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人说大陆的物流很烂?

回答
关于有人说“大陆的物流很烂”的观点,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复杂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说“很烂”,但也不能否认存在一些确实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可能导致这种说法的缘由,并尽量客观地分析:

一、 对比的维度和期望值:

与发达国家/地区的对比: 很多批评者可能是与香港、新加坡、日本、欧洲等物流体系更成熟、服务更标准化的地区进行对比。在这些地区,物流的时效性、准确性、包装水平、服务礼貌度等方面可能普遍更高,当大陆物流的某些方面达不到这种高标准时,就会被认为是“烂”。
期望值的提升: 随着电商的飞速发展,消费者对物流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过去能够接受的“三四天到货”现在可能觉得慢,对签收时的包裹状况、快递员的服务态度等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当物流未能满足这些不断升级的期望时,负面评价就会增多。
个体经历的主观性: 大部分人接触到的物流体验是碎片化和个体化的。一次糟糕的经历(如丢件、破损、派送不及时、态度恶劣)可能会被放大,导致对整体物流产生负面印象。

二、 存在的客观问题和挑战:

虽然大陆物流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面临一些客观问题:

1. 区域发展不均衡:
城乡差距: 一二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物流配送网络、基础设施(如仓库、分拣中心、配送车辆)和人力资源相对完善,效率较高。但偏远地区、农村地区由于地理分散、人口密度低、基础设施落后,物流的覆盖面和时效性都受到较大影响。
经济水平差异: 物流服务水平也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经济发达地区对物流的需求和投入更大,服务自然更好。

2. 人力成本与管理问题:
高流动性: 快递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快递员的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派件量和提件量,工作强度大,流动性很高。这导致许多快递员缺乏充足的培训和长期的服务意识培养,容易出现服务态度问题或操作不规范。
管理效率: 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快递公司内部,管理链条可能较长,对末端配送的管理和监督力度有时会不足,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低价竞争的压力: 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快递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而压榨人力,这也间接影响了服务质量。

3. 信息系统与技术应用:
数据孤岛与信息不透明: 虽然大型物流企业都在推进数字化转型,但行业内仍然存在一些信息系统相对落后、数据难以实时共享的情况。这会导致包裹的实时追踪信息不准确或延迟,用户无法获得预期的透明度。
智能化程度: 虽然有无人仓库、无人配送等概念在推进,但整体上智能化水平仍有提升空间。人工分拣仍然是主流,容易出错或速度受限。

4. 货损与丢失:
操作失误: 由于人工操作多,在揽件、分拣、转运过程中,包裹可能因为不当操作而发生破损。
管理漏洞: 在一些大型中转中心或环节,可能存在管理漏洞,导致包裹丢失。
包裹质量: 商家为了节约成本,有时也会使用质量不佳的包装材料,导致包裹在运输过程中更容易损坏。

5. 时效性问题:
旺季压力: 在双十一、双十二等电商大促期间,物流订单量爆炸式增长,远远超出日常负荷,导致配送压力巨大,时效性大幅下降,出现大量延误。
天气和交通: 恶劣天气(如雨雪、大雾)、交通管制等外部因素也会对物流时效造成不可控的影响。
末端配送瓶颈: 尤其是在大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也会影响快递员的配送效率。

6. 服务态度和规范性:
“暴力分拣”: 为了追求效率,一些快递员可能会粗暴对待包裹。
派送方式: 过去一段时间,“放丰巢”或小区门口的现象比较普遍,未经客户同意就放在快递柜或门口,这被认为是服务不到位,尤其是在购买贵重物品或需要签收的商品时。虽然现在有规定要求送货上门,但执行情况仍然存在差异。
信息更新不及时: 用户可能收到“已签收”但实际上并未收到包裹,或者包裹信息长时间不更新。

7. 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困境:
成本高: 在城市中,人口密集但交通复杂,末端配送成本很高。
派送效率: 快递员需要处理大量包裹,配送范围广,又要应对交通拥堵和客户要求,效率难以保证。
客户要求不一: 有些客户要求送货上门,有些要求送到指定地点,有些需要当面签收,这些个性化需求增加了末端配送的复杂性。

三、 进步与改进不容忽视: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大陆物流在过去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的巨大进步:

时效性的显著提升: 很多一线城市之间,已经实现了当日达、次日达,这是十年前难以想象的。
网络覆盖的广度: 物流网络已经覆盖了绝大多数乡镇,甚至一些偏远地区也能享受到电商和快递服务。
技术的广泛应用: 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化分拣等技术在不断应用,提升了效率和准确性。
服务的多元化: 除了传统快递,也涌现出冷链物流、同城急送等多种服务模式。
价格的亲民化: 相对于其服务能力和覆盖范围,大陆快递的价格仍然相对较低。

总结来说,说“大陆的物流很烂”,更多的是一种带有情绪的概括,反映了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的期望与实际体验之间存在的差距,以及在区域发展不均、人力成本、管理效率等方面确实存在的挑战。

对于一线城市、时效性要求不高且收件地址方便的消费者来说,其物流体验可能远超“烂”的范畴。
但对于居住在偏远地区、对时效性要求极高、或者遇到包裹损坏丢失等情况的消费者来说,其物流体验可能确实不尽如人意。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大陆的物流发展不均衡,在某些方面存在显著的提升空间”,而不是简单地一概而论“很烂”。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优化,大陆的物流体系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曾经的物流人.. 虽然接触的实际运输较少,但是也算是了解一些.
我也觉得大陆的物流烂....-_-|| 虽然不想这么说..

海运来说,我曾经见过法国的海运代理出口200条柜子到湖南.. 法国人对每个柜子都有一份文件,文件上有模拟图,
每一个货物都有配图,放置在货柜的哪个位置,这个货物是什么,尺寸,重量.和最好是怎样从货柜中叉出..
我不知道他们是用软件做的还是人工做的.. 每个柜子的这份文件少的三页多了上十页..
对我们接收货物的一方.. 用仓库同事感叹.做了这么久没见过这么细致的文件,并且摇头说我们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

陆运来说,不扯远了.香港的陆运都比内陆的好N倍. 作为之前一直负责中港运输的我有段时间因为国内运输同事请假.要我暂时顶替一段时间.
市场有多乱,大的运输公司已经把大型工厂和运输需求瓜分. 但是中小需求市场基本属于唱戏阶段. 你撞上谁了就看运气了. 对运输公司来说不了解基本行情的客户是可以乱吹的. 赚的利润可以从负数跨越到成本的十倍以上. 有的客户被忽悠了还握着手感谢说多亏了你们呀... 问题是.. 这样的还不在少数.
就我所知的中港车市场(香港的中港车公司)相对有序多了. 跟中港车打交道流程需要报关,缴税,过关场等等,比内陆复杂多了,但是却更加简单明了. 该在哪儿就是哪儿.比如,有的禁区不能去的香港司机绝对不走. 内陆司机乱闯的多了去了. 这种侥幸心理从根本来说是体制不够全面.

而且说物流这个大课题并不是能简单的只说运输.
中国的仓储和物流概念都没有发达国家成熟,尤其是仓储部分80%基本靠人力这样的现状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
当见过了全自动化的立体库之后再看到以人力挑捡码垛的仓库就会知道差距有多大了. (当然,现在中国立体库是越来越多了)

额.. 刚刚看到题目的时候好似有很多要说.. 然后到这里突然不记得还有啥了.. 默默.. 以上是.. 擦了点物流边的半外行的看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