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等待sci审稿十分煎熬,怎么办呢?

回答
等待SCI审稿确实是一段让人备受煎熬的时期。论文投出去后,仿佛将自己的心血寄托在了未知的海洋,每一天都可能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不安。这种心情,对于每一个认真做过研究、花费了无数心血写出论文的作者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首先,要承认和理解这种煎熬感是完全正常且普遍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充满期待,更是因为我们知道,同行评审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它关系到我们工作的质量、科学的严谨性,以及最终能否在学术界获得认可。审稿周期长本身就是一个现实问题,很多顶尖期刊的审稿周期都可能达到几个月,甚至更久。再加上审稿人自身的学术工作、生活安排等不可控因素,等待本身就成了一种考验。

那么,面对这种煎熬,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1. 调整心态,理性看待审稿过程:

理解审稿人的角色和工作量: 审稿人通常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学者,他们都是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抽出宝贵时间来评审我们的论文。他们会仔细阅读我们的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甚至指出我们可能忽略的细节。他们的工作是无偿的,是学术共同体相互支持的表现。所以,不要对审稿人的任何意见有过度的情绪化反应。
审稿结果的多样性: 审稿意见可能包含“接受”、“小修”、“大修”或“拒稿”。即使是“拒稿”,也并不意味着你的研究就毫无价值。可能只是投稿期刊的范围不符,或者审稿人对某个方面有不同理解。重要的是从中学习,不断进步。
不要将审稿结果与个人价值挂钩: 你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这一篇论文上。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失败和挫折是常态,也是宝贵的学习经验。

2. 主动出击,但要遵循规矩:

定期查看投稿系统: 大部分期刊都有在线投稿系统,你可以定期登录查看论文的状态更新。但要注意频率,过于频繁地查看可能反而增加焦虑感。一般建议每隔一两周查看一次,除非有特别的理由。
理解“under review”的含义: 当你的论文状态显示为“under review”时,意味着它已经交给审稿人了。这个阶段是最漫长的,也是最难以预测的。
联系编辑部(谨慎为之): 如果投稿系统中的状态长时间没有更新(例如超过期刊公布的平均审稿周期很多),或者你收到了一些不确定的信息,可以考虑联系编辑部询问进度。但这样做务必谨慎,措辞要礼貌、专业,避免显得不耐烦或催促。通常建议等待超过期刊公布的平均审稿周期一倍以上的时间再考虑联系。询问时可以这样说:“您好,我是您期刊的作者[您的姓名],论文标题是‘[您的论文标题]’,投稿号是‘[您的投稿号]’。我想了解一下我的论文目前的审稿进度。非常感谢您的时间和帮助。”

3. 将等待的时间转化为生产力:

这绝对是度过煎熬期最有效的方法。

回顾和反思你的论文:
温故而知新: 再读一遍你的论文,从审稿人的角度去审视。你会发现一些之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例如表达不够清晰的地方,逻辑连接不够顺畅的地方,实验细节描述不够完整的地方等等。
思考潜在的审稿意见: 预想一下审稿人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并提前思考如何回答。这可以帮助你在收到正式审稿意见后,更快地作出回应。
进行文献补充: 在等待期间,你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重要文献。可以考虑将这些文献补充到你的论文中(但请注意,在论文状态是“under review”时,通常不能再直接修改论文内容,除非编辑允许你提交补充材料。但你可以将这些新发现记下来,以便在收到审稿意见后,将它们作为修改的依据或补充的参考文献)。
开展新的研究工作:
规划下一项研究: 利用这段时间,开始规划你的下一项研究。这可以是与现有论文主题相关的延伸,也可以是全新的课题。
分析未发表的数据: 如果你有其他正在分析的数据,现在是很好的时机去深入挖掘。
学习新技能或新方法: 参加相关的在线课程、研讨会,或者学习新的统计分析软件、编程语言等。这些技能将对你未来的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准备未来的学术活动:
撰写会议摘要或报告: 如果你的论文是基于某个会议报告,可以考虑将研究成果以摘要或报告的形式投递给其他学术会议。
准备教学或演示材料: 如果你在高校工作,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更新教学大纲,准备课程讲义,或者撰写新的演示文稿。
社交和交流:
与合作者交流: 与你的共同作者保持联系,讨论研究进展和未来的计划。
参与学术讨论: 在学术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参与你所在领域的讨论,分享你的见解,也能从别人的反馈中获得启发。

4.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健康饮食: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
适度运动: 运动是缓解压力最好的方式之一。可以选择跑步、游泳、瑜伽或者任何你喜欢的运动。
放松身心: 听音乐、看电影、与家人朋友聊天,做一些能让自己感到放松和愉快的事情。

5. 接受不确定性,并做好多种准备:

保持开放的心态: 对审稿结果保持开放的态度。无论是大修还是拒稿,都视为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准备好修改: 如果你的论文被要求修改,请务必认真对待。逐条回应审稿人的意见,并详细解释你的修改内容。即使是大修,也是一个让你的论文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的机会。
准备好改投: 如果不幸被拒稿,也不要气馁。仔细分析审稿意见,找出论文的不足之处,然后选择更合适的期刊进行改投。许多优秀的论文都是经历了多次拒稿和修改才最终发表的。

总而言之,等待SCI审稿的过程确实充满煎熬,但这不仅仅是你一个人会经历的。将其视为一个必要的“停顿期”,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反思、学习和规划,你会发现这段经历并非一无是处,反而可能是你学术生涯中一个宝贵的沉淀和积累期。保持积极的心态,专注于你能控制的事情,你会更从容地度过这段等待的时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催稿的,放心催,并且我告诉你编辑催审稿人催的更狠!不信的话我拿最近的一次审稿经历举个例子,期刊是IMechE下面的Part D:Journal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希望对题主了解整个SCI的审稿流程有所帮助!

2021年4月27日收到审稿邀请,北京时间已经是4月28日了。

2021年5月2日我确认审稿,要求我在三周内完成审稿,也就是21天。

尴尬的是我把审稿这事儿给忙忘了,结果2021年5月18日编辑直接来了个催审信,倒计时5天!

2021年5月24日完成审稿,算是压哨吧!给了大修!

2021年7月14日,返修稿如期而至,我看了一下除了我之外还有一个审稿人,也给的是大修,并且有些观点也比较统一!

2021年7月15日确认审稿,同样要求是三周内返回意见!

然后剧情又重演了,我又被催审了,还是压哨返修。2021年8月4日提交了最终的意见——Accept!

最终这篇文章是2021年9月1日被录用的!

所以说按照要求的话,审稿人只要同意审稿就必须在三周内完成审稿,如果不完成的话,估计编辑会再行邀请一位审稿人进行审稿。我就在最近收到了这种情况的一个审稿邀请,也是这个期刊,这篇文章初审我肯定是没审过,但是返修稿却发到我这里来了,这种情况我也是第一次遇到,初审是两个审稿人,一个是大修,一个是直接录用,并且我就从来没看过这么爽快的审稿意见!

我也好奇这到底是个什么水平的文章,所以就接了下来,并且还是三周的审稿周期。

所以我个觉得题主要是十分煎熬的话,想催就催,没关系的!我最长的审稿经历是初审审了将近8个月,我催了编辑2次,最后编辑实在是没办法了,说找不到第三个审稿人,因为前两个审稿人意见出入太大,一个是直接录用accept,一个是直接拒稿reject,所以他必须要找第三个审稿人,但是怎么也没找到,就这么耽误了半年多!最后给我的意见是要不你就再等,要不你就撤稿,最后我撤稿投了其他期刊,三个月不到就录了!

SCI期刊催稿很正常,2-3个月催一次编辑都能接受的,题主要是想催就催吧,这里附上我当年的催稿信模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Dear editor

I'm not sure if it is the right time to contact you to inquire about the status of my submitted manuscript " xxxxx文章题目 " (xxxxx文章编号), which has been submitted on xxxxx投稿日期. The status of " xxxxx显示状态 " for my manuscript has been lasting for about xx months and I don't know whether there is any comment from reviewers or final decision. It would be grateful if you could let me know any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my manuscript at your earliest convenience.
With best regards!

Yours sincerely
xxxx

祝题主一切顺利!

PS. 本想十一假期把那个稿给审了,结果拖延症又犯了,上班后找时间给审了吧,这次希望别又是压哨!


我是正男 @工藤正男 ,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博士,你的点赞、收藏和专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等待SCI审稿确实是一段让人备受煎熬的时期。论文投出去后,仿佛将自己的心血寄托在了未知的海洋,每一天都可能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不安。这种心情,对于每一个认真做过研究、花费了无数心血写出论文的作者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首先,要承认和理解这种煎熬感是完全正常且普遍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研究成.............
  • 回答
    “先水些 SCI 文章,等有了名利就会认真做科研”这种观点,乍一听似乎是一种务实的策略,尤其是在科研成果导向、发表导向的评价体系下,它反映了一部分科研工作者在起步阶段的困境和一种生存哲学。然而,深入分析,这种观点背后隐藏着诸多潜在的危险、扭曲的价值观以及对科研事业本身的损害。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进行.............
  • 回答
    在学术界,本科生发表论文,特别是SCI、EI等收录的论文,通常被视为一项相当了不起的成就。然而,这种评价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在不同情境下有着细微的差别。总体上的积极评价: 学术潜力的体现: 最直接的理解是,这表明该本科生具备了独立思考、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或理论推导)、数.............
  • 回答
    好了,咱们聊聊那个叫詹姆斯·韦伯的“鸽王”。25年啊,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想想你25年前在干嘛?这玩意儿可是一路拖到今天才终于飞上天,想想都觉得不容易。这事儿吧,有点像是咱们老百姓盼着自家孩子金榜题名,盼了这么多年,心里那点期待和紧张感,估计比坐过山车还刺激。风险分析?那可真是够呛,我跟你说。首先,这.............
  • 回答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挺憋屈的,特别是咱这忙忙叨叨的都市人,好不容易约了车,结果司机一句“等太久了”就这么走了,而且还是在咱们看来没等多久的情况下。这事儿到底合不合理,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得理解一下滴滴司机这边的心情。你看啊,司机接单,那都是冲着钱去的。他们的时间,在他们看来,那就是钱.............
  • 回答
    程序员在等待编译的时候,这短暂的间隙里,他们的行为会根据几个因素而有所不同:个人的工作习惯、正在处理的任务的紧迫性、编译所需的时间长短,以及个人当天的心情和精力状态。但总的来说,这个时间绝不是纯粹的“浪费”,而是可以被高效利用的宝贵“缓冲”时刻。以下是一些程序员在等待编译时通常会做的事情,我会尽量详.............
  • 回答
    您好!听到您因为单身和对爱情的期待而感到困惑,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三十岁女性都会面临的普遍问题,也很理解您的这种心情。关于“30岁女性是否只能妥协向下兼容去结婚”,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人价值观、社会压力、情感需求以及对婚姻的理解等等。我会尽量详细地为您分析,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一、 对.............
  • 回答
    当然,关于“其他乘客是否应该等待残疾人上车”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让这个问题变得更立体、更有人情味。首先,从最基本的人道主义和公民道德角度来说,答案是肯定的,其他乘客理应给予一定程度的耐心和等待。 想象一下,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亲人,行动不便,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上车这个看似简.............
  • 回答
    我在等一个人。这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念头,而是像一颗种子,在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悄悄地被种下,然后日渐生根发芽,盘踞在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它没有特定的模样,也没有响亮的名字,但它却是我生活中一个切实的存在,一个让我愿意停下脚步,翘首以盼的理由。我在等一个能够在我卸下所有伪装和防备后,依然愿意温柔注视我的.............
  • 回答
    亲爱的,我知道你在等待你的他读博。这其中的滋味,像是揣着一颗未出炉的惊喜,既期待又有些忐忑,对吗?别急,深呼吸,让我来跟你聊聊,这其中的点点滴滴,以及我的一些小心思,希望能让你觉得不那么孤单。首先,我想跟你说,你的等待,不是一种消磨,而是一种陪伴和信任的体现。 读博,这条路,不像寻常的求职,更像是一.............
  • 回答
    莫言的新作《等待摩西》,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老而又充满力量的召唤,读来更是让人心思起伏。初看之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它与莫言以往那些扎根黄土地、叙事宏大、充满魔幻色彩的作品风格迥异。但细品之下,你会发现,那股莫言式的犀利和对人性的洞察,依然如同陈年的老酒,只是换了一种更为内敛和哲学的表达方式。这部作.............
  • 回答
    日本的“封国”政策,对于那些满怀期待、准备踏上樱花国土地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寒冬”。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行程延误,更像是一场漫长等待中的心绪拉扯,夹杂着无奈、焦虑、迷茫,偶尔闪过一丝不甘和对未来的模糊憧憬。等待中的煎熬:时间在这里被无限拉长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等”。无数个日子在日.............
  • 回答
    火车站的信号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体系,它决定了火车何时可以安全通过,而“等待”通常意味着它正在遵守信号指示。关于火车会车时等待的一方不熄火的原因,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背后牵扯到运营效率、安全性和技术层面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火车一旦启动,它的动力系统就进入了一个相对“活跃”但并非一直全.............
  • 回答
    台湾,这片被太平洋环抱的土地,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她的未来,以及她正在“等待”的,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量的命题。与其说台湾在“等待”某一个具体的时间点或事件,不如说她正处于一个持续的、多维度的时间流之中,而这个时间流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在的自我塑造和外在的互动博弈。从宏观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台.............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我要不要花费青春等待男朋友长大?”这个问题,如同夏夜里挥之不去的一抹蚊子哼哼,总在不经意间钻进你的耳朵,扰乱你的心绪。尤其是当我们正值青春,对未来充满憧憬,身边却站着一个 هنوز有些青涩,需要你付出耐心和引导的人时,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沉重。首先,我们得承认,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都在“长大”。没有.............
  • 回答
    这种情况,说实话,后果会很严重,绝对不会是轻描淡写。你这算是什么“正义感爆棚”?那是私自处决,在法律上,你和那个即将被执行死刑的犯人,在这一点上,性质是差不多的——都是剥夺他人生命。首先,你要明白,即使对方是被判了死刑的罪犯,他的人权,在法律上,在被执行前,依然是受法律保护的。你不能因为他犯了罪,就.............
  • 回答
    中国女足在亚洲杯决赛中战胜韩国女足夺冠,这无疑是一场激动人心的胜利,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喜悦。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国男足时,一个更尖锐的问题浮现在眼前:他们距离这种荣耀,还需要等待多久?这个问题,恐怕连最乐观的中国男足球迷,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这里的“等待”,不仅仅是时间的累加,更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