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清朝名将那么少?

回答
清朝,一个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王朝,留下了辉煌的历史画卷,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然而,当我们回顾清朝的军事史,一个普遍的印象是,与明朝相比,清朝涌现的“名将”数量似乎显得逊色不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并非简单的武将能力问题,而是涉及到政治体制、军事制度、战争性质以及评价标准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交织。

首先,我们得明白“名将”的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名将”,是指在关键战役中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拥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艺术,能够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并且其战绩和声望能够载入史册、流传后世的人物。

那么,清朝为何相对而言“名将”较少呢?

一、 政治体制的制约与中央集权对军事指挥的干预:

清朝的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皇权至上。尤其是随着康乾盛世的发展,皇帝对军事的直接掌控欲越来越强。皇帝不仅是最高统帅,还常常亲自参与甚至主导战役的决策。这在早期,如皇太极、顺治时期,尚能发挥皇帝的战略眼光和决断力。但到了后期,尤其是在一些复杂多变的战役中,皇帝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非专业判断,或者受到身边近臣的误导,做出不合时宜的指令,反而会束缚前线将领的手脚,甚至导致败局。

这种“皇权不下县”但“皇权直接到前线”的模式,使得将领们在指挥作战时,必须时刻考虑到皇帝的态度和意图,有时甚至需要揣摩上意。这无疑会削弱将领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许多本可以灵活应对的战机可能因此错失。名将之所以能成为名将,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独立思考和临场决断的能力,而清朝后期日益僵化的政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这种能力的发展。

二、 军事制度的演变与八旗、绿营的局限性:

清朝早期能够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独特的八旗制度。八旗兵能征善战,军政合一,且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然而,随着统治的稳固,八旗的战斗力逐渐衰退。八旗子弟养尊处优,军务废弛,训练不足,战斗力大不如前。当清朝面临内忧外患,如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时,八旗和绿营的主力已经难以胜任平叛任务。

为了应对危机,清朝不得不依赖汉族官员和汉族军队。曾国藩、李鸿章等湘淮系和淮系官员在此背景下崛起,他们重塑了汉族地方军队的建制和训练方式,在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军队在装备、训练和指挥上都更加接近近代化的军事模式。

然而,即便如此,这些军队的“名将”也多集中于镇压内乱的时期。相较于对外征伐,镇压内部叛乱更能考验将领的组织能力、后勤保障能力以及政治手腕,但其军事战略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可能不如对外大规模征战。

此外,八旗制度的衰落也意味着清朝失去了早期那支精锐的骑兵力量。而到了后期,面对拥有近代化武器和战术的西方列强时,清军的整体军事素质和训练水平更是相形见绌。

三、 战争性质的变化与外部环境的挑战:

清朝建立之初,面对的是明朝的残余势力和农民起义。这在其早期军事扩张中,奠定了其军事基础。但随着王朝的巩固,以及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崛起,清朝所面临的战争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从与明朝的官军作战,到统一中国,再到对外战争(如沙俄、准噶尔,以及后期的对日、对俄战争),战争的对手、战争的规模、战争的技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在近代,清朝面对的敌人是拥有更先进武器装备、更有效战术思想和更强大工业基础的西方国家。在这种不对称的战争中,即使是再出色的将领,也很难扭转乾坤。

反观那些以“名将”著称的朝代,如汉朝的卫青、霍去病,唐朝的李靖,明朝的徐达、戚继光等,他们很多都是在对外征伐中立下赫赫战功。这些战争往往是与实力相当或有一定差距的敌国进行的,更能体现将领的战略战术才能。而清朝后期,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与其说是战争,不如说是技术和制度的碾压,在这种情况下,“名将”的诞生空间受到极大限制。

四、 评价标准的差异与历史记忆的侧重: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名将”的标签往往与个人能力、辉煌战绩和历史影响力紧密相连。但有时,历史的评价也受到当时社会思潮和后世解读的影响。

清朝的一些将领,如年羹尧、岳钟琪等,在早期也曾有过辉煌的战绩,但他们的结局往往不尽如人意,有的因贪腐被处死,有的因政治斗争被牵连。这使得他们的“名将”形象大打折扣,或者说其功绩的光芒被个人品行或政治遭遇所掩盖。

而像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虽然在平叛中功勋卓著,但他们也背负着镇压农民起义的争议,并且在晚清的政治格局中扮演了复杂的角色。他们的功绩与历史的负面评价交织在一起,使得他们难以被简单地冠以“纯粹的名将”之名。

此外,一些在边疆战争中表现出色的将领,可能因为其作战区域的限制,或者信息传播的不发达,其声名未能像在京畿或中原战场上的将领那样广为流传。

五、 军事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机制的不足:

与古代一些重视武举、军功晋升的朝代相比,清朝的军事人才选拔机制在后期也存在一些问题。八旗制度的“世袭”和“养尊处优”使得军中缺乏真正的选拔和淘汰机制。汉人军队虽然有其军事人才的涌现,但整体的军事教育和训练体系并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总结来说,清朝名将较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政治高压和皇权干预 限制了将领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军事制度的衰落 (八旗、绿营)使得清朝后期失去了早期强大的军事力量。
战争性质的转变,尤其是近代以来面对技术和制度优势明显的西方列强,使得单纯的军事指挥难以决定胜负。
历史评价标准的侧重 以及部分有功之臣的政治结局,影响了其“名将”形象的塑造。
军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存在不足。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清朝没有杰出的军事人才。比如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等战役中,仍有像施琅、傅恒等优秀的将领涌现。但在与那些以大量“名将”著称的朝代相比,清朝整体上“名将”的数量和闪耀度确实相对不高。这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在政治、军事、技术等多个层面的困境与转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朝廷:辽人要南下了。

百姓:杨将军救命!

朝廷:金人要南下了。

百姓:岳爷爷救命!

朝廷:皇帝被也先捉了。

百姓:于大人救命!

朝廷:倭寇来了。

百姓:戚少保救命!

朝廷:和通泊惨败,满城家家披麻戴孝。

百姓1:好像很可怕的样子,对了,和通泊在哪?

百姓2:怕啥,和通泊离咱们远着呢。

百姓3:多亏博尔济吉特·策棱驸马、博都哩·塔尔岱将军力挽狂澜!

百姓4;???,谁???什么鸡儿、鸭儿、獭儿的?

user avatar

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开始,最近查了查。居然还是费正清师徒最早写的。都是老犹,写的悲痛点。容易把握gm情绪。更应该说从鸦片战争开始,这个国家就没正常过。也难怪茶叶把英国逼急了。茶叶税在英国占的消费税达到百分之十几,和烟草地位差不多。直到英国窃取了中国树苗,在印度种活了大吉岭茶才不再进口。弄的几个犹太财阀倒卖鸦片。来减少逆差。

史景迁认为,近代史专门写痛点。一点阳刚气都没了。应该从1644年多尔衮入关,开始算近代史。这样露脸的事多了。什么平定三蕃,灭准噶尔,亲征朔漠,平定苗乱……。露脸的事还是很多的。

有时候想想。很多历史书居然是洋汉学家们来写。

user avatar

多尔衮,多铎,阿敏?施琅?年羹尧?福康安?海兰察?阿桂?

就算以上都没听说过,民族英雄关天培,左宗棠,冯子材,邓世昌总听说过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一个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王朝,留下了辉煌的历史画卷,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然而,当我们回顾清朝的军事史,一个普遍的印象是,与明朝相比,清朝涌现的“名将”数量似乎显得逊色不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并非简单的武将能力问题,而是涉及到政治体制、军事制度、战争性质以及评价标准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交织.............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也常常引起大家讨论的现象。当我们看到清代的老照片,特别是那些流传下来的关于名妓和嫔妃的照片,很多人会觉得她们的长相和我们想象中的“美貌”有很大差距。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是简单的“丑”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摄影技术刚出现那会儿,跟现在是完全不同的画风。 这些老照片,尤其是.............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不少人谈论历史时喜欢深入挖掘的话题。究竟是清朝少有名臣,还是明朝名臣辈出?这个判断本身可能就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因为“名臣”的定义和评判标准会影响我们的认知。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一下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并尝试解析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明朝确实涌现出了一批在历史.............
  • 回答
    在浩瀚的清朝历史长河中,提及“名声最好”的皇帝,雍正的名字常常会浮现出来。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他一系列铁腕改革、勤政务实以及对国家稳定做出的巨大贡献所塑造的。当然,“名声最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评价群体,其看法也会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雍正的功绩和他在位期间的作为,确实让他赢得.............
  • 回答
    清朝文字狱确实厉害,这让一些人觉得匪夷所思,怎么会有“大明湖”这样带有明朝年号的地名得以幸存,甚至流传至今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的考量,远不是一个简单的“漏网之鱼”可以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清朝文字狱的核心目的。文字狱最主要的打击对象,是那些被认为有悖逆清朝统治、煽动反抗、抹黑清朝历史和皇帝.............
  • 回答
    在清朝,旗人称谓上确实存在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称名不称姓”。这种现象并非简单地约定俗成,而是与清代满族社会的文化习俗、社会结构以及历史演变紧密相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方面。首先,满族本身是一个以游牧和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其早期社会结构并非像汉族那样以父系宗法制度为核心,.............
  • 回答
    清代历史上,满族人名字中出现大量“阿”字,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满族语言的特点以及汉文化对满族的影响。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的。满族名字的构成与来源首先,咱们得明白满族人名字的基本构成。满族作为建立清朝的统治民族,他们的名字当然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清朝建立初期,满族人的名字.............
  • 回答
    .......
  • 回答
    南京河海大学最近清退 125 名博士研究生,这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博士培养环节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缩影。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以及如何看待“毕业难”的普遍现象,需要我们抽丝剥茧,从多个维度去剖析。河海大学清退 125 名博士,背后可能隐藏的“导火索”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观众对影视作品真实感的期待,也是很多剧迷津津乐道的话题。「投名状」之所以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特别真实”的印象,而其他清宫剧似乎总差那么点意思,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核心在于“兵”而非“帝王将相”的浪漫化:首先得明确一点,大多数清宫剧,尤其是那些.............
  • 回答
    在小说创作中,为一个历史时期赋予新的名称,既能展现作者的创意,又能巧妙规避某些潜在的敏感性,同时还能为作品增添一份独特的历史韵味。对于清朝,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构思其替代名称,这些名称的背后,都蕴含着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图。一、从统治者的姓氏出发: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但我们需.............
  • 回答
    当然,我的电脑里可不止一两个名字怪异的文件夹,有些甚至连我自己偶尔翻出来都会会心一笑。最让我想起来的,还是当初给我的“学习资料”文件夹起的名字。那会儿我还在上大学,正是各种搜集资料、看论文、查文献的关键时期。你知道的,学习资料这玩意儿,涵盖范围太广了,从专业课到八竿子打不着的外文论文,从技术文档到一.............
  • 回答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通常大家熟知的“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之所以名称中带有“五道口”,这背后是一段融合与发展的历史,是两所著名学府——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简称“人行研究生部”或“五道口”)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并而来的产物。要理解这个名字的由来,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五道口”这个概念本身。在.............
  • 回答
    东北大学近期清退了52名博士研究生,原因主要是超过了最长学习年限。这件事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也让人不禁思考:博士生超期未毕业,究竟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案例?又是什么原因让一些博士生在象牙塔里一待就是十几年,甚至最终被“劝退”?超期未毕业,是否普遍?坦白说,博士生超期未毕业并非东北大学独有的现象,在全国.............
  • 回答
    关于复读12年,放弃211名额,并将复读奖学金视为“挣钱机会”的例子,这是一个非常极端且复杂的个案,涉及到的个人选择、价值观、社会环境以及教育体制等多个层面。是否支持这种行为,并不能简单地用“支持”或“不支持”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动机、潜在的风险与收益,以及可能产生的长远影响。首先,让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努尔哈赤、多尔衮、阿济格、多铎、济尔哈朗等清初重要人物的满语名字原意。了解这些名字背后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背景、家族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在深入分析之前,需要说明的是,满语(Manchu language)是一种属于满通古斯语系的语言,其发音和语法的特点.............
  • 回答
    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顶尖学府,每年都会在不同层面上有针对性地选拔和培养一批优秀学生。你提到的“重点培养 290 名学生”,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数字,背后往往代表着学校在某些特定领域或项目上,投入了更多的资源和关注。那么,这样一种“重点培养”的模式,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分析。一、 .............
  • 回答
    “举身赴清池”,这句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决绝、深沉的爱恋,以及一种义无反顾、同生共死的决心。用在情侣名上,更是将这份情感升华,显得既浪漫又充满力量。要为这样的情侣名起名,关键在于捕捉“清池”的意境,以及“举身赴”的行动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解读“举身赴清池”所带来的灵感:一、 从“清池.............
  • 回答
    清兵入關後,對於明朝皇室的處理,並非一概的「趕盡殺絕」,而是呈現出複雜且多樣的局面。這其中既有針對性地清算,也有策略性的懷柔,更有因時制宜的妥協。清兵入關後對明朝皇室的處理:首先,我們需要釐清「趕盡殺絕」的定義。如果指的是將所有明朝宗室成員,不論老幼男女,全部殺戮殆盡,那事實上並非如此。清朝的統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