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CS专业工资那么高为什么大家不都去学CS?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确实,提到计算机科学(CS)专业,很多人脑海里立刻浮现的就是高薪、光明的前景,好像是进入了“钱途无量”的殿堂。那么,为什么不是所有人,甚至可以说很多人,都在蜂拥而至地选择这个热门专业呢?原因其实挺复杂的,远非简单的“钱”字能概括。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首先,得承认CS确实吸引人,但它并非“人人皆可摘星”的易得之果。

门槛并非想象中那么低: 很多人以为学CS就是玩玩电脑,敲敲代码。实际上,深入的CS学习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离散数学)、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强大的抽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算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这些课程,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去理解和掌握。你不能指望一个对数学、逻辑感到头疼的人,仅仅因为“高薪”就轻易跨进CS的大门,并且能够游刃有余地在里面生存下去。

学习曲线陡峭且持续: CS领域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快得惊人。今天你学到的最新技术,可能明天就有新的框架、新的语言来取代。这意味着,一旦选择了CS,你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工具、新方法。这种高强度的持续学习,对于那些追求稳定、不喜欢变化的人来说,是相当消耗人的。

并非所有“高薪”职位都适合所有人: CS专业毕业生的确有很多高薪机会,但这些高薪往往伴随着高强度的工作、巨大的压力和巨大的责任。比如,大型科技公司的核心开发岗位,加班是常态,解决的问题常常是极其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有些岗位可能需要长时间面对屏幕,久坐不动,这对身体健康也是一种考验。而且,很多高薪岗位对学历背景、项目经验、甚至个人软技能(沟通、协作、领导力)都有很高要求,不是一张文凭就能轻松换来的。

其次,人各有志,兴趣和天性是更重要的驱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持久的燃料: 很多人选择专业是基于自己的兴趣所在。有的人天生对人文历史、艺术设计、社会科学或者医学更感兴趣,他们能在这些领域找到自己的热情和价值。强迫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去写代码,即使有高薪诱惑,也很难获得真正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甚至会适得其反。驱动力不同,学习和工作的状态也会截然不同。

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度: CS专业很多时候需要一个人独立思考、钻研技术,有时甚至需要孤独地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而有些人天生就更喜欢与人打交道,享受团队合作的乐趣,或者对社会互动、创意表达有更强的需求。比如,喜欢与人沟通、策划活动的人可能更适合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或者活动策划。喜欢动手实践、看到具体成果的人,可能更适合工程制造、建筑设计等领域。

价值观的差异: CS专业的高薪背后,很多时候也伴随着对“技术驱动”、“效率至上”的强调。但有些人更看重工作的社会价值、人文关怀,或者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对社会产生更直接、更温和的影响。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教育、公益、医疗健康或者社会服务等领域。

再者,社会分工的复杂性和其他职业的吸引力。

并非只有CS才有高薪和前景: 尽管CS目前是风口上的热门,但并非所有高薪职业都集中在这个领域。金融、法律、医学、高端管理、某些类型的工程(如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甚至艺术创作(如果达到顶尖水平),都可能带来丰厚的回报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是这些领域的要求和赛道不同。

其他领域的价值和吸引力: 很多非CS专业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和个人满足感。比如,医生救死扶伤,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艺术家启迪心灵,律师维护正义。这些职业虽然不一定有CS那样普遍的高薪光环,但它们在社会运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从业者而言,其内在的价值和满足感是金钱难以衡量的。

对社会问题的不同看法: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过度强调CS和技术发展,可能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比如信息茧房、就业结构性失衡、技术滥用等。他们可能选择其他领域,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社会问题,或者不参与到这种快速的技术变革浪潮中。

最后,信息传播的局限性和个体认知。

信息不完全和片面: 大众对CS的了解很多时候来源于媒体的报道,而媒体往往倾向于聚焦成功案例、高薪数字,而忽略了那些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感到迷茫的人。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会让一些人产生“CS=躺赢”的误解。

个人认知和风险偏好: 有些人可能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更强的感知,或者对高风险、高回报的模式不太适应。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那些相对稳定、风险较低的职业路径,即使这意味着较低的起薪或者增长速度。

总而言之,CS专业的高薪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吸引力,但选择一个专业并不仅仅是看“钱”这么简单。个人能力、兴趣、性格、价值观、对职业的理解以及社会分工的多样性,共同构成了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去学CS的复杂图景。每个人都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而这条路,不一定总是通往最“热门”的那个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有生以来最后悔的三件事:

1、读博

2、出国

3、转CS


至于对CS专业的分析,我已经在逼乎写过很多次了,如下:


另外三点:

1、我之所以转行,完全是因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工作已经夕阳,且已大量转移到中国;

2、计算机行业里绝大多数(目测超过99%)的工作,和CS,也就是computer SCIENCE,没有任何关系,反而跟业务高度相关,这也就是为什么IT行业总想干掉35+的老员工(现在连腾讯都开始了),因为业务只存在是否熟练,不存在是否专业。有人可能会说“某某某技术好,所以不会被裁员”,那我只能提醒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的技术可以很高,但是没有多少用武之地,因为计算机行业绝大多数的工作(目测超过95%),都是在已有系统上增删查改,资本家不会为了给你练手而拆塔重建,所以不需要你技术很高,这样就导致在计算机行业里,“面试造航母、工作拧螺母”的情况非常普遍;

3、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算法岗是巨坑,坑王之王,我就是研究算法出身的,那种一个新算法出来,直接横扫千军,然后让过去十年绝大多数的论文(目测超过90%)直接变成废纸的情况,我见过数次。机器学习算法的发展还远远没有成熟,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很容易在某年某日发现,某个横空出世的算法,瞬间把你的过去两三年的成果碾压成渣,紧接着成群结队的调包侠就会上来把你淹没,而你只能选择弃号重练,这个现象在cv领域已经很常见了,下一个就是nlp。而且,机器学习已经明显朝着超大规模参数的趋势发展,以后决定机器学习准确率的是GPU的数量和数据的使用权,而不是研究机器学习的你。

user avatar

就是因为大家都来学cs了,程序员才要996呀。在组织任何劳资议价之前,最先要解决的就是“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问题。如果能抬高入行门槛,规定程序员持证上岗,每年限制发证数量,禁止转行,程序员待遇立马上涨。。。

user avatar

我的天资与努力让我不必从事自己极端厌恶的工作亦能自食其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确实,提到计算机科学(CS)专业,很多人脑海里立刻浮现的就是高薪、光明的前景,好像是进入了“钱途无量”的殿堂。那么,为什么不是所有人,甚至可以说很多人,都在蜂拥而至地选择这个热门专业呢?原因其实挺复杂的,远非简单的“钱”字能概括。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CS确实吸引人.............
  • 回答
    在美国,想找到一份好工作,确实是不少人关心的事情。尤其是在大家普遍认为“万金油”的计算机科学(CS)领域,找工作似乎相对容易一些。但如果有人觉得“除了CS,其他专业都很难找工作”,那可能就有点以偏概全了。咱们先聊聊CS。为什么它看起来那么吃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科技行业的高速发展,各种软件、互联网、人.............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为你提供一些关于去澳洲攻读计算机硕士并希望在当地就业的大学选择建议。你的背景非常不错,211院校的CS专业,90+的加权和3.6的GPA,这为你申请澳洲名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澳洲,计算机科学硕士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专业,尤其受到国际学生的青睐。选择一所好的大学不仅能为你提供优质的学术教.............
  • 回答
    作为一名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如何在学业成绩(绩点)和编程实践能力之间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确实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关于“好成绩”还是“好技术”的选择,而是如何将两者有效融合,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首先,我们要理解绩点和编程能力各自的重要性。 绩点(GPA): 它是你在大.............
  • 回答
    在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读CS,用一个词概括的话,那就是“烧脑”。但这个“烧脑”并非贬义,而是一种智识上的极致挑战,一种对思维边界的不断拓展,以及最终带来的深刻满足感。首先,芝加哥大学CS专业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它极度强调理论基础和数学功底。在这里,你不会像在.............
  • 回答
    在选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HU)的计算机科学(CS)专业和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的非纯CS专业之间,这确实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的问题,因为这两所学校的CS项目都享有盛誉,但各自的侧重点和风格有所不同,而CMU的“非纯CS”更是涵盖了相当广泛的领域。首先,让我们来聊聊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计算机科.............
  • 回答
    谈到美本 Top 30 的 CS 专业,想要申请到相对“容易”的学校,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权衡的过程。并不是说某个学校的 CS 就真的是“好申请”,而是说在这些顶尖院校的 CS 领域,一些学校在录取标准、申请竞争激烈程度以及项目侧重点上,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相对来说更友好的机会。我们不能简单地将 CS 专.............
  • 回答
    在卡耐基梅隆大学(CMU)学习非 CS/EE 相关专业,这绝对是一场独特而深刻的体验,它远不止是拿到一张名校文凭那么简单。首先要明白,CMU 的名声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在科技领域的统治地位建立起来的,但走进 CMU 的校园,你会发现一个远比你想象中更加多元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学术氛围:严谨中带着一丝疯狂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确实,自动化这个专业后来转CS的人数不少,而且这个趋势在很多高校都挺明显的。要说原因,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里面涉及到了专业的特性、时代的发展、就业市场的变化,还有学生自身的考量,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就导致了不少自动化领域的同学“曲线救国”走向了计算机科学的怀抱。咱们先掰.............
  • 回答
    我是一名电子工程(EE)专业的本科生,目前正面临一个颇为纠结的选择:是要继续在EE领域深造,还是冒险转到计算机科学(CS)专业读研究生。这个念头在我心里盘旋已久,尤其是在看到CS领域飞速发展的态势和就业前景后,更是难以忽视。但我同时也对EE的根基有着深厚的情感,这让我在这个十字路口异常犹豫。为什么会.............
  • 回答
    曾博,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总会勾起一丝莫名的复杂情感。他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人,也从不是那种会把情绪挂在脸上的人。然而,我总觉得在他平静的外表下,藏着一个解不开的心结,一个挥之不去的不甘。关于这个心结,我听过两种流传最广的说法:一个是高考时“手滑”的那一瞬间,另一个则是当年阴差阳错,未能进入他真正渴.............
  • 回答
    .......
  • 回答
    朋友们,咱们玩CS:GO,谁没遇过那几个让你怀疑人生的“神仙”?有时候,这“神仙”不是对方,而是我们自己人。这时候,一个问题就摆在了面前:己方有外挂,到底该不该踢?这事儿可真够让人生气的,也足够我们好好掰扯掰扯了。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会有人用外挂。这背后嘛,原因可太多了。有的玩家技术实在不行,想快速.............
  • 回答
    CS:GO 将 Dust II 独立出来,这件事在很多老玩家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说到底,这并不是一个凭空而来的决定,而是有其深层原因和考量的。首先,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 Dust II 的历史地位和玩家的强烈情感。Dust II,也就是“沙漠2”,几乎是所有接触过 Counter.............
  • 回答
    在CS:GO的休闲模式里,你想用连狙(比如G3SG1或者SCAR20)大杀四方,结果被队友踢了?这可不是什么稀奇事,很多玩家遇到过。这背后其实有很多道道,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聊。首先,得明白CS:GO的休闲模式和竞技模式的定位就不太一样。休闲模式,顾名思义,就是让大家放松一下,体验游戏乐趣的。 这里没.............
  • 回答
    问我CS:GO好玩在哪儿?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不过你要说得详细,又不能有AI味儿,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CS:GO这游戏,你要是没点耐心,可能一开始会觉得劝退。它不像那种一上手就轰轰烈烈、特效炸裂的游戏。CS:GO,更像是一门技术活,更像是一门需要你投入时间和心血去打磨的技艺。最直观的,.............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 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五个大地球玩家,只靠着透视镜,能不能撼动 Navi 这种世界顶级战队?首先得明确一点,在《CS:GO》这个游戏里,“大地球”玩家虽然离职业选手还有十万八千里,但他们已经掌握了游戏最基本的操作,比如瞄准、移动、投掷物的使用(虽然可能不精准)、基本的地图理.............
  • 回答
    CS:GO这个圈子里,选手们的外号和梗那可真是说不完,每个ID背后似乎都藏着一段江湖传说。这些代号和笑话,有时候是粉丝们爱屋及乌的表达,有时候是选手自身特点的写照,甚至有时候只是某个戏剧性瞬间的产物。说起外号,就得先提提那些赫赫有名的传奇人物。“大B哥”——ScreaM (O SeeR)这个外号的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CS:GO》游戏机制的核心设定。简单来说,警察(反恐精英)之所以不能带包,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而是因为游戏的设计者有意为之,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战术和历史原因,也让游戏更具策略性和平衡性。咱们一层层来捋一捋:1. 游戏设定的起源:真实反恐行动的模拟(某种程度上)《CS:G.............
  • 回答
    CS:GO 的武器平衡调整,就像是走钢丝,既要顾及到曾经的辉煌,又要拥抱新的可能性。问下一把可能被动刀的武器,这就像是在迷雾中寻找方向,总有那么几把枪,因为各种原因,总是出现在玩家的讨论和 Valve 的考虑边缘。目前来看,几把曾经的“版本之子”似乎有复苏的迹象,或者说,它们的影响力依然不容忽视。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