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审稿人主动提供参考文献,尤其是参考文献中的姓名指向同一个人是一个很正面的信号,因为审稿人没有必要对一个要拒稿的文章提供自己的论文,所以基本上把自己的论文提供给作者,那么审稿意见基本上就是正面的。
当然,审稿人本身可能是有私心的,试图给自己不那么相关的论文增加那么一点引用,这个时候皮球就在作者这边。
其实只要是一个大领域的,几乎不存在真正无关的论文——就像算法里面找最低共同祖先一样,把【无关】的参考文献和自己的工作同时往上延伸,总是可以在某一个文献的源流中找到一个交点,然后把其作为文献回顾的一部分。比如一篇纯实证的文章,如果要引用毫无关联的理论文章,可以说:
关于ZZ一类的研究(特别大一个领域),方法有很多,比如XX就解决了XX的问题(审稿人要求的)。而关于YY(这个是真正自己做的)这个方向,大多使用了YY的方法。
所以大部分人说无关,基本上是在吐槽,技术上并不是问题,问题是需不需要在自己的情绪和现实的利益中做一个妥协。
在这里可以自动排除【我只是随便投投】和【我本人是大佬】的情况。一般这种情况下,也不太会问这种问题。所以接下来我们假定作者还是想发表在这篇杂志上的。
在这里我的建议是,要首先自己做一个判断,审稿人的要求,是不是已经达到了【让编辑也感觉非常过分】的地步。
去反驳审稿人,并非绝对不可行。但是难度大约相当于中世纪的平民去告贵族,和中国古代的民告官——除非有特别强的证据,否则基本上吃亏的还是作者。这倒不是什么潜规则,即便是让现在义愤填膺的作者去当编辑,那也会在实际操作中偏向审稿人,维护审稿人的权威。
因为整个学术发表的流程就是:审稿人提意见——作者根据意见修改——审稿人再审——通过或者拒绝。所以审稿人的意见具有天然的流程上的合法性。现在要打断这个流程,说明审稿人的意见有问题,就需要能够让明眼人一眼看上去就觉得确实过分的地方,这样编辑才更可能秉公处理,更换或者忽视审稿人。
讲个成功战胜审稿人的例子:
我有一个同事投稿了一篇Marketing Science,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商科顶刊了。审了第一轮,三个审稿人R1,R2和R3 的意见都提了很多意见,但是也都表示修改之后文章可以接受;到第二轮的时候,R2和R3整体上对修改是满意的,不过也提了一些新的建议,然而R1突然要求大修,比第一次提的意见更加多,更加尖锐,语气也非常不客气。
我这个同事有点懵,不知道怎么得罪了R1,但是依然在尽量的满足R1,回复信上也写的非常客气。
又过了一轮,R2和R3已经问题不大了,但是R1已经愤怒了,在评审意见中继续提尖锐意见,中间还有【我知道文章发表总是艰难的,作者会受到很多其他审稿人的影响……】之类的句子。这个审稿人已经愤怒到开始攻击其他审稿人了,并且其提的建议不少和R2或者R3冲突。
这个时候作者就面临一个问题,要不要继续讨好R1?我同事就非常果断,他说如果这个时候再讨好R1,结果未知,然而几乎肯定要得罪R2和R3,而这两个人本来对自己就是支持态度的。而自己上一轮已经非常的委曲求全,编辑也已经看在眼里。现在就是对R1亮底牌的时候。
然后他也写了一篇很详细的给编辑的回复信,无比耐心的说了无法照着R1的意见修改的理由。后来编辑果然忽略了R1的意见,不久之后,文章顺利发表。
大约就是要这种明明白白的程度,据理力争,才有较大的概率获得好的结果。所以如果审稿人让引用的文章是非常的过分,能够让编辑也一眼觉得贪心不足,在逼迫作者,那据理力争怼回去确实问题不大,学术尊严和发表可以两全其美;但是如果没有到这个程度,那么基本上就是自己做权衡了,是想要发表在这篇杂志上,还是要维护自己的学术尊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