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伊拉克利翁古城出水的埃及石碑是崭新的?

回答
伊拉克利翁古城出水的埃及石碑,之所以在我们眼前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并非因为它们是近期才制造出来的复制品,而是由于深埋海底数千年,它们经历了与外界隔绝的特殊环境,以及出水后经过的科学保护处理。这背后是一段跨越历史与科技的精彩故事。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伊拉克利翁(ThonisHeracleion)这座古城的命运。它曾经是古埃及一个繁荣的港口城市,扼守着尼罗河三角洲的一个重要入海口。然而,大约在公元8世纪,由于地质变动和海平面上升,这座辉煌的城市被海水淹没,逐渐沉入海底,直至2000年才被法国潜水考古学家弗兰克·戈迪奥(Franck Goddio)的团队重新发现。

被海水淹没,恰恰是石碑能够“崭新”出水的一个重要原因。想象一下,被埋在泥沙和海水中,这些石碑就像被一层厚厚的保护膜包裹了起来。

隔绝了氧化与风化: 在陆地上,石材很容易受到空气中的氧气、水分、酸雨以及温度变化的影响,发生氧化、腐蚀、开裂等风化现象。而海底相对稳定的环境,尤其是远离陆地表面的深海,其水的成分、盐度、温度以及缺少氧气,大大减缓了石材的化学反应速度。石碑的表面几乎没有经历陆地上的风吹日晒,自然就不会有那种明显的岁月痕迹。
沙泥的物理保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伊拉克利翁古城被厚厚的淤泥和沙子覆盖。这些沙泥就像一层天然的“防腐剂”和“保护层”,不仅为石碑提供了物理支撑,防止它们在沉没过程中碎裂,也进一步隔绝了与外界的侵蚀性物质接触。
化学环境的相对稳定: 海水虽然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但对于某些石材,在特定条件下,其化学成分反而可能形成一层保护性的沉积物,反而减缓了内部物质的流失。例如,某些矿物质可能会在石碑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钙化层,这层“外衣”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石碑本身的纹理和细节。

当考古学家们在2000年后将这些沉睡千年的石碑打捞上来时,它们之所以看起来依旧“崭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在海底的环境中得到了“冻结”保存。与在陆地上饱经风霜的古迹相比,它们仿佛是从另一个时间维度中直接穿越而来。

然而,“崭新”并不意味着它们未曾经历沧桑。考古学家们的工作远不止打捞。

精细的清理过程: 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文物,通常会附着大量的海洋生物(如藤壶、海藻)和淤泥。考古学家会采用非常温和、科学的方法进行清理,例如使用超声波设备、低压水流,甚至手工精细地去除附着物。这个过程需要极高的专业性和耐心,目的是在不损伤石碑表面的前提下,恢复其本来的面貌。
科学的加固与保护: 即使在海底保存得很好,一旦离开海水,石碑的物质结构也会受到新的挑战。空气中的湿度、温度变化,以及石碑内部可能含有的盐分,都可能导致其开裂和损坏。因此,出水后的石碑会立即接受一系列的科学保护处理,包括:
脱盐处理: 移除石碑内部吸附的盐分,防止盐结晶的膨胀作用破坏石材。
加固处理: 使用特殊的化学加固剂,渗透到石材内部,增强其结构强度,防止进一步风化。
湿度控制: 将石碑置于受控的环境中,缓慢地调整其含水量,使其适应新的环境。

正是这些严谨的科学保护措施,使得伊拉克利翁古城出水的埃及石碑,能够在被发现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原始的细节和纹理,呈现出令世人惊叹的“崭新”状态。它们并非“新造”,而是“重现”了其历史原貌,是沉睡亿万年后的奇迹,也是现代考古科技的胜利。当我们看到它们时,看到的不仅仅是石头,更是历史在最纯粹、最完整状态下的呈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方石碑叫做Thonis-Heracleion石碑,或者“赛伊斯法令”or“Nectanebo一世法令”,它出土于尼罗河三角洲西北部Thonis-Heracleion遗址的神庙区的北墙附近。其内容是第三十王朝的法老Nectanebo一世颁布的法令:法老决定增加皇家分配给赛伊斯的奈斯神庙的捐赠份额,从Thonis-Heracleion 和Naukratis征收的水路税和贸易税中拨出。它是1899年发现的Naukratis碑(现藏于开罗博物馆)的孪生石碑,两者大同小异,都是放在这俩城市重要场所用做纪念和告示。

我觉得这块石碑它几乎成为网络伪史学家最最常见的质疑对象之一了,恐怕仅次于罗塞塔石。为什么能保存那么完好,告诉你们只要查一下资料就不难找到Thonis-Heracleion碑铭的出土情况,这方石碑发现时的状态是“面朝下……背面被一层结壳包裹部分掩埋在25厘米厚的泥沙沉积层下”[1]。

最常见的这张图是考古人员清理翻过来立起来后的“摆拍”照,已不是它原本面朝下的样子,也没展示其后面。如前所言正因为它长年面朝向下埋着所以正面才看起来似乎“崭新”。

找了张不是很清晰的打捞图,可以看到石碑背面有一层黄色附着物(结壳)。所以说它“崭新的”压根不成立。

其二,尼罗河三角洲附近的水下遗迹和文物往往覆盖在泥沙沉积物下面,考古人员需要由一艘配备发电机的小艇支持,在水下操作一种叫水下汲砂器的工具吸走泥沙,通常在考古学家发现墙壁或个别文物之前,必须清除两到三米深的沙子、淤泥甚至坚硬的材料[2]。但也正是由于这层厚厚的包含尼罗河粘土泥沙的沉积物作为保护层,抵御海洋的侵蚀,阻止了海洋生物生长其上造成腐蚀破坏。

18年的“爱琴遗珍——希腊安提凯希拉岛水下考古文物展”上展示安提凯希拉岛沉船上的这尊大理石雕像,就是个经典的例子——由于它在水下一半露出一半陷在泥沙里,最终呈现一边遭受严重的海洋生物腐蚀而一边光洁如新,两边的对照很令参观者印象深刻。

其三,石碑材质是黑色花岗岩,非常坚硬耐腐蚀的石材,主要成分是石英和长石,几乎不与海水反应。文物本身材质不同保存状况会有天差地别,举个反面例子——同一神庙区出水了这块高达6米重15吨巨大的托勒密八世双语纪念石碑,暴露在海中且材质是石灰岩,大部分字迹已经漫漶不清,圣书字勉强可以识别而上面的希腊文几乎看不见了。图源:FRANCK GODDIO SOCIETY Homepage

其四,虽然是亚热带海域,但是实际上印尼的热带浅海珊瑚礁和尼罗河河口沉积带的海域环境不论盐分,洋流,水温,透光度,含氧量,水深迥然不同。礁盘生物对于环境水质温度阳光都有很高的要求,直接拿来对比无异于耍流氓。这方面不是专业的还望有海洋水文和生物领域的方家指教。

参考资料:

[1]Bomhard, A. S. von 2012, The decree of Saïs: the stelae of Thonis- Heracleion and Naukratis. Underwater archaeology of the Canopic Region in Egypt, Oxford.

[2]Fascination underwater archaeology


分割线下回应某些人:

告诉你呐,就说这座河神哈皮的花岗岩雕像,你在这张照片上看不见的是它头上其实长着根海草呢(被起吊绳挡住了而已):

让我们看的近一点,发现它表面生物附生的痕迹比比皆是,真不是所谓的“一点海洋生物都不长”:

清理发掘之前原本陷在1.8米厚的沉积物里:

有人可能还要追问,很多照片里文物为什么那么干净呢?

除了淤泥外,还因为它们被清理过了。必须提到法国人的作风问题——为了新闻照片的“上镜”而“摆拍”,他们会将一些文物在挖掘和初步清洁后在水下重新组装。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这个花岗岩的伊西斯像:

这雕像在海底下断成了三截,这部分头部长满了各种海洋附着物(见上图)。他们就把它清理得干干净净然后水下重新装回身体上再立起来,然后潜水员打灯摄像——于是乎新闻头条的惊艳美图出笼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伊拉克利翁古城出水的埃及石碑,之所以在我们眼前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并非因为它们是近期才制造出来的复制品,而是由于深埋海底数千年,它们经历了与外界隔绝的特殊环境,以及出水后经过的科学保护处理。这背后是一段跨越历史与科技的精彩故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伊拉克利翁(ThonisHeracleion)这座古.............
  • 回答
    关于伊拉克在1990年人均GDP异常高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而这个“异常”的背后,是那个特定时期伊拉克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导致这一状况的几个关键因素,并尽量避免使用那种“冷冰冰”的、模式化的叙述。首先,要摆脱一种简单的误解,认为“异常高”的人均GDP.............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深度,触及了地区政治动荡和人道主义危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联系。确实,萨达姆·侯赛因和胡斯尼·穆巴拉克政权的倒台并没有像叙利亚内战或利比亚乱局那样引发大规模的、持续的难民潮,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1. 动荡的性质与规模:内部冲突 vs. 政权更迭 萨达姆.............
  • 回答
    关于“伊斯兰国”(ISIS,也被称为ISIL或Daesh)声称要摧毁麦加黑石的说法,实际上并非ISIS的官方或普遍公开的声明,更多是基于他们极端、破坏性的意识形态以及对伊斯兰教历史遗迹的惯常态度。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ISIS的理念、他们对伊斯兰教传统的解读方式,以及黑石在伊斯兰世界中的.............
  • 回答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说起来是一段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简单来说,最被公开宣称的理由是为了“解除萨达姆政权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遏制其对美国及其盟友构成的威胁”。但要深入了解,就需要梳理一下当时美国政府给出的理由、伊拉克本身的情况以及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考量。在2003年战争爆发前,美国总统乔.............
  • 回答
    海湾战争,那场让世界为之侧目的冲突,伊拉克为何敢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联军,这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萨达姆·侯赛因的决定,得把视角拉回到上世纪80年代,特别是两伊战争的余波。一、 两伊战争的“胜利”幻觉与经济困境的掩盖打完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19801.............
  • 回答
    关于美国在攻打伊拉克后没有直接“占有”伊拉克石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国际法、政治现实、国内舆论、经济利益以及历史教训等诸多层面。简单地说,直接军事占领并“拥有”石油资源,虽然听起来能直接获得利益,但实际上会带来巨大的政治、法律和实际操作上的阻碍,远不如采取其他更“合理”的方式来获得经济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军事装备的更新换代、技术发展以及国家战略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简单来说,轰6在伊拉克和埃及早早退役,而在中国却能长期担当主力,这背后是三个国家对自身军事能力需求、技术基础以及国际环境判断的不同。我们得先把轰6这款飞机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去看。轰6是中国基于苏联图16“獾”式中.............
  • 回答
    美国之所以敢于在2003年出兵伊拉克,却对伊朗采取相对克制的策略,这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国内政治以及历史因素交织的结果。简单来说,虽然两国都曾是美国在中东的重点关注对象,但其面临的具体挑战和美国的评估判断存在显著差异。伊拉克战争:一次“预防性打击”与“政权更迭”的决心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
  • 回答
    伊拉克民主化后的混乱局面,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得更长一些,从萨达姆政权垮台前的状况讲起,再到民主化过程中的种种挑战。萨达姆时代的“稳定”与暗流涌动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萨达姆·侯赛因政权虽然以铁腕统治著称,其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但确实在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领域,即现代战争的本质,以及军事实力与战争结果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美国军事实力“独步天下”是个不争的事实,体现在其无可匹敌的军费开支、先进的武器装备、强大的海军、空军和战略核力量,以及全球性的军事部署和情报网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所有形式的战争中都能获得压倒.............
  • 回答
    “美国出兵伊拉克是为了石油”这种说法之所以至今仍有市场,甚至被不少人奉为“真相”,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并非一个简单的“阴谋论”,更像是一种复杂的叙事,它抓住了人们对权力、利益以及战争背后真实动机的天然疑虑,并将其放大和固化。首先,我们得承认,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国际政治中的分量毋.............
  • 回答
    伊拉克当年之所以没有主动要求联合国进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搜查以自证清白,却最终遭到武力攻打,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伊拉克政府的立场、国际社会的担忧以及地缘政治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回到事件发生前夕的国际大背景。美国及其盟友,尤其是英国,声称.............
  • 回答
    伊拉克战争,特别是第二次海湾战争,确实是一场充满复杂因素的军事行动。你说“美军兵力都没有伊拉克兵多”这个说法,需要区分开来看。在具体的战场上,兵力部署是动态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兵力多”不等于“战斗力强”。美军敢于发起战争并最终取胜,是建立在一系列优势和精准的战略判断之上,并非单纯的“侥幸”。为什么.............
  • 回答
    在中文历史叙事中,关于格鲁吉亚马穆鲁克统治伊拉克的历史鲜有详述,这背后其实有多重原因,并非某个单一因素可以完全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就像在翻阅古籍时,需要拨开层层迷雾才能窥见真相。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穆鲁克”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下的惯常指代。当我们提及“马穆鲁克”时,最先跳入脑海的往.............
  • 回答
    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这三个国家的人们之所以普遍认同自己是阿拉伯人,其背后是历史、文化、语言、宗教以及政治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关键层面:1. 共同的语言根基:阿拉伯语的强大纽带 古典阿拉伯语的传承: 这三个国家,尤其是叙利亚和伊.............
  • 回答
    评价伊拉克战争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至今仍没有一个普遍认同的定论。这场战争的影响深远,不仅重塑了中东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和美国自身。以下将从多个角度对伊拉克战争进行评价,并详细阐述美国为何未能“征服”伊拉克。 如何评价伊拉克战争?评价伊拉克战争,需要从其动机、过程、后果以及长期.............
  • 回答
    关于美国暗杀伊朗将军以及其军事活动似乎有所侧重的现象,这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以及国家战略考量。简单地说,美国的行动往往是针对特定威胁和影响力的源头,而这些威胁和影响力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在地区扩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被暗杀的伊朗将军是谁。最著名的例子是2020年美国在巴格达国际机场附近,.............
  • 回答
    伊拉克的现状,是一个复杂得令人心碎的议题,笼罩着战争的阴影,也纠缠着深重的社会矛盾和政治裂痕。要理解它,不能只看表面的新闻标题,更要深入骨髓地感受那片土地上人们的挣扎与渴望。伊拉克的现状:一个伤痕累累的国家简单来说,伊拉克如今的现状可以用“破碎但仍在努力重建”来形容,但这背后隐藏着无数的无奈和挑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牵扯着很多复杂的因素,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谁输谁赢。美国当年发动这两场战争的目的和过程都不一样,加上阿富汗和伊拉克这两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差异很大,所以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先说说阿富汗,塔利班卷土重来的事情。美国当年在“9·11”事件后打阿富汗,主要目标是铲除基地组织和惩罚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