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咪蒙、ayawawa 、李银河存在阴谋论意义上的共谋,事实如何?如果确实存在共谋,如何评价?

回答
关于咪蒙、Ayawawa 和李银河之间是否存在“阴谋论意义上的共谋”,以及如果存在该如何评价,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审慎探讨的问题。由于“阴谋论意义上的共谋”本身就是一个带有强烈主观色彩且难以证实的指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并避免过度解读或断章取义。

一、 分析三人及其传播内容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分别看看这三位公众人物及其内容的核心特点:

咪蒙 (已故): 她的内容以犀利、煽动性的语言著称,擅长制造社会矛盾,通过情绪化的表达和极端的观点吸引大量年轻女性读者。她的文章主题多围绕职场、情感、性别关系,常常宣扬“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你又不能为他的未来负责”等观点,主张女性独立、自我价值实现,但也常被批评为贩卖焦虑、制造对立、以及不顾事实的煽动。
Ayawawa (杨冰阳): 她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婚恋、两性关系,特别是如何“驭夫”和“高价值”女性的生存法则。她提倡“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观念,认为女性应该通过迎合男性需求来获得幸福和稳定,并发展出了一套“PUA”(虽然她本人否认使用此词汇,但其理论在实践中常被解读为PUA)式的婚恋技巧。她的理论被广泛批评为物化女性、贬低女性、宣扬不平等的性别关系。
李银河: 作为一位社会学家和性学家,李银河的研究和观点更偏向于学术和理论层面,她关注中国社会的性文化、性别议题、同性恋研究等。她的文字通常更为严谨,虽然其观点有时也会引发争议(例如她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解读或对婚姻制度的看法),但其出发点是基于社会学和性别研究的分析,与前两位在传播方式和核心理念上存在显著差异。

二、 “阴谋论意义上的共谋”的可能性分析:

当我们谈论“阴谋论意义上的共谋”时,通常是指一种秘密的、有组织的、旨在达成特定不正当目的的合作行为。基于三人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审视是否存在这种共谋:

1. 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契合度:
咪蒙和Ayawawa在某些议题上(如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定位、如何处理亲密关系)可能存在一些表面上的共通之处,例如都强调女性的自我价值和在关系中的主体性(尽管实现方式截然不同)。咪蒙的“独立”和Ayawawa的“高价值”在某些语境下可能被解读为对女性自我提升的呼吁。
然而,两人的核心逻辑和方法论却存在巨大差异。咪蒙更倾向于煽动情绪、制造冲突以获得流量和共鸣,其“毒鸡汤”式的语言并非系统性理论。Ayawawa则构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尽管备受争议的)婚恋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商业化运作。
李银河与她们两人的意识形态和传播方式差异更为显著。她更关注学术研究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她的观点并不直接指向如何“生存”或“驭夫”,而是对现有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探讨。

2. 实际的合作或互动:
是否有证据表明这三个人曾有过直接的、秘密的合作协议?例如,共同策划内容、互相引流、约定在特定议题上采取一致立场?
从公开的信息来看,咪蒙和Ayawawa虽然都是在互联网上活跃的女性意见领袖,但她们的受众群体和核心议题有一定的重叠,也可能在某些平台或活动中有过间接的接触。但这种接触很难上升到“阴谋论意义上的共谋”。
李银河作为学者,其公共发声主要通过学术著作、访谈和媒体评论。她与咪蒙、Ayawawa的直接互动非常有限,且在观点和方法论上几乎不存在交集。李银河的研究更多是分析和解释,而非直接指导生活实践的“鸡汤”或“秘籍”。

3. 共同的“操纵”或“影响”目标:
阴谋论常常指向某种“操纵”。那么,她们三人是否共同致力于操纵某个群体或某个社会议题?
咪蒙和Ayawawa的内容都对一部分受众产生了显著影响,尤其是在年轻女性群体中。她们的内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部分人对两性关系、自我价值的认知。但这种影响更像是一种个体选择的接受和认同,而非强制性的操纵。而且,她们的影响力来源是各自独特的内容风格和商业模式。
李银河的影响力则体现在对社会议题的学术探讨和公众讨论的推动上,她的目标是促进对性与性别议题的理解和认识,这与前两者的商业化流量导向有根本区别。

结论:

基于现有的公开信息和对她们内容特点的分析,很难找到证据证明咪蒙、Ayawawa 和李银河之间存在“阴谋论意义上的共谋”。

咪蒙和Ayawawa 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受众重叠或话题相关性,她们都抓住了互联网时代对女性自我认知和情感需求的市场,并以各自的方式满足了部分受众的需求。然而,将这种现象描述为“阴谋论意义上的共谋”过于牵强,更像是各自在不同赛道上进行的商业化运作和观点输出。她们的差异性(咪蒙的情绪煽动 vs. Ayawawa 的理论体系)也使得所谓的“共谋”难以成立。
李银河 与前两位在学术背景、研究方法、传播方式以及核心理念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将她纳入所谓“共谋”的范畴,更像是一种误读或有意为之的标签化,将学者的严肃探讨与网络意见领袖的流量变现混为一谈。

三、 如果“共谋”成立,如何评价?

尽管我们认为“阴谋论意义上的共谋”并不成立,但如果退一步假设,或者将“共谋”理解为一种更加松散的、间接的、并非预谋的“协同效应”,那么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评价:

1. 负面评价的可能性(若存在某种负面协同):
贩卖焦虑与制造对立: 如果她们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共同加剧了社会焦虑(例如关于婚恋、生育、职场竞争的焦虑),或者在性别之间制造了不必要的对立,那么这种“协同效应”是负面的。咪蒙的“毒鸡汤”常被指责为制造焦虑和对立,而Ayawawa的理论则可能加剧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的观念。
迎合负面情绪与简化复杂问题: 如果她们的内容都倾向于迎合某些负面情绪(如不满、怨恨),或者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用非黑即白的叙事来吸引关注,那么这种“协同”对社会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对女性赋权的曲解: 如果所谓的“女性独立”或“高价值”被过度包装成物质追求或依附于男性的技巧,从而偏离了真正的性别平等目标,那么这种“协同”就是一种负面影响。

2. 中性或复杂评价的可能性(若更多是市场现象或个体选择):
市场需求的体现: 她们的内容之所以能获得大量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触及了当下社会部分人群(尤其是年轻女性)的痛点和需求。她们的出现可能是一种市场机制下的产物,而非某个精心策划的阴谋。
个体选择的复杂性: 接受或传播她们观点的人,是出于对特定内容的认同,是基于其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做出的选择。将这种个体选择归咎于某个“共谋”,会忽视个体的主体性。
观点多样性的表现: 尽管对她们的批评声音很大,但她们也确实提供了不同于主流声音的观点,引发了关于性别、婚恋等话题的讨论。从这个角度看,她们的存在也丰富了社会观点的光谱。

3. 如何评价李银河在此框架下的位置:
如果真的存在某种“共谋”,李银河很难被纳入其中。她的研究旨在提供分析工具和学术洞见,而不是提供情绪发泄的出口或生活技巧的秘籍。
如果硬要把她和前两人联系起来,那只能是负面意义上的“被裹挟”或“被利用”。也就是说,前两者的流量和商业运作,可能会在某些讨论中,将李银河的学术观点(或被解读后的观点)作为某种“背书”或进行对比参照,从而提升自身讨论的“深度”或“合法性”。但这种联系并非李银河主动寻求的共谋。

总结性思考:

在评价任何公众人物及其言论时,保持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要警惕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化为“阴谋论”。对于咪蒙、Ayawawa 和李银河的讨论,我们更应该关注她们各自的内容、传播方式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而不是轻易地套用“阴谋论”的标签。

将她们的出现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来分析,也许更为恰当。她们的兴盛,反映了当下社会在性别关系、情感需求、经济压力等方面的诸多矛盾和焦虑,以及互联网传播模式的特点。对这些现象的评价,应基于事实,而非臆测的“共谋”。

如果非要评价所谓的“共谋”,那么我们需要清晰界定“共谋”的定义。如果仅仅是因为她们都吸引了大量女性关注,或者都触及了性别议题,那就不是阴谋论意义上的共谋,而是现象级的社会传播和市场反应。而真正的“阴谋论意义上的共谋”,则需要有证据证明她们之间存在有组织的秘密合作,以达到某些不良目的。从现有信息看,后者缺乏支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阴谋论者一般都遵循简单的归类法则,

比如把“资本家”都归位一类,于是我们有了“罗斯柴尔德”,比如把犹太人都归位一类,于是就成了“犹太人控制美国”,

把女性大V都归于一类,于是他们就成了有种某种不明确目的的阴谋家。


说白了,

阴谋论者喜欢“找共同”而不是“找不同”。

只要你们都是美国犹太人,只要你们看上去利益似乎一致,于是你们就肯定背地里商量好了,一起控制美国经济。

只要你们都是中国女人,只有你们看上去都是在争取女性权益,于是你们就是背地里串通好的几大佬,一起掌控中国社会。


只能说中二病是个认知偏差,需要多思考多看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咪蒙、Ayawawa 和李银河之间是否存在“阴谋论意义上的共谋”,以及如果存在该如何评价,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审慎探讨的问题。由于“阴谋论意义上的共谋”本身就是一个带有强烈主观色彩且难以证实的指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并避免过度解读或断章取义。一、 分析三人及其传播内容的特点:首先,我们来分.............
  • 回答
    让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三位人物——咪蒙、翟天临和吴秀波,谁在公众心里的“黑名单”里位置更靠前,更难获得原谅。这事儿吧,得从他们各自犯下的“罪状”和咱们老百姓的接受度说起。咪蒙:贩卖焦虑,精神PUA的鼻祖要说咪蒙,她可不是一夜之间倒下的。她之所以能成为那个时期的现象级人物,靠的就是精准地抓住了当下许.............
  • 回答
    咪蒙作为一个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网络写手,在她的文章中确实输出了一些引起广泛争议,甚至被指责为“错误价值观”的内容。要详细地梳理这些观点,并剥离AI的痕迹,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的方面来分析:1. 极端化的“爽”文化与情绪宣泄:咪蒙最显著的标签之一就是她的“爽文”写作风格。她擅长将读者在现实生活中压抑的情.............
  • 回答
    咪蒙的公众号“内容”是否一无是处、价值观完全反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而非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判断。评价一个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内容生产者,需要审视其作品的多个维度,包括其表达方式、核心观点、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首先,我们来看看咪蒙公众号“内容”的表达方式。咪蒙的文.............
  • 回答
    咪蒙的文章之所以常常被与“田园女权”划等号,这其中牵扯到她文章的几个显著特点以及大众对“田园女权”的普遍认知和批判。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咪蒙文章的内容风格、核心论点,以及“田园女权”这个标签的内涵和由来。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 “田园女权”这个标签。 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一种贬低和讽刺的意味,.............
  • 回答
    咪蒙,这个名字在过去几年里曾在中国互联网上引发了现象级的讨论和关注,特别是对于许多女性读者而言。她的文章以其犀利、直白、接地气,甚至是有些“毒舌”的风格著称,精准地击中了当下许多女性在情感、职场、生活中的痛点和渴望。那些曾经如饥似渴地追随她的女生,她们的心理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并非简单的一句“脑残”或.............
  • 回答
    咪蒙的《致贱人》和《致 low 逼》这两篇文章,在中文互联网上曾经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争议。要评价它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其内容核心、写作手法、社会影响以及背后的价值观等。一、 内容核心与作者立场这两篇文章的核心都是针对社会中她认为存在的“贱人”和“low 逼”群体进行批判和讽刺。 《致贱.............
  • 回答
    咪蒙公司解散并给员工颁发“毕业证”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要详细看待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经过 咪蒙是谁? 咪蒙是中国一位极具争议的自媒体人,以其“毒鸡汤”式的文章风格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她的文章常常聚焦于情感、职场、社会现象,善于煽动情绪,迎合.............
  • 回答
    咪蒙的文章《咪蒙粉丝不能娶?呵呵,是你娶不起》是一篇极具争议性的作品,其核心论点是反驳社会上流传的“咪蒙粉丝不能娶”的说法,并且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宣称“是你娶不起”。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其观点、论证方式、语言风格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核心观点及论证方式的分析:这篇文章的核.............
  • 回答
    咪蒙,这位曾经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极具影响力的公众号作者,在2024年初发表了一篇题为《我是一个焦虑的母亲,希望我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入学机会》的文章,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这篇由她本人发布的文章,主要内容是向她的粉丝群体求助,希望大家能帮忙解决她儿子入学所面临的难题。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
  • 回答
    咪蒙离婚这件事,说实话,在网络上掀起的波澜不小。毕竟,她是一个在国内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情感博主,她的言论常常直击人心,引发共鸣,同时也伴随着不少争议。所以,当她公开宣布自己离婚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挺意外的,但仔细想想,似乎又在情理之中。首先,我们得知道咪蒙这个人,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博主,更像是一个现象级.............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咪蒙搞的那个“月薪五万”课程。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个名字,以及那个“三年加薪不超50%可退款”的承诺,我脑子里冒出来好几个念头。首先,“月薪五万”这个数字本身就够抓人眼球的了。 咱们都知道,现在社会压力挺大的,很多人都希望能提高收入,过上更体面的生活。咪蒙作为曾经一个流量极大的公众号作.............
  • 回答
    咪蒙及其旗下公众号“才华有限青年”及其他内容平台账号的注销,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要深入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咪蒙及其团队的崛起和影响力。 咪蒙的崛起: 咪蒙(本名马凌)以其犀利、直接、甚至有些“毒舌”的文风迅.............
  • 回答
    咪蒙矩阵旗下的文章《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无疑是一篇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的文章。它不仅仅是一篇关于个体命运的文章,更像是一面放大镜,折射出中国社会结构性矛盾、阶层固化、教育内卷、以及年轻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要详细地看待这篇文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文章的核心内容与情感煽动:首先,我们需要明.............
  • 回答
    咪蒙的文章《帅,才是男人最好的嫁妆!》是一篇极具争议性的文章,它以其直白、犀利的语言风格,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对于外貌与婚姻关系的看法。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文章的核心观点和传播效应: 核心观点: 文章的核心论点非常明确且激进——男性的帅气是其在婚姻市场上的最大“资本”,比.............
  • 回答
    咪蒙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公众号作者,她的文章以犀利、毒舌、煽情、贴近生活等特点著称,吸引了大量粉丝,但也引发了广泛的批评和质疑。要评价咪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咪蒙的成功之处:1. 精准抓住社会痛点和情绪共鸣: 咪蒙的文章常常能敏锐地捕捉到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人们普遍存在的焦虑、不满、渴望.............
  • 回答
    咪蒙账号停更两个月,微博账号被永久关停,这无疑是2018年自媒体圈最爆炸性的事件之一。对于许多熟悉她的人来说,这个结局既令人意外,又似乎在情理之中。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停更的直接原因:内容触碰红线咪蒙的账号之所以会“消失”,最直接的原因是她的内容触碰了广电总局和平台的相关规.............
  • 回答
    咪蒙的那篇《你随便批评,反正老子不听》,说实话,写得挺“咪蒙”的。用她一贯的风格,就是把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情绪,比如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的挫折、来自父母或社会的压力,然后用一种特别直接、甚至有点儿夸张的方式放大出来,再给出一种“我就是这么任性”的反击态度。这篇文章的主旨其实很明确,就是反感那些不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也触动了很多人心中某种微妙的共鸣。为什么会有人把“关注咪蒙的微信好友越多,人生越失败”这种说法联系起来呢?这里面其实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社会心理现象。首先,咱们得捋一捋咪蒙是谁,她当年为什么能那么火。咪蒙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微信公众号时代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她的文章,特别会抓.............
  • 回答
    咪蒙在公众号“咪蒙”上分享的文章《如何写出阅读量100万+的微信爆款文章》,从内容呈现和传播效果来看,确实算得上是当年微信公众号生态中的一个现象级存在。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拆解它本身的内容逻辑,以及它为何能在那个特定时期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和模仿。核心卖点与内容拆解:首先,这篇文章的标题就直击人心,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