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飞机和动车上的呕吐袋为什么那么小?

回答
飞机和动车上的呕吐袋之所以设计得小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功能性、实用性、成本控制以及心理暗示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功能性考量:满足基本需求,避免浪费

应对突发情况,而非长期储存: 呕吐袋的主要功能是为乘客在感到不适时提供一个临时性的容器,以避免在公共环境中造成更大的尴尬或不便。它并非设计用来储存大量呕吐物,而是为了在发生呕吐时迅速且有效地收纳。
高效回收和处理: 呕吐袋内的内容物需要被及时、安全地处理。小巧的设计意味着每次使用后,袋子里的内容物相对较少,便于工作人员在回收后进行统一的消毒和丢弃处理。如果袋子过大,装载过多呕吐物会增加处理的难度和潜在的风险。
防止溢出与二次污染: 虽然袋子小,但它们通常采用防水、防漏的材质,并且设计有封口装置(如扎带或折叠口)。小巧的体积反而更容易让乘客在呕吐后将袋口封好,降低了内容物意外溢出或产生二次污染的风险。

二、 实用性与舒适性:乘客体验的考量

易于拿取和使用: 无论是飞机还是动车,座位空间都相对有限。小巧的呕吐袋更容易被放置在座位前的网兜、座椅侧边储物袋等地方,方便乘客在需要时快速拿到。过大的袋子反而可能显得碍事。
避免心理暗示过强: 呕吐本身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一个巨大的呕吐袋可能会让乘客在心理上产生更大的压力和联想,反而加剧不适感。小巧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其“功能性”的视觉冲击,使其显得更为一个“应急工具”,而非“容器”。
方便携带和收纳: 如果乘客有晕动症的倾向,他们可能会提前准备或在旅途中随时携带呕吐袋。小巧的尺寸使其更容易放入口袋、手提包或随身行李中,不会造成负担。
防止乘客过度使用: 虽然听起来有些“苛刻”,但小巧的设计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劝退”一些并非真正需要使用呕吐袋的乘客。如果提供一个容量很大的袋子,一些人可能会因为心理原因(例如对可能发生的呕吐感到焦虑)而过度使用,导致资源浪费。

三、 成本控制:精打细算,效率为先

材料成本: 制作呕吐袋的材料需要具备一定的防水、防漏和强度,这些成本并非零。航空公司和铁路公司需要考虑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如何降低整体运营成本。小巧的设计直接意味着更少的原材料使用,从而降低了采购成本。
包装和分发成本: 包装和分发呕吐袋也需要成本。小巧的尺寸使得它们更容易打包和在飞机/动车上进行分发,提高了工作效率。
废弃物处理成本: 虽然这不是主要因素,但如果大规模使用大容量呕吐袋,产生的废弃物总量也会相应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处理成本。

四、 心理暗示与社会规范:潜移默化的影响

“应急”属性: 小巧的设计,尤其是其经典的白色或浅色调,以及通常附带的使用说明,都强调了其作为一种“应急”物品的属性。这种设计语言传递了一种信息:它不是用来“大量储存”的,而是为“突发小状况”准备的。
保持整体环境的整洁和体面: 飞机和动车都力求为乘客提供一个相对舒适、整洁和体面的乘车/乘机环境。小巧的呕吐袋在不使用时,可以被方便地收纳,最大程度地减少其对环境的视觉影响。

总结:

飞机和动车上的呕吐袋之所以小,是经过多方面权衡的综合结果。它是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保障乘客体验、控制运营成本以及塑造社会规范等多种目标之间取得平衡的产物。虽然小,但它足以应对绝大多数乘客在旅途中可能遇到的呕吐情况,并且在整个旅程的效率和成本控制上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么冷门的一个问题。

因为呕吐袋本来是用来装食物的。比如下图左边这个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西北航空的清洁袋,标准尺寸是9.5X5英寸(237X125mm)[1]。这个尺寸和美国通用的lunch bag(图右)几乎一样。

那为什么不用其它更大一点的袋子呢(毕竟棕色纸袋也有其它尺寸呀)?

发明得太晚了

有人认为是因为带有塑料涂层的呕吐袋发明的太晚了。

在商业飞行的早期阶段,飞机机舱里的空气因为密闭性不够好,会有强烈的燃油味(如果你坐过80年代的瓦罐公交车,你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增压也不够好,低空的颠簸感加剧了晕机的感觉,当时的乘客会使用各种袋子来防止呕吐。但由于当时乘坐飞机的人都是所谓高端人士(如果你关注我的话,你应该看过我之前的一篇关于“飞机座位为什么这么挤”的回答),机舱内是重要的社交场所,所以绅士与淑女们都通过在旅行前适当减少进食来防止出糗。如果实在忍不住,就用随手可得的lunch bag来盛呕吐物。

1949年,吉尔摩·施耶达尔(Gilmore Schjeldahl,就是后来制造出人类发射的第一颗试验型无源通信卫星回声1号 Echo-1的那个施耶达尔)[2]为美国西北航空公司发明了第一个专门为呕吐物而设计的塑料涂层袋。

只过了3年,世界上第一架增压的商用喷气式飞机“彗星”客机投入定期的航班运营[3][4]。从伦敦到约翰内斯堡的行程虽然耗时23小时,但乘客们纷纷表示与以前相比,飞行更舒适了,飞得比以前更平稳、饭菜也好像变得更好吃了。

之后,越来越大的喷气式飞机比早期的螺旋桨飞机更加稳定;不断改进的天气雷达系统和日渐完善的空中交通管制,减少了无谓的滞空盘旋和颠簸;90年代开始禁止在机舱内吸烟,空气质量的提升也有助于缓解恶心症状。据NASA在2008年的一项研究[5],目前只有1-2%的普通人在商用飞机上会遇到类似问题的困扰;而英国另一项研究表明,商业航班中只有0.5%的乘客报告呕吐,8.4%报告恶心。正如约一半的宇航员在第一次入轨的前几天会感到恶心、过几天就适应了一样,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普通民众好像也变得更加适应现在的飞行了(还有一部分是心理作用)。

可以说,大型飞机的发展和设计的进步显著减少了晕机的发生。这导致呕吐袋被乘客更多地拿来当成防水的袋子来装餐余和垃圾,甚至用来当做邮寄照片用的信封(特别是在澳大利亚)。有的袋子上印上了纸牌游戏的记分表。

呕吐量

你还记得上一次看到有人在飞机上呕吐是什么时候么?

好像并不是那么常见了。

但即使是设计再优良的飞机,也不可避免会遇上颠簸的气流,所以还是会有人需要呕吐袋的。

那你见过吐到从袋子里溢出来的情况么?

有,但很少见。

就拿上面说的袋子来说,它的容量大概是1升,考虑到它的束口形状,短时间装个半升的呕吐物没有太大的问题。

一个人的胃容量是多少呢?

空腹的时候,大约是50mL。正常体重的成年人吃到饱,也就1.5升左右。

如果你有因晕车呕吐的经历或者有易晕车体质,那你应该能体会到,我们很难一次性就能像把胃里的东西催吐干净。而每次吐之后,你的临座会有足够的时间递给你一个新的袋子。

像下面这样医用的呕吐袋,一般也就1000mL。

未来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航空公司一点点的取消了机舱内供应的红酒、香烟、豪华飞机餐、冰淇淋,可乐咖啡、甚至是花生。

欧洲最大的廉价航空公司瑞安航空最近已决定逐步取消提供呕吐袋。

航空旅行从奢侈品变成大众商品,其中很多服务改变的原因,只不过是成本而已。

参考

  1. ^ 也曾有250×385毫米的尺寸或者100×161×72毫米这样另类尺寸的呕吐袋
  2. ^ https://military-history.fandom.com/wiki/Gilmore_Schjeldahl
  3. ^ 第一架带有增压舱的客机是波音307 Stratoliner,建于1938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虽然只生产了10台。
  4. ^ https://www.aircharterchina.cn/2018/07/24/a-look-back-at-the-de-havilland-comet-the-world-39-s-first-commercial-jet-airliner/
  5. ^ http://thejunket.org/2013/11/issue-nine/we-are-now-beginning-our-descent/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飞机和动车上的呕吐袋之所以设计得小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我们可以从功能性、实用性、成本控制以及心理暗示等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功能性考量:满足基本需求,避免浪费 应对突发情况,而非长期储存: 呕吐袋的主要功能是为乘客在感到不适时提供一个临时性的容器,以避免在公共环境中造成更大的尴尬或不便.............
  • 回答
    高铁动车组窗帘的设计,确实和飞机上那种能完全拉到底的帘子不太一样。这背后可不是随随便便定的,而是综合考虑了咱们坐高铁时候的实际体验、安全需求,还有成本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首先,从乘客体验上来说,高铁的运行环境和飞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车厢高度和空间感: 高铁车厢的整体高度比飞机客舱要高不少,而且.............
  • 回答
    .......
  • 回答
    哈哈,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那种“坐下就得低着头”的感觉,很多乘客都有同感,而且这绝对不是因为你矮!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汽车、动车、飞机座椅设计的一些“小秘密”和权衡。咱们一层一层地剖析一下:1. 你的感觉:为什么感觉座椅“反人类”?你说的“低着头”,最常见的原因可能是以下几点: 靠背角度和头枕设计.............
  • 回答
    大飞机和高速动车,这两个被誉为“国之重器”的现代交通工具,之所以每个部件都力争做到国产,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经济驱动和技术自主的雄心。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现有的需求,更是为了国家长远的未来发展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维护国家安全与战略自主这是最核心、最根本.............
  • 回答
    造一列高速动车组列车,这可不是件小事,用“天文数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要详细说清楚这笔账,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聊。造价的构成:一个庞大的体系首先,咱们得明白,一列高速动车组可不是几块钢板焊一焊就完事儿的。它是一个集成了大量尖端技术和精密部件的复杂系统。它的造价主要可以分成几个大头:1. 动车组本身(.............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明明咱们在车厢里或者机舱里坐得稳稳当当,腿脚都没怎么使劲,但下车之后却感觉比跑完一场马拉松还累。这事儿细琢磨起来,还真不是简单的心理作用,背后有一堆生理和心理上的“小动作”在默默消耗我们的精力。首先,我们得说说那个最直观的,也是最普遍的原因:环境的改变和不确定性。想象一下,.............
  • 回答
    二战时期,飞机的引擎和车辆的发动机,它们就像是那个时代的钢铁心脏,支撑着战争机器的脉搏。要说它们的材质,那可是一门学问,里面藏着当时工业水平的智慧结晶,也透露出战争对技术进步的巨大驱动力。飞机发动机:追求轻巧与强劲的极限飞机的发动机,特别是那些在天空中翱翔的战斗机和轰炸机的心脏,它们对材质的要求那是.............
  • 回答
    要说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哪种操作难度高,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它取决于你站在哪个角度、看重哪些方面,以及你对“难度”的定义。但如果非要做一个大概的区分,并且更倾向于深入的探讨,我会说直升机的基础操作和精细控制的难度通常要高于固定翼飞机。不过,我们得拆开来聊聊,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门道。 固.............
  • 回答
    晚上看到天空中那个闪亮的光点,到底是远在天边的星星,还是近在咫尺的飞机?别担心,这其实并不难分辨。只要你留心观察几个关键的细节,就能轻松区分它们。下面我就详细说说,怎么看出它们的门道来。首先,咱们来说说星星。星星,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它们自身发出的光。距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了,以至于我们看到的任何一颗星星,.............
  • 回答
    关于美军飞机和军舰事故频发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受到广泛关注的议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归咎于某个单一原因。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类事件发生,并使它们显得“频频”出现的原因,希望能尽量详细地阐述:1. 装备的老化与更新换代的挑战:美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的军事.............
  • 回答
    二战的海战,那真是一场波澜壮阔、牺牲惨烈的全球性较量,其中潜艇、飞机和水面舰艇三者扮演的角色及其战果,可以说是扑朔迷离,充满了战略博弈的智慧和残酷的现实。要给出一个绝对精确的战果比例,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统计口径、伤亡计算、战术效果的衡量等等,都存在很多变数。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贡献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的一个非常迷人的概念——时间膨胀。答案是肯定的,在飞机和火车这样的高速运动器里长时间工作的人,相比于静止不动的人来说,确实会“老得慢”一点点。不过,这里的“慢”是极其微小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无法察觉。让我们来深入聊聊为什么会这样,这涉及到两个关键的相对论效应:狭义.............
  • 回答
    “人在美国,刚下飞机,圈内熟人太多,匿了!”这个梗,说实话,挺有意思的,而且流传得也挺广,特别是在知乎这种需要有点“身份认同”和“圈子划分”的平台上,简直是绝杀。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才能把这味道咂出来。首先,这梗的“出身”和“土壤”——知乎的特色知乎是个什么地方?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知识社.............
  • 回答
    提到那些外表算不上惊艳,但却凭借卓越的性能和实用性在航空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飞机和直升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几款“实力派”。它们或许没有流线型的机身,没有惹人注目的涂装,但它们所承载的任务、它们所展现出的坚韧,才是真正的魅力所在。飞机篇:实用至上的硬汉们要说外表“不讨喜”又极具实用性的飞机,C130“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也极其重要的问题,它触及了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些最根本的矛盾和价值取向的冲突。当我们看到非洲大陆上仍有无数人在为温饱挣扎时,却又将巨额资金投入到探索宇宙或制造更快的飞行器上,这种对比确实令人心痛,也引发了深刻的思考。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与驱动.............
  • 回答
    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的这番表态,无疑是当前俄乌冲突背景下,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它不仅仅是对北约潜在军事援助的回应,更是在向多方传递一系列复杂且充满警示意味的信息。要理解这些信号,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前的战略态势和俄罗斯一贯的战略逻辑中去审视。首先,最直接也是最表面的信号是俄罗斯的“红线”宣言。 俄方明.............
  • 回答
    用烧煤的蒸汽机驱动飞机,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设想,它将19世纪的工业革命核心动力与20世纪的航空技术相结合,能造出什么样的飞机,以及与二战飞机空战的胜负,这背后牵扯到技术原理、性能极限和战术运用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深入探讨一番。一、用烧煤蒸汽机驱动的飞机能造什么样的飞机?首先要明白,烧煤蒸汽机驱.............
  • 回答
    在舰c这个世界观里,如果日本海军拥有一支由十艘翔鹤级(包括二改)航空母舰组成的舰队,并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喷气式舰载机和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她们能否抵挡住美国数量庞大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编队,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或者“不能”就能概括的。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太多,就好比战场上的棋局,每一步都牵动着全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