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动物并不是对着“难闻的体味”才发情的,而是通过另一套嗅觉系统探知到了异性释放出的代表已经发情的激素信号。人类没有这套嗅觉系统,当然闻不出什么玄机来了。
人类的嗅觉产生机理是这样的:空气中的气味分子刺激了鼻腔里的神经末梢(这个过程被称为“络合”),神经末梢产生了神经冲动传输到大脑中的嗅球,嗅球再将神经信息传递给大脑皮层,大脑由此认为我们闻到了味道。
这套从鼻腔到大脑的连接是人类唯一的嗅觉方式,但对很多动物来说,它们还有另一套嗅觉系统,其最终处理区域是“副嗅球”,副嗅球同样由神经相连,但最终却并不是通往鼻腔里的普通嗅觉神经,而是来到鼻子和口腔交界处的犁鼻附近。
1813年,丹麦解剖学家Ludvig Jacobson首先在动物身上发现了这里的玄机,他将这里的器官称为犁鼻器。随后的200多年里,人们逐渐认识到犁鼻器也是一个嗅觉器官,但它却并不是用来“络合”空气中的气味分子的。
犁鼻器只会和空气中的激素——也就是神经素结合,而这些激素往往能反应出动物的身体状态。比如异性留下的激素能反映出它们是否已经准备好发情交配,如果是独居生物,还能从其他同类留下的激素中分析出它的身体状态信息。
所以你看,很多纪录片里能看到领地意识极强的猫科动物会在自己领地边界喷尿,当另一只同类嗅到这些尿液的时候,就能判断一下,这片领地的主人是不是健康强壮的,我和它抢地盘到底有几分胜算。
在人类的层面来看,信息素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气味”,但拥有犁鼻器的动物“闻到”信息素的“味道”之后,会带来非常明显的影响。异性的信息素刺激会导致动物快速发情,而如果闻到猫的信息素,老鼠的心跳和血压就会快速上升,显然,猫的信息素调动了老鼠的新陈代谢,它的身体做好了快速逃离这片是非之地的准备。
动物的犁鼻器位于鼻子和口腔上部之间,许多动物的犁鼻器开口正是在口腔上层。所以很多猫科和有蹄类动物在使用犁鼻器的时候,会出现明显的微微张开嘴的行为,也就是所谓的裂唇嗅。一些铲屎官用自己的臭袜子挑逗猫主子的时候,就能看到它们微微张开嘴的样子。
用嘴“闻”激素在咱们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动物界,像人类这样丧失了犁鼻器的才是异类。在人类胚胎发育的早期,还能看到犁鼻器的影踪,但胎儿发育完全后,犁鼻器就几乎消失了。这是犁鼻器在人类身上严重退化、失去实际作用的铁证。当然,很多成年人体内其实还能找到犁鼻器存在的痕迹,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还能发挥任何作用,所以不要说什么你闻到软妹子的体香之后无法自已了——你就是馋她身子而已,犁鼻器不背锅。
但为什么我们的犁鼻器退化消失了?
目前发现的犁鼻器退化的动物主要是龟鳖、鳄类,鸟类,还有哺乳动物中的灵长类群体里,龟鳖和鳄类的退化可能和它们的水生环境有关(想闻到水溶性的气味分子或信息素,需要另一套嗅觉系统,鱼类就有闻出水中味道的本事),而鸟类和灵长类则恰好是视觉系统中对红色比较敏感的那一批,或许正是这种独有的色彩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感知世界的能力:异性是否准备好交配?看看母猴子肿大的红屁股就知道了;女孩是否接受了我?她羞红的脸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PS:关于鱼类对水溶性气味物质的嗅觉可以看这一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