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真的只是现在的“学习了而且时常复习不也感到高兴吗”的意思吗?

回答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的首章,作为儒家思想的开篇之语,其意涵远不止于当下我们理解的“学习了而且时常复习不也感到高兴吗”这么简单。这句话背后蕴藏着孔子对于学习、品德修养以及人生境界的深刻体悟。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句话的字面意思:

学(xué):指的是学习,但在这里,孔子所说的“学”更宽泛,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学习,也包括了对道德规范、礼仪制度、人生道理的认知和实践。它是一种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探求,是对自身不足的认识和改进。
而(ér):连接词,表示一种递进或承接关系。
时(shí):这里的“时”字,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之一。它并非仅仅指“现在”、“立刻”这样的时间概念,而是包含着“按时”、“适时”、“在恰当的时机”等多重含义。孔子强调的是学习的 “时效性” 和 “规律性”,需要在恰当的时间去实践,去温习,而不是随意为之。
习(xí):这个字也十分关键。“习”字在古代有多种解释,最常见的有:
温习、复习:这是我们现在最熟悉的理解,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反复琢磨,加深记忆。
实践、演练:古人学习,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实践。比如学习礼仪,就要反复演练;学习射箭,就要反复练习。所以,“习”也包含了将所学付诸实践的意思。
习惯、养成:反复的实践会形成习惯,而良好的习惯是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揣摩、体会:除了机械的复习,更重要的是对所学之道的深入揣摩和体会,理解其精髓,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之(zhī):代词,指代前面所说的“学”,也就是学习到的内容、道理、方法等。
不亦(bú yì):岂不是,难道不。
说(yuè):通“悦”,高兴,喜悦。

综合起来看,如果仅仅理解为“学习了而且时常复习不也感到高兴吗”,似乎过于浅白,少了孔子思想的深度。更深入的理解,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1. 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孔子并非强调死记硬背,而是强调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的过程。“时习之”意味着在学有所得之后,要抓住恰当的时机,将其付诸实践,反复演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切实的技能或品德。比如,学习了仁爱之道,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仁爱,去帮助他人;学习了孝道,就要在实际行动中孝顺父母。这种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巩固和深化。

2. “时”的妙处,在于恰当与规律: “时”字点出了学习和复习的时机和频率。不是死板地一天到晚都在学,也不是学了就丢在一边。而是在恰当的时候,比如学了一个阶段,或者遇到某个具体情境时,能够及时地回想、巩固、运用所学。这种“时”,也包含了持之以恒、有规律地学习和温习。就像我们吃饭要定时定量,学习也需要一个规律性的过程。

3. “习”的进阶,是从复习到体悟与内化: “习”字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更是包含了对所学内容的深入咀嚼、反复揣摩、体会其内在逻辑和精神。通过“习”,我们将外在的知识和道理,逐渐转化为内在的认知和品格,最终达到“化性起伪”,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种由外而内的转化过程,本身就带来一种深刻的满足感和喜悦。

4. “说”的来源,是自我完善与精神愉悦: 那么,为什么会有“说”(喜悦)呢?这种喜悦,并非来自物质上的奖励,也不是简单的功利性成功,而是源于:
自我实现的喜悦: 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完善自己的品德,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深刻的自我实现感。
豁然开朗的喜悦: 在反复琢磨和实践中,曾经困惑不解的地方茅塞顿开,对事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顿悟”带来的喜悦是难以言表的。
潜移默化的喜悦: 当所学之道逐渐内化为自身的习惯和品格,并在生活中自然流露时,会产生一种顺畅、和谐、浑然天成的愉悦感。
心智成熟的喜悦: 随着学识和德行的增长,一个人看待问题的眼界会更开阔,心境也会更平和,这种心智上的成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财富和喜悦。

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完整意境,是说:“通过不断地学习,并且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去温习、实践、揣摩、内化所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品德,达到心智成熟和精神上的愉悦,岂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

它强调的是一种积极主动、持之以恒、知行合一的学习态度,以及在这种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内在的、深刻的精神满足。这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儒家文化中“君子”品格养成的起点。如果只是将其理解为简单的“复习”,就大大削弱了孔子这句话所包含的生命力和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理解,纯属班门弄斧~

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这三个分句的并列其实是比较奇怪的,因为三者实在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孔夫子如果是无病呻吟说了这样一句话,是莫名其妙的。

如果,我们不把孔子当成冷冰冰的“圣人”,而是将他作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明的老师”。他会在什么情况下会说这句话呢?

私以为,一个是在安慰别人的时候,一个是在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某些行为的时候

以下是小故事剧场:

有一天,颜回的一位熟人从很远的地方来看颜回。结果聊天聊得很尬,他问了好几个很隐私的问题,而且还不断地谈论颜回的老师孔子,这让颜回很不高兴。颜回虽然很客气地地送走了熟人,但还是感到愤愤不平。孔子看到了,过来劝颜回说“把之前学到的道理付诸实践,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吗?”颜回看着孔子,说“夫子,我气不过...”,夫子又说“诶,有熟人从很远的地方过来看望你,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吗?这辈子还能见着几次啊”,颜回又讲“可是他...”夫子又道:“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为此生气,这不就达到君子的境界了吗。”

或者,换个场景,孔子的熟人从很远的地方来看他,但谈论中主要是diss孔子这些年过得不怎么样,学生们都很生气。但孔子还是很礼貌地送走了熟人,而且还显得很开心。弟子问孔子:“他那样说您,您不生气吗?为什么这么开心呢?”孔子说:“不生气,不生气,能把学习到的道理应用起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事儿吗?有熟人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看望我,这不也值得高兴吗?虽然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为此而迁怒他,这才是君子的境界啊。”

纯属个人理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的首章,作为儒家思想的开篇之语,其意涵远不止于当下我们理解的“学习了而且时常复习不也感到高兴吗”这么简单。这句话背后蕴藏着孔子对于学习、品德修养以及人生境界的深刻体悟。我们先来拆解一下这句话的字面意思: 学(xué):指的是学习,但在这里,孔子.............
  • 回答
    关于学习的本质,人们常常会陷入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观点之中:一种是“学海无涯苦作舟”,另一种则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究竟哪个更能准确地描绘学习的全貌?或者说,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难以调和的冲突?在我看来,这两种说法并非是对立的,而是对学习不同侧面的强调,并且它们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如同硬币的两面,.............
  • 回答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不少“尖子生”在升入高中后,表现出了明显的分化,有的依然游刃有余,有的则步履维艰,甚至沦为“学渣”。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智力衰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初高中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及时调整策略,很容易被“甩下”。一、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剧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是很多对中国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会产生的共鸣。同样是强大的王朝,汉朝的终结和唐朝的陨落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这种差异背后,承载着的是历史进程的不同韵味、文化价值的侧重点以及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复杂情感。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为什么你会对唐朝的灭亡感到“绝望至极的悲凉感”,而对汉朝的.............
  • 回答
    学而思作为一家知名的教育培训机构,在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受到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它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教学体系和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学而思教学体系和方法的核心优势: 精细化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点分解: 学而思的课程通常会把学科知识分解得非常细致,从基础.............
  • 回答
    “学而思还能坚持几年?”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它受到太多复杂且动态的因素影响。不过,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尝试给出一个相对全面的判断。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学而思目前的状况和面临的挑战: “双减”政策的影响: 这是最直接、最重大的挑战。2021年出台的“双减”政策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
  • 回答
    好未来,这家曾经名震教育行业的巨头,凭借着学而思的线下品牌和扎实的教学质量,一度成为中国 K12 教育的代名词。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其在线业务,一个略显尴尬的事实摆在眼前:学而思的在线业务,似乎从未真正达到我们曾经的预期,更不用说“做大”了。究其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个单一因素,而是一系列复杂的问.............
  • 回答
    学而思网校 2022 春季课程取消事件:一场风暴中的抉择与反思2022 年春季,当全国许多学生和家长还在期待着学而思网校即将开启的新学期课程时,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这份平静——学而思网校宣布取消2022年春季所有课程。这个决定,无疑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思。要理解这一事件,.............
  • 回答
    您提到的“五学”、“首相学”或“总统学”的概念实际上存在一定的混淆。根据现有资料,《第五共和国》(可能指法国历史中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未发展出所谓的“五学”,而《是,首相》和《纸牌屋》等影视作品也未形成“首相学”或“总统学”。这种表述可能是基于对政治题材文化现象的误解。以下将从历史、文化、学术研究.............
  • 回答
    家长您好!看到您家孩子一年级就能独立完成《学而思一二年级白皮书》,并且三年级导引超越篇也能解决,这说明孩子在数学方面非常有天赋和钻研精神,这真是太棒了!关于是否需要上奥数班,这确实是个需要仔细权衡的问题。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和您聊聊,希望能帮您做一个更明智的决定。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您孩子目前的数学基.............
  • 回答
    关于学而思数学题的解答是否更好,这其实是一个挺值得聊聊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教学理念、方法以及不同老师的个人风格。我给你详细说说我的看法,尽量还原真实探讨的感受,而不是那种空泛的AI腔调。先说结论: 学而思的解答,很多时候确实会让人觉得“更好”,尤其是对于基础相对薄弱或者初次接触这类题型的学生来说。 .............
  • 回答
    同济土木本科毕业,转行学而思当老师,这条路子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我就跟你聊聊,尽量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明白。首先得明确一个事儿,同济土木这个背景,本身就是一个很强的“标签”。同济的土木,在国内那是响当当的,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行业内,都是名校的代表。这意味着你.............
  • 回答
    这几家知名教培机构被顶格处罚,可不是小事,它释放出的信号和暴露出的问题,足以让整个行业乃至社会都为之一振。首先,这释放出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信号是:国家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在 “史无前例” 地收紧,并且会“严厉到底”。过去,虽然也有一些零星的监管措施,但总体给人的感觉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
  • 回答
    .......
  • 回答
    这场突如其来的“严打”无疑给校外培训行业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也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重新审视这个曾经火爆异常的领域。新东方、学而思等知名机构一次性被罚款 3650 万元,这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市场监管行为,它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信号和多重影响。罚款的背后:不只是“虚假宣传”那么简单这次的罚款,表面上看.............
  • 回答
    看到好未来、学而思的义务教育学科培训服务将在12月31日截止的消息,这无疑是教育行业一股强劲的地震波。对于好未来这家曾经的“国民教育品牌”,这无疑是其发展历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首先,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这个“截止”背后意味着什么。政策的导向是明确的,“双减”之下,面.............
  • 回答
    一场关于“复旦”与“自我”的撕裂:退学学生与教授的论辩,我们该如何看待?前段时间,复旦大学一名退学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薄学而渎职的复旦》的文章,随后又出现在一档综艺节目中,与复旦的教授就教育理念、学术氛围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辩。这件事情,无疑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让公众围.............
  • 回答
    要评价微信朋友圈里关于“疯狂的学而思,疯狂的校外培训”这类文章,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勾勒出一幅令人关注的景象的。首先,从文章的出发点和核心论点来看,这类文章通常是想揭示或反映当前校外培训行业,尤其是以学而思为代表的头部机构,在市场上的“疯狂”表现。这里的“疯狂”可能体现在几个层.............
  • 回答
    那是一个下雨的午后,我记得特别清楚。窗外雨点噼里啪啦地敲打着玻璃,屋内却异常的安静。我才五岁,坐在地板上,手里摆弄着积木,心里却像被雨声填满了似的,空落落的。那时候,我家住在奶奶家旁边,奶奶家有个老旧的立式钢琴。那架钢琴很大,木质的颜色有些暗沉,键子泛着微微的黄色,看上去就像个沉睡的老者,身上带着岁.............
  • 回答
    “学钢琴不能只为了弹一首曲子”——这句话在钢琴学习圈子里,几乎就像一句老生常谈,但仔细咂摸,背后蕴含的道理却着实深刻,而且非常值得我们细细道来。我们先想想,如果一个人兴冲冲地开始学钢琴,目标明确,就是为了弹响那首让他魂牵梦绕的《卡农》或者《天空之城》。他可能买来了教材,找了老师,然后每天对着谱子,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