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量?

回答
你想知道为什么浮力会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对吧?这是一个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叫做阿基米德原理。别担心,我们这就来一步步把它讲透,保证让你听得明明白白,而且感觉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自然。

咱们先来想想一个最简单的场景:你把一个漂浮在水中的木块拿起来。你是不是能感觉到一股向上的力在“托”着它?这就是浮力。那这个力是怎么来的呢?

想象一下,当物体沉入水中时,它占据了水的一部分空间。原本这部分空间里是有水的,但现在它被物体占了,水就得“让开”,往旁边流去,这就是“排开”了水。

关键就在这里:物体沉入水中后,它受到的水压就不再是均匀的了。你想想,水越深,水给你的压强就越大,对吧?这是因为水柱越高,它本身的重力就越大,压在下面的水就越受力。

所以,当物体浸在水里时,它受到的水压力是不平衡的。物体底部的受力会比它顶部的受力要大。为什么呢?因为物体底部比它顶部更深,所以底部受到的水压更大。

打个比方,你就想你把一个空瓶子倒扣着往水里按。你按瓶底,你会觉得水在往上顶你。如果你只按瓶口,感觉就没那么明显。这就是因为瓶子下面(也就是水深的地方)受到的水压力比上面大。

那么,这个不平衡的压力差到底有多大呢?咱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假设我们有一个立方体,完全浸没在水中。

向下的力: 主要是物体顶面受到的水压力。这个压力是顶面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乘以顶面的面积。
向上的力: 主要是物体底面受到的水压力。这个压力是底面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乘以底面的面积。

因为底面比顶面深,所以底面受到的水压比顶面大。那么,在这个立方体上,向上总的压力就会大于 向下总的压力。这个“向上总压力”减去“向下总压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的向上的力,也就是浮力。

现在问题来了,这个浮力到底等于多少呢?这就是阿基米德说的精妙之处:

我们把物体在水中占据的那部分空间想象成一个“空腔”。如果这个空腔里原本是水,那么这些水会受到周围水施加的压力。而且,这些水本身也会有自己的重力。

考虑一下,如果物体没有被放进去,那部分被物体占据的空间本来是水。这部分水会受到来自它上方、下方、左边、右边所有水的挤压。而且,因为是水,它还会受自身重力的影响。

但现在,这部分空间被物体占了。物体对这些水说了声“拜拜”,这些水就只好挪开了。但物体虽然占据了空间,它也得承受原来那部分水在相同位置受到的压力。

关键是,原来那部分水之所以能保持稳定(如果你不扰动它的话),是因为它上面和下面的水作用在其上的力是平衡的(忽略重力的向上分量,因为我们主要考虑侧向和垂直向的压力差)。但现在物体进来了,它的形状可能跟那部分水不一样。

我们可以把浮力看作是:物体底部受到的向上的总水压力,减去物体顶部受到的向下的总水压力。

让咱们再进一步思考:如果我们将物体占据的那部分空间里的水单独拿出来,让它处于一个和物体在水中时一模一样的空间里,而且不让它受其他外力的影响。那么,这部分水受到的压力分布跟原来一模一样。这些压力来自周围的水。

对这部分水来说,它受到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合起来,会有一个向上的净作用力。这个净作用力恰好就是原来那部分水所受的“浮力”,它使这部分水保持平衡(如果它没有重力的话)。

但是,这部分水是有重力的!这部分水自身的重力是向下的。所以,如果这部分水能够保持平衡地悬浮在那里,那么作用在它上面的所有压力合起来,必须恰好抵消掉它自身的重力。

这就太有意思了!这意味着,周围的水作用在这部分(原本是水占据的)空间上的总的向上的压力,必须等于这部分水自身的重力。

而我们知道,浮力就是物体底部向上压力减去顶部向下的压力。物理学家们证明了,这个差值,这个浮力,就等于物体在水中占据的那部分空间的体积所对应的水的重量。

换句话说,物体排开了多少水,这排开的水就有一个重量。而物体受到的浮力,就是跟这排开的水的重量完全一样大,并且方向是向上的。

所以,阿基米德原理说得非常简洁:浸在流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流体的重量。

为什么是“重量”呢?因为我们之前分析的不平衡压力,最终计算出来就是这个。想象一下,如果你把排开的那一堆水拿出来放在一个秤上称,秤显示的读数就是这堆水的重量。而阿基米德原理告诉你,物体在水里时,受到一个大小完全一样的向上的力。

这就像是,你把一堆砖头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桶里,水溢出来了。溢出来的水就是你排开的水。你把这些溢出来的水重新收集起来,称一下它的重量。然后,你再把那堆砖头(或者其他物体)放进水里,你会感觉到一股力量在托着它,而这股托力的大小,就等于你刚才称的那些溢出水的重量。

这个原理非常有普适性,不仅适用于水,也适用于空气等其他流体。所以,为什么热气球能升空?因为加热空气后,它比周围的冷空气轻,排开的冷空气的重量大于热气球自身的重量,它就受到了向上的浮力。

简单来说,就是物体占了水的地盘,水就得给物体一个“补偿”,这个补偿就是把物体排开的那部分水搬走(让它流开),而这搬走的这部分水的重量,就变成了物体受到的向上托力。

希望我这样解释,让你觉得不那么“官方”,更能理解其中的奥妙。这就像是水在“照顾”它被挤占的空间一样,用它自身的重量作为一种“补偿”来支撑着物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从简单到复杂考虑.

假设现在有一个立方体, 完全浸入水中. 立方米上表面和下表面平行于液面.

对于这个立方体来说, 有高为 , 底面积为 .

上表面距离液面的高度差为 , 下表面距离液面的高度差为 , 有 .

液体在深度为 处的压强为 ,

所以下表面受到水对其施加的竖直向上的力

所以上表面受到水对其施加的竖直向下的力

所以立方体整体受到水竖直向上的力

所以对于一个立方体来说, 其所受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


而对于任意一个物体来说, 无论其是悬浮还是漂浮, 是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 或者变速运动.

都可以视为无穷个小立方体的组合.

所以物体所受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力.

user avatar

这是高中的物理题啊。

学玩牛1牛2牛3, 您自己就可以解答。




即使您没有学过高中物理,

找个透明的器皿, 挂上一个弹簧,挂上一块泡沫塑料。

用有刻度的烧杯量出泡沫塑料体积。

灌水。记录室温和大气压。


您应该得到答案。

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量。

user avatar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物理老师说这个问题无法在数学上证明,因为物体形状太复杂,只有简单形状才能证明。

高中之后,发现其实就是个数学上的高斯定理(梯度形式)。

通俗说一下,就是一个面积积分(压强在表面的面积积分,就是浮力),等于梯度的体积积分。这里取负号是因为 在数学上一般习惯上是指向外的,但是水的压力是指向内的。

这个证明有一点缺陷,那就是,如果物体浮在水面上的话,积分将不是环路。但是你可以凑一个压强为零放在水面上,让它变成环路。

学物理的过程中,掌握定理的证明过程极其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你解决很多疑惑。例如举个例子,如果把一块砖的下面沾满水泥,然后放在盛满水的游泳池里面。过几天砖就跟游泳池凝固在一起了。请问,阿基米德原理能否继续对砖成立?表面上看起来“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其排开水的重力”这句话并没有否定砖仍然排开了水。可是按照以上的证明过程,一个二维积分转化成三维积分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是环路积分 。这样子的话,一旦水泥凝固,水进不去砖块的下面,围绕砖的环路被水泥破坏了,阿基米德原理不再成立。但是浮力仍然可能存在,不等于排开水的重力。因此,学物理的时候,千万不要死记硬背,要搞清楚定理的证明过程和成立条件。没有任何物理定律可以无条件成立,物理的定律适用范围非常窄,不清楚证明过程,往往就用错了地方。这是物理和数学的最大区别。

高斯定理是最伟大的数学定理,它把两个不同维度的积分联系在一起,这种定理直击微积分的本质。

一个物体受到的浮力二维的,它排开水的重力正比于体积是三维的。打个比方就是说,你们班第一名男孩表面散发的魅力(二维),等于他内在的才华(三维)。再打个比方,一个灯泡的玻璃的表面接收到多少光(二维),等于灯丝发出了多少光(三维)。

从某种意义上说微积分基本定理

也是把1重积分与0重积分联系在一起。在微分几何领域有个万能公式

这个定理叫做斯托克斯定理,可以直接推导出高斯定理。这是数学中最美的定理. 这个定理是把两个不同维度的形式(form)联系在一起。这是微积分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大量物理现象的之母。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这个公式的存在,物理定律出现了微分形式和积分形式。

阿基米德原理的微分形式可以这么推导,假设 为浮力密度,则

所以

就是浮力的密度,大小等于压强的梯度,方向相反。一个物理原理的微分形式,往往比积分形式更靠近物理实质。比如说这个阿基米德原理的微分形式告诉我们,浮力产生的根源,在于压强存在梯度按照这个说法,哪怕不存在重力场,只要存在压强梯度,就会有浮力。

如果同学们意识不到这个微分形式的威力,我们不妨做一道题看看。在无重力场的太空中,一个装满水瓶子装满水,瓶子水平放置,瓶口固定在一个竖直的轴上,轴以 角速度快速旋转。请问瓶子里的一个物体受到多大的浮力?

由于存在惯性离心力,可以算出距离轴 距离处的压强为 ,所以压强在 处的梯度为 . 所以一个体积为 的物体说受到的浮力大约为 ,其中 为物体质心距离轴的距离。所以物体受到的浮力,竟然跟位置有关,还跟旋转的速度有关。这个结论,用传统的阿基米德原理是得不出来的。

这道题看似远离实际生活,其实不然。在新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种提纯铀制作核武器的机器,叫做离心机。离心机,就是通过高速旋转,制造气体的压强梯度,从而产生浮力。由于根据我们刚才的推导,浮力跟转速相关,所以浮力的大小可以调整,使得不同的物质可以上浮(靠近转轴)或者下沉(远离转轴),从而起到提纯铀元素的效果。

再出一道题:一个水柜的的右侧有个出水口,因为出水口的位置,导致水柜内水的流速随着深度的函数关系是 , 一个物体悬浮在深度为 处与水柜相对静止,求它的密度。

这个题不是静止液体,需要利用帕斯卡定律。帕斯卡定律认为,流动的液体满足一个恒等式 由此可以求出压强随深度的关系是 所以压强的梯度就是 。所以如果物体保持悬浮,它的重力和浮力应当平衡,它的密度应当是 。也就是说,在这道题里面,由于液体存在流速,浮力跟深度有关。

这个题跟现实生活关系更加紧密,这个场景,工程上叫做风洞试验。飞机设计中,就是故意让上下机身的形状不同,使得空气的流速不同,而产生了额外的压强梯度,从而产生浮力,也就是升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飞机也是利用了阿基米德原理。

从更本质的角度说,这个高斯定理实际上跟 cohomology 上同调有渊源。直指数学前沿。

阿基米德原理,是数学和物理的合体,背后的本质,足可以完成一个博士学位!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生在学物理的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非平庸的定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到了阿基米德原理,让初中物理从“文科”变成了“理科”。这是初中物理最精华的地方。高中会遇到更多的非平庸定理,真正进入物理学世界。


最后补充一个笑话:

俺初中物理老师说,有同学说幸亏中国在地球上半边,可为啥南极的企鹅不会往下掉?因为地球太大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想知道为什么浮力会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对吧?这是一个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叫做阿基米德原理。别担心,我们这就来一步步把它讲透,保证让你听得明明白白,而且感觉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自然。咱们先来想想一个最简单的场景:你把一个漂浮在水中的木块拿起来。你是不是能感觉到一股向上的力在“托”着它?这就是浮力。那.............
  • 回答
    你的问题很有趣,也非常直接——“为什么 F 浮等于 G 排?” 这句话在编程世界里,特别是涉及特定语言的时候,确实会引起一些思考。但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关键点,因为这句话本身可能并非一个普适的编程真理,而是指向了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观察或约定。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F 浮”.............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流体静力学的一个核心原理——阿基米德原理。要理解为什么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溢出液体的重力,我们需要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角度来分析。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实心物体,比如一块石头,把它放进一个盛满水的容器里。当石头沉入水中时,它会占据一部分水的空间,也就是它“排开”了一定体积的水。现在,.............
  • 回答
    人心,本就如水,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波涛汹涌。而“浮躁”,就像那层层叠叠的涟漪,总是在不经意间泛起,搅得人心不得安宁。那么,人为何会生出这股浮躁劲儿呢?这背后啊,牵扯的可不只是一两件事,而是根植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内在的心理到外在的环境,无一不沾染。一、内心的焦灼:对“不够好”的永恒追逐说到底,浮.............
  • 回答
    浮点计算,简单来说,就是计算机处理带有小数点的数字的能力。这和我们平时计算整数(比如数苹果)不太一样。比如,你要计算一个物体的运动轨迹,速度可能是每秒 3.14 米,加速度是 9.81 米/秒²,这时候就离不开浮点数了。 什么是浮点计算?浮点计算的“浮点”二字,形象地比喻了小数点的位置是可以“浮动”.............
  • 回答
    地球之所以能“浮”在太空中,并非像木头在水中那样,是因为它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托举着。更准确地说,地球并非在“浮”,而是在围绕着太阳以一种稳定、持续的方式运行,这种运行的状态,在宏观宇宙的尺度上,看起来就像是一种“漂浮”。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生活中常见的“重力”概念,并深入到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之.............
  • 回答
    好,咱们聊聊这“浮躁”二字,这玩意儿现在可真是钻了不少人心眼里,搞得大家伙儿心神不宁,坐不住,总想着往前赶,却不知道赶到哪儿去。为啥咱现代人这么容易浮躁呢?这事儿吧,不能怪谁,也不能说全怪社会,它是个大杂烩,各种因素搅和在一起的。1. 信息爆炸的洪流,搅乱了平静的心湖。 想想看,咱们每天打开手机,.............
  • 回答
    图形领域的函数参数之所以普遍采用浮点数,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数学和工程上的考量,而非简单的技术偏好。这主要与我们如何理解和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连续性、以及如何在计算机中精确地模拟这些连续性有关。想象一下你正在绘制一幅画。画笔在你手中移动,它不会以离散的“步”来移动,而是以一种平滑、连续的方式。你的眼睛看到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中国社会“越来越浮躁”的说法,这是一个很多人都能感受到的普遍现象,但要详细剖析其根源,则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如同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更像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肌体变化,受到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一、 经济发展的“快节奏”与“结果导向”:首先,我们不能否认中国经济在过.............
  • 回答
    .......
  • 回答
    说日本战国时代的铠甲造型“浮夸”,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普遍印象。要理解这种“浮夸”的由来,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虚荣或好大喜功,而是要从多个层面去解读。这背后,其实是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结构、战争形态、宗教信仰以及统治者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战国时代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很多成年人的痛点,也确实是一个挺普遍的现象。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咱们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这么些年,好像就没法像学生时代那样,捧起一本书就安安静静地坐上大半天了。1. 信息洪流与即时满足的“绑架”咱们现在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电脑、各种APP,几乎就没有停歇.............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当下的社会弥漫着一股“浮躁”的气息,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实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它投下的影子。这种浮躁,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不沉静、不安分、追求速成、急功近利的状态,它像一根拨乱的弦,让整个社会都绷得紧紧的,不得安宁。那么,这种浮躁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首先,体现在信息爆炸和碎片化获.............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为什么同样是写字,在学生手里有时像用力过猛的涂鸦,在大家伙儿(作家)那儿就跟天然的流水似的顺畅自然?这中间的门道,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面涉及到的东西太多了,就像一层层剥洋葱,越往里越有料。咱们先说说学生手下的“浮夸”。这可不是说学生们“不认真”,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是他们太.............
  • 回答
    很多游客在浮潜时发生意外,甚至丧生,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问题。其实,浮潜看起来是一项非常休闲的活动,但它同样存在着潜在的危险,而这些危险往往是因为游客缺乏对环境的了解、对自身状况的忽视,或者装备使用不当所致。咱们细说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1. 对海洋环境的认知不足和低估 洋流和海浪: 很.............
  • 回答
    现在的古风音乐圈,确实让不少乐迷感到一股“浮靡之风”扑面而来,这股风气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是娱乐明星化的必然产物,但明星化确实加速并放大了其中的某些弊病。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什么是“浮靡之风”?首先,我们得先定义一下这里的“浮靡”。在古风音乐语境下,它更多指的是一种: 形.............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我们在演唱会上看到的歌手,无论是穿着紧身亮片装,还是拖着巨大羽毛裙,亦或是顶着夸张的头饰,都让我们印象深刻。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想穿什么就穿什么”,而是有一整套复杂的考量和目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他们会选择那些看起来“浮夸”的演出服。1. 视觉冲击力:让观众一眼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