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电影全程采用方言录制?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电影中方言的运用,这绝对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是不少影片能够打动观众的重要原因。

要说为什么有的电影会选择全程使用方言,其实背后考量的因素蛮多的,而且往往是综合性的。我来给您掰扯掰扯:

1. 真实感与在地性: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

还原生活场景,拉近观众距离: 电影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它能让我们窥探和体验不同的生活。如果一部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特定的地域,例如某个说四川话的村庄,某个说上海话的里弄,那么让角色们说当地的方言,无疑是最能还原当时当地真实生活氛围的方式。这就像我们在街上听到的对话一样,带着浓浓的口音和特有的词汇。当观众听到熟悉的方言,哪怕是没去过那个地方的人,也能在听觉上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时空。
塑造人物性格,烘托地域风情: 方言不仅仅是说话的工具,它本身就承载着一个地域的文化、历史和人民的生活习惯。不同方言的声调、韵律、语气,甚至一些只有当地人才懂的俚语,都能非常生动地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有些方言听起来就比较豪爽直接,有些则更婉转细腻。通过方言,导演可以更有效地塑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角色,让观众通过语言就能感受到人物的出身、经历和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
区别于“普通话”的刻板印象: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的“普通话”电影,虽然清晰易懂,但有时也可能显得过于标准化,甚至有些“干巴”。而方言的运用,则能打破这种刻板印象,给影片带来一股鲜活的生命力。它可能带着一些生活化的幽默,一些不加修饰的质朴,让角色显得更接地气,更有“人味”。

2. 艺术表达与风格化:有时候,方言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强调地域文化,传承地方戏曲与民俗: 有些影片可能就想突出某个地区的文化特色,甚至将一些地方戏曲、民俗活动融入其中。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当地方言,就能更好地将这些文化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如,一些关于戏曲的电影,或者记录某个传统节日的影片,方言的运用就是必不可少的。
营造独特的视听体验,形成辨识度: 在一个充斥着大量普通话电影的市场里,一部全程采用方言的电影,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和吸引力。对于一些对特定地域文化感兴趣的观众来说,他们会因为方言而对这部电影产生好奇,并愿意去尝试。这种独特的视听体验,也可能成为影片在众多电影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因素。
艺术上的“挑战”与“创新”: 对于一些追求艺术突破的导演和编剧来说,用方言进行创作也是一种对自身能力的挑战和对电影语言的探索。他们可能认为,用方言更能触及到故事核心的情感,更能表达出人物最真实的状态。

3. 故事内容与人物塑造的内在需求:

故事本身的根基就在方言: 有些故事,其发生的背景、人物的冲突、情感的交流,都与方言紧密相连。如果强行让他们说普通话,反而会削弱故事的力量,甚至显得“违和”。比如,一些讲述家庭内部矛盾、邻里之间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涉及一些地方性俗成的故事,方言的运用更能体现出那种真实的生活质感和人物的性格张力。
展现人物的成长与变化: 有时,角色可能从一个地方来到另一个地方,他们的语言会随着环境而改变。全程使用方言,可以更清晰地展现人物的这种成长轨迹和身份认同。

当然,这里也要说一下,用方言拍电影也并非没有挑战:

观众群体可能受限: 如果方言过于“生僻”,或者不带字幕,可能会让一部分非该地域的观众感到难以理解,从而影响观影体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方言电影会提供普通话字幕,或者在方言中穿插一些普通话,以扩大观众基础。
技术要求更高: 录制和处理好方言的音质,确保清晰度和艺术效果,对录音和后期制作技术有更高的要求。
演员的专业度: 演员需要对所说的方言有很好的掌握,不仅是词汇,更包括声调、语感,才能让角色真实可信。

总而言之,电影全程采用方言录制,往往是基于对真实感、在地性、艺术表达以及故事本身需求的深度考量。 它不是简单的“换个语言”,而是导演和创作者在用一种更具特色、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去讲好一个属于特定地域、属于特定人物的故事。当这种运用恰到好处时,它就能成为一部电影的灵魂,让观众在听到语言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人情味和地域风情,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共鸣。

您觉得呢?还有什么想继续聊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普通话不是【一眼假】么。

比如有个民工返乡的小众电影,全程河南话,感觉上就比较真实。要是全程普通话,观众心里肯定是:呵呵,这帮戏剧学院的小屁孩,懂什么民工生活。

有个摄制组,宣称要拍一个民国上海的题材,口号是:我们剧组一个上海人也不要。听上去很解气啊,结果票房几乎为零。这才出了一个除了葛优都讲上海话的上海题材。

还有些切换语言的,其实更好。一个扶弟魔,跟北京同学讲普通话,一接她妈的电话,就是家乡话。更突出这种跨文化的两难生活。

现在,我基本上不看普通话的影视剧。普通话,除了讲北京当地的事情,其它都是假文化。

user avatar

诸位信不信,这些方言电影在100年后,会成为非常重要的语言资料。

按我们现在的普通话发展速度,要不了100年,方言就会所剩无几。

就算是有的地方还在坚持说,但是很多字音的处理,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

这个读音在现在已经逐渐消失,很多重庆的小朋友甚至于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语音的记录方式最好是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以便于后世子孙知道方言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现在很多导演不遗余力挖掘各地方言,甚至于一些稀有语种,可谓是流芳千古。

这东西在现代看不出来有什么意义。

但是100年后的后代们自会明白。

重庆电视台在90年代拍摄了大量的方言电视剧,非常了不起,这里面全都是正宗的重庆话,里面的一些发音在仅仅20多年后,已经面临绝种。

只知道“帅”知不知道“磴笃”


“磴笃”一词确实是强壮的意思,而且这个只用于男性。

这就涉及到现在和以前的审美价值观不一样。

农耕时代的中国,就是以壮为美。

强壮的男人就是美男子。

对于一个以农耕为生的民族,强壮的男人就是最好的劳动力,这样的男人可以成为家庭的顶梁柱,壮劳力走到哪里都受到喜爱。

脸上有几粒白麻子,那是不打紧的,关键是身体好,能干活。

壮劳力不但可以伺弄庄稼,还可以当兵打仗,不但女人喜欢,朝廷也喜欢。

诸位可以看看年画,看看古代男性塑像,哪个不是身强体壮。

现代社会受到工业文明的影响,日韩美妆潮流挑动,从80年代开始,就流行起“奶油小生”我国某个著名影星在当年就饱受批评。男性阴柔之风曾经被批判了千年,只不过是现在又回来了。

壮为美,壮男人才是真男人,才是大帅哥,这是我们的祖辈曾经对一个男人的评价。

再说到抻(chen)抖(tou)

首先这个词是说的衣服。

抻抖里面的抻字,就是指的衣服平整、整洁。

将一件浆洗好的衣服变得平整,这在古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现代人要将衣服弄得平整很容易。

送到干洗店里,拿出来就是平整的。或者是家里插上电熨斗,一会功夫就搞好了。

甚至于还有免熨烫面料,里面含有化纤织物,洗好晾干就是平整的。

但是古代不行,没有干洗店也没有电熨斗,遑论化纤面料。

要熨烫衣服,就要到专门的铁匠铺或者铜器店去专门定做一只熨斗。

这个熨斗底下是平的,中间是空的,上面有个盖子。价格也不便宜,任何用手工打造的东西,在任何时代都不能说便宜二字。

将烧红的木炭或者煤炭放进去,盖好盖子,然后方可以熨烫。

中国古代的燃料一直处于不足,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柴是第一位的。

伐薪然后挑往街市售卖,就可以养活家小,说明了柴薪的价值。

用宝贵的燃料来熨烫衣服,这就说明了这个家庭是个什么收入状况。

“抖”这个字就是专属于丝绸,穿抖抖就是穿绸缎衣服。

重庆话:你娃抖起来了所。

原意就是穿了一件绸缎衣服。

绸缎的价格,那不用说,从古到今,就没有便宜一说。

所以穷人的衣服大多数时候就没有“抻抖”可言,这个词指向的就是有钱人家的老爷公子小姐。

不过城市里不一样。城市里面的人爱面子,喜欢置一套门面衣服,也有专门做熨烫衣服生意的人。

穿得抻抻抖抖出来走人户,相亲的,感觉就比较有钱,看在钱的面子上,自然也是帅哥一枚。

这是典型的小市民心态,所谓人敬衣衫马靠鞍,便是此理。


提醒大家一点,这里面的所有发音都是针对方言,而不是在谈论汉语言。

比如说最后提出的“磴笃” 我也只知道发音,而不知道这两个字究竟是怎么写的。

外地人,怕是闻所未闻,长这么大也是第一次听说。

这很正常的,因为这是方言,不是普通话。

要研究文言文或者现代汉语的,请不要在这个与方言相关的话题下评论。

前面举例提出的“茅厕”只是证明这两个字就是这样写的,而不是评论里面出现的“茅肆”至于读音问题,这不需要获得重庆以外的人支持,这是方言,再说一遍,这是方言。重庆地方话。至于说这个发音是不是古老,那要看你如何定义古老这个词。

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语言种类。

中国民间语言集大成者---相声,也就只有100多年历史,郭德纲的祖师爷就是晚清人物。

读音这个东西如果没有影像资料,你很难有确切的证据说这个字应该是这个读音。很多学者穷经皓首,不过就是搞清了几个字的读音而已。

方言电影对于记录方言的重要性,有人说这不重要,因为已经有专家搞好了一切,做好了资料馆。

这个思路就是大清朝的《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搞好了,民间藏本尽墨。

然而,二鸦,太平天国祸连,《四库全书》所余不过四分之一。而《四库全书》的恶行,至今还被挞伐。

很多方言电影我看过,其中的方言完全没有修饰。因为导演志不在此,他只是需要方言这种表现方式。

像《南方车站的聚会》里面的很多对话,我就听不太懂。但是由方言表现出原始粗犷,完全颠覆了我此前对于湖北人的印象。假设这部电影全程普通话,那么感觉差了不止一点半点。

官修语言史,民间留影像,这两者不矛盾,亦可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以后对于方言的研究。我们现在使用的方言,终一天会成为历史,在某个时刻被抛弃。

幸好,还有方言电影记录了这一切。不管是不是完美,都是极有意义的事情。

这张图片里记述的词条来自《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第768页。


有些人居然把问题回溯到秦始皇。

是不是初中历史没学好?

《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大一统里面讲的就是“书同文”,而不是“字同音”

方言何去何从,自有它的历史规律,社会法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