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把成本绑定在房企身上。
简单说:不许甩锅。
房子已经成了一种衡量社会价值的产品,这个大家应该没啥异议了;
能够拿来衡量价值的产品,其本身的价值必然不能大幅波动,相信这个观点也没多少人会反对。
那这个时候问题就蹦出来了:
这种性质的产品,谁来供应?
能够衡量社会价值的产品,某种意义上就是货币,就是一般等价物,就是刚需。
如果可以的话,谁都想生产,就像谁都想得到金子和钱。
只可惜世界上就这么多金子,合成金子的成本还贼高;而如果滥发货币,那又要面临通货膨胀的问题。
这就是“衡量物”的内生悖论:“衡量物”一定要相对稀缺,否则就会因为过剩而丧失“衡量”价值。
在古代,贝壳在内陆才算货币,在沿海那就是个玩意。
房子在我国算不算“衡量物”?
我个人觉得,肯定算的。多少银行贷款,从个人到企业,都是靠房子(和地)来抵押。
注意:这里和房价高低没关系,这里指的是房子被金融体系承认的程度。
鹤岗两三万一套的房子,拿到银行也能换贷款。你拿份几百万的合同去银行试试?
几千万的合同和仓单,都未必能从银行里摸出钱来。
从抽象的“钱”的角度去看,在我国,房子比票子更值钱,因为公众认为房子的价值更稳。
这么崇高地位的产品,谁在供应呢?
长期民企为主。
换言之,很多民营房企,实际上是私人印钞厂。
而对私人而言,维持“衡量物”的价值稳定,不是经营目的;在“衡量物”的价值崩溃之前获取最大化利益,才符合资本要求。
78年一年,全国城镇住房竣工面积才不到1亿平米;而到了98年,这个数字超过5亿平米;到了11年,这个数字达到10亿平米。
经过这么多年的监管和新生人口下跌,去年新竣工面积还有9亿平米。
我国现有城镇住房,87%建于90年后,60%建于00年后。
房子这个“衡量物”,总量一路狂奔。
这种“衡量物”,总是要回归国家主导的。今年国资国企已经是房地产行业的大头了。
但这种“回归”不能“突然回归”。
如果是一纸红头文件,房地产行业就此宣告国资国企是老大,那么民营房地产一定会急撤。
大量房子会被瞬间抛售。为了尽可能快速捞回成本,惨烈的价格战一定会爆发。
而且这个价格战会有滞后恶果:普通人长期看着高房价,突然发现有便宜的房子,于是乌央乌央地买。
很有可能还是借钱买。
等到民营房企撤得差不多了之后,市场情绪冷静下来,普通人才发现自己接了盘。
搞不好一堆恶性案件。
当然,投机客的死活不是重点。
重点是这种大量抛售房子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那么多人按照房子这个“衡量物”的概念借钱放钱,一夜之间房价突然波动,这些关联的资金往来都得黄。
你抵押了我100万的房子,我才借给你80万的现钱;现在你的房子只值50万,你得补仓。
整个社会的交易链条就乱了。
行政命令可以控制买卖,但却控制不了买卖的价格。米棉之战不是靠发公文解决的,是靠全国调配、增大供应解决的。
但现在房子总体过剩,你总不能去炸人家的财产吧?
所以有个难题摆在眼前:
把房子这个“衡量物”转为国家主导,存在一个巨大的切换成本。这个成本谁来担?
大头是普通人,这个不用想。
还有一部分大头,必须摁在这些老玩家身上。
操作很简单:
一,三条红线。
除预售款的资产负债率,70%;
净负债与股本比例,100%;
现金与短债比例,1。
说白了,先要求你还得起手上的债。公司达到这个水平的,银行才会继续借你钱去搞房地产;达不到的,拜拜。
留下一票玩得起的。
二,限价。
这个限价表面限高限低,但限高实际上是很难的。
我低价买,然后二手市场里高价卖呗。反正有人买,总能找到转移支付的手段。
真正的核心在限低。
不许你低价出货。
要么你自己流血到死,要么你受招安,要么你神通广大坑蒙拐骗把手里的房子甩给普通人。
总之,你不许走,尤其不许以给“衡量物”造成明显波动的形式走。
在总体过剩的前提下限制降价清库存,大概和凌迟差不多。
这样,一大块切换成本就被锁在了民营房企身上。
有国资股东的还好说,纯民身的,自己想办法周转吧。把以前赚的吐出来点,拿别的利润来填卖不动的亏空,慢慢熬。
熬住了,以后也得老老实实做配角;熬不住,那就得四方打点求招安。
都在嘲讽许老板,可许老板好歹有国资托底呢。
泡沫要么萎缩,要么爆炸。我们走出了一条新路,叫“冻住不许走”。
不要跑,陪我一起完成这个切换过程。
但真正的问题在这:
为什么要拿房子作为“衡量物”呢?
票子是干嘛的?
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限跌令”的对象是房企,限制范围是新楼盘的一手房,要求销售价格不得低于备案价格的一定比例,例如某地就是不得低于85%。
这个政策出台的背景很简单,当地的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房子没人买了。
而且这种供过于求不是普通的市场波动,考虑到各地一直在通过限制住宅地供应来精准调节供需,现在仍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说明情况已经恶劣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在这样的行情下,高负债率的房企不敢奢望市场回暖,只求尽快把房子换成现金,去还银行贷款,避免被天量的利息给拖死。
降价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但是,地方、银行、房企是和土地财政深度捆绑的,降价与否,房企做不了主。
地方深度依赖土地财政,房价跌了地皮就卖不起价,收入锐减。还有社会WW压力增大,GDP增速下滑的恶果。
银行也不能接受房价下跌,跌得猛了,购房者可能断贷,房企可能资不抵债,这些坏账能要银行的命。
因此,房价涨可以,但绝对不能跌(知道房价为什么越调越高了吗?)
地方和银行之前肯定和房企聊过,再撑一撑,刚需现在只是观望,等他们发现房子永远只会越来越贵时,捏着鼻子也得买,到时候大家都好过。
同时不少地方提前把二手房的流动性给锁死,要求购买二手房必须全款,有的甚至限制房产抵押。避免炒房客套现离场,释放天量的二手房,和开发商的新房抢客户。
但尽管如此,房企还是撑不住了。
想想也是,三四线的小城市,人口不断外流,经历涨价去库存后,就算还有刚需,也都是掏空六个钱包也凑不出钱的主。
房企想活下去,想把房卖出去,还得靠降价,如果一个楼盘有5000套房,那就至少得降到有5000个人买得起为止。
没有人知道究竟要降多少,担心开发商跳楼价大甩卖,于是地方出台了“限跌令”。
同时也是让观望者死心,降到这个地板价就是极限了,你们不可能以更便宜的价格买房,所以还是早点买吧。
但是呢,追涨杀跌是人的天性,先不说老百姓还有没有钱,就算有钱,当房价进入下行通道时,他们也只会继续看。
所以限跌令不可能可以限跌,相反是给下坡的房价踩了一脚油门。
《经济日报》(国务院主办的中央直属党报)说: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稳是主基调,大涨不是稳,大跌更不是稳,房价过快下跌,可能给整个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道理没错,但是讲道理有用的话,房价也不会涨成今天这样子。
这问题下面,全都是等着房价雪崩,想看乐子的人。
虽然我也是个乐子人,一点不在乎房价涨跌,但还是必须要说,房价不会雪崩……正是因为不会雪崩,所以才限跌。
真雪崩,限跌反而没用。
-
给你们算一笔非常简单的账。
现在岳阳体制内基层员工每个月公积金存缴,大概是小 2000 块钱。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体制内双职工,每个月光公积金就有 4000,两个人通过公积金贷款,首付 30%,可以几乎 0 成本撬动一套 100w 左右的房子。
如果你父母也是体制内,首付用他们退休返还的公积金就行了,甚至还有剩。麻不麻?
(而这个家庭结构,在小地方太常见了。家里没什么钱的体制内,一般会安排小孩进单位,再找个体制内结婚。)
这就是房价的「支撑位」,而现在岳阳总价低于百万的房子,到处都是……
-
所以我还是非常诚恳地建议大家,该买房还是买,别真把自己绕进去了,坐等房价雪崩。
「限跌」是稳市场,给点时间,让面醒一醒,把之前放多的水吃进去。
不会真以为以后不印钱了吧?
-
评论区真的,看不下去。
我说房价不会雪崩,是指短期未来,比如 3-5 年,楼市这个系统本身不会崩。
如果有更大的东西崩了,比如新冠变异、三战爆发、气候灾难、小行星撞击地球、三体人入侵……会不会导致楼市完犊子?当然会。
但这不能叫房价雪崩。中国楼市这个系统本身……崩不了,政府的牌太多了,下的筹码也太重了。
你们这帮人不会在做 500 一平抄底,等涨回 10000,就可以一辈子收租躺平的梦吧?
证明这些地方,没什么前途。只能靠卖地苟延残喘,这样执政一方,讲道理我们村李寡妇都能主政。不就是卖地嘛!
所以,没能力就赶紧让贤!
按照经济学理论如果把房子当成一个正常的商品,影响他价格的无非就是现在的需求和供给,以及预期需求和价格,预期的需求和价格对房屋价格影响还更大。
那么房屋的供给端主要分两大类,新房和二手房,二手房是一个相对市场化一点,新房供给主要是受政府供地影响,房屋的成本占比最大的还是土地;需求端最大的影响因素是这个城市的新增市民数量,又来源于三个方面:新增出生人口、城市化人口、吸引外来人口。
但是以上理论在于把房子定为一个居住属性的商品,但是中国的房屋这些年已经逐步脱离了单纯的居住功能,逐渐成为一个金融工具,价格的涨跌更多的受到政策的影响,成为各地政府收税工具,最终形成了土地财政的局面,让房地产绑架政府、绑架金融机构,绑架上万的上下游公司,大家一起把人民的钱甚至是未来可能赚到的钱转成一堆堆钢筋混凝土,本从中获取高额的收益,为了利益大家一起出力不断推动房价上涨。
这就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但是传了这么多年发现后面接花的越来越少,甚至预期未来结花的人出现悬崖似下降,那么最终还是要回归基本面,回归基本的居住属性功能,回归到真实的供给和需求。一旦回归基本面我们会发现很多城市的人口规模可能已经达到了巅峰,新闻中提到的城市没办法像深圳上海一样可以吸引外来人口,只能眼睁睁看着进入到人口净减少的周期,没有任何可以回旋的余地,那么预期需求就会大幅度下降,房价下降也就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刚也说了房地方绑架太多了,如果放任房价下降开发商会卖不出去房子、很多项目会烂尾、开发商会破产、上下游供应商也会破产、地方政府会卖不出去新的土地、政府的财政收入会锐减、银行的债务风险会大规模提升、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会破产、失业率会大幅度提升,买房子的会进一步减少,房价进一步下降…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里面,所以一旦房价下降地方政府会立马出台政策来进行管控,因为这真是他们的“牛”呀。
真正想管涨很简单,但是真正想管跌太难了,一旦下降的预期形成根本就拽不住的。
一旦形成下降预期之后唯一能稳定房价的办法只有一招,疯狂的货币放水,让货币快速贬值,人们才会把钱拿去投到房子里面,掠夺全民到资产去救房市。
随着对炒房越来越严的限制,而其他领域又没有提供稳健的投资渠道,于是炒房的资金会从弱刚需(房价是被炒起来)的地方向强刚需(一线与吸纳人口多的城市)转移,以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这就造成了弱刚需地区房价要猛跌,强刚需地区拥入大量资金而涨价。
于是弱刚需地区政府受不了,这样下去地价跌了地方财政要完蛋,于是限跌。
而强刚需地区临要买房的老百姓也受不了,那就受不了吧。
最后一口了,真的。
我记得去年知乎有个问题,为什么美国的牛奶大量倒掉也不给普通人穷人喝。
现在我也想知道为什么房子宁可空着不买,也不让跌给普通人买穷人住。
我只是好奇不懂期中的可能比较深奥的科学原理,谁能解释一下。
看这一轮怎么收场。
继续卡二手房,新房除了自住没人买。
而自住为什么不租?
即使在一线城市,现在房价下的房贷也比租金贵。
卡二手房,必然会传导到一手房,这个过程先从下游城市开始。
二手房实际在限购限售严格的城市已经降了几年了。
苏州前几年的暴涨是政府变相放开,造成其他地区限售的资金都跑到苏州。
深圳则通过深房理来绕开。
现在普遍严卡,就再涨就不容易了。更关键是二手房贷款难度骤然加大,基本都不贷款了。这就加速了
在热点城市掩盖下。
北京远郊的房价已经跌破房贷线。
下游城市开始感受到压力。
中国大多数城市,要靠卖地收入来维持财政支出,发工资要钱,修地铁要钱,种树修路都要钱。
没有卖地收入,已经开工的大项目不能停,地方政府能维持发工资都吃力。
而一手房降价,销售不畅,开放商为啥要买地?
二手房对政府贡献不大,一手房涉及的卖地收入可是要命的东西。
所以,政府要限制一手房崩。
二手房通过锁定交易,有价无市,一手房崩可是真崩。
政府财政收入会跟着崩。
所以要限制一手房崩,太低不让买,房产以登记为准,政府说了算。
银行卡二手房贷款,时间不太长。再有一两年趋势会更清楚。
有一轮商品房去库存就在眼前。
这次还搞涨价去库存,加居民杠杆不?
再来一轮,有房人资产翻倍。
没房的就更不生了。
我一直说,把房产投资和居住属性分开。
让买不起房的,地铁口租一辈子公租房,50平方一室一厅。房租按照当地平均收入10%,只要交房租就不会被撵走。
商品房100平方以上,自由交易,自由炒作。要享受大房子的,努力买房吧
这一天,人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房价飙升的幕后推手是谁。
其实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都保持了一个默契,不会在公众场合来讨论这个话题。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可是,经济发展有其自己的规律,即使通过特殊的政策改变或者延迟了某些事情发生。但是这些都是有代价的。市场中没有免费的午餐,社会的发展注定不会是完全均衡的发展。必然要牺牲部分人的利益。但是,不得不说,在当前的机制下,往往是通过损害社会中大部分人的利益养肥了少部分人。也就是先富的人,以前的设想是:先富带动后富。现在发现先富的人富起来后转头就把车门焊死,反而怪这些后富的人阻碍了他们,怪这些人不够努力。
大概在五年前,但凡你在微博上发表一些对人民富豪不好的言论,就有一些可爱的粉丝跳出来说你仇富,说你酸。其实我一直不能理解,难道不应该仇富吗?不应该酸吗?之所以仇富是因为那些人不仅没有兑现之前的承诺,反而还在炫富贬低谩骂你。一个个以睡了多少个网红为荣。这种价值观值得提倡吗?这些人在未来都是要处理的(说的就是王思聪,那些喊老公的女粉丝在我眼中也是不可思议的)。
很多民众努力工作,奉献自己,发挥充当主人公精神。但是工人获取的回报远远比不上他的付出。人口老龄化,新生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躺平党越来越多。或许不久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30年来最剧烈的社会变革,这个变革是自下而上绝无仅有的。到时候会变的什么样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那个时候这些人民富豪绝不会像现在一样那么嚣张跋扈,目中无人。这就是一种社会进步!
多地出台了限降令,这表明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房地产击鼓传花游戏玩不下去了。再玩下去要出事了,这时候不主动洗牌,就会被动洗牌。这是冲锋的号角,从三线城市开始,会逐步蔓延到全国。这也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就看管理层站在什么立场去处理这个问题了,但是我知道的是,管理层一定不会像过去十年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中国经济已经度过了飞速发展时代了,如果还沿用老方法,必然会激发各种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说说昆明。老家云南,计划着可能要回去养老,7月刚去昆明看房。
看了几个市中心的大开发商品质较好的楼,单价从2.1w到2.5w不等,全带精装修,在昆明这种地方都给你安一个中央空调的那种。
销售们基本都和我说,他们这里是要打造昆明第一豪宅,后面这个价肯定买不到,下一期开盘妥妥的冲3w,但是,因为我们现在没剩几套了,所以现在下定有折扣balabala……
我看看售楼部优雅而冷清的环境,觉得还是再等等,毕竟我近几年都不会去住,纯投资目前看起来应该不是特别好的主意,我昆明的亲戚都说这个价太贵。
于是我就把这事差不多忘了。
直到上个月其中一个盘的销售给我打电话,说哥,我们这里新出了一批特价房,单价只要1.8w,你要不要再来看看。
这才一个月就降了那么多,我问他怎么变这么快,他说这批是毛坯房不带装修的,把装标减掉也没差多少,特别合适你们这种外地的……
好卖的时候,大家都会搞精装修,来提高溢价和利润率。
卖不出去的时候,又不能明着降价,那就只好把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给刨掉了。
但就算这样,在除了体制内之外基本没有像样的体面工作的昆明,能买得起1.8w一平房子的人,又有多少呢。这些漂亮的房子,注定也和大部分当地的劳动人民无关。
还得再往下走多少,才能回归到一个比较合理的价值呢,我不知道。
所以说,政策真的很暖心,限涨的地方咱们去买,限跌的地方别碰,皆大欢喜。
我已经决定先不回昆明买房了,好好打工再攒攒钱,得去买那些限价的地方。
善意涨价暖人心
我记得2018年就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所以基于这个事情,在后来某篇回答里,我提到过,个别楼盘的业主闹,还能让开发商补他们差价就过去了,要是多了,这谁也受不了。
何况,当时房地产的贷款额度限制还没出来,各个大老板还是大老板,而不是大负翁。
但是我们认真去考虑限跌的意义时,会感觉更奇怪。限跌实际上限制的是房企资金的回笼,那么这背后的债务危机,该来的还是会来。因此,限跌令其实也只是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撑死了能解决前期购买的业主因为楼盘降价的不满。
而且,房子作为一个商品,价格有涨有跌很正常。去年肉价这么高,今年跌了,没听说过去年吃了肉的人今年就要让屠宰企业赔钱的。我们看看新闻里的配图吧:
在没有任何实质证据的情况下,房企就被业主投诉称“恶意降价”,真就是搁现在诬告不要成本是吧。
而且我几个月之前一个回答里说过,现在啊,你要是认真和一些人讨论目前国内房地产的情况,他们是要破防的。但是不讨论就不会破防吗?
另外,几个月前,我另一篇回答,给你们抓了新闻重点的:要打破刚兑预期。什么意思?我再重复一边,那就是,不管你现在买哪里的房子,都要抱着可能会跌的心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