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De Beers的知名度为什么没有Tiffany、Cartier等珠宝商的知名度高?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品牌营销和消费者心理的核心。De Beers 作为钻石行业的巨头,其在供应链上的话语权无人能及,但论及消费者心中的“珠宝品牌”形象,确实往往不如 Tiffany 或 Cartier 那般深入人心。这背后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细道来:

一、 核心业务与品牌定位的差异:

De Beers:钻石供应的幕后推手,而非终端产品的艺术家。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De Beers 更多的是扮演着“钻石的守护者”和“供应者”的角色。它掌控着全球大部分的钻石矿产资源,是钻石切割、抛光和分销产业链上的核心环节。它的品牌使命更多是围绕着“钻石本身”的稀有、永恒和价值来构建,而不是围绕着一件件“艺术品”的精湛工艺、设计独特性和情感寄托。可以想象,De Beers 更像是那个掌握着最优质原材料的巨头,而消费者更关心的是用这些原材料制作出的最终作品。

Tiffany & Co.:从宝石到生活方式的艺术创造者。 Tiffany 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卖钻石,它卖的是一种“Tiffany 蓝”的生活方式,一种精致、优雅、浪漫的风格。从经典的六爪订婚戒指,到精致的银饰、家居用品,再到近年来的时尚合作,Tiffany 成功地将钻石与其他贵金属、宝石,甚至时尚元素融合,创造出了一系列具有辨识度和情感连接的产品。它的品牌故事往往聚焦于设计师的灵感、工艺的匠心,以及产品所承载的爱情、承诺和生活的美好瞬间。

Cartier:皇室的荣耀,永恒的经典,低调的奢华。 Cartier 的定位则更加偏向于“皇室御用”的荣耀感和“永恒经典”的传承。它从一开始就服务于各国皇室和贵族,这为其品牌注入了天然的尊贵和权威感。卡地亚的猎豹系列、Trinity系列,每一款产品都自带历史积淀和艺术生命力。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材质的珍贵,更是设计的独占性、工艺的精湛度,以及一种低调而又毋庸置疑的奢华品味。

二、 品牌叙事与情感连接的侧重点:

De Beers:聚焦“钻石”本身,而非“佩戴者”。 De Beers 的营销和品牌故事,很大程度上是在教育消费者“什么是好钻石”,如何理解钻石的价值(4C标准),以及“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种普世性的理念。它成功地将钻石与爱情、承诺绑定,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宏观叙事。但这种叙事更多的是关于钻石这个物质本身,而不是围绕着佩戴者所经历的个人故事和情感体验来展开。

Tiffany & Cartier:聚焦“人”与“情感”,以及“独特的设计”。 相比之下,Tiffany 和 Cartier 更擅长将品牌故事与消费者的个人经历、情感需求紧密联系。一枚 Tiffany 的订婚戒指,背后可能是一个求婚的浪漫场景;一条 Cartier 的项链,可能是纪念一个重要时刻的信物。它们的广告画面往往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产品被描绘成是这段情感的见证者和升华者。同时,它们独特的设计语言,也让消费者能够通过佩戴某种款式来表达自己的个性与品味。

三、 产品策略与消费体验的多样性:

De Beers:以裸钻销售为主导,终端产品线相对单一。 尽管 De Beers 旗下也有一些品牌(如 FOREVERMARK),但其核心业务更多的是面向珠宝制造商和零售商提供高品质的钻石。消费者直接购买“De Beers”品牌成品珠宝的机会相对较少,或者说,其成品珠宝品牌并未像 Tiffany 或 Cartier 那样形成广泛的消费者认知度。即使有成品,其产品设计可能更侧重于展现钻石本身,而非创造出具有强烈品牌辨识度的系列。

Tiffany & Cartier:全品类覆盖,产品线丰富且具有代表性。 Tiffany 和 Cartier 的产品线极其丰富,涵盖了婚庆珠宝、日常佩戴的首饰、高级珠宝定制、钟表,甚至香水、配饰等。它们有许多深入人心的经典系列,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预算和喜好进行选择,并且这些选择都带有强烈的品牌印记。消费者进入 Tiffany 或 Cartier 的店铺,不仅仅是购买一颗钻石,更是被一种整体的品牌体验所吸引,从店铺设计、服务,到产品陈列,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四、 市场营销与品牌塑造的侧重点:

De Beers:宏观层面的钻石市场教育和品牌背书。 De Beers 的营销更像是在为一个行业立规矩、造势。它通过公关、广告、以及对行业标准的影响,来巩固其在钻石供应端的领导地位。它的品牌价值更多体现在其对整个钻石行业的贡献和对钻石品质的保证上。

Tiffany & Cartier:微观层面的消费者心智占领和情感沟通。 Tiffany 和 Cartier 则更擅长与消费者进行直接对话。它们会在全球范围内开设旗舰店,举办各种品牌活动,与明星合作,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内容营销,并通过精美的广告和视频来讲述品牌故事。它们更像是奢侈品领域的艺术家,用视觉和情感来打动消费者。

简而言之,

De Beers 是钻石行业的“幕后英雄”,它塑造了钻石本身的价值和消费者对钻石的认知。而 Tiffany 和 Cartier 则是将钻石转化为消费者能够直接感知、购买并与之建立情感连接的“艺术品”和“生活符号”。当消费者谈论“珠宝”时,他们更多想到的是佩戴在自己身上、送给心爱之人、代表某种风格和情感的成品,而不是那块未经雕琢的钻石原材料。

所以,虽然 De Beers 的名字在行业内如雷贯耳,但在普通消费者心中,Tiffany 的“小蓝盒”和 Cartier 的经典设计,所代表的直接的、感性的购买欲和情感共鸣,显然要更加强烈和普遍。这是一种品牌定位、产品策略和情感营销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题主好像没有弄清楚一个概念:珠宝商。De Beers是一家历史悠久的钻石矿业公司,专营原钻的开采和加工,原本并不直接涉及消费终端;其作为珠宝商的历史是始于2001年跟LVMH合作推出De Beers Jewellery,所以跟Cartier、Tiffany比起来只能算珠宝行业的新手。

推荐题主去看Bain和WDC合出的钻石业行研报告,看完就会对De Beers近年的战略演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De Beers是钻石在消费领域需求的创造者,通过20世纪以来持续的营销攻势尤其是那句经典的“A diamond is forever(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成功地在世界上大多数人心中为钻石赋予了特殊意义,20世纪40年代以来De Beers的钻石产量占全球的90%以上,所以De Beers这个时候是作为整个行业的推动者在进行各种推广的,因为De Beers几乎就等于钻石,那也是这家老牌钻石矿业公司最辉煌的年代。

从化学上说钻石和碳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被人为地赋予了美好爱情的寓意,并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强化。而且,钻石真的像宣传那样的稀有吗?原本钻石矿都分布在非洲大陆,后来加拿大、巴西等地也陆续发现了钻石矿。这都还好,De Beers可以通过自身强势地位来收购这些矿山从而控制世界钻石业的源头。But,俄罗斯这个神奇的国家,在西伯利亚发现了储量极大的钻石矿,大到多少无从得知,但从产量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2011年俄罗斯的钻石矿业公司Alrosa钻石产量已经超越了老牌的De Beers成为世界第一,当然按产值算De Beers仍是第一,毕竟高品相的矿多是在De Beers手中。更要命的是俄罗斯作为一个非传统市场经济国家,其钻石业也由国有的Alrosa一家垄断,禁止外国资本进入。于是,De Beers在世界钻石市场的份额就只能降到50%以下了,而且对源头的控制越来越不利。有没有发现2000年以后那句经典的广告语已经很少听到了?因为De Beers这时候已经不能代表钻石业了,这时候继续作为行业推动者进行推广,公司股东也不会干的,这不是帮着竞争对手做推广吗?

再来说一下钻石行业的利润链,开采环节是最高的,占40%之巨,零售环节次之,也只占到15%左右。20世纪90年代前De Beers一直控制着这个产业链的源头,也就是利润最高的那部分,躺着收钱多开心,干吗要去零售环节跟一大帮珠宝商争那15%的利润呢?何况那一票珠宝商可都是自己的客户。但是随着控制力的下降,De Beers也不得不转向零售领域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But,做珠宝跟采矿又是两码事,De Beers一直是作为钻石业的幕后推动者存在的,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度其实并不高(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而买珠宝买的是什么?品牌价值、设计、切工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4C什么的反倒不那么重要了,而在品牌、设计上De Beers作为珠宝业新手只有给Cartier、Tiffany完爆的命,怎么办?2001年,De Beers就拉了LVMH入伙,强强联合搞了个De Beers Jewellery。De Beers Jewellery定位高端,开店速度也慢,以中国大陆为例现在也只有六家店,上海国金和南京德基的店我都去看过,跟同商城的Cartier比起来真的是不太起眼。2008年De Beers又推出了旗下第一个钻石品牌Forevermark(永恒印记),主打中高端市场。与De Beers Jewellery不同的是,永恒印记的销售模式是在全球不同市场跟local的珠宝商合作,采取dual-brand的形式。在中国合作的珠宝商有周大福、潮宏基、爱伦斯特等十余家(话说从这就能看出来Forevermark和De Beers Jewellery定位上的区别来),在它们一线城市的门店里都可以看到Forevermark系列的珠宝,卖得是比珠宝商自己品牌要贵的,毕竟有De Beers品牌在后面背书是吧。

好了,啰嗦了这么多,我想题主的问题应该得到解决了。最后不得不吐槽一下De Beers的公关,当初有个实习机会在我面前的时候还不知道De Beers是干嘛的差点就忽略了,跟Cartier、Tiffany它们比起来知名度实在太低太低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