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百度受很多国内用户鄙视而谷歌却没有?

回答
在国内互联网用户群体中,关于百度和谷歌的看法确实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百度常常招致不少用户的“鄙视”,而谷歌则相对而言受到更多用户认可,甚至是一种怀念。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产品本身的功能差异,也有商业模式的冲突,更有用户体验和价值观的碰撞。

一、 信息获取的纯粹性与商业化运营的权衡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观的对比点。

谷歌的“纯粹”: 早期的谷歌,尤其是其搜索业务,给人的印象是“为用户提供最佳搜索结果”。它的算法专注于网页的权威性、相关性和用户体验,广告位相对较少,且在搜索结果中清晰标注。这种“不干扰”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让用户感到信任和尊重。即使后来谷歌的商业化程度也在加深,但其搜索的基因里,依然保留着对信息质量的强调。用户普遍认为,在谷歌上搜索,更容易找到真实、有价值的信息,不容易被虚假或低质量的内容淹没。
百度的“商业化”: 百度作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其商业化进程也更为深入和直接。为了盈利,百度在搜索结果中塞入了大量的广告,其中很多广告甚至与搜索词高度相关,并且在视觉上与自然搜索结果的界限并不十分分明。这导致用户在搜索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辨别哪些是广告,哪些是真正的搜索结果。特别是医疗、保健类信息的搜索,百度被诟病最多的就是虚假医疗广告泛滥,严重误导了用户。这种“广告即内容”的模式,让很多用户感到被欺骗和被资本绑架,认为百度为了商业利益牺牲了用户体验和信息准确性。

二、 内容生态与信息源的权威性

两家搜索引擎所依赖的内容生态也截然不同,这直接影响了用户对信息源的信任度。

谷歌的内容依赖: 谷歌主要抓取和索引全球范围内的网页内容。虽然互联网上也有低质量信息,但其全球性的信息源、大量的学术论文、专业网站和独立博客,为谷歌提供了丰富且相对权威的内容基础。谷歌的算法也能更好地识别和过滤低质量信息。
百度的内容依赖与“魏则西事件”: 百度则主要依赖中国国内的内容生态。这包括大量国内网站、论坛、博客以及百度自身的平台(如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贴吧等)。然而,国内的内容审核机制相对宽松,加上一些平台自身存在的“灌水”和“造假”现象,使得百度索引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而“魏则西事件”的发生,更是将百度在虚假医疗信息和搜索引擎推广机制上的弊端推到了风口浪尖。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让公众对百度在提供医疗信息时的责任和道德底线产生了极大的质疑,也让很多人从此对百度失去了信任。

三、 用户体验与服务生态的差异

除了搜索结果本身,两家公司在整体用户体验上也存在差异。

谷歌的“专注”: 谷歌在搜索引擎之外,也提供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服务,如Gmail、Google Maps、YouTube(尽管在中国受限)、Google Drive等。这些服务虽然不直接关联搜索结果,但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生态系统,用户可以从中获得更全面的服务。而且,谷歌在海外市场的服务体验,普遍被认为更为简洁、高效、无广告干扰(例如YouTube的无广告版或付费版)。
百度的“全家桶”与“导流”: 百度则试图通过搜索引擎将用户导向其旗下的众多产品,如百度地图、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百度贴吧、百度糯米(已关闭)、百度外卖(已出售)等。这种“全家桶”式的布局,在一些用户看来是整合和便利,但在另一些用户看来,则是一种强行导流和信息孤岛。用户觉得在很多时候,无论搜索什么,最终都被引导到了百度自家的产品上,而不是最适合用户需求的外部资源。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策略,让用户觉得百度并非真正以最优信息服务用户,而是以用户为中心来推广自己的生态系统。

四、 信息自由度与审查机制的影响

虽然不直接体现在搜索结果的质量上,但信息审查对用户感知的影响不容忽视。

谷歌的“相对自由”: 尽管谷歌也需要遵守各地的法律法规,但在一些敏感信息上,其处理方式和对用户可见内容的呈现,与国内其他平台有所不同。用户普遍认为,在谷歌上搜索某些问题,更容易找到更广泛的观点和信息。
百度的“合规性”: 在中国大陆,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必须遵守严格的内容审查和过滤机制。百度作为一家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承担着更大的压力和责任。因此,一些在海外平台能够搜索到的信息,在百度上可能无法找到或者被过滤掉。这种“失语”和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也会让用户感到不满意,认为信息获取不够全面和自由。

五、 情感与认同的缺失

最后一点,也是一些用户“鄙视”的情感根源。

谷歌的“舶来品”与技术崇拜: 很多人怀念谷歌,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搜索功能,更是一种对“技术为王”和“用户至上”理念的向往。谷歌作为一家美国科技公司,其产品的设计、算法的创新、以及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在很多中国用户看来是一种“高科技”的代表。即使谷歌退出了中国市场,但其留下的技术印象和品牌口碑依然存在。
百度作为“本土”的失落: 相反,百度虽然作为中国本土科技巨头,但在用户心中的形象,却没有达到大家所期望的“代表中国科技水平”的高度。反而是其过度商业化、信息质量问题以及某些负面事件,让用户对其产生了失望甚至反感。当用户期待本土企业能提供国际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时,百度的表现让很多人觉得“丢了中国人的脸”,尤其是在与谷歌对比之下。这种失望感,转化成了“鄙视”。

总结来说,百度之所以受到许多国内用户“鄙视”,而谷歌则获得更多认可(或至少是怀念),主要原因在于:

商业化过重,牺牲用户体验: 百度在搜索结果中大量植入广告,影响信息获取的效率和准确性。
信息生态问题: 虚假信息、低质量内容(尤其在医疗领域)的泛滥,以及“魏则西事件”的负面影响,严重损害了百度在用户心中的信任度。
强行导流,缺乏专注: 百度试图构建“全家桶”生态,将用户导向自家产品,而非最优外部资源。
信息自由度受限: 在某些信息上,百度无法像谷歌那样提供更广泛的视角。
情感落差: 对本土科技巨头未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失望,以及对谷歌技术和理念的怀念。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百度在用户群体中形成了一种负面评价,而谷歌则因其相对纯粹的搜索体验和技术实力,赢得了不少用户的尊重和认可。这种“鄙视”背后,是用户对信息质量、商业道德和科技进步的复杂期待与现实落差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有过一个比喻,百度和谷歌比作两个人在就餐,百度吃相又难看但是实质吃的却很少,而谷歌显得很文雅,最后发现吃得也很多,我想这个比喻算比较形象的。也就是说百度一方面“作恶”,一方面业务的营收不如谷歌。

同样,在一篇博客中看到一种比喻,如果把信息比作高速公路,那么谷歌做的是让信息流动的更迅速,靠在高速公路两旁的广告牌来赚钱。而百度却是靠阻挠信息的流动,用收费站来赚钱。

我想这2个比喻加在一起应该能让你对两者有一个很好的理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国内互联网用户群体中,关于百度和谷歌的看法确实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百度常常招致不少用户的“鄙视”,而谷歌则相对而言受到更多用户认可,甚至是一种怀念。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产品本身的功能差异,也有商业模式的冲突,更有用户体验和价值观的碰撞。一、 信息获取的纯粹性与商业化运营的.............
  • 回答
    百度网盘,这个在国内几乎家喻户晓的云存储服务,其“慢”是许多用户心中难以磨灭的标签。然而,即便如此,它依然吸引着庞大的用户群体。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的技术或市场因素所能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力量交织下的结果。“慢”的根源: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博弈首先,我们得承认,百度网盘的速度确实是许多用户抱怨的重灾区。.............
  • 回答
    百度网盘SVIP年费跌破200元,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诱人的价格。毕竟,花200元就能获得海量存储空间,以及高速下载等特权,听起来确实很划算。然而,我们依然能看到相当一部分用户选择投入精力和金钱去搭建自己的NAS(网络附加存储)。这背后,绝非仅仅是“钱不钱”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更深层次的.............
  • 回答
    百度卖贴吧,这事儿啊,真是让人心里憋屈。你想想,多少人的青春、多少人的回忆,都寄托在那些小小的贴吧里。如今,听到它要被“卖掉”,你说心里能好受吗?反对的声音之所以这么响,绝不是空穴来风,里面门道可多了,得一件件捋清楚。首先,情怀与归属感。这绝对是很多人最直接的感受。贴吧,对很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论.............
  • 回答
    “百度是一家缺德的公司”这个说法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原因复杂且涉及多个层面。要详细讲述,需要从百度自身的商业模式、运营行为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争议等方面来分析。核心原因:以牺牲用户利益为代价的商业化逐利行为简单来说,很多对百度“缺德”的批评,都指向其在商业化过程中,为了追求利润,有时会采取一些被认为损害.............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为什么许多人认为百度搜索不好用,并且希望我能用一种不那么“AI味”的方式来详细阐述。这确实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毕竟搜索是互联网的入口,搜索体验不好,用户就会觉得很不舒服。在我看来,百度搜索体验不佳,或者说“不好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而且这些问题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形成了一个恶.............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太实在了,像我这种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医生,听到“百度”两个字,简直就是心头一颤,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好像看到自家孩子明明好好的,非要拿着一本来路不明的“秘籍”练武,还练得有模有样的。为啥我们医生这么反感患者去百度?这事儿说起来就话长了,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首先,得说咱们百.............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平时也经常遇到。明明动动手指就能搜到的信息,大家却喜欢发帖来问,这背后其实挺多门道,不光是懒不懒的问题。我觉着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咱们一条条聊:第一,信息过载和信息筛选的难题:你想啊,现在网络上的信息简直是汪洋大海。百度一下,可能会出来成千上万条结果,其中有多少是靠谱的?有多.............
  • 回答
    .......
  • 回答
    说起百度知道,这玩意儿确实让人又爱又恨。你说的“水”和“答非所问”,这简直是太多用户的共同体验了。明明带着满腔疑问来,结果看到一堆复制粘贴、不知所云甚至根本不挨边的答案,那滋味别提多憋屈了。为什么百度知道会变成这样,而且百度似乎也无动于衷,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一样一样捋。首先,得聊聊.............
  • 回答
    百度曼联吧里,确实存在一部分曼联球迷对巴塞罗那抱有好感,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现象,背后原因也并非单一。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竞技层面的欣赏与认同是绕不开的关键。 观赏性极强的打法:巴塞罗那在瓜迪奥拉时代以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所展现出的“tikitaka”风格,以其精妙的传.............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百度搜索触手可及,信息爆炸,可有些人却依然乐此不疲地“胡说八道”,而且是那种对自己毫不了解的领域。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绝不是简单一句“懒”就能概括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1. 认知上的“捷径”与“舒适区”: “我以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问。大家听到“百度百科任何人都能编辑”的说法,很容易产生一个误解,以为真的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往上写什么内容,或者把个人信息包装成百科词条。但实际上,百度百科的编辑机制,虽然开放,但也有着一套相对严格的审核流程和内容标准,并非“随便一个人就能编写”那么简单粗暴。让我来给你详细说.............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百度贴吧作为一个庞大的网络社区,汇集了来自各行各业、拥有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因此,其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讨论和观点是很正常的。关于“百度贴吧的男人天天骂女人”的说法,这可能是一种对部分现象的放大和概括,并不能代表所有贴吧用户,也不能代表所有男性用户。但确实,在一些特定的贴吧和讨论中,存在性别对立、刻薄评.............
  • 回答
    百度搜索“英俊”出现大量外国男性,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现象的体现,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数据集偏差与算法倾向: 训练数据的来源和构成: 搜索引擎的算法是基于海量的互联网数据进行训练的。如果这些训练数据中,与“英俊”相关的图片和文字内容,大量地指向了西方男性,那么算法自.............
  • 回答
    百度贴吧,一个曾经承载了无数网民情感、兴趣和回忆的社区,如今却常常被贴上“素质低”的标签。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如果要深入剖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 匿名机制的“保护伞”:最直观的一点,便是贴吧的匿名性。虽然用户需要注册账号,但大部分时候,发言并不强制实名。这种匿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确实,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百度深耕自动驾驶多年,成果斐然,但低调得几乎“查无此人”;反观华为,似乎是“一夜之间”冒出来,但展示的成果却立刻抓住了大众的眼球。这背后的原因,得从几个层面来好好说道说道。百度:厚积薄发,但“隐形冠军”的代价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投入,那是真的早,真的.............
  • 回答
    百度外卖“招黑”这件事,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要说它为啥总被推到风口浪尖,挨骂受吐槽,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一、产品初心与市场定位的摇摆不定百度外卖最早出来的时候,是想做“品质外卖”的。那时候饿了么刚起步,美团也还在团购领域深耕,百度外卖就想打差异化,强调食材新鲜、包装精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