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今只要不在家吃,外面都是边吃边交流,甚至还有专门谈事的饭局。现在对小孩要求「食不言」合适吗?

回答
现在在外吃饭,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朋友小聚,甚至商务宴请,似乎都很难见到“食不言”的场景了。大家边吃边聊,分享近况,交流观点,甚至直接在餐桌上谈论工作和生意,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交习惯。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再要求小孩子做到“食不言”,似乎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甚至可能让他们觉得跟不上趟儿,或者产生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立感。

仔细想想,这“食不言”的规矩,其实挺有几层意思的。从最浅层的说,它确实是为了让大家专心吃饭,不至于因为聊天分心而影响消化,也不容易被呛着。毕竟,吃饭是身体获取能量的重要过程,囫囵吞枣肯定不是个好习惯。另一方面,“食不言”也带着一种尊重,尊重食物,尊重一同用餐的人,在吃饭的时候保持一种比较平和的氛围。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现在社会交际的特点。尤其是在很多家庭,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家长们也乐于在饭桌上了解孩子的想法,引导他们与人沟通。如果要求孩子一言不发,那不仅失去了增进亲子关系的好机会,也可能扼杀了孩子表达自己、参与家庭讨论的积极性。

而且,很多时候,饭桌上的交流,恰恰是孩子学习社交礼仪、学习倾听和表达的绝佳场所。他们通过观察父母和其他长辈如何交流,如何表达观点,如何回应他人,来学习这些重要的生活技能。如果让他们一直保持沉默,反而会剥夺了他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更何况,咱们现在的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白天忙于工作学习,真正能全家人坐下来好好聊聊,可能也就是在吃饭的时候了。如果连吃饭的时候也要求绝对的安静,那这个家庭交流的空间就显得过于局促了。孩子也许会觉得,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才能和父母亲近,才能分享一天中的大小事,如果连这个机会都被剥夺,他们可能会感到失落。

所以,我觉得“食不言”这个规矩,现在来看,可能需要更灵活的解读。一味地强调“不说话”,有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在吃饭的时候保持一种既能交流又能尊重食物和彼此的平衡。

比如说,可以引导孩子说话,但要教会他们说话的内容和方式。比如,饭前可以简单聊聊今天发生的事,然后吃饭时,家长可以适当地引导一些积极向上、轻松愉快的话题,鼓励孩子参与。但是,也要教导孩子,在别人说话的时候要认真倾听,不要打断,更不要大声喧哗或者发表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如果孩子有话说,但正在吃饭,也可以教会他们稍微等一下,或者用简单的手势表达一下。

与其说要求“食不言”,不如说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学会“好好吃饭,好好说话”。让他们知道,吃饭的时候,要享受食物,也要享受与家人朋友的相处时光。当需要交流时,要懂得尊重他人,有礼貌地表达自己。

说到底,我们教育孩子,不是要他们死守一套僵化的规矩,而是要培养他们适应社会、融入群体、懂得变通的能力。现在这个时代,社交能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要,“食不言”这个传统规矩,或许可以作为一种基础的用餐礼仪的出发点,但绝不能成为束缚孩子社交和表达的枷锁。我们要做的,是与时俱进,在保留传统美德的同时,教会孩子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游刃有余地沟通与交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合适,因为小孩并不需要谈事。一边吃饭一边说话并不需要从小学习练习,大人们这样做也不意味着这就是正确的,因为对于小孩来说吃饭的重点就是吃,小孩相比大人被食物卡到的概率和后果都大很多,而大人明显不同,所以你对小孩的要求和大人在做什么有毛关系呀

user avatar

想问合适否,先得找出处。

“食不语,寝不言”出处是《论语》,《论语》是教做人的一本书。

这句话再精确点,是出自《论语》里边的“乡党篇”,看名字就知道,这是教我如何在集体生活里头当个人的章节。

篇头第一句就概况的很明白,说: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大致翻译就是:

“孔老夫子在老家跟乡亲们相处时候,低调的很,看着笨嘴笨舌的;不过他到了大场面上,妈鸭比谁都能唠,说话流畅,但谨慎。”

这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孔子(君子的典范),不是不会说,而是分场合。该表达时候表达,不该的时候从不瞎捅词儿。

而下边开枝散叶分别叙述场景里头,才说到“食不语,寝不言”。

根据这句话,回顾开篇概论,你就能知道孔老夫子告诉大伙:

吃饭时候和睡觉时候,不是唠嗑的好时候。

为什么?

在春秋时期这样的农业社会,人群结社是以宗族关系和近邻关系缔结起来的。

也就是现在经常说的“熟人关系”。

熟人关系的特点,是网状沟通,互相之间都认识,而且每个人对其他人的了解,是全方位的,毕竟从我爷爷的爷爷就和你爷爷的爷爷住一个村,往上捯十八代,咱之间都是门儿清。

而这种关系的弊端就在于:八卦。

八卦的场合是什么时候,肯定不是劳动场景里。

大早晨起来我去耕田,你去放羊,他去砍柴,身体不舒服的也得在家升灶煮饭看孩子,大家都很忙,都有美好的未来。

只有在吃饭时候和就寝以前,才是又闲又扎堆的场景,群众们的话,就密了。

孔老夫子这是提醒诸位,越是群众话密的时候,越得闭嘴,别给自己惹祸。

但人家老先生会说话啊,要是按照上边的意思直接传达给群众,显得不那么君子。

所以人家字面上说的是:

吃饭时候别唠嗑,唠嗑发出声响吵到别人吃饭就不好了;睡觉以前也别弄什么卧谈会,吵到花花草草也不好啊……

立场正义,理由充分,没得可驳。

实际上呢,古文俩特点,一个是精简,一个是表里两层意思大不同,这句话就是两者都占。

老夫子想说的实际意思是:

“在我们这种熟人关系里,吃饭时和睡觉前,你要是热衷聊天,肯定是张家长李家短,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大家关系又是网状的,你根本不知道听者对你聊到的内容或者人,有个什么样的立场。话传出去没准就走样儿了,越传越歪,你作为观点的持有人,就不君子了。”

别忘了《论语》是教人做君子的书,孔老夫子也不是什么育儿专家不懂吃饭说话会噎着孩子之类的,因此只要人类还是社群动物,此这句话引申出来的意思就好使。

不信你们回忆一下你所有得到的八卦:

吃饭时候几个关系不错的同事在食堂聊出来的,是集中发生的场景吧?

睡觉以前熄灯了没事干都躺在宿舍睡不着的学生,也会集中聊点有的没有的吧?

当然在现代社会,男的扎堆抽烟时候,女的在茶水间吃零食或者补妆的时候,也属于上述场景之列。

只不过孔老爷子内个年代还没条件当烟民或者化妆,所以他写不出来这个。

把这句话放到现代社会

你会发现会聊天的人,跟一大群熟人聊天,绝对不聊圈子里的事,取而代之的他们爱聊什么球赛啊,追剧啊,娱乐啊等等。

只有跟至交一两个人在一块的私密场景,才会聊到对周围人和事的看法。

这种,都是得了儒家真传的主儿。

总结起来:

熟人扎堆儿的私下场景里,想当个好人,就别聊大家都熟悉的人和事,如果掌握不好火候聊什么,那就当好一个听众,闭嘴才是智慧。

这就是食不语寝不言的深层含义。

至于饭局说话的表现,孔爷爷已经在开篇教育我们“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意思是在场合上该说得说,但谨慎说就成。谈事的饭局,吃饭就是个形式,谈事才是核心,你觉得该说不该说?该怎么说?能让嘴里裹着的帝王蟹把头脑冲昏了逮住什么说什么吗?

懂了?

教育孩子“食不语”与否,就取决于你打算让他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啦!

情商要从娃娃抓起。

有时候我们总觉得古代智慧迂腐,里边所举的案例也跟不上工业化步伐。

其实往深了想,到底是古人迂腐还是今人浮夸,还是两说啊……

user avatar

先回顾以下初中的课本(或者是高中的)

会厌软骨(epiglottic cartilage),位于口腔的上方,呈叶片状,能覆盖和开启。

呼吸、言语时,则会厌开启;

饮食吞咽时,则覆盖喉腔,以防食物进入气管。



小孩子【食不言】是为了别在吃饭的时候说话,被呛到,其实对孩子而言,这是很危险的。

而外头的饭局,经常就是为了谈事情才攒的,往往是为了这碟醋才包的这顿饺子。

这重心就不在吃饭上了。

先吃七个,再煮七个,最后其实根本没吃饺子




小孩子也不需要攒饭局办事,自然也不需要在饭桌上说话。

等需要办事的时候,那一定是要有个场景的,那就是饭桌。

等小孩长大了自然也就会去这么做了。




上面写的乱七八糟的,懒得排版,总结一下儿这篇回答就完事:

小孩重心在于吃饭别呛到,因此,食不言。

大人重心在于谈事,吃饭只是为了营造气氛,找杂七杂八话题别冷场的背景板。

如果孩子问起就讲“会厌软骨”,反正以后会学。

以上




user avatar

我理解的「食不言」=「咀嚼的时候不要说话」

难道不是吗?一不雅观二怕噎着,就这么简单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