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有次下海被礁石割伤,伤口养了几个月已经愈合了,谁知道再次下水后伤口感染,几天内就开始恶化,危及生命。最后命捡回来了,但住院总花费需要十几万。
他这种情况属于少数,大多数人受伤是因为事先没有了解好海域,是否安全,是否有潜在危险。浮潜的门槛越来越低,很多游客到了一片海域就迫不及待下潜,没有问清楚当地熟悉的人,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比如礁石,是我们可能当时没有想太多的危险区域。还有我们常见的回流,可能会把你无情的带进大海。还有沙虫,你没有觉察到的小东西。体质不好的人可能会引起肿大,伤口会流出液体,非常痒。
很多人往往意识不到这些危险,所以伴着心里的侥幸去冒险,运气好没事,运气不好就玩大了。都说亲水的人比较酷,但风险很多,平时喜欢潜水冲浪,写一点海上运动的建议:
一定要买海上运动意外保险,出门旅行一定要买保险;一定不要轻易下海,你必须先了解海域,要问当地熟悉的人,哪里有礁石,哪里有回流,打听清楚再下海。
如果你的身上有伤口就尽量不要下海,或者是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涂抗生素,比如喷上液体防水创口贴,上岸后及时消毒处理。因为海里的各种微生物太多,没准就遇上了那种最厉害的细菌,引起伤口溃烂。
有外伤早点进医院处理,不要拖延。虽然身体有很多的防御和保护机制,神奇的细胞具有很强的修复能力。但是当你觉察到不对的时候,一定要去医院,不要zuo,很多严重的都是被自己拖延造成的结果。
这个问题其实之前我们就在内部讨论过,关于浮潜,大家可能还是低估了它的危险性,事实上,它比深潜,要更加危险。
题目问的是为什么?之前请我的朋友+J写过一篇深度分析原因的文章,这里搬过来,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足够的重视,在下海浮潜之前,做好该做的准备。
原载于微信公众平台:晶豪潜水 · ScubaCrew 作者:Jessie+J
-----------------------------------------------------------------------------------------------------------------------
长文痛眼,先说结论:水面远比水下危险,永远不要独自下水!最后附上一点浮潜小贴士,供准备海岛浮潜的同学参考。
可能是随着每年出境游人数的增加,关于潜水事故的报道这两年是越来越频繁的见诸于各类媒体,而其中又以浮潜事故居多。早在2010年的几篇东南亚潜水事故的帖子就有人提到,根据中国驻泰国副领事的说法,每年光是在普吉岛溺水死亡的中国人就多达4-5个,基本都是浮潜造成的。那么浮潜到底安不安全,浮潜和深潜(这里专指水肺潜水)究竟哪个更危险?下面笔者将就自己的经历谈谈对这两者,以及安全潜水的看法。
如果稍稍搜索一下网上的数据就不难发现,其实比起深潜,浮潜发生事故的概率及死亡率更高。根据DAN(潜水急救联盟)亚太区针对潜水死亡事故的深度调查显示,大约一半导致死亡的休闲潜水事故发生在距离海面10米以内,而在这其中超过50%的事故发生在水面。由此可见,即使是对深潜而言,水面也是最危险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越接近水面反而越危险呢?
其实,与其说是危险,不如说是以下几个因素造成了水面成为事故高发位置。
1、心理
常常会被朋友问到,不会游泳能不能浮潜?不会游泳能不能学习水肺潜水?通常我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是的,浮潜、水肺潜水其实都并不需要你太擅长游泳,但这仍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最好不畏水。我们都知道,无论遇到何种事故,保持冷静是处理问题的最重要前提。而在生命以分秒计的水下,更需要保持放松的心情、冷静不慌乱。慌乱使人在自己家的浴缸里也可能淹死。
2、技能
无论是浮潜还是深潜,对于面镜、呼吸管、蛙鞋的使用技巧都是需要掌握的。对于不会游泳的人来说,呛水可能是事故的最大主因。而呛水的原因有多种,可能是使用了不符合脸型的面镜导致入水后面镜进水,或是呼吸管因为波浪或使用不当意外进水。借助救生衣、BCD你可能轻易地就能在水面上浮起来,但是如何避免面镜、呼吸管进水,以及如何为进水的面镜、呼吸管排水,这些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去掌握和应对意外状况。即使是静如止水的水面也有同学浮潜的时候看水下看得兴奋,忘记了保持头的位置想往水下凑近了看,结果呼吸管进水,一下呛到,慌乱失神之下吸进了更多水并最终酿成悲剧的情况。
你也可能在早先的一篇热帖中看到,很多时候溺水的人(热帖中主要写儿童)是在水中静静地死去的。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表面上的静静死去往往是挣扎到没有力气再将口鼻浮出水面呼救的结果。我们也在不少事故中看到死者身穿救生衣却最后却依然溺毙,同样也可能发生在呛水之后人无法翻转或保持垂直、露出口鼻呼吸。
3、环境
环境因素说来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挺复杂。除了需要选择平静开阔的水域外,还需要注意水流、礁石等因素,也要留意过往船只及周围潜伴的情况。泳池里被人蛙踢一脚踹在腰窝里的经验相信很多人都有,注意潜伴情况也是保护自己安全的一部分。万变不离其宗的一点是,无论是从岸边下水,还是搭船出海,都应该在有救生人员的情况下下水,并时刻留意环境的变化。不要离开救生员的视线,更要留意自己不要被水流不知不觉中带走。
4、心态
如果观察浮潜事故的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游泳好手的事故发生概率并不会低于旱鸭子。这是因为海里毕竟不同于泳池,水流和海浪的变化是最常见的。即便是泳池中的好手,下海前仍应保持谨慎的态度,过分自信导致应对不及的意外并不在少数。对于自然、对于大海,我们还是应该多一份敬畏的心情。
说到这里,对于深潜有一定基本认识的同学可能已经可以看出一些深潜比浮潜安全原因了。不少攻略及事故报道的帖子会告诉你,深潜会有教练陪你下水,所以你时刻都会得到照料。事实上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
1、完整的教学体系
深潜的课程会教授你关于潜水必须的理论知识,这其中也会覆盖水面技巧。无论在哪个体系的教学过程中安全知识、与潜水相关的科学理论都会是每一阶段重要的教授和考核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员将会通过课程活动系统、完整的潜水安全知识和理念。
2、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实浮潜所需要的技巧并不少,如果条件允许,每一个浮潜的游客在下水前完全应该参加一下关于浮潜的技巧和知识方面的培训。然而很遗憾,实际情况却是很少有这样的培训。而在通常的潜水课程中,潜水技能的学习都是从平静水域逐渐过渡到开放水域,深度不断加大的过程,学员的技巧得以巩固,对于开放水域有逐步的适应过程。再一次从技术上装备了大家。
3、潜导制
各个潜水的教学体系中,都对不同学员人数相应应该配备的教练数量有明确的比例规定。此外在每一次的休闲潜水过程中水下潜导也有明确的人数配比的规定。休闲潜水的这种潜导制度是保障潜客安全的重要措施。
4、潜伴制
除了潜导制度,深潜中实行潜伴制。每一次下水除了跟着教练和潜导,两两结成的潜伴也是彼此照应的安全保障。
正是有了这些保障,深潜的事故发生率仅比交通事故的概率高一点点。可要知道潜水的人数和开车上路的总人数却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所以事故的绝对人数上潜水远远低于交通事故,甚至很多其他运动。
最后,作为上文的总结,送给大家一句话,也是潜水圈最通用的一个理念:Never ever dive alone!
那么,假设一切条件成熟,你决定先去某个海岛体验一下浮潜,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建议:
1.购买一份保险。
2.使用防水的防晒乳,或者防晒服(Rash Guard)。防晒乳也可以根据情况购买带有防水母功能的,浮潜时背部是最容易晒伤的部位,尤其注意防晒。
3.使用救生衣,而不是游泳圈,并在出海前检查救生衣状况。
4.做好面镜和呼吸管的检查,面镜是否适用于自己的脸型,了解你的呼吸管款式和特性。可以在酒店泳池试用一下,同时熟悉浮潜的技巧。
5.选用大小得当的蛙鞋可以避免抽筋溺水。
6.频尿是人类潜水时的生理反射之一,如果连续多次下水,应该注意适当补水。
7.避免餐后过饱的状态下水。一方面是防止胃部受救生衣挤压后引起不适甚至呕吐,或是晕船等情况;另一方面万一遇上溺水事故,可以防止呛水呕吐后呕吐物堵塞呼吸道的情况。
8.充分评估自身情况,选择平静开阔的水域浮潜,注意浪、水流、礁石、过往船只和同伴情况。
9.如果是搭船下水,不要远离船只或同伴;如果是岸边下潜,不要在没有救生员的情况下单独下水,或是离开救生员的视线范围。
10.如遇同伴溺水,注意延伸=>抛掷=>涉水=>船只=>下水的营救顺序。优先使用木棍、船桨、缆绳等工具,或是抛掷游泳圈、救生衣等浮具。施救者需要先确保自身的安全,避免悲剧的扩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