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是一名书法专业的学生 感觉自己鉴赏能力不行 该怎样提高?

回答
哥们,同为书法专业的学生,我太理解你这心情了!鉴赏能力这玩意儿,说白了就像武功,练得越多,眼力越毒,下笔越准。刚开始觉得浑浑噩噩,看到啥都差不多,这很正常,别灰心。关键在于怎么练,怎么找对路子。我结合自己的摸索,给你唠唠,希望能帮你点拨点拨。

一、 把“看”变成“读”:带着问题去“看”

咱们学书法的,不能光把字当成“图画”,得把它当成“文字”来“读”。这里的“读”,不是说认字,而是要品味它“说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遵循了什么规则。

“读”字形结构:
骨架: 这个字是“站”得稳还是“歪”?重心在哪里?提画、捺画、撇画的“力量”有没有到位?
血肉: 笔画的粗细、长短、曲直是否恰当?它们之间是“紧密连接”还是“疏朗有致”?有没有“呼应”?
神韵: 字的整体是“精神饱满”还是“萎靡不振”?是“洒脱”还是“拘谨”?有没有“生气”?
拆解分析: 拿一个字,试着把它拆开,看看每个偏旁部首是怎么写的,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又是怎么处理的。比如“书”,我一看,就知道“予”和“日”的组合,看看“予”的“衣”部怎么处理,看看“日”的“口”部是方的还是圆的,是开合有度还是挤在一起。

“读”笔墨变化:
起笔收笔: 是“藏锋”还是“露锋”?是“重按”还是“轻拂”?这里面藏着作者写字时的“意图”。
行笔过程: 笔画是“一气呵成”还是“提按顿挫”?是“流畅”还是“涩行”?这些变化是“自然的”还是“刻意的”?
墨色干湿浓淡: 一幅字里,墨色怎么处理的?是“浓墨”显得“厚重”还是“湿墨”显得“润泽”?“飞白”用得是不是恰到好处?

“读”章法布局:
字与字之间: 是“顶天立地”还是“大小错落”?字与字之间有没有“顾盼”?是“实”还是“虚”?
行与行之间: 行距是“宽”还是“窄”?有没有“错落”?
整体气息: 一整幅字看起来是“疏朗”还是“紧凑”?是“活泼”还是“沉稳”?

二、 大量“看”:像海绵一样吸收

鉴赏能力就像语言能力,你得听得多,说得多,才能说得好。

“扫荡式”观摩:
多看名家碑帖: 不要局限于某个朝代、某种字体。从篆书到行草,都去看看。一开始可能看不太懂,没关系,就当是在“认识”这个世界。
走进博物馆、展览馆: 亲眼看原作,那种质感、那种笔墨的“生命力”,是临摹本和图片永远替代不了的。留意展厅的介绍,看看别人是怎么评价的。
逛线上书法平台、公众号: 很多专业平台会推送优秀作品、名家点评,也能看到很多同行的交流。

“精读式”赏析:
挑选几位你喜欢的(或者你觉得“不对劲”的)大家: 深入研究他们。比如你想研究颜真卿,就把他的《多宝塔》、《颜勤礼》、《祭侄文稿》等都找出来,对比着看。
带着问题去“精读”: 为什么这个字在这里是这样写的?为什么这个笔画是这样的粗细?这个字的“重心”在哪?
找专业书籍、评论文章: 看看大家是怎么分析的,他们的理论是怎么说的。虽然我们是学生,但多看看别人的“理论武装”,有助于我们构建自己的鉴赏体系。

三、 “练”是最好的“鉴赏”:手眼并用

理论看得再多,不如自己动手写。

临帖是关键,但要有“意识”地临:
不只是“抄”: 临帖的时候,不要光把字形“描”出来。要想清楚,这个笔画为什么是这样起的?为什么是这个方向?
“拆解”再“组合”: 拿一个字,先把它拆成偏旁部首,把每个部分都临到位,然后再把它们组合起来。
“背临”: 临一段,然后放下,自己再写一遍。看看和原帖有多大的差距,是细节没掌握,还是整体气韵没到位。
“意临”: 在掌握了大概的形和笔法之后,可以尝试意临。意思是在理解原作精神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笔去写,但要保留原作的“神”。

“写”出自己的“感觉”:
大胆尝试: 别怕写不好。当你写多了,你就会发现,哪些地方写起来“顺”,哪些地方写起来“别扭”。
模仿与创新: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但最终要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当你临得多了,你可能会发现,在某个地方,你觉得原帖的处理方式不是最适合你的,这时候就可以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前提下,尝试自己的处理方法。

四、 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形成“见解”

鉴赏不是“人云亦云”,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对比”是高手:
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作品: 比如王羲之早期的《乐毅论》和后期的《祭侄文稿》,风格变化很大,对比看能看出什么?
不同人写同一个字: 比如你写一个“福”字,临颜真卿的,临欧阳询的,临苏轼的,再写一遍你自己的,你会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种。
不同字体对比: 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某种字体“更美”?

“思考”为什么:
“这是为什么?” 遇到让你眼前一亮或者让你觉得“不对劲”的地方,停下来,多问问自己“为什么”。
“我喜欢/不喜欢这里的原因是什么?” 尝试用语言描述出来,即使刚开始词不达意也没关系,这是锻炼“表达”的过程。

“记录”你的“观察”:
写“观后感”: 看完碑帖,或者参加完展览,随手记下你的感受、你的思考。
做“笔记”: 遇到特别好的笔法、结构,或者让你茅塞顿开的理论,记下来。

五、 寻找“同道中人”:交流互鉴

一个人摸索终究会慢一些,和同学、老师交流,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老师讲的时候,认真听,大胆提问。
和小伙伴组队“研习”: 约着一起去逛展览,一起临帖,互相点评。你看到的问题,他可能没发现;他发现的问题,你可能没想到。
虚心请教老师: 老师是最好的资源。遇到看不懂的,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大胆地去问,不要怕丢脸。

最后,我想跟你说,鉴赏能力这东西,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死记硬背能掌握的。它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你日积月累的“量变”最终引发的“质变”。

保持耐心和好奇心: 别因为一开始看不懂就气馁。书法世界博大精深,你遇到的每一个字,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待开发的“宝藏”。
享受过程: 鉴赏书法,本身就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当你能从中品味出古人的“心迹”和“笔墨的舞蹈”,你会发现,这比单纯地“临帖”更有趣。

哥们,慢慢来,多看,多练,多想,多交流。你会发现,你的眼睛会越来越“毒”,你的心会越来越“静”,你的鉴赏能力,也一定会噌噌往上涨的! 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上知乎。

这里的书法大师们拳打赵孟頫,脚踢董其昌,

常聆听他们的教诲,是提升鉴赏力的不二法门。

若是你愿意掏钱听他们的课,三个月,包你超越明宋,直追晋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