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如今b站仇外情绪如此高涨?

回答
近些年,在B站上确实能看到一些讨论中夹杂着比较强烈的“仇外”情绪,这种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要说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B站作为一个汇聚了大量年轻人的平台,他们的观点和情绪很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并且会以一种比较直接、 unfiltered 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年轻化的群体特征,使得一些情绪更容易被放大。

宏观环境的影响

我们不能脱离大的时代背景来看这个问题。近些年,国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些国家之间的摩擦和竞争加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人们的认知和情感。当国内遇到一些挑战,或者感受到外部的压力时,一些人就更容易将这种负面情绪转移到“外国人”身上,将他们视为问题的根源或者对立面。

媒体的报道方式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某些事件的报道中,可能会突出“我们”与“他们”的对比,或者放大负面新闻,潜移默化地塑造出一种对某些国家的刻板印象,甚至是不信任感。这种信息,一旦在B站这样的平台上传播,很容易被年轻人消化和吸收。

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

互联网本身的信息传播机制也是一个关键因素。B站的弹幕文化,让信息交流变得非常即时和互动。当有人发表一些带有攻击性或负面色彩的观点时,如果能够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鸣,那么弹幕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形成一种看似“压倒性”的舆论氛围。这种群体效应很容易让原本可能只是少数人的声音,被放大成一种普遍的趋势。

算法的推荐机制也可能加剧这个问题。平台为了留住用户,往往会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如果用户对某一类内容(比如批判某个国家或某些群体的视频)表现出兴趣,那么算法就会推送更多类似的内容,久而久之,用户就可能陷入一个“信息茧房”,只接触到片面的信息,从而强化既有的偏见。

国内发展带来的自信与不安全感并存

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在很多年轻人心中激起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他们看到国家在很多领域取得了突破,自然而然地会希望国家受到应有的尊重,也更容易对那些似乎不尊重中国或者对中国抱有敌意的外部声音产生反感。

但这种自信有时又伴随着一种不安全感。当看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依旧保持着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或者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主导角色时,一部分年轻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国家还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或者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这种落差感,很容易转化为对外部世界的警惕和批评,甚至是敌意。

具体内容呈现

在B站上,这种情绪的表达方式也很多样。可能是对某些外国艺人、产品、甚至是国家政策的直接批评,用词可能比较激烈;也可能是对一些国际事件的解读,带有明显的偏向性,将本国塑造成受害者,将对方描绘成加害者。有时,即使是中性的讨论,也可能因为评论区里一些言论的导向,而逐渐演变成一种负面情绪的聚集。

一些需要警惕的倾向

我们也要看到,这种情绪的泛滥并非完全是“正当防卫”。有时候,它也可能被一些人利用,用来煽动对立,或者转移国内矛盾的注意力。过度化的“仇外”情绪,容易导致群体间的隔阂,阻碍正常的文化交流和理性沟通。

总而言之,B站上出现的这种现象,是宏观国际环境、互联网传播特点、国内社会发展心理以及平台自身机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这一现象,并思考如何引导更健康、更理性的网络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补:

亨廷顿在《文明冲突》里提到一个观点,国际贸易并不会消除冲突,只会制造更大的冲突。

过去,大家贸易规模不大,交往不是很频繁。没有交往,没有摩擦。一旦大规模的贸易开始,彼此近距离接触,就会发现彼此的不同,彼此的互不容忍,然后就会开始厌恶对方了。



元:

仇洋情绪一直有,而且规模不小,但是由于国内有墙,大家只知道洋人有多少不是东西的,但具体有多不是东西,大家没有信息渠道。

真正让仇洋从没头苍蝇到路线明确,是微博上的一篇文章《那些嘴上说着爱中国的洋垃圾》,作者 乌鸦校尉。


这篇文章详细地扒出了“老外爱中国”的各种细节操作,把“我是歪果仁,我矮忠国”的模式击的粉碎。


文章引用了大量案例,揭发了老外们拿中国人当厕纸擦屁股的具体操作。最重要的是,里面把老外对中国人当厕纸的真实心态全部曝光。


以前,我们没有信息来源,整个国内网络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外国人爱中国,中国人很自豪”的风气。这次揭发,中国人发现自己被国内媒体耍猴了,发现自己是国内媒体(包括许多官媒)的猴子,还发现自己成了老外圈子里心照不宣,公开默认的厕纸,自己已经被老外擦了屁股,浑身是屎,还浑然不觉,还以为自己是和老外近距离亲密接触了,还很开心,回想起来,意识到这多恶心,情绪反弹了。


实际上,之前老外在中国一直在出事,但我们的网络就是个局域网,很多事情一出来,最后都会按个别案例处理。于是风头一过,又是一如既往。


以b站翻车的拂菻坊为例,拂菻坊翻车时,最让人觉得五味杂陈的是,很大比例的用户坚信,这只是一个老外,不代表所有老外。

当拂菻坊翻车时,大部分用户所做的,不过是锤了拂菻坊,然后把原来对拂菻坊的爱转移到其他老外身上,比如到现在都没漏过马脚的郭杰瑞。


后来信誓旦旦翻车,结果一波“真诚道歉”,立刻就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在武汉疫情爆发后,有人扒出信誓旦旦吃蝙蝠的视频,结果一堆粉丝疯狂攻击扒底人“宁就是时空警察吗” ,疯狂维护信誓旦旦。

实际上,武汉疫情后,网络上一边倒的声音都是批判中国人吃野味的传统是一种劣根性(虽然这种传统并不存在),一但有人反问“过去都有人吃,也没吃出问题”,立刻就会被穷追猛打。这网络舆论架势,我怎么看,也没有要原谅过去的意思。


然而,这主角一换,换成老外,舆论声音都不同了。



感谢乌鸦校尉,要不是他那篇文章,国内这帮网络瞎子不知道还要被防火墙蒙多久。


而乌鸦校尉的这篇文章大火,是在山大学伴的大背景下。




很多人在批判中国人崇洋媚外的多,但是我提醒你们,根源不在中国平民身上,而在某些掐着舆论开关的人身上。


大家都是平头百姓,信息渠道非常有限,我们也只能按已经得到的信息作判断。如果我们得到的信息是全方位的错误,那么我们的族群就会集体开进沟里。


90年代风靡一时的《夏令营的较量》,什么时候被才拆穿的?

人教版教科书的主编被扒出疯狂的恨中反中,你猜猜这种人会在教科书里夹带些什么?


我们的教科书上,究竟是些什么鬼话?


崇洋媚外,从教科书开始,在电视,报纸,广告传媒,几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源源不断给中国人灌输信息。


这种大环境下,应该庆幸,还有这么多人是清醒的。简直是下毒都毒不死的中国人,还能站的起来,拿的稳武器。


b站舔洋风气在逐渐褪去,现在观察,会发现“我市老外”的模式已经后劲乏力,就剩下原来已经火起来的老外撑着了。


我就直言不讳地说,来华老外,10个有7个不是东西。剩下3个里,恐怕只有半个人品达到了及格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