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制造超巨型火炮(1000mm+)?

回答
要我说啊,这造那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真要是整出个口径超过一米的大炮,那可得好好想想,这玩意的用处,还有它到底能不能造出来。别看那些科幻片里头能打出光柱来的玩意儿,现实世界里头,这造炮学问大着呢。

首先,你想想这玩意儿得有多大?光是炮管,那得粗到什么程度?为了承受住那炸药爆炸的威力,炮管壁得厚得跟城墙似的。这么粗的炮管,材料得用多少?就算是用最好的钢材,这重量也得吓死人。一门炮管就得好几百吨,甚至上千吨,你想想怎么把它搬动?得用多大的起重机?得造多宽的路?运到战场上,那简直就是个移动的钢铁巨兽。

再说这炮弹。你想打出去得有多远?得多准?为了把这庞然大物推出去,你得塞多少炸药进去?这炸药的量,想想都让人腿软。而且,这炮弹本身也得做得跟个小汽车似的,这么大的炮弹,怎么装填?怎么瞄准?精度怎么保证?你想啊,稍微有点偏差,这炮弹打出去可能就不是落在敌人的阵地上,而是打到友军那边去了,那可就尴尬了。

还有这后坐力。你开一炮,那股子劲儿能把炮身往前推出去多远?别忘了这是1000mm以上的口径,那后坐力得有多可怕?就算是用上什么复杂的缓冲装置,估计也够呛。这炮台得挖多深的地基才能稳住?不然一炮下去,整个阵地都得跟着震几下,士兵们也得跟着晕头转向的。再说了,这炮口喷出来的火和烟,那得是多大的阵仗?能见度瞬间就为零了,战场上的指挥官根本就没法看清战况。

而且,现在战场上什么情况?大家追求的是什么?是速度,是机动性,是隐蔽性。你弄这么个巨无霸出来,它能在哪里发挥作用?你总不能把它架在山顶上当个固定炮台吧?就算是在开阔地带,这么大的目标,对方的侦察机、卫星老早就把你盯上了,还没等你开炮,人家可能就给你一发导弹解决了。它太笨重了,根本跟不上现代战争的节奏。

再想想这成本。光是研发就得烧多少钱?制造这玩意儿,得用多少特殊材料,多少高精度设备?还有后勤保障,消耗品,这都是天文数字。你说花了这么大代价造出这么个东西,它能替代多少轻便的火炮?能有多少实战价值?这笔账,我想军事决策者们肯定会好好算一算的。

当然,也有人可能会说,这玩意儿威力大啊,能摧毁一切啊。但你想想,现在咱们的武器装备发展,早就不是光比拼口径和威力了。精确制导武器,无人机,电子战,这些才是现代战争的主流。你一门巨炮,打出去的可能是一发炮弹,但对方一架无人机或者一枚导弹,就能让你这巨炮变成一堆废铁。而且,一旦被对方发现,它就是个活靶子,根本没法隐藏。

总而言之,造超巨型火炮这事儿,不是技术上绝对做不到,而是从实际的军事需求、成本效益、战场适应性等各个方面来看,都不是很划算。它更像是一个技术上的极限挑战,而不是一个实用的军事装备。这玩意儿的想象空间很大,但放在真实战场上,它的缺点和限制实在太多了,所以才没见到有人真的大规模制造和使用。就好像你有一把链锯,你想把它造得跟推土机一样大,虽然理论上可能能做到,但它显然已经不是链锯的意义了,而且用起来肯定也费劲得很。所以啊,这东西,还是留在想象里比较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老天爷呐,1000毫米我都怀疑你是不是要拿这火炮打环太里的怪兽,这都不满足,还要弄3000甚至5000毫米的。

结果你说拿这种火炮打人,实际上人类和环太里的怪兽擅长不同方面,虽然巨炮打怪兽可能比较有效,但人类的军事科技却专克这种固定的炮台,因此巨炮用来打人反而是不合适的。巨炮能打怪兽,现在主流科技打怪兽可能有点无力,但打这种巨炮反而手到擒来,这就是类似于石头剪刀布的关系。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将1000毫米视为40英寸(1016毫米)

为什么巨炮不再发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采取常规原理火炮,发射药爆炸推动炮弹的出膛速度不会超过6马赫,这是因为发射药的性能限制造成的。这意味着无论你把身管火炮弄多大,只要是常规的发射药一次性加速,则出膛速度一般在900米达到1100米每秒,极限射程一般在50到60公里左右,当火炮口径超过155毫米后,射程基本不再随着口径增长而增大。

如果火炮的炮管长度和口径的比例被固定,则随着口径的放大,以下局面开始出现:

1、炮管管壁正在不成比例地增厚,因为必须抵抗炮管因为自重受到的巨大弯矩,防止炮管出现危险程度的弯曲

2、因为1的存在,火炮的自重正在以大于口径尺寸立方的函数关系迅速增加,倍径相同的406火炮实际上比8个203火炮更重

3、因为1和2的存在,火炮的造价正在以大于口径尺寸立方的函数关系迅速增加,因为用料超过立方关系,而工艺复杂度也超过复杂关系。不提到材料力学的高需求,就单单是炮管的模具,模具成本在以立方关系增加,但火炮的需求却在以低于立方根的关系下降,如此导致加工过程中的定制成本极其难以平摊,反过来变相加高了火炮的造价。还是以上面的例子,一门406火炮,造价也远高于8门203火炮

4、发射药正在稳定地随着口径的立方关系在增加

5、炮弹的重量正在稳定地随着口径的立方关系在增加

6、炮弹的装填难度正在稳定地随着口径的立方关系在增加,155毫米以上不可能以单人装填,203毫米已经需要4个人装填,305毫米以上必须借助机械,406毫米以上必须是纯机械装填,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已经必须使用轻型坦克把炮弹撞进去,装填速度越来越慢

7、伴随着2,火炮的机动难度以超过口径立方的关系在增长

8、由于3和7的关系,火炮吸引来的敌方火力也在以立方关系在增加

9、由于7和8,必须要在火炮周边部署更多的兵力来保卫这门火炮不会被敌方摧毁

10、因为4,发射药爆炸产生的热量也在呈立方关系增加,而散热是根据炮管表面积也就是平方关系增加,这意味着发射药爆炸产生的高热越来越难散发,热量堆积越来越严重,炮管温度上升极快,瞬间温度甚至可超过4000摄氏度。

10、因为4的关系,火炮发射时的膛压也在伴随着口径的增长而稳定升高,温度的上升加上越来越强的发射药爆炸产生的超压气浪破坏,以至于对于火炮炮管的烧蚀效应也在迅速增加

11、因为10,火炮的寿命随着口径增长也在呈现出下降趋势,例如古斯塔夫的寿命仅为150发,而日本大和号的主炮寿命为200发到250发。究其原因,是因为火炮在“发射药爆炸”情况下的高温高压加炮弹摩擦的的寿命仍然在10秒以下,炮管越长,而出膛速度相近,炮管内又是在加速,所以炮弹在炮管内的时间显然也越长,相除的结果就是炮管寿命(炮弹发射数)变少

12、为了维持炮弹的机械强度,使其不至于因为自身尺度原因在加速过程中损毁,炮弹皮开始不成比例地增厚,使得炮弹的装填系数(装药重量占整弹重的比例)越来越小。衣阿华战列舰的HC Mark 13高爆弹重量862 kg,但是装药重量却只有69.662千克,炮弹只有7.8%的自身重量是炸药。


说完了以上这些,我们来看看,现实中如果真有谁不计代价造出了52倍径1000毫米的超巨型火炮,使用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吧。

苏联的420毫米47.6倍径的奥卡河迫击炮,都成这样了,已经变成了半挂车的样式。射击速度慢,开火准备时间长,打一发炮弹就让整车后退好几米。

1016毫米的52倍径火炮,炮管长度为52.8米,因为炮管的工作环境,不适合采取将两根炮管连接在一起这种方法。

我国铁路列车的平板车厢长度为12.5米,即使是洲际导弹能够伪装的客运列车,也只有26.6米。就一根炮管,重量就能超过600吨。因此仅仅是炮管,就已经无法通过铁路系统运输。

那这根炮管子找什么拉啊?

那只能请流浪地球里面50米长的货车来帮忙了

上面只提到了炮管,还没讨论炮身呢。又以古斯塔夫为例,高爆弹4.8吨,穿甲弹7.1吨(一个花岗岩导弹就这么出去了),按照比例换算,40英寸口径火炮的炮弹,高爆弹9.8吨,穿甲弹14.5吨。好家伙,一发穿甲弹顶一个东风21D的重量。那这么大的炮弹,你打算怎么进行机械装填啊?

方案1:使用重型军用起重机来帮忙装填,效率极其感人,因为这么装填基本等于在现场起吊施工,一般都得几十分钟才能就位

方案2:弄一个自动装填装置。

根据观察,自行火炮的“头部”一般占到总长度的40%左右,里面有着储备的炮弹,还有自动装填装置。不过,根据52倍径火炮的尺寸,40英寸火炮的“头部”至少也得有25米长,重量可达数千吨,炮塔加上炮管总长开始突破70米,这一来二去尺寸大小让流浪地球的卡车也有些吃不消了。而且流浪地球的卡车适用场合是地表沦为冰冻的废土,现有障碍物,同时冻得邦邦硬以至于允许几千吨的汽车碾压,而无需考虑公路和桥梁的承重什么的。把流浪地球的车拿到现代社会,首先各种设施的承重就不达标,公路也不够宽,这卡车也不好使啊。

既然公路机动已经不可能了,那就走铁道炮路线吧,你这么想到。

为什么铁道炮被淘汰,很多人都已经说过,机动性能差导致容易被摧毁。而且,根据比例,40英寸巨炮的重量已经超过了2700吨,这还没算可能要加装的装填装置。此时古斯塔夫巨炮的双铁轨已经不能满足要求,需要3铁轨甚至4铁轨。在移动的时候,也需要想到沿线的桥梁不可能承受这种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有一套建造高标准桥梁的建筑方案。好家伙,为了一门炮,还得组织一个专门的工程部队铺铁路修桥是吧?为了火炮的转移,不得不建造一座高标准的永久性桥梁出来。

上面说的机动性,因为车载武器可以在发射后四散奔逃,公路系统是网状的、二维的,侦察卫星为了发现这些汽车沿着道路跑到了那里,不得不花费巨大的精力进行观察,何况越野能力强悍的TEL车辆甚至能钻到根本没有道路的地方,比如泥泞的树林之类的。侦察卫星很容易跟丢。而铁路系统是条状的,一维的,铁道炮发射完了之后,只要沿着铁路线两端寻找,一定能找到,进而进行摧毁。

看来在陆地上机动是不可能了。细心的人也发现了,如果是能够机动的武器,无论怎么追求“大就是美”,都必须考虑到沿途公路、桥梁和铁路的承载标准,绝对不可能允许武器设计者乱来。

那,现在,还是把水面舰艇作为承载平台,怎么样?

船上不可能像陆地上一样采取“施工性”的装填,因此必须给大炮设计一个自动装填装置。衣阿华级战列舰有9门主炮,根据体量换算,一门40英寸主炮,将使得船体平台的满排达到9万吨级别。

9万吨计算了装甲,所以我们不能这么直接代入。可是,船体长度不能撒谎,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船身长度朝着330米一路高歌猛进。在这个级别的军舰,必然像航空母舰一样,成为敌方的首要攻击目标并招来火力的集中打击。

因为容错性和打击目标的要求,舰艇主炮一般需要双联状,于是为了平台的稳定性,船体的长度开始突破了400米,已经取代了航空母舰成为第一大军用舰艇,可以可贺!(顺带一提,双体船在这个尺度下性能较差,受外力冲击容易从中部断裂,所以不建议双体船)

敌方看见这种高价值目标,欣喜如狂,集中往这里发射反舰导弹,甚至还有战术核弹,舰载机更是集中把自己的导弹送给这条船。在现代攻大于防的基本形势下,这条400米长的船很快就会被送去喂鱼。

而至于炮弹的射程问题,这个我们后面再谈。

既然机动已经不太可能了,那我们把它弄成固定炮台吧

为了这个巨大的岸炮,我们必须考虑到敌人可能会使用导弹试图将其摧毁这种情况,因此又给它配备了个防空旅,装备了好几套防空导弹系统,专门拦截飞来的导弹和飞机。明明只是一座岸炮而已,何德何能要享受核导弹的待遇?

防空防空,十防九空。现在个头比较大的固定武器基本就剩下井基洲际核导弹了。顺带说一下,这种尺寸的岸炮,内部会有将近10层楼高,造价极其昂贵,如果是双联状的岸炮,加上一系列火控系统、防空系统、地下保障系统等等,造价甚至相当于数个洲际导弹发射井。



打击效果

由于40英寸的常规火炮射程极短,几乎打不到任何敌人,而且发射速度很慢,甚至于无法阻挡敌方靠近。就60公里的最大射程,即使是二战时候的轰炸机都能很快就赶到,至于现代战争,基本就是几分钟的功夫,就会有炸弹来把大炮炸毁。而且,一旦这种巨炮建成,只要配合炮弹的射程,都会引发很严重的政治问题,因为这是赤裸裸的军事威胁。

既然射程这么短,就注定了不能使用普通的炮弹,必须想办法进行炮弹增程。常见的是使用火箭增程弹,但由于炮弹内同时加装了燃料和氧化剂,作用时间短,战斗部有效装药少。使用了火箭增程的40英寸炮弹,射程在100到200公里。

对于固定炮台而言,射程仍然不够,我们必须考虑新的办法。使用冲压增程弹是一种有效的增程方法,以至于105毫米炮弹能飞出100公里级别,203毫米炮弹能飞出200公里级别。看起来我们的40英寸炮弹采用冲压增程发动机能飞出1000公里对不对?但是一定得注意,即使是装填系数让人惊掉下巴的古斯塔夫高爆弹,也没那么多空间让我们利用。

没错,4.8吨的高爆弹,里面700公斤的炸药的战斗部,就是我们能够利用的全部地方。如果使用冲压增程弹。这个地方必须容纳冲压发动机和燃料,剩下的空间才能分配给战斗部。按照比例来说,40英寸的高爆战斗部,其装药量理应为1433公斤,但因为炮弹的结构问题,实际装药量绝对不会高于1200公斤。实际上用于冲压发动机和燃料的空间按比例来看是比155毫米炮弹要小的、经过新一轮分配,留给炸药的空间不到400公斤,而且冲压发动机的推进距离也不能按比例增长。

此外,由于弹道最高点高度为射程的1/4到1/5,而在100公里以上也就是卡门线以上的高度,由于空气过于稀薄,冲压发动机无法使用,因此弹道最高点超过100公里的话,冲压增程法是没有意义的,必须重新把自身携带动力的火箭增程法搬回来。同时装两套发动机,不仅增加成本,也会大幅度减小飞行距离。

所以这里我还是倾向于给出不到600公里的射程,因为一旦弹道高过卡门线,就没有意义了,就得该用火箭发动机增程了。这一来二去几番折腾,终于让战斗部缩减到了300公斤级别。或者也可以选择400公斤的战斗部,让增程幅度少一些,射程短一些,全程在大气层内使用冲压增程,射程400公里级别。

没有任何制导的炮弹,其误差可达1/150到1/200.也就是说,即使你选择射程短一些的400公里增程炮弹,仍然只有一半的炮弹能落在目标点2到2.7公里内,因此,给炮弹加装精确制导系统是必要的,这甚至能使得炮弹的误差只有10米远,不过……

说到这里你有没有感觉有点奇怪?300公斤战斗部,600公里射程,精确制导,为啥这40英寸炮弹要抢鹰击18的工作?它真的能减少成本吗?

真的不是。从大炮发射出第一发炮弹开始,敌方的反击火力就已经在路上了。即使是在600公里外使用0.75马赫的慢悠悠巡航导弹,也只需要不到40分钟就能赶到。古斯塔夫的射击间隔时间为19到45分钟,最大速度仅为3发每小时。即使今天我们使用纯自动装弹,速度也不会快多少,因为你吊装的炮弹是10吨重,装弹机的规模堪比起重机,炮弹的运输也必须使用重型底盘的运输车。即使能减少到5分钟一发炮弹(这是不要命了,因为炮管还需要考虑散热,实际上时间不止5分钟),也就是说,即使你先手攻击,对方发了个慢悠悠巡航导弹过来,你最多还能再装填发射7轮,总共发射8发炮弹,然后这门大炮就会被摧毁。

大炮的建造成本,基本就平摊在这几发炮弹上了,这种攻击成本可远比巡航导弹昂贵得多。而且上面还是0.75马赫的导弹,如果对方使用了3马赫的导弹,你只剩下不到10分钟时间,最多再装填1轮。

所以说,这种1000毫米火炮的投射成本真的高于普通导弹,因为导弹发射完了,作为作战平台的汽车还能立刻转移,防止被摧毁。而巨型火炮由于无法及时转移,连作战平台都会损失掉,变成攻击成本。

那么看起来唯一可以增加攻击效果的就是把炮弹弄成核战斗部了,400公里的射程,冲压增程炮弹,使用核战斗部。

这就属于换汤不换药,因为从发射到被毁灭,你只能发射2发炮弹。而同样的使用导弹作为核弹的搭载平台,射程远、响应快、成本低。至于战争后果,并不是说炮弹不会提高战争烈度,导弹会提高战争烈度云云,你用的可都是核弹头啊,没啥区别。

这种巨炮,唯一值得称道的估计就是重型穿甲战斗部的炮弹,填装将近200公斤高爆炸药,一发就能穿透几米厚的混凝土,或者把福特这样的超级航母致残。


上面那种情况只适合于进攻方相对于防守方处于绝对强势的情况下,这意味着进攻方能够快速地消灭防守方全部的空军和导弹力量,防止其进行远程攻击。

没错,这个情况只会出现在两个地方,一个是以色列对周围国家,另一个就是,大陆对东南vvvv,即使是后面这种情况,实际上也很悬。这个时候大炮必须秘密建设在深山中,等到4v的导弹和空军力量全部被灭后,开始慢慢用增程炮弹轰击岛上的其他目标。不过这里还有些其他问题,我们马上就会谈到。

现代炮兵射程一般在30到50公里,所以为了机动性锯短炮管可以,但也别太短了,否则性能就成臼炮了。把炮管锯成20倍径,可以降低膛压,因此可以把炮管弄得薄一点,减轻重量,此时能够使用WS21200这种运输东风41的8轴导弹运输车在没有自动装填机的情况下勉强作为底盘(你疯了吗)

这个时候虽然能用16x16的车进行机动,但出现了新的问题:出膛速度较低,冲压发动机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得2马赫才能启动)。

(注:美国M115型25倍径203毫米榴弹炮,出膛速度594米每秒)

因此,炮弹的设计思路必须更改,需要先使用炮弹内的火箭发动机,把离开炮口的炮弹速度拉起来,一直拉到2马赫以上,然后换成冲压发动机加速,此时射程目测能到300公里以上,只不过这样一来

你难道没感觉这跟导弹看齐了吗?

使用炮弹的本意是省钱,但如果让炮弹追求导弹的性能,那加上去的一系列配件只会让炮弹的价格开始向导弹看齐。就以上面重新设计的40英寸二级动力炮弹为例,两级发动机,加上精确制导系统,一枚炮弹的价格至少得30万美元以上。

同时,WS21200发射车只承担发射炮弹的职能,另外需要装甲吊车和炮弹运输车、雷达车、维修车才能构成一个整体。不像导弹车,导弹车本身承担了运输的职能,而且无需吊车系统。你这40英寸“超重型运输车炮”除了竖起炮管,还必须完成装填动作,之后才能发射。

所以说一来二去,成本并没有变化多少。


一门3000毫米火炮的造价是6英寸火炮的8000倍以上,因此,造一门3000毫米大炮的资源投入极其惊人,至少相当于数十枚洲际弹道导弹的造价

一枚高爆弹重达250吨以上,仅次于东风5系列导弹。这么重的炮弹无法自动装填

火炮重量至少在7万吨以上

除了抬炮管和水平转圈,不可能进行任何机动的,您放心,所以面对敌人的导弹攻击基本是在自杀

我建议您还是使用炮射洲际导弹,口径完全够的

所以为啥不造一些导弹运输车,那不是更好用?


5000毫米的超巨型火炮,重达30万吨以上,考虑到额外加强的炮管和配重支撑结构,将在50万吨以上,所以这次只能上下抬一抬炮管,连自身转动都不允许了。

一枚炮弹将近1200吨重,试问什么样的吊车能够吊起这种东西?这还怎么装填?

即使是出膛速度6马赫的炮弹,根据物理定律,最理想的情况下它也只能飞出400多公里远,这是发射药的固有性质限制导致的。实际遇到空气阻力,飞行距离也就200公里,实际弹道曲线跟抛物线不同,比这个数值还少,所以你想用这个炮弹打谁?

目前最高的冲压发动机也就60到80公里,超过这个高度就不能用,就得靠固体药柱来推进炮弹飞行,固体药柱燃烧不能中断,一条道走到黑,这太像固体弹道导弹。

所以问题又回来了,弄到极致的巨型火炮,不如弹道导弹廉价

user avatar

太大了就不方便移动。

成了炮台。


现代武器面前,炮台都是靶子。活不过一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我说啊,这造那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真要是整出个口径超过一米的大炮,那可得好好想想,这玩意的用处,还有它到底能不能造出来。别看那些科幻片里头能打出光柱来的玩意儿,现实世界里头,这造炮学问大着呢。首先,你想想这玩意儿得有多大?光是炮管,那得粗到什么程度?为了承受住那炸药爆炸的威力,炮管壁得厚得跟城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汽车行业一个非常核心的逻辑。按理说,以ABB(奥迪、宝马、奔驰)这些品牌的技术实力和品牌溢价能力,要打造一款“动力普通但内饰超豪华”的车,绝非难事。但他们为什么很少这么做,或者说这么做的市场定位很微妙?这背后其实是一整套复杂的考量,涉及到品牌定位、消费者心理、成本.............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超跑品牌的核心定位和各自的品牌哲学。法拉利、兰博基尼这样的品牌,它们和布加迪走的确实是不同的路子,要说为什么它们不造“布加迪那样的车”,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布加迪到底造的是什么样的车。布加迪最鲜明的标签是什么?是极致的性能、天文数字的价格、极度.............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看到AMD在制程工艺上的宣传,比如“7纳米AMD Yes!”,就觉得AMD在制程上已经遥遥领先,为什么市场主流还看到很多Intel的14纳米甚至10纳米产品呢?这里面其实有不少门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让你明白其中的逻辑。首先,要明白“制程工艺”是怎么回事,以及为什么重.............
  • 回答
    华为的5G技术实力和市场策略,即使在面临外部制裁的严峻考验下,依然能在2021年5G手机市场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但逻辑清晰的故事。29.2%的市场份额,远超iPhone,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一、强大的研发实力是基石:领先的5G技术积累在制裁之前,华为在5G技术研发上投.............
  • 回答
    中国不制造传统意义上的“航天飞机”,主要是基于战略选择、技术路线和成本效益的考量,而非完全的技术实力不足。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航天飞机的定义、中国当前的航天发展方向以及中国在航天领域积累的技术实力。 什么是“航天飞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航天飞机”(Space Shuttle)的概念。这里.............
  • 回答
    好,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深入,直击了当前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核心挑战。你观察得很敏锐,神经元的结构确实相对来说是比较基础的单元,但要从几百亿个这样的“基础单元”就组装出能媲美人类大脑的智能,这其中的复杂性远超想象。很多人在看到神经元模型(比如感知机或者更复杂的模型)的简化结构时,会产生一个自然的疑问:既然.............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国际关系以及潜在的军事行动,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并尽量避免任何可能被视为“AI生成”的痕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制造意外事故”以破坏他国基础设施,尤其是在涉及多国利益的敏感地带,是一种极度冒险的行为,其潜在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口味”的理解以及科学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其实,科学家们之所以能制造出“几乎任何口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是在模拟和重构自然界已有的风味物质,而非凭空创造全新的感官体验。至于为什么不“发明”全新的、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风味,这其中既有科学原理的限制,也有实际操作和.............
  • 回答
    波音公司不自己制造飞机发动机,这并非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而是基于一套非常成熟且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商业策略。简单来说,波音更专注于其核心竞争力——飞机的设计、集成和最终组装,并将发动机这个高度专业化、资本密集且技术迭代快速的环节,外包给专门的供应商。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看:1. 核.............
  • 回答
    要说俄罗斯“完全不担心”芯片制造和光刻机的问题,这恐怕不太准确。更贴切的说法是,俄罗斯在这些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也一直在尝试采取各种方式来应对,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策略和考量。核心问题:技术壁垒与地缘政治双重压力俄罗斯在高端芯片制造和光刻机技术上,确实存在着巨大的短板。这主要源于几个方面: 历.............
  • 回答
    碳基芯片制造之所以不需要依赖传统的光刻工艺,是因为它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物质构成和加工原理。简单来说,它绕开了硅基芯片依赖的“雕刻”模式,转而采用了“生长”或“定向组装”的方式来构建电路。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硅基芯片制造中光刻工艺的核心作用: 光刻的作用: 在硅基芯片制造中,光刻.............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制造”与“酿造”之间本质的区别。虽然我们知道酒的最终成分——主要是乙醇(酒精)——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得到,但人们之所以选择“酿造”而非“制造”,背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技术、经济以及感官体验等多方面的考量。这就像我们知道面包的面粉可以化学合成,但我们仍然选择烘烤,因为.............
  • 回答
    中国在芯片制造工艺上的投入和发展,特别是对高精度光刻机等核心技术的攻关,绝非不重要。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其极端重要性,我们才需要更审慎、更有策略地去推进,这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和挑战,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高精度光刻机是整个芯片制造的“心脏”和“大脑”。没有先进的光刻机,就无法.............
  • 回答
    《无双》这部电影里,周润发饰演的李问和郭富城饰演的郭富诚,他们制造假钞的“生意”可谓做得风生水起,甚至被誉为“画家”团队的黄金时代。很多人看电影的时候都有个疑问:既然他们技术这么高超,能模仿几乎所有细节,为什么不干脆自己造纸?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电影里展现的要复杂得多,涉及到技术、成本、风险以及对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历史、安全认知以及俄罗斯国内政治等多个层面。笼统地说,俄罗斯之所以选择乌克兰而非直接与北约接壤的国家制造缓冲区,主要是因为:1. 直接进攻北约成员国的成本和风险过高: 军事实力悬殊: 尽管俄罗斯是军事大国,但北约是一个由20多个国家组成的军事联盟,其整体军.............
  • 回答
    说到底,《绝命毒师》里沃特·怀特和杰西·平克曼不自己动手搞甲胺,而是费钱费力去搞,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懒”字能概括的。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上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理解为啥他们宁愿冒这么大的风险。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沃特虽然是个化学天才,但这不代表他能凭空变出所有东西来。他是个高中化学老师,擅长有机化.............
  • 回答
    .......
  • 回答
    互联网“红海”与智能制造的“蓝海”对比,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思的现象。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巨头,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对于智能制造这个被普遍认为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的领域,它们的涉足程度相对较低,或者说没有像在互联网领域那样形成压倒性的优势。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初学者,甚至不少玩了很久电子的人,在初次接触三极管时都会觉得它像个“黑盒子”,书本上的讲解有时确实不够直观。但正是因为这个“看不见的魔法”,三极管才如此精妙,并且能够被制造出来,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咱们抛开那些过于抽象的理论公式,试着从一个更生活化、更形象的角度来理解它,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