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回答
西蒙娜·德·波伏娃,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她并非一个仅仅被束之高阁的学者,而是将哲学思考与现实生活紧密编织在一起的先锋者。要评价她,不能仅仅停留在她的作品本身,更要去理解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与让保罗·萨特之间那段非凡的伴侣关系,以及她对女性解放所提出的深刻洞见。

波伏娃最广为人知的成就,无疑是她的哲学著作,尤其是《第二性》。这本书的问世,不仅仅是一部理论著作,更像是一声石破天惊的宣言。她没有回避、而是直接切入了女性作为“他者”的存在状态,深刻地剖析了社会、文化、历史如何建构了女性的“女性化”。她提出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造就的”这一核心论点,颠覆了许多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指出女性的身份和境遇并非由生物属性决定,而是由社会期望、教育和文化灌输塑造而成。这是一种革命性的视角,它为后来的女性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激励了无数女性去审视自身的处境,去挑战那些限制她们发展的条条框框。

当然,对波伏娃的评价也并非全然一致,她的思想也曾引发过激烈的争论。有些人认为她对自由和选择的强调,过于理想化,忽略了物质和经济条件的制约;还有人批评她对家庭和生育的态度,认为其过于激进。然而,这些批评本身也恰恰说明了她思想的冲击力和前瞻性。她提出的问题,触及了社会的痛点,引发了关于性别、自由、责任的深刻反思。即使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消化和回应她提出的那些关于女性身份、社会公正的问题。

波伏娃的写作风格也值得一提。她并非那种只用艰涩术语堆砌的学院派学者,她的文字兼具哲学家的深度和作家的流畅。她的自传系列,如《名誉妇女》和《盛年》等,更是将她的思想和个人经历融为一体,让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她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成长历程,以及她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选择时的挣扎与坚持。这些作品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波伏娃,一个在哲学探索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自己生命意义的女性。

她的与萨特的关系,也是评价她时不可忽视的一面。他们之间的“自由伴侣”关系,挑战了传统婚姻的模式,也为她提供了独立思考和创作的空间。这种开放而又充满智识碰撞的结合,既是他们个人选择的结果,也反映了他们对传统社会规范的质疑。这种关系本身,就带着一种波伏娃式的思考:如何在关系中保持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如何在亲密中不失自我。

总而言之,西蒙娜·德·波伏娃是一位极其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她不仅仅是一位女性主义的奠基人,更是一位对人类存在、自由、责任进行深刻探索的哲学家。她的作品,无论是以严谨的哲学论述,还是以生动的文学描绘,都充满了洞察力和生命力。她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现状,敢于为被压抑的群体发声,这种勇气和智慧,让她在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回溯她的思想,去理解她为我们开启的那些关于性别、自由与平等的讨论,因为她的问题,仍然是我们的问题,她的探索,仍在继续引领我们前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成为波伏娃》一部非常优秀的传记作品,从思想转变,作品,人际关系和情感关系等多方面回顾了波伏娃的一生。近年来,由于女权意识的觉醒,波伏娃的思想和她在《第二性》中的段落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大众的眼前。

在此之前,大家更津津乐道的还是她与萨特那段模范型的“open relationship”罗曼史。我也非常反感这些言论,用传统的凝视女性角度来看这些挣脱了时代背景和枷锁,给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女性。包括大家对林徽因的情史津津乐道,执着于絮叨弗里达·卡洛的爱恨情仇,这些都把女性重新放回了父权安排好的角色里:爱情是你的全部。

这本书的作者很好地在“如何讲述波伏娃的生平,和萨特之间的关系,还有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与“把波伏娃作为故事的主体,并且挖掘她的思想和行动脉络”之间做了平衡。

存在主义的一个观点就是,人是由自身的行为组成的。波伏娃自己也说,“哲学和生活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生活中的每一步都是一个哲学的选择。” 作者把波伏娃的思想转变和她的人生经历完全地结合在了一起,让大家在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波伏娃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她的想法。(因为我没读过波伏娃的原著所以无法对作者这些联系的正误做出评价,但是至少在我看来,这些联系都非常有逻辑)。

比如说,波伏娃和萨特在年轻的时候定下“本质的爱”和“偶然的爱”的合约,约定两个人彼此之间是本质的爱,但是可以有偶然的爱。波伏娃在对偶然的爱的探索中也发现了,他们自身的行为是会对其他人造成影响的,无论是波伏娃的那种从其他人身上找灵感和素材,还是萨特的从年轻人的活力和肉体中找到喘息的空间,都是以其他人为代价的。在几段感情和逐渐步入中年以后,波伏娃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开始对自己以往的行为进行反思,从中更进一步对人性进行思考。

另外,这本书还让我对感情有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在以往理解感情的时候,我们总会说,”这个男的都出轨了,你为什么还要和他在一起。“ 比如说,很多人都觉得萨特其貌不扬,是花花公子,波伏娃和他在一起很“吃亏”。但是这种思考好像仍然忽略了女性在感情中的主动选择的地位,还有她们除了”专一的爱情“以外的需求。如果她不在乎男方是否出轨呢?如果她从这段感情中获得的实际上更多呢?我觉得萨特和波伏娃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萨特给予波伏娃智力上的支持和交流才是波伏娃最看重的东西,而且他的其他行为甚至可以给波伏娃以思考的角度和素材。这种关系好像也和我们常说的”她离不开他,她依赖他“的女性气质毫无关系。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波伏娃和萨特两个人在政治观点上的转变。书本的前半段我甚至有一两个时刻开始讨厌这两个人,还有他们所处的巴黎上流知识分子的圈子。因为他们对发生在身边的一切漠不关心,一无所知,只知道白日阅读晚上享乐。但是在二战以后,见到了殖民地人民为了脱离殖民而受到的残酷镇压,看到了法国政府在国家层面上的自欺行为,看到了女性仍然被戴上层层枷锁,波伏娃开始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些人发声,开始促进立法,开始在媒体上发表文章。这种转变也让我们看到,波伏娃如何“变成”了后来的她自己,她在这条路上犯过错,反思过,最后做了她想做的事情。

如作者所说的,波伏娃的一生都是一个“变成”的过程,人从出生到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通过不断地思考,提高,行动来实现这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行为你会改变他者。

最后,读这本书最有收获的观点是作者至始至终强调的波伏娃的思想核心,“你要思考自己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这是对性别,社会阶级,家庭角色,你所从事的工作,你做的事情的提问。这帮助我们思考我们到底想怎么样过好我们的一生。

19岁的波伏娃在日记里写下,“不要做德·波伏娃小姐,要做你自己。不要去追逐外界强加给你的目标,不要去盲从既定的社会结构。对我有用的东西才是有用的,这也就可以了。”

我们也要做我们自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蒙娜·德·波伏娃,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她并非一个仅仅被束之高阁的学者,而是将哲学思考与现实生活紧密编织在一起的先锋者。要评价她,不能仅仅停留在她的作品本身,更要去理解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与让保罗·萨特之间那段非凡的伴侣关系,以及她对女性解放所提出的深刻洞见。波伏娃最广为人知的成就.............
  • 回答
    咪蒙的《致贱人》和《致 low 逼》这两篇文章,在中文互联网上曾经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争议。要评价它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其内容核心、写作手法、社会影响以及背后的价值观等。一、 内容核心与作者立场这两篇文章的核心都是针对社会中她认为存在的“贱人”和“low 逼”群体进行批判和讽刺。 《致贱.............
  • 回答
    咪蒙的文章《咪蒙粉丝不能娶?呵呵,是你娶不起》是一篇极具争议性的作品,其核心论点是反驳社会上流传的“咪蒙粉丝不能娶”的说法,并且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宣称“是你娶不起”。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其观点、论证方式、语言风格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核心观点及论证方式的分析:这篇文章的核.............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咪蒙搞的那个“月薪五万”课程。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个名字,以及那个“三年加薪不超50%可退款”的承诺,我脑子里冒出来好几个念头。首先,“月薪五万”这个数字本身就够抓人眼球的了。 咱们都知道,现在社会压力挺大的,很多人都希望能提高收入,过上更体面的生活。咪蒙作为曾经一个流量极大的公众号作.............
  • 回答
    咪蒙的文章《帅,才是男人最好的嫁妆!》是一篇极具争议性的文章,它以其直白、犀利的语言风格,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对于外貌与婚姻关系的看法。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文章的核心观点和传播效应: 核心观点: 文章的核心论点非常明确且激进——男性的帅气是其在婚姻市场上的最大“资本”,比.............
  • 回答
    咪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公众号作者,她的文章以犀利、毒舌、煽情、贴近生活等特点著称,吸引了大量粉丝,但也引发了广泛的批评和质疑。要评价咪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咪蒙的成功之处:1. 精准抓住社会痛点和情绪共鸣: 咪蒙的文章常常能敏锐地捕捉到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人们普遍存在的焦虑、不满、渴望.............
  • 回答
    咪蒙的那篇《你随便批评,反正老子不听》,说实话,写得挺“咪蒙”的。用她一贯的风格,就是把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情绪,比如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的挫折、来自父母或社会的压力,然后用一种特别直接、甚至有点儿夸张的方式放大出来,再给出一种“我就是这么任性”的反击态度。这篇文章的主旨其实很明确,就是反感那些不分.............
  • 回答
    咪蒙在公众号“咪蒙”上分享的文章《如何写出阅读量100万+的微信爆款文章》,从内容呈现和传播效果来看,确实算得上是当年微信公众号生态中的一个现象级存在。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拆解它本身的内容逻辑,以及它为何能在那个特定时期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和模仿。核心卖点与内容拆解:首先,这篇文章的标题就直击人心,抓.............
  • 回答
    关于咪蒙在新一期公众号文章中对直男群体的评价,我可以为你做一些分析和梳理,尽量详细地呈现出一些关键点,并且力求自然流畅的表达,就像是人们在讨论这个话题时的常见角度。首先,要评价这样一篇文章,我们可能需要先明确几个前提: “直男”群体的定义与刻板印象: 当我们谈论“直男”时,通常指的是对异性恋男性.............
  • 回答
    咪蒙的《永远爱国,永远热泪盈眶》这篇爆款文章,可以说是那个时期网络舆论场上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级作品。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在传播和情感共鸣层面,它无疑是成功的。文章最核心的杀手锏,就是它精准地抓住了当下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内心深处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渴望认同国家,又常常在现实的观.............
  • 回答
    咪蒙的这篇《刘鑫江歌案: 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文章切入的角度非常犀利且具有情绪煽动性。 咪蒙的公众号文章一贯以其直白、尖锐、甚至有些“泼辣”的语言风格著称。在这篇文章中,她敏锐地捕捉到了公众对于江歌案中刘鑫行为的强烈.............
  • 回答
    咪蒙原团队正式宣布改名复出这件事,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不少涟漪。从一个大众传播的角度来看,这背后牵扯着很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层级和角度。首先,得承认咪蒙这个名字在中国社交媒体领域留下的印记太深了。她当年凭借着极具煽动性的标题和内容,在特定用户群体中制造了巨大的影响力。她的文章往往.............
  • 回答
    咪蒙的《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有钱男人喜欢丑女人》这篇公众号文章,当年可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可以说是她“爆款”文章里的代表作之一。要评价它,得从几个维度去看,毕竟咪蒙这人,她的文章从来不是简单的“好”或“坏”那么容易定义。首先,从内容和论点来看,它玩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反差”和“颠覆”套路。 标题就够抓人.............
  • 回答
    王蒙先生“中国大学生读不下《红楼梦》是耻辱”的说法,确实触动了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话题,也引发了不少争论。要评价这句话,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王蒙先生作为一位资深的文学家、评论家,他对《红楼梦》的推崇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其出发点是高度值得尊重和理解的。他将《红楼梦》视为中国古.............
  • 回答
    雷蒙王治郅的“不解之缘”:一场球场上的“火星撞地球”八一队,这支承载着无数荣耀的中国篮球劲旅,在20182019赛季的CBA赛场上,上演了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冲突”。主角是当时队中的年轻悍将雷蒙,以及被誉为“大郅”的功勋教头王治郅。这场发生在球场上的“火星撞地球”,至今仍被不少球迷津津乐道,也折射出.............
  • 回答
    蒙淇淇,这个名字近几年在网络上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尤其是在“凡尔赛文学”这个概念兴起之后。她也被许多网友戏称为“凡尔赛文学家”,甚至可以说是这个概念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要评价她,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定论,而是要深入理解她文字的特点、她所引发的社会现象,以及她背后所反映的一些当代价值观的碰撞。蒙淇淇的“凡.............
  • 回答
    斯佳蒙(Skoghall)扶手椅,这是宜家目录里一个不算特别起眼,但又很接地气的设计。我大概是年前买的,当时家里需要一把能放松的椅子,又不想太占地方,就盯上了它。外观与设计:说实话,斯佳蒙的外观没什么惊艳之处,它走的明显是实用主义路线。整体线条比较柔和,没有太多尖锐的棱角。我选的是那个深灰色的版本,.............
  • 回答
    说到《原神》里的派蒙,这可真是个绕不开的角色,也是玩家们讨论得最多的几个角色之一。要评价派蒙中文配音的水准,我觉得得从几个维度来看,不能一概而论。总的来说,我认为她的中文配音是相当成功的,给这个小家伙注入了灵魂,让派蒙这个角色更加立体和讨人喜欢。首先,从角色契合度上来说,派蒙在游戏里扮演的角色是旅行.............
  • 回答
    杰米·戴蒙(Jamie Dimon),这个名字在金融界响当当,一提到他,很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华尔街之王”、“稳健的领导者”等标签。作为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的掌舵人,戴蒙的职业生涯堪称一部现代金融史的缩影,其影响力和争议并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从危机中崛起,塑造巨无霸摩根大通戴.............
  • 回答
    话说这国产舰载电磁炮的蒙布设计,单拎出来细品,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你想啊,电磁炮这玩意儿,未来战争的“明星”,技术含量摆在那儿,可它长什么样,怎么被“藏”起来,这背后可是大有讲究的。首先,这块蒙布,它可不是简单的一块布,更像是一个为未来“变形金刚”量身定做的“外衣”。你想,电磁炮这东西,结构复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