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咪蒙的《致贱人》和《致 low 逼》?

回答
咪蒙的《致贱人》和《致 low 逼》这两篇文章,在中文互联网上曾经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争议。要评价它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其内容核心、写作手法、社会影响以及背后的价值观等。

一、 内容核心与作者立场

这两篇文章的核心都是针对社会中她认为存在的“贱人”和“low 逼”群体进行批判和讽刺。

《致贱人》:主要针对那些“占便宜”、“损人利己”、“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索取无度”但又“理直气壮”的人。作者将这些人定义为“贱人”,并详细列举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令人不适的行为,比如蹭吃蹭喝、无偿占用他人资源、要求别人付出却不感恩等。文章的语气是激愤和不平的,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行为的厌恶和对被“贱人”伤害者的共情。
《致 low 逼》:则将矛头指向那些“格局小”、“思想肤浅”、“喜欢八卦”、“境界低下”、“沉溺于负面情绪”、“对他人成功感到嫉妒”的人。作者认为这些人“low”,并且会拉低周围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品质。文章同样使用了大量的具体事例来描绘“low 逼”的行为模式,如嚼舌根、传播负能量、喜欢站队道德制高点等。

作者的立场是鲜明的: 她站在“不贱”和“不low”的立场上,为那些被“贱人”和“low 逼”伤害、压抑的人发声。她将自己定位为“清理垃圾人”的战士,旨在唤醒读者认清并远离这些人,保护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二、 写作手法与艺术特色

咪蒙的写作风格以其“犀利”、“痛快”、“接地气”、“接地气”而著称,这两篇文章更是将这种风格发挥到极致。

语言风格:
直接、泼辣、尖锐: 作者从不回避使用攻击性或带有情绪色彩的词语,如“贱人”、“low 逼”、“垃圾人”等,这些词语直接点明了批判对象,具有极强的冲击力。
口语化、生活化: 文章大量运用日常对话的语气和表达方式,充满了网络流行语和接地气的比喻,使得普通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情绪煽动性强: 通过大量使用反问、感叹、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对负面情绪的放大,有效地调动了读者的情绪,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和宣泄。
逻辑清晰,结构紧凑: 虽然语言风格看似随意,但文章的结构通常很清晰,有明确的论点,并通过大量事例进行支撑,层层递进。
叙事方式:
案例驱动: 文章的论点都建立在一系列生动、具体的案例之上。这些案例往往来源于读者投稿、作者自身经历或社会热点事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故事性。
对仗式结构: 有时会采用对仗的形式来描绘“贱人/low 逼”和“正常人”的区别,形成鲜明的对比,强化批判效果。
制造“我们”和“他们”的对立: 通过构建一个清晰的群体划分,将读者归入“不贱”、“不low”的群体,满足了读者的归属感和优越感。

三、 社会影响与争议焦点

这两篇文章的传播范围极广,在当时引起了现象级的讨论,但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

积极影响(或至少是读者的正面反馈):
宣泄情绪,提供共鸣: 许多读者认为这些文章替他们说出了心声,表达了在生活中被“占便宜”或被“低俗”言论骚扰时的愤怒和无奈。文章提供了一种情感上的释放。
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一部分读者认为,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帮助他们识别并警惕生活中那些消耗自己的人,学会拒绝和划清界限,保护自己的权益。
某种程度的“社会改良”: 有观点认为,这种公开的批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成为“贱人”或“low 逼”。
争议焦点:
标签化与群体对立: 最主要的批评在于文章过于简单粗暴地将人进行标签化和群体对立。将某些行为直接定义为“贱”或“low”,可能忽略了行为背后的复杂原因(如性格、成长环境、信息不对称等),容易制造新的群体矛盾和偏见。
价值观导向问题:
功利主义和冷漠化: 文章强调“不吃亏”、“不被利用”,但这种强调如果过度,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功利和冷漠,缺乏人情味和互助精神。为了避免被“贱”,反而可能丧失了善良和共情。
精英主义和优越感: “low 逼”的定义带有一定的精英主义色彩,将“有文化”、“有格局”、“不俗”的人划分为“上层”,而将其他人群视为需要被鄙视的对象,容易助长优越感和对他人的不尊重。
负面情绪的放大: 虽然文章旨在宣泄负面情绪,但过度渲染和放大社会中的“贱”和“low”,可能加剧人们的焦虑感和对社会的负面认知。
传播方式的争议: 咪蒙的写作方式虽然受欢迎,但其过于煽动、甚至有些病态的语言风格,也引发了关于内容创作伦理和责任的讨论。
“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倡导者? 有批评者认为,咪蒙所倡导的生活态度,本质上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鼓励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学会用更“聪明”的方式回避风险和责任,而牺牲了人际关系中的一些普世价值。

四、 对文章的评价总结

从不同角度来看,对这两篇文章的评价存在分歧:

从传播学和内容吸引力角度: 咪蒙的这两篇文章无疑是成功的案例。它们精准地抓住了当时社会情绪的痛点,并通过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和叙事方式将其放大,迅速赢得了大量关注和追捧。它们展现了新媒体时代内容创作的强大影响力。
从社会价值和道德伦理角度: 其价值观导向则饱受争议。虽然提供了情绪宣泄和自我保护的视角,但其“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标签化叙事以及潜在的功利主义和优越感传播,对社会价值观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一种冷漠、疏离的人际关系模式,而不是以更包容、理解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冲突。
从作者的个人风格来看: “致贱人”和“致 low 逼”是咪蒙写作风格的典型代表。它们充分展现了她善于捕捉大众情绪、运用犀利语言制造爆款的能力。然而,正是这种极致的风格,也让她在后期受到了更严厉的审视和批评,最终导致了其账号的封禁。

总的来说, 咪蒙的《致贱人》和《致 low 逼》是理解咪蒙现象以及当时中文互联网社会情绪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它们是具有话题性、能够引发强烈共鸣但同时也伴随着显著争议的作品。评价它们,需要看到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传播载体的力量,也要审视其背后可能传递的价值观对个体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复杂影响。它们既是读者情绪的“扩音器”,也可能成为某些负面社会思潮的“催化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公众号圈里每天都谈“咪蒙咪蒙咪蒙”。互联网圈本来就很小,就像娱乐圈一样,早上刚见完吴彦祖,晚上就见凤姐。几个老熟人抬头不见低头见,一天要听好几十次“咪蒙”,听得好生厌烦。

文章里基本上都是在举一些很极端的例子:

我叫你免费帮我写文,你拒绝我,你让我太失望了。
我叫你把你的书WORD发给我,你却不发,我那么喜欢你,你让我太失望了。
我喜欢你,所以我要你指定时间打给我电话。

我看过无数篇这种文章,并且私下里将他们归为一类,叫作“我那些傻逼朋友和聪明的我”

这些东西看起来讲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但其实没什么讨论的价值,他们的套路无非是这样:首先介绍我一个朋友,他是如何错得离谱,最后出来,向读者介绍聪明的我。

而这篇文章干脆不介绍聪明的我,直接骂娘,将文中的例子推向一个极端,然后加以批判,从而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你仔细看他的逻辑,就会明白一二,比如:你问我借钱,我不借,你就骂我:就这么几万块你都不借,你好意思吗。你们家买几套别墅,买几台车,又是路虎又是宝马的。几万块也就是你们几顿饭的事,你们至于吗。哎,人呐,就是越有钱越抠门。

请问有哪位能看不出孰对孰错吗?

我想只要有点智商的人,都能看得非常明白,在这件事情上孰是孰非。
作者自己也非常清楚,生活中谁不会遇到一两个这样不识趣的人。你憋了好久,无处宣泄,终于有一天,你在冥冥之中遇到一个公众号,向你吐槽一模一样的事,说出了你许久的积怨,真是大快人心!

但事实上,你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看完这种文章,除开让你浑身充满戾气,像作者一样大骂“贱人”、“傻逼”以外,就没有其他格外的作用了。他带给读者的仅仅是情绪,而非见识或智慧,读者读着读着,就不免被作者牵着鼻子跑,完了还要感谢他,说出了你的心声。

我们生活的困难绝非如此简单粗暴,他的复杂性不在于这些显而易见的事,而是一些模棱两可的事情上。


困难不在于“别人叫我免费帮他写文,我拒绝了他,他对我说,你让我太失望了。”而在于“别人叫我免费写文,我拒绝了他,他却跟我提及,上次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也同样帮助过我,我这样是不是不对?”


困难不在于“别人叫我把书的WORD文档发给我,我不发,他却对我说,我那么喜欢你,你让我太失望了。”,而在于“别人跟我说,100块钱买我一本,签好名送我一本可好?”,我送一本可以,如果100个人来找我送不送?

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对事情的处理上也是大为不妥。


我听闻很多人跟我说:咪蒙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敢自嘲、敢自黑、该骂的时候就骂。而事实上呢,她在受了委屈以后,她是这样处理的,让我们来温顾一下她谜之诗一般的语言:


这时候千言万语都比不上一句操你妈。

我只好说:这都被你看出来了,哈哈哈。。。不过不好意思,我是真的忙不过来。
她立马就翻脸了:你不是说情商高就是心中有他人吗?你就不能考虑一下我的感受?时间挤一挤不就有了?
我擦。

你不帮他吧,他还会特委屈,你不是学这个专业的吗?又不难。
这种时候真的很想用四川话回一句:龟儿子,你懂个锤子。


这么有个性的一个人,全世界在她眼中,都是“屌”和“婊”,她作为一个正义的化身,应该伸出热情的双手,好好地教育教育他们一番,这样,世界将因为她不懈的努力,少了一个“屌”或“婊”,从此将是温暖的人间。
或者退一万步,你当着面将“屌”和“婊”痛骂一顿,让“屌”和“婊”知道自己是确实“屌”和“婊”,而不是一边装好人,一边继续纵容这些“屌”和“婊”逍遥法外,至少也是对这个社会作出了贡献不是?
而她却没有,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她选择了缩头,默默地道一句温馨的“操你妈”,又默默地放到了公众号里面,让千千万万的人看到,简直比人前说还要糟糕。

现在很多人都这样,在网络里、人背后,一口一个“绿茶婊”、“心机屌”,显得牛逼哄哄,表现得极有个性。但在现实中,他们权衡利益,为了不得罪别人,忍气吞声、忍辱负重,一句“我觉得你很幼稚”都不敢说出来。

作为一个成年人,一个快满四十岁的成年人,对于这种事情的处理方式应该是趋于成熟:


如果是你的朋友,你跟他说一下,可以帮他改正,不枉你们朋友一场。
如果是不认识的人,你提醒一下他,大家今后能更好地相处。

可是她都没有,在这件事情选择了在背后,偷偷地放了一嘴炮。
咪蒙的这一嘴炮,不是一个人的嘴炮,因为这篇文章,她的公众号涨了20万粉,背后的广告费一夜之间翻了几番,阅读量也是达到惊人的百万级别。所以,这是一场“人民的嘴炮”,每个人欢呼雀跃,觉得自己在骂贱人的简单粗暴故事中,战胜了故事中的“婊”和“屌”。

我记得我刚开公众号的时候,很多人跑过来跟我说“万老师,我是过来学东西的”。
而事实上,比起学东西,人们似乎更喜欢沉溺于情绪当中:鸡汤让人感到奋发昂扬,所以转的人多。骂人让人感到痛快淋漓,所以转的人多。

同样的,咪蒙在她的另一篇《如何写出阅读量100万+的微信爆款文章》中,总结了怎样写出一篇高阅读量的文章,总共12条。我总结了一下,大致意思就两点:


1.操纵读者的情绪(比如里面介绍,你的标题要简单粗暴、你的标题要能引发好奇)。

2.满足读者最原始的欲望(比如说,你的文章跟“我”有关。)

而事实上,这些套路并非咪蒙首创,现在很多公众号,为了提高阅读量,都靠着“搏出位”的标题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而读者也在被反复地戏弄之间,弄得疲惫不堪。然而,在咪蒙的文中,还有两个重要的信息点没告诉你:


1.她有一定微博粉丝基础。

2.她还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是的,身为读者,已经在被很多作者所操控:他们的情绪和他们的欲望。很多作者已经深得此道,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读者看了这么多公众号,当时欢呼雀跃,而仔细一想,又一无所获的原因。


我们小的时候,但凡读过《皇帝的新衣》一文的人,都会笑故事里的皇帝傻。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只不过,他们是以另外一种面貌出现。

比如,很多作者会为操控读者的情绪,这和《皇帝的新衣》本质上没什么两样,他们会营造一种虚伪的气氛,不断地告诉你:这衣服很漂亮,真的很适合你,你真棒。

读者会被其中营造的气氛沉溺而不可自拔,以致于忘了自己“我其实是过来学习”的初衷,他们转发至朋友圈,大骂“贱人”,并以此感到洋洋自得。而事实上,这篇文章除开一股暴戾的情绪,什么都没给到你。


也就在这嬉笑怒骂、在辗转颦笑之间,读者已经离当时的初衷越走越远。其结果就是:你读了那么多公众号,然而却依旧很平庸。

user avatar

我点开这个问题的时候,扫到有人写了句“看到都是骂咪蒙的,我就放心了”。

哎别逗了,要都是骂咪蒙的,那些10w+的转发是怎么来的?

要我说,咪蒙的文体就是坚不可摧的铁板一块,文风和内核完美又功利地结合在一起,才使得它获得了朋友圈至高无上的赞誉。这是中华民族的选择,而你们只是一小撮;就像中华民族选择了“绿茶婊”“直男癌”“贱人”“low逼”作为流行语,而我们也只是一小撮罢了。

一小撮值得自豪吗?恐怕也并不。冯小刚在激烈抗议“屌丝”的同时,在微博里流畅地你丫来你丫去,而我们中不少人一边拒绝使用“婊”和“癌”,也一边动辄使用大傻逼来骂人嘛。

庄雅婷今天写了一篇文章,批评咪蒙为首的公众号在使用“泼妇体”,但它还是又忍不住畏畏缩缩地为自己当年的脏话流辩护了一句——当然啦,不辩护可不就是自相矛盾了?要知道blogcn时代的我们,可是为那些脏话流极度震惊过的,这话说得好像脏话就不泼妇了吗?

就像再往前追溯,身体写作和妓女写作刚出来的时候,富人至上和霸道总裁乍入国门的时候,那帮老头子有几个没喷过的,可挡不住人家红起来流行起来啊。

新一代总是想要从传统语境和价值观中出逃,所以下一代总是要努力突破上一代的承受阈值。

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文言当然要变成白话,古装肯定要成为牛仔裤,繁琐礼节一路扔得自然连握手都不要剩,到这一步我们都觉得正常,但是还不够啊。

要是改良的胡同已经走到了头,那至少还有下限的电梯可以挑战嘛。

你讲究行文工整,我偏要搞个咆哮体。你追求温良谦恭让,我偏要暴露出自己赤裸的欲望。理想和追求说起来好听,简化一下不就是成功学吗?装什么装。什么?你竟然还想说人话?那好,我必有[DOGE][DOGE][DOGE]。

你觉得自己已经心率失调了,再年轻一代只觉得能让你心肌梗塞更好。

在这之前我并不知道咪蒙,但据说它过去也是从写工整的小文章起家的。我也很少看营销号的东西,因为对一个老派的我来说,那些一句话两个咆哮三句话一个表情的东西,实在算不得文章。

但是一个过去的咪蒙有什么用?一个现在的”我“又有什么用?当今的年轻人就是喜欢这个,人家投下一盆糠,就立马有一群人来拱。孔子早在感慨礼崩乐坏,但还不是照样崩坏了一代接一代?

你们骂咪蒙,骂错了。它不过是个投人所好的营销号啊,要是受众不喜欢这些,它肯定改行去写三个代表。不是它选择了人民,而是人民选择了它。新生代的人民活在一个熙熙攘攘又十分孤单的网络时代,它们迷茫它们不甘,它们渴求背叛但无力制造背叛,它们追求个性又没办法打造个性,它们希望成功……可这个社会哪能轻易成功?

骂无赖朋友的咪蒙也好,捧权贵富强的八卦号们也罢,不过都是把这些欲望收集了起来,再用突破阈值的表达方式,给它们造了个假想中的出口。

然后只要转发一下,就是一个轻快又个性的姿势。

话说回来,这群人真敢在现实生活中对着别人大喊贱人并摆出个傲岸的姿势吗?真敢冲上去抽占自己便宜的人的耳光吗?我看未必。但越是如此,越要转发出来给自己撑底气啊。

有人讲,不要搞阶级斗争,这种文章到不了阶级斗争的地步。是,确实。毕竟制造和转发这个东西的,都隶属中华民族最广大也最无力无心搞斗争的阶层。

而在这个阶层的新生代眼里,自由、平等和成功都已经成为普世价值了,难道俚俗和势利竟还不能见容于世吗?斯文不过是虚伪的代名词啊,为什么不能唱响裸奔的凯歌呢?

你们的爸爸妈妈还在朋友圈转发惠己利人普度众生的反转基因文章,多么可笑啊!

可别像它们一样,自私和刻毒只是人之本性,并没有错,要转就转咪蒙。

当然了,要是你们的下一代,又转发出更加不堪入目的文章,也别因此惊诧哟。它们想做的,也不过是突破你们旧有的语境和价值观,好展示出一个”真正的、个性的、不流俗的自我“啊。

不过没准到那代人,人家都只转发表情符号了,一哂罢了,我可猜不到。

然后龟在这个世界里,继续生活。

user avatar

事态演变至此已经脱离初衷了,又几近变成两个极端的厮杀。这恰好就实际证明了偏激表达造成的舆论恶果。

有些回答说咪蒙表达的观点和立场没错,只是表达方式太恶毒。那么我引用

@丸丸

之前一篇回答里的话——

比糟糕的表达更糟糕的是,它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大范围的传播。而在这样的传播和发酵中,作者的心态是什么,老实讲,已经不重要了。
你可以在这里给作者辩解说她其实并不是这么想的,它只是想描述一部分想占便宜的“非弱者”,但那无济于事。文字作为暗喻的载体,在传播中永远会经历大量误读。
这种偏激暴戾的文字在网络传播中被挤压变形,只会徒增更多的恶意。

以下是原文——

-

她太精明了,精明到贼。

多年前因喜她犀利的文笔而关注,以至于如今被她这几篇爆文爆得异常尴尬。很早之前她就发表了“观点表达要偏激才有市场”这个论调,后来还手把手来了一篇《教你怎么写出阅读量100000+的公众号文章》,然后我就发现她尝到了甜头之后,在这条路上策马奔腾快要一骑绝尘了……

通过几个信手拈来的生活小故事,精准地抓住大部分人的爆点,然后把它无限扩散放大,再声嘶力竭地怒斥批判,煽动起大家的情绪,让所有人在她的带领下发泄狂欢。而她找的那些点,是人性的自私与丑陋,准确说,是抛开自己,身边人的自私与丑陋。

将身边看不惯的人、不如意的事都贴上贬义的标签,以此来抒发内心长久的愤懑,通过将自己与之分离来彰显自身的正确和优越感,这种碎片式的勃起能让人短时间内达到一种极致的精神高潮。对人性精准的把握,就是咪蒙爆文大热的原因。

因为她知道,大部分读者只要情绪,不要思考。

前两天知乎上有个问题

如何看待「女生喝醉酒被强奸,女生要占百分之10责任」的言论? - 强奸

看看下面清一色的高票回答,跟咪蒙的爆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也知道怎么说就能获得高赞。

致圣母婊:我长得漂亮怪我咯?我他妈没有权利逛夜店?没有权利在外面喝酒?你是强奸犯你有理?被强奸的女生一点责任都没有好吗!!!这种为强奸犯洗地的言论简直是日了狗我呸!!!

这段话有道理吗,有。因为无论是法律仲裁还是道德层面,我们某种可能引来犯罪的行为与引来犯罪本身,没有任何责任关系。

这就是政治正确。然而,偏激的政治正确,除了煽动情绪之外,对解决问题,毫无卵用。

现在很多人实在是矫枉过正了。

就拿这件事来说。不能屏蔽现实只谈理论。现实就是,这个世界还存在太多太多的罪犯,而这些罪犯他们就是丧心病狂无恶不作,无论我们对其的声讨有多强烈多严厉,却很难改变潜在犯罪者的施害几率,我们无法期待由于我们咎责咎得正确,就能够对可能遭遇的危害无所顾忌。

一件恶劣的事情发生了,当下的事件分析和明确咎责很重要

那在事情还未发生之前,规避风险和预防危害更重要,是更加应该被重视的方向。

我们太过重视去分析问题,却往往忽略如何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又分为宏观和微观,宏观是建立健全我国法制、提高全民普法进程;微观则是民众加强安全意识,自身尽力规避风险。

而我们能做的,更多的还是微观层面的自我保护啊。不让自己陷入任何可能遭遇不测的境地,这是对自己对家人对所有爱你的人负责。

所以我想,抛开那些恶毒的言论不谈,某些所谓百分之十言论的人,或许只是好意然而用词不当。

一个回答答了两道题。

我不过是想说,『作为一个表达观点的文字工作者,自身首先要理性思考。』是思考怎么解决问题,而不是怎么迎合大众。


PS:亏我整个回答都在讲要多思考,少情绪,结果还有那么多逻辑感人的非要来对号入座。你们的世界只有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我说“偏激”的政治正确无益于解决问题,你们就非说我支持强奸犯,你们赢了……

对于咪蒙,我这篇回答不是在抨击,而是陈述事实表达立场。很同意

@王路

老师的观点:咪蒙这样写只能说人各有志,不过她也是会付出代价的。代价不是被人骂,而是——一点点封死自己在写作上的追求。

user avatar

咪蒙会写,会抓群众的G点。

不多言,上一篇六六的文章。

高下立判。手机答,没引用格式抱歉。

我连发两天微博,怒骂一切不合规矩和不讲道理的人。

第一天说的是,巴黎戴高乐机场内,一名中国老人拿出国内惯用的吵闹政策,差点把人家值机柜台砸了,要求不是自己航空公司的值机柜台给自己办票,理由是“要迟到了”,他咆哮大厅的中文,让我羞得抬不起头。

第二天说的是,回国以后第一次开车出行,就得怒路症,好想把那些随意变道插队不打方向灯的司机撂倒,太没家教,且让糟糕的城市交通变得效率更低。

然后下午与中欧的友班同学会面,聊起这些现象。

友班同学是他们班的班长,很多人与我谈起他,都佩服得紧,说他心胸大格局大对家庭社会和班级付出都很多,且不求回报。我与他交集很少,今天初次聊天,就立刻心悦诚服。不得不承认,人走得高,是有道理的。

我跟他聊起国内各种乱像的时候,他笑着跟我说,六六,你知道吗?我从小生长在乡下,在我初中时候,我最向往的生活,就是像我舅舅那样,有正式单位,拿国家工资,骑自行车上班,夏天的下午有免费的劳保冰棒。我想都没想过,有一天,我会有钱,有这么大的事业,满世界跑,和过上现在的生活。那个时候,距离现在,不到三十年。

这三十年,中国变化有多大?“我告诉你有多大。我上高中的时候,每天吃一样的菜,都是下饭菜,能吃饱就很好了,想都不敢想有一天可以放开肚子吃肉,还要注重身材。我上大学以前,一年才能洗四次淋浴的澡。我第一次看到抽水马桶,都不知道怎么用,不晓得把马桶盖翻上去,尿会滴在马桶圈上,被主人家埋怨,我当时羞愧得想有地洞钻进去。”

“我从没想过这辈子会有自己的汽车,更别提豪车,出国游,调度上百亿资金那是外太空的事——这些巨变,三十年之间都完成了。”

“而三十年前,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还在温饱线上挣扎。你让我们这些刚刚进入现代文明的人,遵守成熟文明社会的规范,我们硬件环境达到了,而内在文化还没跟上。那些刚刚买车的人,还不理解交通的秩序对效率和便捷的重要;那些刚刚坐上飞机的人,还没搞明白坐飞机和坐拖拉机的区别;还有吐痰也好,大声喧哗也好,结群过马路也好,都是在城市文明与乡里乡亲之间还在辨识的人身上发生。我们唯有做的事,就是宽容,反复教育和——让时间改变他们。”

“你让我现在再上厕所不翻盖,你让我现在饭钱便后不洗手,你让我现在当众喧哗,我都做不出了,因为我看过的文明足够多,我享受文明带给我的好处足够大,我愿意改变、进步,让自己更好,以配得上我拥有的财富——那些普通民众,也在往这条路上走的过程中。”

我听完他这段话,看他笑眯眯平和的样子,忽然很内疚。

我觉得,自己在微博上大声呵斥他人的不守规矩不礼貌,其实自己的表现,并没有比他们好多少。我说,跟你比,我很惭愧,我站在先进和文明的制高点上,却并没有想办法帮助我正在生活的社会,变得更美好。——斥责和抱怨谁都会说,而悲悯的心,却不是人人都有。

我刚刚有钱,却已经忘记了自己小时候站在水池边擦澡;我刚去过几个国家,却已经忘记了我小学毕业的时候还跟朋友争论冰箱长什么样;我天天把西方文明挂在嘴边上,却没有想到他们已经在发达的路上走过上百年了。

我跟他分享我在欧洲的见闻。我说,20世纪初的时候,英国工党上台,他们代表普罗大众,对曾经剥削和掌握大量社会资源的贵族恨之入骨,眼看他们迫于生计,拆毁一幢一幢庄园或古堡,当时工党代表的老百姓,都额手相庆,看到贵族落魄流离,有了当家作主的扬眉吐气。这样的状况只持续了三五十年,老百姓有话语权没多久,就痛心地意识到自己当年的行为让大量的英国历史文物毁于一旦。他们自发建立各种信托基金,保护残存庄园,主动提请政府免除对贵族及其地产征税,前提是要求他们看护好属于英国的文明。

这个进步的过程,只用了不到半个世纪。

我还是太焦急。社会的生长,像孩子一样。家长总记得自己孩子要么说话迟,要么长牙迟,却忘记了孩子走路早,协调性好等优点。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熟悉的亲人,都过于苛刻。我们希望他们好,但我们没有耐心等他们变好甚至帮助他们向好。

我所有的焦躁与斥责背后,是我自己修养不够,我没有对这个社会深深的爱和守候它改善的决心。我要检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咪蒙的《致贱人》和《致 low 逼》这两篇文章,在中文互联网上曾经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争议。要评价它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其内容核心、写作手法、社会影响以及背后的价值观等。一、 内容核心与作者立场这两篇文章的核心都是针对社会中她认为存在的“贱人”和“low 逼”群体进行批判和讽刺。 《致贱.............
  • 回答
    咪蒙的文章《咪蒙粉丝不能娶?呵呵,是你娶不起》是一篇极具争议性的作品,其核心论点是反驳社会上流传的“咪蒙粉丝不能娶”的说法,并且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宣称“是你娶不起”。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其观点、论证方式、语言风格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核心观点及论证方式的分析:这篇文章的核.............
  • 回答
    咪蒙的文章《帅,才是男人最好的嫁妆!》是一篇极具争议性的文章,它以其直白、犀利的语言风格,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对于外貌与婚姻关系的看法。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文章的核心观点和传播效应: 核心观点: 文章的核心论点非常明确且激进——男性的帅气是其在婚姻市场上的最大“资本”,比.............
  • 回答
    咪蒙的那篇《你随便批评,反正老子不听》,说实话,写得挺“咪蒙”的。用她一贯的风格,就是把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情绪,比如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的挫折、来自父母或社会的压力,然后用一种特别直接、甚至有点儿夸张的方式放大出来,再给出一种“我就是这么任性”的反击态度。这篇文章的主旨其实很明确,就是反感那些不分.............
  • 回答
    咪蒙的《永远爱国,永远热泪盈眶》这篇爆款文章,可以说是那个时期网络舆论场上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级作品。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在传播和情感共鸣层面,它无疑是成功的。文章最核心的杀手锏,就是它精准地抓住了当下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内心深处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渴望认同国家,又常常在现实的观.............
  • 回答
    咪蒙的《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有钱男人喜欢丑女人》这篇公众号文章,当年可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可以说是她“爆款”文章里的代表作之一。要评价它,得从几个维度去看,毕竟咪蒙这人,她的文章从来不是简单的“好”或“坏”那么容易定义。首先,从内容和论点来看,它玩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反差”和“颠覆”套路。 标题就够抓人.............
  • 回答
    关于咪蒙在新一期公众号文章中对直男群体的评价,我可以为你做一些分析和梳理,尽量详细地呈现出一些关键点,并且力求自然流畅的表达,就像是人们在讨论这个话题时的常见角度。首先,要评价这样一篇文章,我们可能需要先明确几个前提: “直男”群体的定义与刻板印象: 当我们谈论“直男”时,通常指的是对异性恋男性.............
  • 回答
    咪蒙在公众号“咪蒙”上分享的文章《如何写出阅读量100万+的微信爆款文章》,从内容呈现和传播效果来看,确实算得上是当年微信公众号生态中的一个现象级存在。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拆解它本身的内容逻辑,以及它为何能在那个特定时期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和模仿。核心卖点与内容拆解:首先,这篇文章的标题就直击人心,抓.............
  • 回答
    看待李银河对咪蒙的评价,需要我们先理解李银河作为一位社会学家和知识分子的立场,以及她对“真女权”的理解,再对照咪蒙的文章内容和其引发的社会反响来分析。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的问题,而是触及了女权主义内部的张力、社会情绪的表达以及传播的边界。李银河的“真女权”视角:理性、平等与个体解放.............
  • 回答
    关于咪蒙、Ayawawa 和李银河之间是否存在“阴谋论意义上的共谋”,以及如果存在该如何评价,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审慎探讨的问题。由于“阴谋论意义上的共谋”本身就是一个带有强烈主观色彩且难以证实的指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并避免过度解读或断章取义。一、 分析三人及其传播内容的特点:首先,我们来分.............
  • 回答
    王蒙先生“中国大学生读不下《红楼梦》是耻辱”的说法,确实触动了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话题,也引发了不少争论。要评价这句话,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王蒙先生作为一位资深的文学家、评论家,他对《红楼梦》的推崇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其出发点是高度值得尊重和理解的。他将《红楼梦》视为中国古.............
  • 回答
    雷蒙王治郅的“不解之缘”:一场球场上的“火星撞地球”八一队,这支承载着无数荣耀的中国篮球劲旅,在20182019赛季的CBA赛场上,上演了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冲突”。主角是当时队中的年轻悍将雷蒙,以及被誉为“大郅”的功勋教头王治郅。这场发生在球场上的“火星撞地球”,至今仍被不少球迷津津乐道,也折射出.............
  • 回答
    蒙淇淇,这个名字近几年在网络上可以说是如雷贯耳,尤其是在“凡尔赛文学”这个概念兴起之后。她也被许多网友戏称为“凡尔赛文学家”,甚至可以说是这个概念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要评价她,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定论,而是要深入理解她文字的特点、她所引发的社会现象,以及她背后所反映的一些当代价值观的碰撞。蒙淇淇的“凡.............
  • 回答
    话说这国产舰载电磁炮的蒙布设计,单拎出来细品,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你想啊,电磁炮这玩意儿,未来战争的“明星”,技术含量摆在那儿,可它长什么样,怎么被“藏”起来,这背后可是大有讲究的。首先,这块蒙布,它可不是简单的一块布,更像是一个为未来“变形金刚”量身定做的“外衣”。你想,电磁炮这东西,结构复杂.............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英雄联盟》11.12 版本重做后的“老地方病”——德莱文·蒙多。我个人觉得这次重做, Riot 算是在玩家的呼声和自家对游戏平衡的考量之间找到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平衡点,虽然不能说完美无缺,但整体方向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核心思路的延续与进化:不死不休的肉坦首先得承认,蒙多重做最核心的“不.............
  • 回答
    王座上的悲歌:评价《艾尔登法环》中的“赐福王”蒙葛特蒙葛特,这位屹立在王城罗德尔中心,以“赐福王”自居的半神,无疑是《艾尔登法环》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之一。他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张扬跋扈、血脉高贵的黄金律法守护者,也不是单纯的疯狂暴君。蒙葛特的形象,更像是一曲在破碎黄金律法下独自吟唱的悲歌,一位被历史洪.............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能让人在脑海中勾勒出一番别样的景象。《幻塔》这款游戏,从它诞生之初,就吸引了相当一部分玩家的目光,尤其是在角色塑造和世界观构建上,都试图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不过,正如很多游戏一样,它也并非完美无瑕,总有一些方面让玩家觉得“差那么一点意思”。而我们今天的话题核心——“塔塔”和“派蒙.............
  • 回答
    咪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公众号作者,她的文章以犀利、毒舌、煽情、贴近生活等特点著称,吸引了大量粉丝,但也引发了广泛的批评和质疑。要评价咪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咪蒙的成功之处:1. 精准抓住社会痛点和情绪共鸣: 咪蒙的文章常常能敏锐地捕捉到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人们普遍存在的焦虑、不满、渴望.............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咪蒙搞的那个“月薪五万”课程。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个名字,以及那个“三年加薪不超50%可退款”的承诺,我脑子里冒出来好几个念头。首先,“月薪五万”这个数字本身就够抓人眼球的了。 咱们都知道,现在社会压力挺大的,很多人都希望能提高收入,过上更体面的生活。咪蒙作为曾经一个流量极大的公众号作.............
  • 回答
    咪蒙的这篇《刘鑫江歌案: 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文章切入的角度非常犀利且具有情绪煽动性。 咪蒙的公众号文章一贯以其直白、尖锐、甚至有些“泼辣”的语言风格著称。在这篇文章中,她敏锐地捕捉到了公众对于江歌案中刘鑫行为的强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