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春节档电影集体撤档?

回答
春节档电影集体撤档,这可真不是什么好兆头,给今年的电影市场开了个头,就让人觉得有点儿冷飕飕的。要说这事儿,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

1. 为什么会撤档?

最直接的原因,那肯定是为了规避风险,追求更佳的上映时机。你想啊,春节档是兵家必争之地,那竞争是何其激烈?观众的口味也是一年比一年刁钻,一部电影要在众多强敌中脱颖而出,难度系数堪比登天。

如果一部电影在上映前夕,通过各种测试片或者内部放映,发现口碑扑街的迹象比较明显,或者题材、风格不被看好,那么选择撤档,就等于给电影一个“重新修炼”的机会。与其硬着头皮上映,结果被观众和媒体喷得体无完肤,赔了夫人又折兵,还不如暂时退避三舍,找个合适的时机重新冲击市场。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竞争对手太强大。春节档通常会有几部巨头级别的影片扎堆出现,比如那些知名导演、当红明星加上大制作的组合。如果一部电影觉得自己无论是从制作规模、明星阵容还是宣传力度上,都跟这些巨头没法打,硬要挤进去,那结果很可能是被淹没在人海中,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这时候撤档,就是明智的战略选择,等待一个相对“寂静”的时段,让自己的光芒不被掩盖。

另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比如说,之前大家预期的春节档会非常火爆,但可能因为一些突发事件(比如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等等),观众的消费意愿或者观影习惯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在这种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一些片方会选择观望,看看市场的真实反应,再决定自己的上映策略。

2. 撤档对市场有什么影响?

这事儿的影响可不小,得辩证地看。

对春节档本身的影响: 表面上看,集体撤档会让本应热闹非凡的春节档显得有些冷清,少了些话题和期待感。观众原本指望着有几部大片可以看,结果突然发现选择少了,可能会有些失望。这无疑会对春节档的票房数字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撤档影片的影响: 短期来看,撤档意味着错过了黄金档期,失去了春节期间的宣传红利。长远来看,如果撤档后的影片能够进行有效的修改和打磨,并且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上映时间,那么它有可能成为“黑马”,赢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但反之,如果只是简单的延期,而影片本身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撤档就等于延缓了失败,最终还是会面对同样的命运。

对整个电影行业的影响: 频繁的撤档,尤其是头部影片的撤档,会传递出一个不太积极的市场信号,让业内人士对整体市场的信心产生动摇。这可能会导致后续影片在定档时更加谨慎,甚至一些本来有计划上映的影片可能会推迟制作或者干脆搁置。从这个角度说,集体撤档就像是在给整个行业的信心打了一针“镇定剂”,但也可能是一剂“麻药”,让大家对市场的热情有所冷却。

3. 为什么会出现“集体撤档”的现象?

“集体撤档”本身就说明这不是个例,而是存在一种普遍性的考量。这反映了当下电影行业的一种生存逻辑。在市场竞争如此残酷,观众选择如此丰富的情况下,片方越来越不愿意“赌一把”。他们会更看重影片的“上映窗口期”以及“潜在票房”。一旦发现春节档期的优势不明显,甚至可能成为“炮灰”,那么及时止损、寻找更稳妥的上映时间,就成了一种理性的选择。

这背后也折射出当前电影市场的不确定性。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档期效应”似乎正在被瓦解。观众不再是单纯地因为是春节档就一定会走进电影院,他们更看重的是影片本身的质量和内容。当影片质量不足以支撑档期效应的时候,撤档就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

而且,电影制作的成本越来越高,投资方对于回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片方会更加谨慎地评估风险,不希望因为一次失败就导致血本无归。

4.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对于观众来说,或许会有点遗憾,期待的影片没能如期而至。但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有时候“等待”是为了更好的相遇。如果撤档的影片经过修改打磨,能带来更优质的观影体验,那也是值得的。

对于行业从业者来说,这或许是一个警醒。频繁的撤档提醒着大家,再好的档期也需要优质的内容来支撑。过度依赖档期效应,而忽视了影片本身的创作打磨,终究是走不远的。行业需要回归到内容为王的老路上来。

总而言之,春节档电影的集体撤档,是一个复杂现象,它背后是市场竞争、风险规避、内容质量以及行业信心等多重因素的交织。这不仅仅是几部电影的得失,更是整个电影行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一种集体“应激反应”。我们需要理解这种反应的背后逻辑,同时也期待着行业能够从中吸取教训,在未来的创作和发行中,拿出真正让观众满意的作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常,往大了说叫全民抗击冠状病毒,往小了说,资本家也不是缺心眼,拖到这时候是真没辙了,这时候硬上不砸手里了,五一,十一,都行。现在你即使上,也未必有人看,目前还没说电影院停业的,这倒是给一些辣鸡片一点惊喜。电影院主体不歇,从搂点是点的角度上看,不亏。

总的来说,殊途同归么,出发点不一样,但是结果都一样。

这时候才是考验真情真爱,家庭和谐的试金石,春晚是最大赢家,庙会估计也歇了,不歇也得控制人流,减小规模。


天天跟家宅着,就考验,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这个才有意思。

user avatar

其实对这几部电影,也是不幸之大幸。

如果疫情晚五天才爆发,那么他们就面临着上映一两天,就被迫要下映换挡的窘境,高清盗版在网络漫天飞,才是真正血本无归了。

而且,一部爆款电影公映,至少上千万的观影人次,哪怕只有一个人是观影时感染了,整部影片的口碑、风评、后续也就彻底完蛋了。

现在只是换个档期,去和年后的新片竞争,如果本身质量过硬,还是能获得较高票房的,因此,及时止损是必须的。

相比之下,更惨的是院线,特别是那些近几年,趁着票房爆炸大潮,在三四线城市刚刚兴建的中小影院,一年1/3以上的利润都指望着春节档,现在……能不能撑过年后都是问题。

徐峥《囧妈》之前临时提档到大年三十,被一大群院线工作人员痛骂,害得他们不能在家过年,如今倒是大家都能在家过年了……只怕很多中小影院要欲哭无泪吧。

根据03年抗击“非典”的经验,未来一段时间内,全国的电影市场都将一片惨淡,电影院线形同虚设,原本乐观估计,一年600亿票房的大盘,因此至少要损失100亿以上。

当人们因为疫情,而尽可能减少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合出入时,被重创的还不止是电影业,还有餐饮业、旅游业等等,在这期间也很大程度上也要形同停摆,巨大损失以亿为单位。

当然,老祖宗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业,更绝不会被这场天灾击垮。

这次已将前期宣发费用打水漂、蒙受巨大损失、仍毅然不约而同选择撤档的各家片方,体现了中国电影人应有的担当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择期再会!

user avatar

春节档,我这里定义为大年初一到元宵节的15天,占全年365天的4.1%。

中国3000多个县区,知道有多少地方的院线是靠着春节档活着的吗?

有近2000个县区的春节档票房占全年票房20%以上,在这2000个县区上居住了8亿人。

有近1000个县区的春节档票房占全年票房30%以上,在这1000个县区上居住了3亿人。

这两年来,春节看电影已经成为了许多地方的一种习俗,居住在这些地区的人口,有许多人春节会选择在春节看电影,同时一年里也只有春节会去看电影。

2018、2019年的票房增速减缓,已经使得这些地区的电影院对春节档的依赖越来越强。在春节档以外,常常会出现单人包场的现象,根本无法支撑院线的运营。

现在春节档没了,你猜这些地方的电影院会怎么样?

去年在这个答案里面,我做了一个比喻:

在1990年分析缝纫机质量缝纫机投资和衣服花色款式对缝纫机质量的影响;
在1995年分析收音机质量和播音台节目对收音机需求的影响;
在2000年分析自行车质量和自行车安全性能对自行车需求的影响;
在2005年分析彩电质量和电视剧吸引力对彩电需求的影响;
其实都是一样的,重要吗?在当年看起来挺重要的。
过10年、20年再回头看,什么鸡毛蒜皮的玩意儿。

很多人当时就觉得这个比喻不妥,我现在也觉得不妥了,因为这些比喻适合那些慢慢死去的行业,而不是现在的情况。

如果要重新打个比方,我会选择6500万年前的恐龙——体量极大,在生态位中占据重要位置,但却有其脆弱的一面。一颗陨石没法打死所有的恐龙,但是他彻底改变了生态结构,让恐龙最终灭绝。对电影来说也是一样的。

第一颗陨石来了,严重的疫情。疫情首先大幅度降低了观影人次,今天的票房只有327万。

第二颗陨石来了,所有春节档全部撤档。院线为春节档的宣发全部打水漂,未来至少一个月内票房也将降低到忽略不计,8亿人居住的地区的院线将损失全年收入的20%。

第三颗陨石来了,《囧妈》变身网络大电影,观众可免费上线观看,这是最后一击,改变了整个产品的生态。

原来的生态是院线和出品方共同支撑电影的成本,拍出能上线大荧幕的电影。但现在影院被彻底丢开,只需要在一个手机上能看的电影就可以赚钱。

接下来会怎么样?

8亿人居住的地区,电影院会死掉一大半。

票房进一步降低,能够通过规模效应赚到钱的优质电影,开始无法回本。

国产荧幕电影开始缩小成本,人们渐渐无法在荧幕电影和「网络大电影」之间找到区别。

资方开始退出荧幕电影市场,转而拍摄适合手机观看的「网络大电影」。

最后市场上将只剩下「网络大电影」。

但这还是电影吗?

很简单的道理,恐龙需要的食物链被陨石破坏了,使它们灭绝。如果8亿人的地区电影院死光了,如果人人都在手机上看电影,那有谁会去拍3D IMAX的《流浪地球》?

但只要给足够长的时间,用《侏罗纪公园》的经典台词来说:

Life will find a way.

生命会找到出路的。

恐龙灭绝了,当时和老鼠一样大的哺乳动物从阴暗的洞穴里钻出来,慢慢进化,重新占据了所有的生态位,有些甚至和当年的恐龙一样大。

电影也是这样,人们喜欢用眼睛看故事,用耳朵听故事,所以这样的产品永远会存在,可能最后也能进化到和电影一样成为优质的可以登上大荧幕的视听产品。

和电影类似的产品会永远存在,但电影死了。

user avatar

在生命生死的面前,一切的娱乐都只是佐料。

user avatar

撤档才是明智之选。

我不知道片方是不是商量好了都在今天宣布,在《熊出没》第一个宣布撤档时,其他电影如果不撤档,必会在舆论上输掉。

而且从20号开始,新型肺炎确诊病例一天天增加,全网到处都是加强防护的消息,民众陷入了恐慌。口罩脱销,有些人甚至还买不到口罩(比如我),消毒水、免洗消毒洗手液都安排上,尽量避免去往人多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电影院真是病毒的温床了,人多、在密闭空间、待2小时左右,这可太容易传播了。

好电影不怕晚,比起春节上映没人敢去看或是有人因为去看电影被传染,哪一种都是血亏。撤档比起这些才是安全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