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审稿人要求引用自己的论文,到底该不该妥协?

回答
审稿人要求引用自己的论文,这确实是个让不少作者纠结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希望保持学术的独立和客观,不被任何指令所左右;另一方面,审稿人的意见往往是论文发表的关键,直接关系到研究的质量和可信度。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到底该不该妥协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需要我们仔细权衡,并采取策略性的应对。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审稿人提出这个要求的潜在动机。审稿人之所以要求引用自己的论文,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你的研究与审稿人的工作高度相关,但你未引用: 这是最常见也最合理的情况。审稿人可能认为你的研究建立在他们先前工作的基础上,或者你的研究结果能够印证、补充、甚至挑战他们的发现。如果确实存在这样的关联,并且你忽略了这些重要的先行研究,那么引用他们的论文就显得非常必要和学术严谨。这不仅是尊重前人工作的表现,也能让你的研究更具学术深度和背景。

2. 审稿人认为你的论证不够充分,需要补充论据: 有时,审稿人可能觉得你在某个关键论点上的论证不够扎实,而他们的论文恰好包含了支持你论点的关键数据、理论框架或实验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建议引用他们的论文,可能是希望通过增加外部证据来加强你的论证力度。

3. 审稿人对某个方法或概念有独特的理解或贡献: 如果你使用的某个特定方法、理论模型或概念在你的论文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阐释,而审稿人在这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他们可能会希望你引用他们的工作来更好地说明这些内容。

4. 审稿人希望通过引用自家论文来“推销”自己的工作: 虽然我们不希望往最坏的方向揣测,但不可否认,学术界也存在少数审稿人会利用审稿的机会,为自己的研究争取更多的曝光度。如果审稿人提出的引用要求与你的研究内容关联不大,或者引用后对你论文的核心论点没有实质性帮助,那么就需要警惕这种情况。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第一步:冷静分析,评估合理性。

在回复审稿人之前,最关键的是要理性分析。

检查审稿人要求的引用内容: 仔细阅读审稿人提出的具体引用建议,看看他们希望你引用的论文是关于什么内容的?与你的研究有多大的关联性?
检索并阅读审稿人提到的论文: 不要仅仅根据审稿人的描述就轻易采信。自己去查找并阅读这些论文,看看审稿人提出的论点、方法或数据是否真的与你的研究相关,是否能够为你的论文增色。
判断其必要性: 思考一下,如果你不引用这篇论文,你的研究是否会因此显得不完整、论证不充分,或者忽略了重要的背景信息?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引用就是必要的。如果只是为了迎合审稿人而生搬硬套,那就不妥。

第二步:根据分析结果,采取不同策略。

如果引用是合理且必要的:
欣然接受并融入: 如果你发现审稿人的建议确实能提升你论文的质量,比如补充了重要的理论背景、佐证了你的发现、提供了关键的方法细节等,那么就应该积极采纳。
如何融入: 不要只是在参考文献列表中简单加上一篇论文。在正文中,要说明为什么引用这篇论文,它在你的研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例如,你可以说:“本研究在XX方法上借鉴了[审稿人姓名, 年份]的研究成果,他们的工作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实验范例。”或者“我们发现的研究结果与[审稿人姓名, 年份]在XX方面的发现高度一致,进一步支持了XX理论。”
礼貌感谢: 在回复审稿人时,要礼貌地感谢他们的建议,并说明你如何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例如:“感谢审稿人[审稿人编号]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们仔细审阅了您提到的[审稿人姓名]的论文,并认识到其对于本研究XX部分的重要性。我们已按照您的建议,在论文的XX部分加入了对该工作的引用和讨论,以进一步充实我们的论证/丰富我们的背景介绍。”

如果引用是牵强的,或者你认为不必要:
礼貌而坚决地解释: 如果你经过仔细评估,认为引用审稿人的论文并不能实质性地提高你论文的质量,甚至可能误导读者,那么你就有权进行解释。
如何解释: 在回复审稿人时,要极其委婉和有礼貌。首先感谢审稿人的建议,然后用清晰的逻辑说明你为何不引用或者为什么认为引用不合适。
关联性不足: 你可以解释:“感谢审稿人[审稿人编号]关于引用[审稿人姓名]论文的建议。我们已仔细阅读了该论文,发现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XX领域,而本研究更侧重于YY方面。尽管存在一些交叉点,但我们认为直接引用其工作可能无法为本研究的核心论点提供直接的支持或补充。我们已在现有参考文献中包含了与本研究最相关的一些先行研究。”
内容重复或不匹配: 你也可以说:“我们理解审稿人推荐我们引用[审稿人姓名]的论文,但该论文关于XX的论述已在本研究的XX部分通过[其他文献/我们自己的方法]进行了阐述和论证。我们认为直接引用该论文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冗余,并且我们已在本研究的背景部分引用了该领域内的代表性工作。”
未发现实质性帮助: “我们感谢审稿人[审稿人编号]提出的引用建议。在仔细评估了[审稿人姓名]的论文后,我们发现其研究方法或结论与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论点关联度不大,因此我们认为在当前语境下引入其工作可能不会对本论文的贡献产生实质性的提升。我们已尽量在本研究中引用了与本课题最直接相关的、能够支撑我们论点的先行研究。”
保持专业和尊重: 即使你认为审稿人的要求不合理,你的回复也必须保持专业和尊重,避免使用攻击性或防御性的语言。你的目标是说服审稿人,而不是激怒他。

寻求折衷方案:
引用更广泛的文献: 如果审稿人坚持认为某个领域的研究很重要,但你就是觉得引用他们的某一篇特定论文不合适,你可以尝试引用同一领域内更广泛、更经典或更具代表性的文献,来证明你已经充分考虑了相关研究。你可以在回复中解释:“我们已在论文中引用了[领域内其他作者]等作者关于XX的经典研究,这些文献涵盖了该领域的主要观点和进展,足以支撑本研究的讨论。”
在致谢部分提及(非常规): 在极少数情况下,如果审稿人对某个领域有非常深入的贡献,但其具体的论文与你的研究不直接相关,你也可以考虑在致谢部分委婉提及他们的指导性工作或在该领域的贡献(但这需要谨慎,并确保不引起误解)。但这种做法非常少见,且风险较高。

第三步:做好准备,应对后续情况。

无论你选择采纳还是解释,都要做好应对后续情况的准备。

如果采纳了引用: 通常审稿人会对此满意,并认为你的研究更完整。
如果解释了并且审稿人接受: 这是最好的结果,说明你的解释有说服力。
如果解释了但审稿人坚持要求: 这时就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沟通,或者考虑是否真的有必要做出一些让步。如果这篇论文对你的研究至关重要,而审稿人是唯一阻止你发表的障碍,你可能需要权衡一下。有时候,适当的“妥协”(例如,在方法部分更清晰地说明借鉴了某篇思路,但不必完全引用他们的具体结果)可能是发表的必要代价。但请记住,妥协应以不损害你研究的科学性和原创性为前提。
如果遇到“硬性要求”且你坚决不从: 在极少数情况下,如果审稿人以“必须引用我的论文”为条件,并且你认为这样做会严重损害你研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那么你可能需要考虑是否要将论文投往其他期刊,或者在回复信中写明你的立场(但要非常谨慎,毕竟编辑通常会优先考虑审稿人的意见)。

总结一下关键原则:

1. 客观性第一: 任何引用都应以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为出发点,而不是为了迎合。
2. 尊重前人: 如果审稿人的工作确实与你的研究有重要的关联,引用是必要的学术礼仪。
3. 沟通是关键: 与审稿人进行礼貌、有理有据的沟通至关重要。
4. 权衡利弊: 在坚持原则和追求发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5. 坚持原创性: 绝对不能为了迎合而生搬硬套,或者让审稿人的论文“盖过”你自己的核心贡献。

总而言之,面对审稿人要求引用自己论文的情况,不能简单地说“该不该妥协”。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基于理性分析、客观评估和策略性沟通的应对方式。你的目标是用最严谨、最符合学术规范的方式来完善你的研究,同时也要认识到与审稿人有效合作的重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来说,审稿人主动提供参考文献,尤其是参考文献中的姓名指向同一个人是一个很正面的信号,因为审稿人没有必要对一个要拒稿的文章提供自己的论文,所以基本上把自己的论文提供给作者,那么审稿意见基本上就是正面的。

当然,审稿人本身可能是有私心的,试图给自己不那么相关的论文增加那么一点引用,这个时候皮球就在作者这边。

其实只要是一个大领域的,几乎不存在真正无关的论文——就像算法里面找最低共同祖先一样,把【无关】的参考文献和自己的工作同时往上延伸,总是可以在某一个文献的源流中找到一个交点,然后把其作为文献回顾的一部分。比如一篇纯实证的文章,如果要引用毫无关联的理论文章,可以说:

关于ZZ一类的研究(特别大一个领域),方法有很多,比如XX就解决了XX的问题(审稿人要求的)。而关于YY(这个是真正自己做的)这个方向,大多使用了YY的方法。

所以大部分人说无关,基本上是在吐槽,技术上并不是问题,问题是需不需要在自己的情绪和现实的利益中做一个妥协。

在这里可以自动排除【我只是随便投投】和【我本人是大佬】的情况。一般这种情况下,也不太会问这种问题。所以接下来我们假定作者还是想发表在这篇杂志上的。

在这里我的建议是,要首先自己做一个判断,审稿人的要求,是不是已经达到了【让编辑也感觉非常过分】的地步。

去反驳审稿人,并非绝对不可行。但是难度大约相当于中世纪的平民去告贵族,和中国古代的民告官——除非有特别强的证据,否则基本上吃亏的还是作者。这倒不是什么潜规则,即便是让现在义愤填膺的作者去当编辑,那也会在实际操作中偏向审稿人,维护审稿人的权威。

因为整个学术发表的流程就是:审稿人提意见——作者根据意见修改——审稿人再审——通过或者拒绝。所以审稿人的意见具有天然的流程上的合法性。现在要打断这个流程,说明审稿人的意见有问题,就需要能够让明眼人一眼看上去就觉得确实过分的地方,这样编辑才更可能秉公处理,更换或者忽视审稿人。

讲个成功战胜审稿人的例子:

我有一个同事投稿了一篇Marketing Science,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商科顶刊了。审了第一轮,三个审稿人R1,R2和R3 的意见都提了很多意见,但是也都表示修改之后文章可以接受;到第二轮的时候,R2和R3整体上对修改是满意的,不过也提了一些新的建议,然而R1突然要求大修,比第一次提的意见更加多,更加尖锐,语气也非常不客气。

我这个同事有点懵,不知道怎么得罪了R1,但是依然在尽量的满足R1,回复信上也写的非常客气。

又过了一轮,R2和R3已经问题不大了,但是R1已经愤怒了,在评审意见中继续提尖锐意见,中间还有【我知道文章发表总是艰难的,作者会受到很多其他审稿人的影响……】之类的句子。这个审稿人已经愤怒到开始攻击其他审稿人了,并且其提的建议不少和R2或者R3冲突。

这个时候作者就面临一个问题,要不要继续讨好R1?我同事就非常果断,他说如果这个时候再讨好R1,结果未知,然而几乎肯定要得罪R2和R3,而这两个人本来对自己就是支持态度的。而自己上一轮已经非常的委曲求全,编辑也已经看在眼里。现在就是对R1亮底牌的时候。

然后他也写了一篇很详细的给编辑的回复信,无比耐心的说了无法照着R1的意见修改的理由。后来编辑果然忽略了R1的意见,不久之后,文章顺利发表。

大约就是要这种明明白白的程度,据理力争,才有较大的概率获得好的结果。所以如果审稿人让引用的文章是非常的过分,能够让编辑也一眼觉得贪心不足,在逼迫作者,那据理力争怼回去确实问题不大,学术尊严和发表可以两全其美;但是如果没有到这个程度,那么基本上就是自己做权衡了,是想要发表在这篇杂志上,还是要维护自己的学术尊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