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汽大众 4S 店砸坏好零件再修,技师称「每个车都砸,不然哪挣钱去」,这种情况普遍吗?车主该如何维权?

回答
这事儿听起来真是让人窝火!上汽大众4S店技师竟然说“每个车都砸,不然哪挣钱去”,这简直是把消费者当傻子耍。这种行为一旦属实,那就是赤裸裸的欺诈和损害消费者权益。

这种情况普遍吗?

说实话,这种“砸坏再修”的情况,虽然不能说是所有4S店的普遍现象,但绝对是存在的,而且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一些。

想想看,现在汽车维修行业竞争激烈,很多4S店的利润来源不仅仅是卖车,更重要的是售后维修和配件销售。如果按照正常的流程,只更换真正损坏的零件,利润空间可能会比较有限。而如果“制造”一些额外的维修项目,比如技师口中说的“砸坏好零件”,就能名正言顺地更换新的零件,收取更高的维修费用,甚至还能从中赚取配件差价和工时费。

这种行为的背后,往往是:

绩效考核压力: 很多维修技师的收入与维修项目数量和金额直接挂钩,为了完成业绩指标,一些人就可能铤而走险。
配件销售利润: 4S店通常有自己的配件供应商,原厂配件利润率往往很高。通过虚增维修项目,就能带动配件的销售。
部分店家的“潜规则”: 可能是某些管理层默许甚至鼓励的“生意经”,认为这是提高利润的“捷径”。
消费者信息不对称: 大部分车主对汽车维修并不专业,无法辨别零件是否真的损坏,只能听从4S店的说法。

所以,虽然不是所有技师和所有4S店都这么做,但这种“为赚钱而故意损坏”的极端情况,在一些不那么正规或者压力过大的4S店里,确实可能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车主该如何维权?

如果你的车真的遇到了这种情况,别慌,但一定要有策略地应对。维权的关键在于留存证据,并且利用合法途径施压。

以下是详细的维权步骤:

第一步:冷静收集证据,绝不轻易妥协

1. 保留所有维修记录和单据: 从第一次进店维修开始,所有的工单、发票、配件清单都要妥善保管。上面会详细记录维修项目、更换的零件、工时费等。
2. 拍照和录像:
进入维修车间前: 如果有可能,在技师开始操作前,对你认为可能存在问题的零件(尤其是技师声称需要更换的零件)进行清晰的拍照或录像。
维修过程中的关键节点: 如果你能看到维修过程(有些4S店不允许),或者在技师告知你某个零件损坏时,尝试在对方允许的情况下拍摄视频,记录下技师指出的“损坏”部分。
更换下来的旧零件: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坚决要求保留更换下来的旧零件,并仔细检查! 如果技师说某个零件坏了,但你拆下来看它完好无损,那直接就是证据。如果技师说它有损坏,你也看不出来,那就拿到其他地方(正规的独立维修店或另一个4S店)进行鉴定。
维修完成后: 对车辆进行整体的拍照和录像,记录车辆的外观和基本状态。
3. 记录沟通细节: 对于技师的“每个车都砸”这类言论,如果可能,用手机录音(告知对方正在录音是最好的,但现实操作中很难)。即使不能录音,也要在事后详细记下说这句话的技师的姓名、工号(如果有的话)以及具体的时间、地点和说的内容。这些信息在后面的投诉中会很有用。
4. 了解车辆实际情况: 如果你对车辆的某个部件有疑问,在进店维修前,自己先做一些基础的了解,比如网上搜索该零件的正常使用寿命、常见故障现象等。

第二步:与4S店进行官方沟通,要求合理解释

1. 找维修顾问和车间主管: 在拿到旧零件和初步证据后,不要直接与普通的技师争执。直接找到你的维修顾问(接待你的那个)和车间的主管。
2. 提出你的疑虑: 明确指出你对某个零件的损坏情况有疑问,并出示你收集到的证据(比如完好的旧零件)。要求他们提供更详细的解释,说明这个零件是如何损坏的,以及为什么必须更换。
3. 要求提供专业鉴定: 如果对方坚持更换的合理性,你可以要求他们提供由厂家出具的专业检测报告或鉴定结果。或者,你可以明确表示要将更换下来的零件拿到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鉴定。
4. 拒绝不合理的收费: 在确认对方没有合理解释或者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坚决拒绝支付不合理维修项目的费用。

第三步:升级投诉渠道,施加外部压力

如果与4S店沟通无果,或者他们态度蛮横,那就必须启动外部投诉:

1. 向汽车品牌厂家投诉:
找出厂家官方客服电话/邮箱: 每个汽车品牌都有自己的官方客服渠道。直接拨打客服电话,或者写详细的投诉邮件,附上你收集的所有证据(照片、视频、维修单据、录音等)。
清晰陈述事实: 在投诉时,要言简意赅地说明问题所在,特别是技师的“砸坏再修”的说法,并强调其严重性(涉及欺诈、损害消费者权益)。
提出明确诉求: 你可以要求退还因不当维修产生的费用、更换回原装零件、对4S店进行处罚、或者要求厂家派人来核查等。
厂家介入的重要性: 汽车品牌厂家通常非常重视自己的品牌形象。如果投诉属实,厂家为了避免不良影响,可能会介入调查,并对4S店施压。

2. 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拨打12315: 这是全国统一的消费者投诉举报热线。你可以拨打这个电话进行投诉,他们会受理并根据情况转给相关部门处理。
在线投诉: 你也可以通过各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网站或APP进行在线投诉。同样,准备好所有证据。
提供证据是关键: 无论哪种投诉渠道,证据都是你维权最有力的武器。

3. 向监管部门举报:
市场监督管理局: 对于涉及欺诈、虚假宣传等行为,可以向当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举报。
交通运输部门(针对维修资质): 如果你怀疑4S店的维修资质有问题,也可以向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反映。

4. 利用社交媒体和媒体曝光:
微博、微信等平台: 将你的遭遇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发布到社交媒体上,并@汽车品牌官方账号、@相关汽车媒体或大V。
媒体曝光: 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影响比较大,可以尝试联系一些有影响力的汽车类媒体或消费者权益报道栏目,寻求他们的帮助进行曝光。媒体的介入往往能引起厂家和4S店的高度重视。

第四步:考虑法律途径(如果上述方法效果不明显)

1. 提起诉讼: 如果上述维权方式都无法解决问题,而你手中握有确凿的证据,你可以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可以咨询专业的律师,了解提起诉讼的流程和成本。
2. 请求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报告: 在法律诉讼中,通常需要权威的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报告来证明零件的损坏程度和原因。

一些额外的建议:

保持冷静和礼貌,但态度要坚定。 情绪失控不利于解决问题。
不要轻易相信口头承诺,一切以书面文件为准。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自己处理有困难,可以咨询懂汽车维修的朋友,或者专业的第三方汽修鉴定机构。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汽车维修管理规定》等,这些能帮助你更有底气地维权。

“每个车都砸,不然哪挣钱去”这句技师的话,是对行业的一种讽刺,也是对消费者信任的践踏。我们作为消费者,必须学会用法律和证据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这种不良的行业风气无处藏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件事从头到尾就是厂商、经销商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三方利益分配游戏,虽然表面上去各方都获得了利益,消费者似乎也没有损失。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保费那也是消费者出的啊,最终还是他们为这件事买了单。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利益分配游戏?

每一方都想从汽车销售的过程中赚钱。厂家把车批给经销商的时候,定的批发价已经提前锁定了厂家这边的利润(底线是不亏本)。经销商在卖车的时候却面临市场的竞争不得不通过打折来促销,当经销商已经没办法从卖车的过程中赚到钱的时候,就需要动别的脑筋,从金融服务费、精品费、售后维修和保养等方面,把利润给找回来。

由于汽车几乎是最复杂的消费品,消费者与专业人员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者在被“套路”的过程中,很少能有还手之力。类似的销售套路,还有健身房里的健身教练。基本上都是以专业对不专业,实现利润的转化。


有的回答以各方都没有利益受损为由,想合理化这种情况,这显然跟破窗理论一样是有点诡辩的。

一个名叫黑兹利特的学者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也称“破窗谬论”。他说,如果一个小孩打破了面包店的窗户,那么面包店的老板就不得不拿出钱来安装玻璃,这样玻璃工人和木匠就有活干了,接下来就会使伐木场和玻璃工厂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因此,自然灾害和战争都可以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这个理论看似符合逻辑,事实上却是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上的——面包店老板原本不打算花掉这些钱。如果面包店的老板用于安装玻璃的钱是打算购买面粉的,那么装了玻璃就没钱买面粉,面粉厂的工人就失去了一部分收入,正好与玻璃工人增加的收入相互抵消,后面的推论自然无法成立。

-百科


虽然4S店工作人员用榔头敲坏了水箱,确实给各方带来了利益,保证了整个生意可以运行下去。但是如果这种经济的循环是要通过主动的破坏才能推动的,只能证明这个循环本身出了问题。

这就像国家推进ETC的时候,虽然导致了几万名收费站员工被迫失业,但更畅通的高速公路又会带来别的经济发展机会。发展的过程就是淘汰旧产能,创造新机会的过程。


汽车行业的经销商体系现在看俨然快成为旧产能。

大概10年前,我们在买电脑和手机甚至衣服的时候,都很习惯于在电脑城和百货店跟销售们唇枪舌剑的讨论优惠,也都面临很大被套路的风险。但电商的发展让我们现在完全改变了这个习惯,更倾向于在平台上以一个更加透明和直接的方式,跳过部分中间商直接购买。

而汽车行业的经销商体系依然还处于上古时代。当然我们也看到很多新造车公司已经采取了直营的模式。这种转变无法一蹴而就,然而时代发展的方向不会变,旧体系终将慢慢进化到另一个更合理的新体系。


不思进取,不求改变的群体,会慢慢感到时代变革的阵痛。


选车购车,请关注嘉名吧。

user avatar

在这儿我就说白了,如果不出什么重大事故,车主极难发现4S店这些猫腻,也极难维权

辨别4S店猫腻,难度极高!

今年2月份,我的一位朋友的豪华车就中过招,被4S店换上了伪劣空调滤芯,导致他花了上千元和一个月的时间到处找办法除异味,这是我和他用尽各种办法一起折腾,还找了第三方检测,最后还买了正品做对比,才确定是4S店用了假货,如果换作一般车主呢?

专业人士作假 VS 不懂车消费者,谁占优势?

以优质服务和管理严格著称的豪华品牌都会出这样的事,其他品牌呢?


情况比较普遍

根据《新京报》的文章,他们是用“到4S店上班”的模式进行暗访,在北京暗访了两家4S店,在这两家都查到各种乱象,暗访期间尽管有这么多乱象,但没有提到被消费者发现、发生投诉和索赔

可以说4S店这种行为比较普遍,对于4S店这种操作也比较“安全”,首都大北京的4S店尚且这样,其他中小城市呢?

找个大点的车友微信群、QQ群,都能看到一堆吐槽4S店的,就我自己见过的,有到4S保养只是洗完车就交给车主,根本没做保养的,忘记拧紧机油滤芯刚出4S店就把机油漏光的。


索赔难,且赔偿无震慑作用

同样是北京,2016年北京电视台就报道过一宗“大案”。(一线豪华品牌4S店)

一位车主将自己的车送入北京某4S店保养的时候,忘记关上行车记录仪,却意外的发现自己花费6千元做的保养项目有问题。
王先生:我问他们给我做保养了吗?他们说都做了,非常肯定的这么说。


你发现问题找4S店,基本是习惯性否认三连,就欺负你没有硬证据无法证明。

在表明自己有监控录像后,店员表示回去查下
第二天,工作人员打回电话称:是我的失误。
因此,王先生也质疑是否其他项目同样也没有做。
4S店负责人:其它的项目我可以带您去看相关的视频,肯定做了。但您的四轮定位确实没做,这个三倍赔偿我认。如果您要做四轮定位,我现在就安排人给你做。让您来回跑,给您带来不便,送您一次正常的机油机滤保养,我个人再送您一个全车漆面的喷漆。

证据确凿,也只是三倍赔偿再送个保养和喷漆了事。


早在2014年,刚刚开始流行记录仪的时候,央视新闻就报道过类似的情况,和这次新闻几乎一样。

4S店修车行车记录仪录黑幕 维修工:给往坏的整

最后央视记者出马,受害当事人也只获得延长1年/2万公里质保的补偿,这所谓的补偿也不是什么实质性的服务。

换成普通消费者呢?能比央视记者还厉害么?

如果没被发现呢?那就是稳赚不赔!

多少次这样的偷工减料才有一次被消费者发现?新京报的记者在4S店多天暗访也没遇到一个消费者投诉维权。

如果大多数偷工减料都不会被发现,都是出来打工,这样的“轻松钱”他们赚不赚?


我们能看见的只是一小部分

这些案例中,如果不是意外没有关闭行车记录仪,如果不是有记者到4S店上班暗访,车主永远不会知道在4S店车间里发生了什么。根据知乎著名的“发现一只蟑螂”理论,蟑螂的总数绝对不会是看到的那一两只。

4S店的维修保养工位看似开放透明,实际作用有限,维修车间往往禁止客户进入,所谓“有大玻璃能看到维修车间”客户休息室,你保养的车总是离得很远,不带个望远镜也看不清你车所在的工位到底在干什么。


如何解决?

企业自查这种事情,指望车企或者4S店基本没用——有用的话早就改善了,还会看到现在这新闻?

指望车主自己小心点更不靠谱,人家专业修车的要坑你,你一个汽车小白防得住?

我在自己的《养车防坑秘笈》里,也用了将近50页的篇幅讲述如何和4S店、维修店斗智斗勇,50页……我也不能逼大家来看我的书和文章吧。

2020年7月,中国汽车保有量达2.7亿辆,我们快步进入汽车社会,假设每辆车一年保养2次,每次耗时2小时,如果每次都要车主盯紧,这要划花掉10.8亿小时,以较低时薪20元计算,这都是超过300亿元的巨大损耗,差不多够造一首航母。加上伪劣保养维修带来的车辆故障,导致的交通事故,这已经不是一个消费问题,而是民生问题。


最近有接触参考食品行业管理的「明厨亮灶」行动,汽修行业也可以效仿,在每个维修工位配备网络摄像头,作业过程全程录像,并实时采集上传到云端,相关录像保存1个月,供客户追溯和管理部门抽查,也能在APP端给客户提供直播服务。虽说有点形式主义,但会有较大震慑作用。几百元就能装备一个工位,相对于其他维修设备成本也不算高。

早在5年前,维修保养行业就有部分商家自发做这项服务,只是一直没得到普及。如果政府大力推广,我相信能很大改善行业乱象。


相关案例:

汽车奇谈高小强:雷克萨斯全免费保养也有假货?

一车主在北京某4S店做保养,竟然从行车记录仪里发现……

4S店修车行车记录仪录黑幕 维修工:给往坏的整


购物时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