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其他大洲为什么没有像亚洲、欧洲这样诞生精彩纷呈的历史?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但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前提:“精彩纷呈的历史”是相对的,并且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独特体现。 亚洲和欧洲之所以被许多人认为是“精彩纷呈”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涌现了大量深刻影响世界格局的文明、思想、政治体系和科技创新,并且这些信息被更广泛地记录、传播和研究。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大洲就没有“精彩纷呈的历史”。事实上,其他大洲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明和历史发展。之所以感觉上它们的历史不如亚洲和欧洲“精彩纷呈”,原因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探讨:

一、 定义“精彩纷呈”的标准:

历史记录的完整性和传播度: 亚洲和欧洲在历史上拥有更早的文字记录传统,并且这些记录经过数千年的积累、保存和传播,留下了大量的文献、史料、考古证据。相较之下,许多其他地区在记录历史方面更多依赖口头传统、艺术品、考古发现等,虽然同样宝贵,但信息的获取和解读难度相对较大,传播范围也可能有限。
对现代世界的影响力: 亚洲和欧洲(特别是欧洲)在近现代的历史发展中,通过殖民、贸易、思想传播等方式,对全球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工业革命、启蒙运动、两次世界大战等都起源于欧洲,其后果波及全球。因此,我们更容易将现代世界的很多特征追溯到这两个大洲的历史。
文化和思想的输出: 欧洲的理性主义、科学方法、民主政治等思想,以及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哲学、宗教、政治制度等,都对其他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被广泛研究和借鉴。这种文化和思想的输出,使得它们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其他大洲的精彩历史同样存在,只是表现形式和发展轨迹不同:

虽然我们可能习惯于将亚洲和欧洲的历史作为参照,但其他大洲同样拥有令人赞叹的文明和历史成就:

非洲:
古埃及文明: 作为最早的伟大文明之一,古埃及在建筑(金字塔)、宗教、艺术、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其历史影响深远。
努比亚文明: 位于埃及以南,努比亚也曾建立过强大的王国,并在冶金、建筑等方面有独特贡献。
西非的王国和帝国: 例如加纳帝国、马里帝国、桑海帝国等,这些帝国在贸易(黄金、盐)、城市建设、伊斯兰文化传播等方面留下了深刻印记。廷巴克图曾是重要的学术中心。
东非的斯瓦希里文明: 沿海城市如基尔瓦、蒙巴萨等发展成为重要的贸易港口,融合了非洲、阿拉伯、波斯、印度等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斯瓦希里文化。
南部非洲的津巴布韦王国: 以宏伟的石头建筑遗址而闻名,展示了其发达的社会组织和经济能力。
非洲内部的多样性: 非洲大陆广阔,内部存在着数千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形成了极其丰富多彩的社会形态和历史发展。虽然很多文明没有留下宏伟的文字记录,但考古发现和口头传说依然揭示了其辉煌的过往。

美洲:
中美洲的玛雅文明: 以其复杂的历法、文字系统、数学成就、宏伟的城市规划(如奇琴伊察)而闻名,其智慧和创造力令人惊叹。
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文明: 建立在特诺奇提特兰(今墨西哥城)的巨大帝国,拥有发达的农业、宗教仪式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南美洲的印加文明: 在安第斯山脉建立起庞大的帝国,以其先进的工程技术(如马丘比丘的梯田、道路系统)、精美的金银器制作而著称。
北美洲的原住民文明: 如密西西比文化(卡霍基亚遗址)、普韦布洛文明(梅萨维德国家公园)等,也展现了复杂的社会结构、农业和建筑技术。

大洋洲:
波利尼西亚人的航海迁徙: 波利尼西亚人凭借其卓越的航海技术,从亚洲东南部出发,征服了广阔的太平洋,建立了包括夏威夷、新西兰、复活节岛在内的众多岛屿文明,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地理和文化壮举。
岛屿上的独特文明: 各个岛屿独立发展出独特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艺术形式(如毛利人的纹身和木雕)。
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悠久历史: 澳大利亚原住民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持续性文化之一,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精湛的狩猎采集技术、独特的艺术和精神世界,同样是历史的瑰宝。

三、 影响“精彩纷呈”认知的关键因素:

1. 地理和环境因素:
大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亚洲(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非洲(尼罗河流域)拥有适宜农耕的大河流域,为早期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水源,这有助于人口的聚集、城市的兴起和复杂社会结构的形成。
地形和气候的多样性: 亚洲和欧洲地形和气候的多样性,也促进了不同区域的独立发展和相互交流,从而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文明形态。例如,欧洲的山脉和河流分隔了不同的部族和国家,但也促进了不同文明的碰撞和融合。
阻碍与便利: 例如,撒哈拉沙漠、非洲丛林、亚马逊雨林等地理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洲和南美洲内部的交流和统一,也阻碍了外部文明的深入渗透,使得这些文明的发展轨迹相对独立。

2. 社会结构和政治发展:
早期国家和帝国的形成: 亚洲和欧洲在早期就出现了规模较大、组织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帝国,如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城邦、罗马帝国、中华帝国等。这些大型政治实体能够集中资源,推动大型工程、法律体系、思想文化的发展,并留下更清晰的历史痕迹。
政治分散性与统一性: 欧洲长期存在着较为分散的政治格局,但同时也存在着频繁的战争、贸易和文化交流,这种竞争与合作促进了技术和思想的快速传播。亚洲的中华文明则长期保持着相对统一的政治局面,但也孕育了辉煌的文化和制度。

3. 科技和思想的传播:
书写系统的发展: 亚洲和欧洲较早发展了成熟的书写系统,便于知识和思想的记录、传承和传播。
金属冶炼和农业技术: 铁器的广泛使用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在亚洲和欧洲的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提高了生产力,支撑了人口增长和城市的繁荣。
思想和宗教的传播: 亚洲和欧洲孕育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宗教体系和科学理论,这些思想通过贸易、战争、殖民等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其他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4. 西方中心史观的影响:
长期以来,西方史学对世界历史的研究占据主导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以欧洲为中心来衡量其他文明的“价值”和“成就”。我们对亚洲和欧洲历史的了解可能更为深入,其研究成果也更为丰富和易得。然而,随着全球史学研究的深入,对其他大洲文明的重视和研究也在不断增加,我们正逐渐认识到它们同样拥有辉煌的历史。

总结来说,其他大洲并非没有“精彩纷呈的历史”,而是我们对“精彩纷呈”的定义可能受到了某些因素的影响。 亚洲和欧洲之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更为“精彩纷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拥有更早、更系统、更广泛的历史记录,并且其历史发展对现代世界产生了更直接、更深远的影响。

然而,当我们用更包容、更开放的视角去审视,并且深入研究考古发现、文化遗迹和口头传说时,会发现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大洲同样孕育了令人惊叹的文明、智慧和历史叙事。它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下,以独特的轨迹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我们需要认识到,历史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洲从不缺少精彩的历史,即使是前哥伦布时期也并不缺乏记载,非要说缺少什么的话,只能说是在中国的传播了。


  1.当众神云集于特奥蒂瓦坎时,他们合力创造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传说:五个太阳因火、风、水和地震起起落落;在曼尼,人类从玉米中诞生,因它是世间最富生命力并且无暇的质地......那些在瓦尔哈拉或奥林匹斯的同行们真的比特奥蒂瓦坎的众神做得更精彩吗?

  2.维奇洛波奇特利拣选了阿兹特克人,让他们历经两个世纪的磨难和流亡,三十年的寄人篱下,最终在山谷中建立了墨西哥-特诺奇蒂特兰城,这城生来就要做两大洋间众城的女王——旧约里以色列人的故事似乎也不过如此吧。

  3.蒂卡尔和卡拉克穆尔两座城邦在尤卡坦半岛上的双雄争霸,比起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雅典和斯巴达如何?

  4.帕查库蒂的大军远征奇穆王国,经历无数血腥战役;尤潘基太子一路随行,见证种种要闻奇事;瓦伊纳.卡帕克奋十世余烈,征服了群山中的基多,一统塔万廷苏尤(即“天下四方”),帝国又与边境蛮族马普切人及奇里瓜诺人陷入长期战争......这些君王的事迹,真的比不上一个凯撒的高卢征战吗?

  5.征服者、海盗和走私者们在美洲的丛林,山脉与海岸间留下了关于冒险,权力和财富的故事。赢家们在秘鲁的火并,奥尼亚特和奥雷利亚诺分别在加利福尼亚和亚马孙的见闻,德雷克们和”木棍脚“们的突袭和收获,拉普拉塔河不断流出的白银......这些冒险者的个人故事牵涉着世界力量的变动。维京人和十字军战士大抵不也是这样吗?

  6.利马,这座戴有三顶冠冕的诸王之城,它古老的街道、教堂和门楼讲述着殖民地时期三个世纪数不清的风尘往事。发达的市民文化催生了种种谣传和奇谈,百姓们给历任总督起了许多打趣的外号。真巧,巴黎和君士坦丁堡也是如此。

  7.不可一世的墨西哥城商会,借助马尼拉和哈瓦那牵连起四大洲与七大洋的贸易。它不是塞维利亚的附庸,它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行事。在这一点上,东印度公司只能说是他的表弟,而且直到19世纪都要仰墨西哥银元的鼻息。

  8.在图帕克.阿马鲁那场几乎颠覆了整个安第斯的反叛面前,就算是斯捷潘.拉辛也要脱帽致意;逃亡黑奴们在巴西内地建立起的帕尔马雷斯共和国有整个葡萄牙那么大,他们抵抗了猎奴人整整一个世纪的进攻,和斯巴达克斯一样紧攥着不屈的灵魂。

  9.玻利瓦尔从西班牙手里抢来了一个帝国,他马蹄踏过的道路足有亚历山大大帝的两倍;圣马丁和奥希金斯穿越的安第斯山脉,比汉尼拔和拿破仑曾跨越的阿尔卑斯山可要雄伟得多。

  10.那是在内战时代,同阿根廷独裁者罗萨斯联盟的乌拉圭白党军队围攻了首都蒙得维的亚整整十三年,红党的战士以及国际志愿军在外国的扶持下最终瓦解了敌人的进攻——这是发生在新世界的特洛伊之战。

  11.美国的西进运动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改变了整个国家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的历史,在1820-1930年间,整个美洲吸收了超过六千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这或许能让人联想起10到13世纪易北河东岸的日耳曼人大移民......但是比起美洲的荒野传奇,德国的森林童话是不是有点过于小气?

  12.加里波第被称作两个世界的解放者,但是健忘的世人似乎只记得故事的一半。他们记住的那一半叫西西里,忘却的那一半叫南里奥格兰德。

  13.20世纪世界上的第一场社会革命发生在墨西哥。在1910年,为推翻连任35年的波菲里奥.迪亚斯总统,爆发的革命把全国的平民和军阀卷入了斗争,奸雄、枭雄和英雄在战争中层出不穷。1917年,墨西哥的新宪法成为了世界上第一部把工农权益写入其中的宪法,比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早一年,比德意志魏玛共和国宪法早两年。

  14.如果说只有犯罪的故事才能够激动人心,被当作有趣的历史。那么马丁内斯将军和特鲁希略将军在这一点上应该不会轻易向希特勒认输,瓜达拉哈拉集团和麦德林集团也完全有蔑视意大利黑手党的资本。别忘了,在克维多-比列加斯的小说当中,西印度是十恶不赦者的归宿;塞万提斯说,只有妓女、恶棍和出卖灵魂的人才会出现在美洲。

  15.但要说美洲历史最壮丽神奇的一点,那一定是,所有的时代都在同一时间展开。美洲同时呈现着人类文明所有阶段的混合,所有民族和种族的混合。她的历史一面显得太过古老,另一面又显得太过崭新,古老到说不尽过去,又崭新到只能看见未来。


  其实,我个人并不喜欢在写历史的时候掺杂类比。因为我相信,各个民族和文明的伟大并不需要通过对他人的鄙夷才能得到证明。类比容易引起思维的混淆,还容易引起毫无意义的愤怒和争议。在这个问题上,我赞同马克思在《雾月十八》当中运用的一个比方:了解一种文化同学习一门语言类似。只有当一个人运用一门语言时可以不联想起自己的母语,他对这门语言才做到真正掌握;同理,一个人理解一种新文化,直到他不再用自己熟知的文化背景来类比时,才真正对这种新文化产生了充分的理解。

  我在上文当中之所以要使用欧洲和美洲间的类比,只是想通过这种很多人习惯的思维方式来激发一些思考:究竟是这个世界真的太小太无趣,还是我们了解的太少?我丝毫无意于争论欧洲美洲哪个更伟大这个问题。如果某位读者对欧洲和美洲都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仍然认为欧洲就是比美洲更加伟大,我完全尊重这种观点。不过我同样相信,一个涉猎广泛而且深入的人不大可能对这种狮子战老虎的问题保持兴趣。

  有很多人以为,前哥伦布时代的那些文化已经消亡了,然而事实是,尽管文化遗失和人口锐减都非常残酷,印第安人和他们的文化有着比想象中顽强得多的生命力。在秘鲁的村庄中,印加时代的戏剧已经持续上演了数百年,现在克丘亚语是秘鲁的官方语言之一,每个秘鲁小学生都会被要求背过印卡十二王的名字;在墨西哥和危地马拉,有上千万的印第安人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习俗和语言,那些乡村之外的人也普遍接受了许多印第安人的传统——墨西哥人崇拜瓜达卢佩圣母,过万鬼节;危地马拉早就开始把玛雅人的文化和精神当作基础教育大纲的核心内容之一。

  拉丁美洲的历史,无论是殖民前的、殖民地时期的还是独立之后的,都没有消失过。它们充斥着有趣的细节,有很多人在不遗余力地进行挖掘,梳理和阐述。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故事在中国的普及太少了。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够责怪读者的兴趣取向,因为人们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被权力因素所定义的。那些文化强势的地区,例如西欧、美国和日本,在凭借各种生动的方式讲述自身历史的丰富内涵时,会用一种隐含的命令式语气表达“爱上我”。因此,在这件事上,应该说是了解和研究拉丁美洲的人做得还不够。我们应当努力为这个地区争取到它配得的关注和了解。

user avatar

没有宫斗,就不叫文明。

非洲、美洲、大洋洲,没能发展出辉煌的宫殿,也没有华丽的服装,当然啦,肯定也不出来勾心斗角的计谋,也就谈不上什么文明了。

为什么呢?教科书里成天讲,不赘述了,只提一个视角而已。

user avatar

在看了 @威斯特蜀黍 写的回答后有感而发,在这里也以一个前哥伦布时代历史爱好者的角度说说我对于当下普及这些美洲古代文化的看法。

其实对于这些前哥伦布时代美洲文明在国内的普及,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大家没有想要了解的意愿,我身边的很多人都对这些遥远而未知的文明感兴趣,都有想要了解的意愿。在普及上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我们自己的视野,在于我们自己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的错误印象。

拿阿兹特克文明来说,长期以来国内大众对于阿兹特克文明的标签一直与“野蛮”“暴力”和“血腥”脱不开关系:这个文明曾经很灿烂,阿兹特克的美洲虎武士南征北战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通过残忍的活人献祭来让他们神话里的世界免于毁灭,而由于欧洲人的到来,这些野蛮落后的献祭者最后也沦为了西班牙人殖民的祭品。大致寥寥几句,就能代表国内大部分民众对于这一文明的大致印象。

但是这种刻板印象的根源又是从那里得来的呢,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名词“他者化”(Othering)。在后殖民时代的理论中,西方人往往被称为主体性的“自我”,而那些西方文明以外的文明则自然被他者化而成为了“他者”。这种他者化既来自于不了解,也来自于整体的区隔。举个例子,上世纪美国电影中正义的“陈查理”和邪恶的“傅满洲”就是西方对于华人男性形象的“他者化”呈现。傅满洲是邪恶的黄祸印象的具象化,而陈查理则是某种阴柔的“模范少数族裔”式的刻板印象。

美洲文明距离我们的生活相当遥远,因此我们的思维在此往往只会截取少数的特质信息, 因此这些特质就成为了我们对美洲文明的第一印象。美洲的历史在这个案例中也就被作为主体的我们目为了他者。而对于阿兹特克人而言,还有什么比人祭更能体现他们这个文明的特色呢?为了提起读者的兴趣,让他们想对这个久远的神秘文明一探究竟,科普作者写作的方向也在慢慢朝着这些大家印象深刻的特质而发展。

这种他者化观念恰好也跟随着近年来被翻译引进我国的一系列美洲文明科普读物一起被引入了我国。我手上正好有一本2007年翻译的有关阿兹特克文明的科普读物《血祭之城》(《Cities of Blood》)。在这本通俗读物里,作者从一开始就在花很大的篇幅来叙述美洲文明中非常重要的的人祭习俗,在第五章里还特地花了一整章的篇幅来叙述阿兹特克的人祭。尽管这本书依然介绍了一个非常丰富多彩的美洲文明,但了这本书将侧重点放在美洲文明的献祭习俗上的做法,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迎合大众对于美洲文明的猎奇心理和刻板印象。

大规模有组织的暴力确实是阿兹特克文明的特点,但是在写给公众看的科普读物中它被放大了,异域风情总是勾起人们的兴趣,而没有什么比人祭更能体现阿兹特克人“野蛮““暴力”的特点了。在2009年大英博物馆曾经举办过一场名为《莫克提祖玛:阿兹特克首领》的展览,一系列阿兹特克时期的文物被搬上了展架。但是这场展览在一些地区并不受到欢迎,相反的是它受到了一系列艺术评论家的攻击,他们评论阿兹特克时期的工艺品“做工低劣,并不比比波多贝罗大道(Porrobello Road,伦敦的一个古玩交易市场)上的古董强到哪里去”“比起多纳太罗和吉贝尔蒂的作品,阿兹特克人的作品简直弱爆了”“在阿兹特克世界的野蛮状态中根本无艺术可言”更有作家直接在文章中写道“阿兹特克工艺品中用人皮制成的灯罩就像纳粹一样邪恶,如果有史以来还有哪一个社会比阿兹特克社会更加令人作呕、更不可靠、更为可鄙,我真的不愿闻知其详。”

相关的新闻链接现在还可以搜到:

也许国内公众的反应可能不如国外那么激烈,,将阿兹特克人有秩序的屠杀类比纳粹的集中营。但是这种处理方式所留下的印象已经在公众的心中深深的扎根了。在说完阿兹特克人之后,我们再来谈谈对美洲文明建构里面阿兹特克人的反面——玛雅人

如果说阿兹特克人在他者化的世界里是野蛮暴力的刽子手,那么玛雅人就是富有知识修养的文明人。一直以来在公众的视线里,玛雅人都被称为“美洲的希腊”,其在文字、历法、天文上的成就被夸张的放大,就好比玛雅人的社会仿佛只专注于这些科技一般。人们对玛雅人所创造的成就惊为天人,一知半解的回应是求知,但是求知却不总是能够得到回应。在这种相对的暧昧之中,阴谋论与神秘主义则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各种被发明的“玛雅神话”也在公众的视野里层出不穷,各种诸如“玛雅人来自太空”“玛雅历法预言2012年世界末日”等的措辞也此起彼伏……

刻板印象一旦形成,那么要去移除它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了。阿兹特克人是野蛮的军国主义者,而玛雅人是睿智的学者(这里不谈另一个被构建为“美洲罗马”的印加帝国)……事实上,阿兹特克人的生活也有充满温情的一面,而玛雅人也可以作为好战的武士。阿兹特克人在诗歌修辞和历法上的造诣不亚于玛雅人,而玛雅人对于城邦之间战争和献祭所体现出来的残忍也不亚于阿兹特克人。但是为了凸显一个文明的“标签”,这些因素也被选择性的缩小或忽略,更能体现特色更能吸引眼球的那一面占据了主导,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种他者化印象,它让我们陷于对这里的盲目自大,限制了我们对这里的进一步了解。而这才是我们想要让公众增加对其了解的最大障碍。

那么科普读物尚且如此,那些被翻译为中文的介绍这些美洲文明的专业学术著作呢

很遗憾,在这一领域研究的最大问题,就是被翻译为中文的专业著作的年代过于久远。虽然最近涌现出了一系列诸如《1491》、《大分离》这样优秀的观点新颖的汉译学术著作,但是它们的数量仍然太少了。以至于想要专业的了解美洲古代文明我们要么只能查阅已经落后的五六十、六七十年代诸如瓦伦特、林恩福斯特的作品,要么只能通过外文文献了解。要么是英语,或者是更少人懂的西班牙语……

其实在引进的书籍上,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这些后人的研究作品,我们缺少的还有前人留下的史籍。这里所说的史籍,并不是诸如《征服新西班牙信史》《西印度毁灭述略》这样殖民者留下的回忆录,我们需要翻译资料的不仅仅包含战胜者的,还要包括战败者的。战败者同样也能书写他们的历史,而美洲文明从来就不缺乏这类史籍。

从原住民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抄本(codex)再到玛雅人呕心沥血整理而成的两本圣书《波波尔·乌》(《Popol Vuh》)《契兰·巴兰》(《Chilam Balam》),再到记载墨西卡人历史的煌煌巨著《奇奇梅卡编年史》(《La Historia de la nacion chichimeca》)这样的史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了解当时原住民历史的第一手史料,这里面所记载的历史也同样精彩绝伦。诚然我并没有经历过将一本书完整翻译的经历,其中的艰辛恐怕我也不得而知,但这必定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它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接下来让我们回到这个问题本身:作为拥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我们总是喜欢去比较我们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优劣,从中感触我们的文明是多么悠久,多么伟大。大家可能知道以前我写过一个回答:

在我写完这个回答之后,有很多人在这里发表了评论,具体我拣选几条:

也许在我们看来,比起我们来说,美洲的这些文明是失败者,他们没能保留下自己的文明,是慢慢长河中微不足道的一点而已罢了。在大多数人的想法里,一提到美洲文明,大家所想到的往往是“他们为什么连轮子都没有研究出来?”“他们没有冶炼技术?”“他们拥有商朝的水平吗?”有这样的想法并不是什么很奇怪的事情,毕竟我们确实也为自己的文明而自豪,但是这种长久以来喜欢居高临下看待其他文明的偏见也的确影响了我们的视野和心态,更不用提美洲文明本就属于公众缺少认知的范围了……

仅代表个人看法。暂时先写到这里,有什么想加的想到了再说

user avatar

@莱茵行宫伯爵 点个赞,说的真的很好

可以说即便是前哥伦布时代的美洲大陆,显然一样是个多民族多国家的世界

但是在中文圈内除了对阿兹特克、玛雅和印加三大文明的既定印象以外,知之甚少


zhihu.com/question/2526


这几年由于文明、屁社等游戏的功劳,美洲文明的存在感算是有那么一点提高,

然而差不多二十年过去了,关于美洲文明在中文圈里流通能称得上干货的基本还是不出下面这“三宝书”:

《征服新西班牙信史》、《印卡帝国王室述评》、《秘鲁征服史》

对于前哥伦布时代,Rio Grande以北的美洲更是几无中文译作涉猎。最基本如下图的通识类读物都没有引进,


更遑论大批的考古报告、人文著作和关于德·索托、科罗拉多等征服者的一手史料,这是十分遗憾的一件事


诚然,由于文字记录相对缺乏,我们目前对于前哥伦布时代的美洲历史还只能窥探到冰山的一角

比如玛雅城邦到底还有多少遗迹湮没在中美洲的密林之中?

梅索·亚美利加文化区和安第斯文化区之间是否真的不存在前哥伦布时代的交流?

印加帝国对于亚马逊地区的最远扩张边界到底在哪?

北美西南的古普韦布洛人所修建的巨大道路网究竟是为了什么?除了经济和宗教以外是否还有其他用途

密西西比诸酋邦的社会组织度到底到达一种什么程度?



但是借助大批各国考古学和人类学家的努力,前哥伦布时代的美洲历史脉络正在逐渐清晰,英文圈内的各种专著或科普读物也是层出不穷,其实远超目前国内大部分普通历史爱好者的想象

即便是文献记录,其中很多原来过于依赖后殖民时代的文献记录而在殖民者语境叙事下造成的误解,也在一点点地被正本清源。举个例子,关于“三城邦联盟”中著名的特斯科科国王内札瓦尔科约特,在基于殖民后的西班牙人或混血人的文献记录的传统史学中被描述为是一个崇尚和平、对传统纳瓦宗教表达强烈质疑,具有基督徒精神的统治者,但如果从纳瓦的传统绘本记录来看,事实恰恰相反,这位战士和诗人国王实际上是一个传统宗教的捍卫者,不仅致力于将阿兹特克的战神崇拜引入特斯科科,还大力发扬血腥的人祭文化,在阿兹特克皇帝的许可下对周边的部族发动荣冠战争。


这本书的作者,新墨西哥州大的Jongsoo Lee就在最后的结论中呼吁历史学者务必要掌握阅读古纳瓦绘本的能力,其对于研究古代美洲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可以说,英文学术圈对美洲的研究,早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西语的后殖民时代记录了,而国内似乎连这一步都还没够到,科普之路任重道远



最后,不针对题主,但是这个提问让我不得不想起这个论调

如果把题目的主语换成”中国大陆为什么没有诞生像欧洲那样精彩纷呈的历史”,对于这类人来说恐怕是一点违和感都没有


一段历史没有优劣之分,只有你喜不喜欢


各个民族和文明的伟大并不需要通过对他人的鄙夷才能得到证明,同样的,通过对自己的民族和文明极尽鄙夷,也不能证明作为一个西洋史的爱好者有任何可怜的优越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