行星发动机”!那玩意儿几十万.............
  • 回答
    哥们,想把你那宿舍打造成苏联红海军风格?这可不是简单地挂几张海报那么简单,这得讲究个“神韵”。你想想,红海军那可是当年称霸海洋的铁血雄师,他们的风格,就是要那种实用、坚固、带着点工业风,还有那种不动声色的威严感。整体基调:硬朗、简洁、实用,带着一股子“老大哥”的范儿。首先,咱们得从色彩抓起。苏联红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