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究竟该如何理解呢?请指点。?

回答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对梁惠王说的一段话。它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说“制造和使用人俑(陪葬品)的那个(始作俑者),是不是断子绝孙呢?”

但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可不是这么简单的字面意思。要理解它,咱们得把背景、孟子的用意,以及它后来引申出的意思,都捋一捋。

一、字面意思的解释与历史背景

首先,“俑”是什么?在古代,特别是早期,人们相信人死后到了另一个世界,也需要生前的生活用品,甚至生活劳役。所以,有些陪葬品是为了模拟生前的仆人、随从,甚至动物,用来在冥界服侍死者。这些模拟的、用来陪葬的人形或动物形的东西,就叫做“俑”。

“始作俑者”就是指最先开始制作和使用这种人俑来陪葬的人。

那么,孟子为什么会诅咒这个人“无后乎”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了当时社会的一种观念和孟子对这种观念的批判。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人们的丧葬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虽然有些贵族还在沿用一些比较奢侈、甚至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丧葬方式,但社会上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提倡节俭、反对厚葬薄养的思潮。

孟子本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特别重视“仁爱”和“礼”。他认为,生前要孝养父母,死后要按照礼节来安葬,但这种安葬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尊敬,而不是为了炫耀财富、铺张浪费。

他之所以对“始作俑者”说出这样严厉的话,是因为他觉得:

不合乎仁爱之心: 制造人俑,尤其是用真人比例制作的人俑,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这些资源,本可以用在救济天下苍生,或者至少是在生前更好地孝养父母。把这些资源用在死后的虚无缥缈的享乐上,在他看来是“不仁”的。
助长了奢侈之风: 一旦有人带头开始用人俑陪葬,其他人就可能效仿,形成一种攀比的风气。尤其是那些贵族,更是喜欢用更奢华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财富,这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并可能导致“厚葬薄养”的现象,即生前对父母不够好,死后却大肆操办丧事。
违背了“礼”的精神: 虽然古代确实有陪葬的习俗,但孟子认为,真正的“礼”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情感,是为了表达孝道和尊敬,而不是形式上的奢靡。用人俑陪葬,在孟子看来,已经脱离了“礼”的本质,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的浪费。

所以,“其无后乎?”这句话,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诅咒,不如说是一种强烈的批评和警告。孟子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激烈的言辞,来警醒梁惠王以及当时的人们,反思这种不合乎仁爱、助长奢侈、违背礼制的丧葬风俗,并希望这种风俗不要再流传下去,不要让“无后”这种极端的后果发生在他所批评的那种行为上。

二、更深层的理解与引申

随着时间的推移,“始作俑者”这句话的含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字面和最初的语境。它被广泛地用来比喻:

事物的开端和不良的先例: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如果它一开始就带有某种不良的性质,或者它的出现会引导一种不良的风气,那么,最先发起、最先做这件事的人,就可以被称为“始作俑者”。
不良风气的制造者: 这种不良风气可能是指浪费、腐败、欺骗、不正当竞争,甚至是某种思想上的谬误等等。只要是第一个开了这个头,并且这个头会导致负面影响,那个人就是“始作俑者”。
责任的追溯: 这句话也常常用来追溯责任。当出现某种社会问题、某种不良现象时,人们会去寻找最开始制造这种局面的人,也就是“始作俑者”,来追究其责任。

举个例子来说:

如果某个企业为了获取不正当的利润,开始贿赂官员,那么第一个开始贿赂的那个官员和那个企业负责人,就是“始作俑者”。因为他们的行为,可能导致了普遍的腐败。
如果某个行业开始出现恶意的压价竞争,导致整个行业利润低下,从业人员收入减少,那么第一个发起这种低价竞争的人,就是“始作俑者”。
如果在网络上出现了一种编造谣言、恶意攻击他人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被广泛模仿,那么最先开始做这件事的人,就是“始作俑者”。

为什么孟子说“无后”?

这里“无后”的含义可以从几个层面理解:

1. 字面意义: 诅咒其家族断绝子嗣。这是最直接的理解,也是孟子表达愤怒和厌恶的方式。
2. 行为的恶劣性: 孟子认为,制造人俑这种行为是如此的恶劣,以至于应该受到最严厉的惩罚,甚至断绝子嗣的惩罚。这是一种极端化的表达,用最严重的后果来形容行为的严重性。
3. 影响的恶劣性: “无后”也可以理解为,这种行为导致了不良的后果,就像断绝了自己种下的种子,或者让自己开创的事业没有好的延续。也就是说,因为你开了这个坏头,所以你的行为不会有好结果,不会有好的传承,甚至会连累子孙后代也受其影响。
4. 道德上的“无后”: 更深层的理解是,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违背了仁爱和礼义,那么他在道德上就已经“无后”了,他的名声不会被后人所称颂,反而会受到唾弃。虽然他可能有后代,但他的行为本身是“无后”的,即没有留下积极的、值得后人学习的东西。

总结一下,如何理解“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

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诅咒,而是一个蕴含着深刻哲理的警示:

批判了不合仁爱、助长奢侈、违背礼制的丧葬陋习。
强调了行为的开端和示范作用的重要性。
告诫人们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尤其是那些可能引导不良风气的行为。
引申为指责那些制造了不良事物、开创了坏风气的人,并隐含对其恶劣行为及其后果的谴责。

所以,当我们看到这句话时,不应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诅咒,更要体会其中蕴含的对社会风气、道德伦理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它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想它的源头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可能成为“始作俑者”,影响着他人,影响着未来的走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始作俑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对梁惠王说的一段话。它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说“制造和使用人俑(陪葬品)的那个(始作俑者),是不是断子绝孙呢?”但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可不是这么简单的字面意思。要理解它,咱们得把背景、孟子的用意,以及它后来引申出的意思,都捋一捋。一、字.............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礼制、伦理观念的演变,以及孔子思想的复杂性。简单来说,孔子那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并非简单否定陶俑,而是指向了“俑”这一事物出现之前,那个将活人作为牺牲的“始作俑者”,以及对这种以人殉葬陋习的深恶痛绝。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 “俑”的出现与“人殉”的.............
  • 回答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关于这场战争的起源和责任归属的讨论从未停止。一些观点认为,美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被认为是冲突的“始作俑者”。这种观点的核心在于,美国为了自身的地缘政治利益,通过北约东扩等策略,一步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最终将俄罗斯逼到了墙角,迫使其采取了军事行动。支持这一观点的论据通常.............
  • 回答
    五胡乱华,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动荡时期。提起这场席卷北方的民族大迁徙与冲突,很多人会将其根源追溯到曹魏时期的“内迁政策”。那么,曹魏的内迁政策究竟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真的是这场大乱局的“始作俑者”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内迁政策”是怎么回事,以及它为何会出现。曹魏.............
  • 回答
    关于以色列是否是近代恐怖主义的“始作俑者”,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历史和政治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恐怖主义的定义、近代恐怖主义的起源、以色列建国前后的历史背景以及不同方的叙事。理解“始作俑者”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始作俑者”.............
  • 回答
    要说牛根生是“毒奶粉”的始作俑者,这个说法其实有点过于笼统和片面,而且容易引起误解。更准确地说,牛根生和他的“蒙牛”在早期发展过程中,确实与一些影响中国乳业声誉的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拉一拉。蒙牛作为一家非常成功的民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触及到国际关系、历史演变以及地缘政治的方方面面。如果硬要说“没有美国的世界会更和平”,这恐怕过于简化,难以令人信服。但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美国在这个全球格局中的作用,以及它对战争与冲突的影响,尝试勾勒出一个没有美国的世界可能呈现的图景。首先,我们要明确,“始作俑者.............
  • 回答
    对于像 WannaCry 这样的网络攻击事件,如果其幕后黑手被抓捕归案,他们所面临的惩罚将是极其严厉的,并且会根据其行为的性质、造成的损失以及所在司法管辖区的法律而有所不同。首先,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或者一群人,利用了“永恒之蓝”这样强大的漏洞,制造了 WannaCry 这样一场全球性的灾难,.............
  • 回答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这部作品的观点是否客观,以及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是“始作俑者”还是“压死苏联最后一根稻草”,这些都是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的观点是否客观?要判断一部作品的观点是否客观,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背景、作者、主要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评价和民族性格的复杂交织,要理解为何德国在某些历史关头似乎走错了路,我们需要深入历史的脉络,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民族性格”。“看似严谨”的德国人,之所以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上,常常被后世评判为“错误”,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和欧盟的潜在危机上,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 回答
    要说《三体》的读者普遍“讨厌”程心,同时对叶文洁的“讨厌”程度相对较低,这其中确实有些值得玩味的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角色好恶,更涉及到读者对道德、责任、人性以及故事走向的理解和情感投射。为什么程心招致广泛的“讨厌”?程心之所以让很多读者感到不适甚至“讨厌”,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层面: “圣母”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