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科技行业可能比大家想象的更加自闭。
举一个例子,我国现在使用人口最多的两个通信软件,一个绿白,一个红黑,每次你要在上面调用手机的相机的时候,它们都会唤醒自己的相机软件。
如果你用他们自己做的相机,那个画质跟手机原生相机比起来会差很多,而且无法调动手机的硬件防抖和电子防抖。
而我国一半多人口都在使用的短视频平台,在APP里面拍摄的时候无法调用广角和长焦,只有少量机型可以在APP内调用手机本身的防抖。
短视频和通信软件,这两个全民级别的软件领域,和硬件厂商在最核心的拍照场景上都无法解决一个简单的硬件调用的问题。
所以说19年的时候,华为HDC上说鸿蒙普遍可以解决跨设备硬件调度的问题,我脑袋上的天线一下就支棱起来了。
其实我上面提到的原厂相机防抖和镜头调用的问题,在20年华为HDC上我也看到了诸如超广角直播之类的应用,这都让我觉得华为在持续地解决一些问题。
但是很显然,设备与设备的孤岛,硬件与软件的孤岛,几乎是存在于科技行业的每一个角落。
每个公司都在谈论生态,商业模式,把自己的墙竖的高高的,但最终都是两三家供应商修的,大差不差成为了一种主流。
ODM公司变成了运筹帷幄的海王,手里拿捏着大公司们的“硬件生态”,大公司们也乐于拿通用的方案去流量变现,各取所需,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但真正万物互联的社会,肯定不是靠ODM出来的,而是靠实际落地的产品和场景一个个垒起来的。
大概几年以前的时候,看华为刚开始做华为智选,彼时友商已经有千万级销量的智能单品了,行业内普遍讨论的是,卖得多的才是未来,越来越多的爆品会形成螺旋上升的气流,当产品足够多的时候,万物互联会从产品矩阵中诞生。
然而几年过去了,行业依然没有规整的解决方案,我们依然在讨论销量,谈性价比,纠结参数上差的几个数字。
所有的应用场景和这个行业刚诞生的时候一样,比如智能灯控和九十年代的声控灯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IOT行业就像好莱坞大片一样,用越来越精致的特效,去叙述重复无聊的故事,因为参投的资本只能理解“大数据”编造出来的剧本,工业化的特效,资本无法理解在故事背后人性深处蕴含的普世价值。
同时,万物互联又是一个真实的风口,智能化存在于每一个产品,IOT行业从零到一已经无限逼近,一的后面就是万了。
每年都有爆发的新品类,一个未来必然十倍于手机市场的历史机遇摆在华为的面前。
但这个行业不管是B端还是C端,都已经有几个大玩家,一溜腰部玩家了。
华为能够在这个历史机遇中突破,核心能力是什么呢?
华为回顾了自己的历史,行业的历史,得出了一个结论。
做连接的能力。
运营商也好,智慧城市也好,手机终端也好,最核心的能力就是链接。
硬件和硬件的,软件和软件的,硬件和软件的,这个是华为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在做的事情。
所以华为打造了鸿蒙,用统一的语言在硬件之间流通,调度资源,打破了行业一直以来的混沌状态。
当然,华为做一个东西出来,行业没有义务立刻就用,于是华为在自己1+8的产品矩阵里面不断推陈出新,展示在鸿蒙的语境下,不同设备之间的硬件可以怎么协同,内容可以怎么流通,用户注意力走到哪,体验就可以跟到哪。
特别这次鸿蒙2.0的超级终端,就是对“孤岛”这个概念最好的注脚。
超级终端可以自动发现在设备周围的鸿蒙设备(需打开蓝牙及WiFi)。
点击之后就可以进行互动,非常方便。
点击右上角的星系按钮,就可以进入可视化的超级终端控制页面。
这个可视化的页面结构就非常清晰,可以随时把可联动的设备拖拽到一起。
比如我把MatePad Pro2和Mate X2拉到一起,也可以启动多屏协同。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这个设备正在播放内容的话,也可以通过超级终端进行流转接续。
接续和多屏协同不一样,就是在另一个设备上直接打开内容,并且跳转到和之前一样的进度,接续的速度非常快,体验很流畅。
这里面有个有趣的地方,就是一些第三方的应用无法流转。
我试了试比如我在看B站,点击超级终端后,它会直接打开多屏协同,同步屏幕上的内容。
但是呢,我们可以在打开具体某个应用的时候,点击左上角的全屏键,全屏打开应用,就可以在平板上全屏使用这个APP了,也算是一种接续的方式。
但已经接入了鸿蒙的优酷就可以流转,这里只能说希望B站尽快接入鸿蒙了。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多屏协同的清晰度和延迟都非常好。
然后我又尝试了一件事情,Mate X2投到MatePad Pro2上的时候,扬声器用的就是平板的扬声器了,再用X2的NFC去碰一碰Sound音箱,就会变成X2上的内容在MatePad Pro2的屏幕上播放,声音通过Sound音箱来播放。
也就是说在这个链条中,X2提供算能,MatePad Pro2提供大屏幕,Sound音箱提供扬声器,每个设备通过鸿蒙组合到一起,组合成了一个更加丰富的体验场景。
我们具体到鸿蒙的落地场景上,再去看待“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句话,它就变得可以想象了。
我手里的鸿蒙设备还不够多,未来如果我有十来个鸿蒙设备,在超级终端的星系图谱中围绕中间就会有一圈可互动的设备。
这时候我们就会去玩这个图谱,尝试不同设备之间组合的可能性。
可能设备足够多的时候,不同的设备星系之间也可以彼此互动。
具体到全屋智能这个场景中,一个屋子百来个设备,就是一百多个设备球,设备之间的互动就像一个个星系不断碰撞缠绕一样。
而这些星系的中心,并不一定是手机。
比如我在平板上调用超级终端,星系的中心就是平板。
那么手表上不久以后也会有超级终端的操控中心,到时候星系的中心就是手表。
这时候我们再看这些设备,手机平板手表PC,都有蓝牙WiFi和NFC,它们通过这些去链接万事万物。
具体在使用的时候,我们不必去考虑到底是什么在连接,使用了什么协议,就用自己觉得最自然舒服的方式去控制设备就好了。
你可以用超级终端的点击,也可以用星系图谱拉扯,也可以直接用NFC近距离互动
在这种强大研发能力之下,将使用的门槛降到最低,体验做到最流畅,才是打破“孤岛”最重要的方法。
可能以后在全屋智能方案上,华为可以通过WiFi信号检测,把户型图勾勒出来,每个房间的设备都形成一个图谱,用户可以采用预设的方案,也可以通过可视化拖拽的方式,去搭建具体的体验。
那么在鸿蒙之下,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呢?
我觉得这个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最终极的愿景,任何人都可以享受科技的乐趣。
从博客到微博,互联网完成了名人博主到草根博主的变革。
从PC到手机,互联网完成了精英化到全民化的变革。
从文字到视频,从长视频到短视频,内容行业彻底开遍神州大陆,电视台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短视频降维打击。
而从以手机为中心的这一代物联网,到未来真正意义上的万物互联,也会完成一个大的变革,彻底重构我们常规理解的操作系统。
以前的系统跟着手机走,以后人到哪,系统终端就在哪,大到整个屋子,车机,小到手表,都可以是超级终端的一部分。
这就是万物互联时代,物联网操作系统鸿蒙,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东西。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作为万物操作系统的鸿蒙,与手机时代操作系统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它整个内容服务的流转,带来一个全新的服务场景。
鸿蒙系统一次适配,可以在所有的鸿蒙设备里面流转,免安装就能服务用户,一个全场景全时段多维度的触达用户的渠道,对于上游而言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愿景。
我们设想一下,现在华为的可穿戴业务依靠成熟的智能健康业务,可以在2000-3000价位卖出很好的份额,未来华为如果可以把智能健康的维度拉高到全场景全时段全设备呢?
这就是一个已经经过华为系统性验证过的商业模式,通过产学研的方式,不断给用户提供高价值的服务体验,同时也会将成熟的体验不断下放。
比如以前千元手表才有的心脏健康研究,现在两百多的华为手环上就能体验到,可以说是非常极致的性价比了。
这套方法论是非常熟悉的,在以前华为手机上面,这个套路卓有成效,现在华为又把这个套路在可穿戴产品上也验证有效了。
我们可以畅想一下,未来鸿蒙体系内的设备,既可以互相联动,又有深度的产学研体系作为价值支撑,到时候还有谁去辩论鸿蒙到底是什么?
发布会上所讲的:“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这句话源自同名诗歌,其创作背景与此时极为相似。
1623年伦敦爆发瘟疫,已经51岁的作者感染瘟疫,生死之间,作者没有自怜自哀,而是发出了杜甫式的感叹:
无论谁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怎么样,是不是有一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气势。
正如作者所写的,人类的命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是一个高度相关联的个体。
互联网的发展,工业化的成熟,让现代人越来越觉得,自己可以脱离整个世界生存了。
但是全球化的灾难,加之单边主义再次抬头,让日渐自闭的现代人被迫发现,大灾难在全球化的世界中接连不断,自己永远无法脱离社会存在。
万物互联也是一样的,科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了。
就连科技最边缘的老年人,也在健康码面前面临必须学会用手机的困境。
没有人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科技世界中是孤岛,设备也是一样的,抱团形成生态,才能发挥帮助人们更好的工作生活。
鸿蒙是一个什么样的操作系统?
它的出现,并不像大众所认为的那样,完全是美国政府截断安卓系统及谷歌的服务所迫。
正如华为所说,美国对华为断供了,但是安卓系统本身并没有断供(安卓12也断供了),断供的仅仅是GMS。直到现在,国内华为手机的安卓系统也一如既往;而且在中国国内,GMS本来就没啥存在感。在海外市场,华为也迅速提供了替代品HMS。
如果仅仅要解决操作系统及服务断供问题的话,走到这里就足够了。
那么,鸿蒙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鸿蒙的根本理念,在于以人的需求和体验为中心,所有物联网设备的人性化智能化互联互动。
消费者身边的设备越来越多,但是并没有有效地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个物件孤岛。
家中明明有好几个音箱,甚至是已经号称多么智能化的音箱,却无法随心所欲地播放音乐或音频信息;
明明是已经存储在某个智能设备上的图片和文件,需要共享的时候却大费周章。
明明是一个已经下载的APP,在其他设备上无法调取和使用。
明明手边就有键盘和鼠标,却无法用在PC之外的设备上
……………………
这是五年前华为就已经意识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源在哪里,就在操作系统。
各个设备之间,说着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的协议,互不兼容,不能连通。
而且这些问题,美国科技巨头也无法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
微软有Windows,谷歌有安卓,苹果有iOS,但这几个操作系统并没有彻底地为物联网做好准备。
就算是为移动设备打造的安卓系统,也很久不支持512M内存以下的设备了。
那么,比方说智能手表、手环,各种各样的智能家居,在操作系统层级就被排除在智能设备之外。
华为像往常那样决定,既然没有这样的软件,那就自己动手做一个。——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华为这种“没有就自己造”的作风。
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困难。
谷歌也想解决这些问题,早就宣布开发fuchsia,但是一直没有落地的动静。
毕竟谷歌既没有紧迫感,也缺少终端。
论执行力行动力,美国巨头们还是差了一截。
华为开发鸿蒙,首先要面对的是技术层面的困难。
各种设备,CPU芯片性能有强有弱,内存从几百KB到8G,相差数千倍。
一个操作系统的各种协议,要横跨这些性能悬殊的设备,协同运行。
各种应用APP在如此悬殊的各个设备间流转,还要保证无缝的体验。
端端协同。
好在华为一向结硬寨打呆仗,不惜力地啃各种硬骨头。
华为自己的说法:
鸿蒙操作系统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华为就认为它不止是给智能手机或者平板使用的,而是给所有IoT设备都可以使用。因此从架构设计的第一天,华为就对鸿蒙操作系统做了全面解耦,把庞大的系统拆解成非常小的颗粒度,根据不同设备的硬件能力去组合拼装。不管是GB级内存的设备,比如手机、平板,还是KB级内存的设备,比如门锁、微波炉等等,都可以用最新版本的鸿蒙操作系统。
光是纯技术上的难度,凯二七想一想都头大。
当然,只要技术上能实现,也有好处:在鸿蒙擅长的万物融合这一块儿,压根没有竞品。
美国的技术巨头们是指望不上了。
难道格力海尔TCL这样的家电厂商自己去做底层的通讯协议?
还不如直接拿华为的开发套件过来,搞定。
华为设想的场景:
手机收集了很多素材,平板支持手写笔,办公桌上有大屏:智慧屏或者投影仪。
当都在鸿蒙统一指挥之下,就可以在智慧屏或者投影仪上,用手写笔点选拖拽,利用手机上的素材。
这个时候,鸿蒙就是一个超级终端!
能接入的不仅仅是这么点:
况且华为将鸿蒙开源,也对第三方开放所有能力。
反正,华为这边,每个人,以及每个为人服务的设备,都不是一座孤岛。
至于截断华为,对华为关闭市场的那一端,有没有进入万物互联时代,人和设备是不是孤岛,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两边都慢慢来。
华为这边补足芯片制造的短板,那一边慢悠悠地推万物互联。
时间站在华为这一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