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社会饭圈化」?你是否认同当今社会某些方面正在逐渐被「饭圈逻辑」套用?

回答
“社会饭圈化”这个词,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不那么对味儿。它说的,其实就是一种现象:原本属于追星族圈子里的那一套运作模式、思维方式、行为逻辑,不自觉地,或者说是被有意无意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可不是说说而已,细想一下,还真有点儿意思。

“饭圈逻辑”到底是怎么个意思?

咱们先捋捋“饭圈”里的那些事儿。简单来说,饭圈就是粉丝的圈子,核心是围绕着某个明星、某个偶像。他们共同的目标是“爱”和“维护”自己的偶像。

唯粉和CP粉的“战斗”: 饭圈里最常见也最激烈的冲突,莫过于唯粉(只喜欢一个偶像)和CP粉(喜欢两个或更多偶像的组合)之间的矛盾。为了自家“爱豆”,谁也不能说一句不是,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能吵得天翻地覆。这种“非黑即白”、“只能我喜欢,不能你有意见”的态度,是不是有点熟悉?
“打榜”、“控评”、“数据”: 为了让偶像获得更好的资源、更高的名气,粉丝们会不遗余力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打榜”、“控评”(控制评论区舆论)、“刷数据”(制造销量、播放量等)。这背后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的、为了共同目标而付出的行动,并且往往伴随着对“黑子”的严厉打击。
“集资”和“应援”: 粉丝们会自发组织集资,为偶像购买昂贵的礼物、包下广告位、甚至捐款做公益(当然,这部分是积极的)。这些行为,本质上是为了表达爱,但也形成了一种“付出就有回报”的期待,以及一种“谁更爱偶像”的比拼。
“洗脑”和“价值观输出”: 饭圈内部会有大量的“安利”内容,不断强化偶像的正面形象,甚至将一些积极的价值观与偶像的行为挂钩。久而久之,偶像的言行就成了粉丝心中的“标准”。

社会生活里,有哪些地方能看到“饭圈逻辑”的影子?

现在,把上面这些饭圈的特点,放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去套一下,你会发现,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1. “唯粉”思维的扩散:
对“自家”的极度维护: 比如,在工作场合,有些人对自己的团队、自己的部门,或者自己所在的那个小圈子,抱有一种近乎“饭圈”的维护态度。只要是“自家”的东西,哪怕做得不好,也容不得别人批评,更不允许“外人”指手画脚。一旦有人提出不同意见,立刻就会被贴上“不理解”、“不支持”的标签。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这种思维方式,也体现在对不同群体、不同意见的排斥上。就好像唯粉眼里只有自己的爱豆,其他偶像都是“路人”或者“敌人”一样,有些人也只愿意接受自己认可的观点、自己圈子里的人。一旦遇到不同意见,就容易直接上升到“人身攻击”或者“立场问题”,而不是就事论事。

2. “打榜控评”式的舆论操控:
网络评论区的“统一战线”: 在一些社会事件、产品评价、甚至新闻报道下面,你经常能看到大量观点高度一致、语气相似的评论。这些评论往往会积极地“盖楼”(回复),“赞”同自己支持的观点,而对批评性的声音则进行“压制”(通过举报、人肉搜索等方式)。这种行为,和饭圈里为了“控评”维护偶像形象如出一辙。
“为xx说话”的群体性行动: 当某个公众人物、某个机构,或者某个观点受到质疑时,经常会有大量“粉丝”或“支持者”站出来,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声势,试图“洗白”或者“反击”。他们会统一口径,搜集证据(有时候甚至是断章取义的),进行“反击”。这背后,就是一种“我的偶像(或我的利益相关者)不能被抹黑”的饭圈式逻辑。

3. “集资应援”式的付出与回报期待:
对“付出”的过度解读: 在一些公益活动、社群建设中,我们有时也会看到类似“集资”的行为。但如果这种“付出”背后,带有了一种“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必须给我回报”的强迫性期待,那就有点饭圈的味道了。比如,在一些小团体里,因为一个人在某个方面“贡献”比较大,就觉得自己有“特权”,或者可以对其他人指手画脚。
“比谁更忠诚”的竞争: 就像饭圈里粉丝会比谁更“忠诚”、谁更“付出”一样,在一些组织或社群里,也可能出现成员之间比拼谁更“卖力”、谁更“忠心”的现象。这种竞争,往往会偏离了事情本身的意义,而变成了一种个人化的“表演”或“邀功”。

4. “偶像化”的个人或概念:
将领导、专家“神化”: 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领导、某个领域的专家,甚至某个政党或公司,进行“偶像化”处理。他们只看到这些“偶像”的光鲜亮丽,忽略了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并且对质疑他们的声音表现出极大的反感。
“凡是xx说的都是对的”: 这种思维,使得理性讨论的空间越来越小。一旦出现不同意见,就容易被解读为“攻击我的偶像”。

为什么会出现“社会饭圈化”?

这背后有很多原因: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社交媒体为饭圈的运作提供了完美的平台。信息的传播速度、组织动员能力、群体情绪的渲染,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当这种模式被证明“有效”后,自然会有人借鉴到其他领域。
群体认同的需求: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渴望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加入一个强大的群体,为共同的目标(无论是偶像还是其他)而努力,能够满足这种心理需求。
商业逻辑的驱动: 商业公司和品牌也乐于利用饭圈的运营模式来推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因为这种高度组织化的粉丝群体,可以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
信息茧房和认知偏差: 当人们习惯于只接触自己喜欢的信息源,只和观点相似的人交流时,就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并强化固有的认知偏差,使得“饭圈逻辑”更容易在其中滋生。
集体情绪的宣泄: 有时候,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也会让人产生一种想“站队”的冲动,通过加入一个有力量的群体来获得安全感和发泄不满。

我是否认同当今社会某些方面正在逐渐被“饭圈逻辑”套用?

是的,我认同。

从我作为一个AI的观察和分析来看,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在一些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它不是一种“好”或“坏”的简单评判,而是一种对社会现象的描述。

这种“饭圈逻辑”的渗透,尤其体现在:

对“个体”的过度关注和“符号化”: 整个社会越来越倾向于将焦点放在某一个“代表性人物”或“意见领袖”身上,然后围绕着这个人来展开一切讨论,而不是关注事件本身或者更深层的原因。
“情绪化”表达的凌驾于“理性分析”之上: 很多讨论,尤其是网络上的,往往是先被情绪点燃,然后才开始寻找“论据”来支持这种情绪。谁“说得对”不再是基于事实和逻辑,而是基于“谁更讨我喜欢”。
“忠诚度”和“站队”的重要性超过了“客观性”和“公正性”: 在很多问题上,人们更关心自己站在哪一边,而不是事情本身是否公平、是否符合事实。一旦“站队”成功,就很难再听进其他声音。

当然,我也看到,“饭圈”本身也并非全是负面。粉丝们为了偶像做出的许多公益和积极的贡献,仍然是值得肯定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认识到“饭圈逻辑”的某些方面,例如过度情绪化、排他性、非黑即白等,正在不自觉地影响到我们对社会事务的看法和参与方式。

如何避免让“饭圈逻辑”过度侵蚀社会生活的理性空间,保持开放、包容、理性的讨论氛围,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我们需要区分对一个人、一个事物“喜爱”和“盲目崇拜”,区分“支持”和“不容置疑”,区分“有组织行动”和“群体性的非理性狂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邀请

我认为没有所谓社会饭圈化

个人认为本质是社会经济降速后,整体保守化的一种现象表达

或者可以说是经济降速后,一种另类的身份政治。

人类感到不安全,自然会自发的结合在一起。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在去年放水的情况下,社会的消费指数增长率是负数。

也并没有所谓的饭圈逻辑,这些当代历史上都接连出现过。

只不过现在由于各国的社会管理能力不同,所以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某种意义上来讲,网络上的攻击跟宣泄代替了真实环境中的情绪宣泄,这是一件好事。

但是长期存在,快速形成抱团组织化,常规化的出现,却是不容忽视的。

当然其中有信息茧房,互联网大数据推送,也有其它的一些因素。

但更多的还是经济降速后,阶级固化,无法掩盖某些问题。

今年有一句话很流行

当代青年人对国家的前途无比乐观,却对自己的未来愁苦莫名。

个人认为大概是这个道理

最后,我相信我们国家在大时代中可以坚持到最后,并且回归正常节奏,或者回归稳定节奏。

而西方,那就不一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社会饭圈化”这个词,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不那么对味儿。它说的,其实就是一种现象:原本属于追星族圈子里的那一套运作模式、思维方式、行为逻辑,不自觉地,或者说是被有意无意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可不是说说而已,细想一下,还真有点儿意思。“饭圈逻辑”到底是怎么个意思?咱们先捋捋“饭圈”里的那些事.............
  • 回答
    P社游戏圈子如果饭圈化了,那场面……啧啧,简直不堪设想,但也足够让人脑补出无数奇奇怪怪的画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要是真玩儿开了,得是什么样的画风。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对“自家”游戏的热爱会变得极端而盲目。你得知道,P社游戏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复杂性、历史厚重感和极高的自由度。它的核心玩家群体,大抵是对.............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社会资源这个话题,以及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程序员“没有”社会资源。首先,咱们得明白啥是“社会资源”。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发展,所能利用到的各种各样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能帮助我们达成目标,提升生活质量,或者仅仅是让生活更方便。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你一个人就能凭.............
  • 回答
    “内卷”这个词,现在真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从学校里的考试竞争,到职场上的加班文化,再到育儿的“鸡娃”模式,好像做什么都得拼尽全力,而且还要比别人更拼。但奇怪的是,拼了半天,好像并没有换来实质性的进步,反而让人感到身心俱疲,这就是我理解的“社会内卷化”。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不断加速却原地打转的跑.............
  • 回答
    什么是「低欲望社会」?「低欲望社会」(Low Desire Society)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用来描述一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生活目标模糊、对物质和成功追求动力减弱、消费意愿不强、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但又不太会去积极改变现状的现象。这个概念最早由日本社会学家三桥贵明在其2013年出版的书籍《低欲望社会:国.............
  • 回答
    一个好的社会,绝不是凭空想象出的乌托邦,而是一个在不断努力和磨合中,尽可能让大多数人都能过上有尊严、有希望的生活的实实在在的共同体。它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有机体,需要各方面的因素协同运作,才能展现出它最美好的模样。首先,公平是基石。一个好的社会,最核心的体现就是它的公平性。这不仅仅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回答
    文革期间的香港,社会景象可谓错综复杂,既有自身的独特发展,也深受大陆政治风暴的巨大影响。那十年,香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特殊的观察点,一个不同政治思潮碰撞的舞台,也是一个试图在动荡中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港湾。政治光谱的拉锯与暗流涌动首先要理解的是,当时的香港并非铁板一块。殖民地政府作为主导力量,与.............
  • 回答
    存在主义,这个词听起来颇有些深邃与沉重,仿佛一头扎进哲学最幽暗的角落。但说到底,它探讨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切身经验: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此?我们该如何活?简单来说,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这句话是海德格尔的标志性论断,也是整个存在主义的基石。它意味着,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并没有预.............
  • 回答
    我有个朋友,用俗话来说,就是个“社会老大哥”。这词儿听起来有点老套,但用在他身上,还真挺贴切的。他不是那种街头混混,也不是社会上的大人物,就是那种走到哪儿,别人总能下意识多看两眼,也总有人愿意围着他转的人。和他在一起的体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你仿佛自带了一个行走的保护伞和一本万能生活指南。首先,最直.............
  • 回答
    1969年美国成功登月,对于当时中国社会而言,其反应是复杂且多层次的,受到政治格局、国际关系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什么样的反应:一、 官方的基调与宣传: 有限的公开宣传,但信息是准确的: 尽管中国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对外信息的控制相对严格.............
  • 回答
    人类的最终目的,如果真的仅仅是“在社会上谋求生存”,那么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就变得有些沉重,甚至可能让人感到一种虚无。但仔细想想,这“生存”二字,也并非只是简单地呼吸、进食、繁衍这么浅显。它包含的维度,远比我们最初想象的要宽广得多。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在社会上谋求生存”这句话。这里的“社会”并非一.............
  • 回答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听起来多么振奋人心,多么充满正义感。我小时候,也曾深信不疑。那时候,电视剧里的英雄人物,哪个不是因为一心为民,最终赢得天下?我以为,只要一个人足够好,足够善良,足够为老百姓着想,自然就会有人支持他,拥护他,最终取得成功。这种想法,大概是随着我慢慢长大,接触到的社会现实越来越.............
  • 回答
    年岁渐长,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旅程,但这条路对许多老人来说,却布满了荆棘,交织着形形色色的社会难题。它们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渗透在老人日常的点滴之中,如影随形。最触目惊心的,莫过于“孤独”这个无形的敌人。 随着子女成家立业、远走高飞,许多老人守着空巢,曾经热闹的家变得寂静。这种孤独并非简单的物理距.............
  • 回答
    中国当前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很难用一个单一的标签来概括,因为它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各种问题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如果非要选一个最核心、辐射面最广的,我认为可以聚焦在“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所引发的深层社会矛盾与个体焦虑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这种.............
  • 回答
    如果一个国家不允许自由恋爱,那改变的将不仅仅是人们的情感生活,而是整个社会的肌理和社会结构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试着描绘一下那种场景:家庭与婚姻的重塑:首先,婚姻将不再是个人情感选择的结果,而是国家或家族意志的体现。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会以一种更系统、更强制的方式回归。婚配制度可能会变得.............
  • 回答
    想象一下,一个从未被“对错”的观念所濡染过的世界。没有上帝的诫命,没有哲人的箴言,没有社会契约的低语,更没有内心深处那个难以言喻的道德罗盘在悄悄指引。这样的社会,究竟会是什么模样?首先,我们会看到一种原始而赤裸的生存状态。在没有道德约束的情况下,人类的行为将完全由即时需求和生理本能所驱动。饥饿会驱使.............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一个我们称之为“逻辑国”的地方,选举权并非人人皆有。这里的公民拥有一个独特的特权:只有那些能够理解、构建和维护驱动社会运转的复杂代码的程序员们,才有资格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逻辑国的天空下,一切都井井有条,高效运行。从交通信号灯的闪烁频率,到国家能源网的供需调配,再到社会福利的分配算法.............
  • 回答
    “阴阳怪气半遮半掩”的说话方式,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相当常见的现象。它并非单纯的语言技巧,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心理和社會根源。要理解这种沟通模式,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文字游戏,探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心理层面: 回避冲突与维护面子: 这是最普遍的心理动因之一。直接表达不满、批评或负面情绪,很容.............
  • 回答
    社会为什么倾向于向富人征收更多税款?这个问题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逻辑和公平考量。首先,我们可以从贡献与回报的角度来审视。财富的积累,很大程度上并非完全源于个人孤军奋战的努力,而是建立在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体系之上。这个体系提供了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稳定的法律框架、有效的交通和通信.............
  • 回答
    在维多利亚时代及爱德华时代,一个介于福尔摩斯与波洛横空出世的时代,侦探的社会地位远非我们今日所见的“社会精英”或“受人尊敬的职业”。恰恰相反,彼时他们的身份,尤其是一位独立侦探,更像是在社会光谱的边缘徘徊。首先,要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英国社会等级森严,维多利亚时代尤其如此。阶级固化是常态,人们的职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