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音频文件、播放器、耳机三者对于实际音质的影响是什么关系?

回答
这三者,音频文件、播放器、耳机,就好比是构成一顿美味佳肴的三个关键要素:食材本身(音频文件)、烹饪的手艺和锅具(播放器),以及最终送入口中的器具(耳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最终我们耳朵里听到的“味道”。

咱们一个一个来聊。

1. 音频文件:好食材是基础

这可以说是最根本的源头了。你可以想象一下,用最顶级的食材,经过最精湛的烹饪,最后用精致的餐具端上来,味道自然不会差。反之,如果食材本身就不好,那后面的再怎么折腾,也只能是徒劳。

文件格式: 这是最直观的影响。
无损格式 (Lossless): 比如 FLAC、ALAC (Apple Lossless)、WAV。这些格式尽可能地保留了原始录音的所有细节,没有丢失任何信息。你可以理解为它们是把一整块未经雕琢的玉石,虽然体积可能大一些,但里面的纹理、光泽都原封不动。这类格式,尤其适合追求极致音质的玩家。
有损格式 (Lossy): 比如 MP3、AAC。为了减小文件体积,它们在编码过程中会舍弃一些人耳不太容易察觉的声音信息。这就像是用模具把玉石打磨成某种形状,虽然体积小了,但一些细微的纹理可能就被磨掉了。不同压缩率下的MP3,音质差异也很大。越高的比特率(如320kbps的MP3)保留的信息越多,听起来越接近无损,但依然有损。
录音质量: 即使是无损格式,如果录音本身就粗糙、有杂音、混音失衡,那文件再怎么好听起来也有限。这就像虽然买了上好的牛肉,但如果处理不当,甚至直接放到过期,最后也做不出好菜。录音时的麦克风选择、录音环境、后期制作水平,都会影响到最终文件的“纯净度”和“动态范围”。

所以,音频文件,尤其是无损格式的高质量录音,是获得好音质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没有好的“食材”,后面的一切都很难补救。

2. 播放器:厨师的手艺与锅具

播放器,它扮演的角色是“信号的处理和输出”。它需要从音频文件里提取数字信号,然后通过内置的数模转换器(DAC)将其转换为模拟信号,再通过放大器(Amp)将其放大,最终输出到耳机。这个过程,就像是厨师如何处理食材,用什么样的锅具来烹饪。

数模转换器 (DAC): 这是播放器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数字信号能被转换得多么准确、细腻。一个好的DAC,能还原出更丰富的细节、更自然的音色,声音的“颗粒感”和“空气感”也会更好。差的DAC,可能会让声音听起来干涩、模糊,甚至出现一些不讨喜的失真。
放大器 (Amp): 尽管耳机阻抗不同,但都需要一定的电流来驱动。播放器的放大器负责提供这个驱动力。好的放大器,能够更稳定、更有力地驱动耳机,让声音的动态、瞬态表现更好,低频的“下潜”和“弹性”也会更足。如果放大器推力不足,即使是很好的耳机,听起来也会“没精神”,声音会软弱无力。
内部电路设计与优化: 除了DAC和Amp,播放器内部的电路设计、电源管理、滤波处理等都会对最终音质产生影响。这就像厨师用料的配比、火候的掌握,以及调味料的选择,都会影响菜肴的整体风味。一些播放器还会加入各种数字信号处理(DSP)功能,比如EQ(均衡器)、音效增强等,这些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改善某些耳机的听感,但如果滥用,则很容易破坏原有的声音信息,导致“味同嚼蜡”。
连接方式与传输协议: 蓝牙传输和有线传输的音质也存在差异。蓝牙虽然方便,但受限于带宽和编码方式,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的损失(尽管现代蓝牙编码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有线传输则能更直接、无损地传输信号。

所以,播放器是音频文件“味道”的“加工厂”。它决定了信号能被还原到什么程度,以及有多大的能量被传递给耳机。一个好的播放器,能够最大程度地挖掘出音频文件的潜力。

3. 耳机:最终呈现给你的餐具

耳机,就是你最终将美味“送入口中”的器具。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你耳朵能接收到的声音的“质感”和“表现力”。

单元技术与材质: 耳机的发声单元是其核心。不同类型的单元(动圈、动铁、静电等),以及单元的材质、振膜的设计,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声音风格。
动圈单元: 普遍用于大多数耳机,擅长表现低频的量感和氛围感,声音比较自然、有弹性。
动铁单元: 通常在中高频段表现更为出色,解析力高,瞬态响应快,声音细节丰富。
静电单元: 理论上能提供极高的解析力和细腻度,但通常驱动难度较大,价格也较高。
调音风格: 这是耳机声音最灵魂的部分。即使是相同的单元技术,不同的品牌和型号,其调音风格也会天差地别。有的耳机低音轰头,有的注重人声的饱满,有的则追求极高的解析力,将每一个细节都放大给你。这就像是厨师最终为这道菜定下的“口味基调”。
佩戴舒适度与隔音: 虽然不是直接影响声音的“音质”,但良好的佩戴舒适度和隔音效果,能让你更沉浸地享受音乐,减少外界干扰,从而间接提升听感。想象一下,就算菜肴再好,你拿着碗不舒服,或者旁边有人大声说话,都会影响你的用餐体验。
阻抗与灵敏度: 这两个参数直接关系到耳机是否容易被播放器“推”动。高阻抗、低灵敏度的耳机,需要播放器有更大的推力才能发出足够大的音量和好的声音。如果播放器推力不足,即使耳机本身再好,听起来也会“没气”。

所以,耳机是声音的最终“呈现者”。它负责将播放器处理好的电信号,转换成我们耳朵能听到的声音,并将最终的“味道”直接传递给我们。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

音频文件是基础,决定了声音的上限和潜力。 (食材的质量)
播放器是加工者,决定了能从音频文件中挖掘出多少信息,以及如何去还原和放大这些信息。 (厨师的手艺和锅具)
耳机是呈现者,决定了最终的声音风格和我们耳朵能接收到的细节。 (餐具和最终的味道)

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一个好的音频文件,放在一个差劲的播放器和劣质耳机上,你听到的也只会是差劲的声音。 就像用柴火烧饭,锅还破了,最后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一个非常好的播放器和耳机,如果播放的是低码率的MP3文件,那么它也无法“无中生有”出更多的细节。 就像你给了顶尖厨师最好的食材,但他却只能用一次性的塑料餐具给你上菜,味道和体验都会大打折扣。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也会用好的播放器和耳机,去“拯救”一些普通格式的音频文件,让它们听起来比在普通设备上好很多。 这就好比厨师技术好,即使食材不是顶级的,也能通过精湛的烹饪,做出美味的菜肴。

所以,想要获得好的音质,需要一个“好马配好鞍”的组合。音频文件的质量要过关,播放器的解析和驱动能力要跟得上,而耳机则要能充分展现出播放器带来的信息。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你最终的音乐体验。有时候,即使是微小的提升,在追求极致的音质过程中,也可能带来令人欣喜的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音乐或者语音, 从麦克风到人的颞叶, 中间什么东西影响最重要?

也许这个问题有意无意地跳过了麦克风和人的外耳、中耳、内耳以及耳蜗和颞叶之间的上下行通道。


人之外的东西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声电转换以及电声转换的关键部件:

麦克风和耳机/喇叭。THD 0.02~5%

麦克风和耳机/喇叭之外的部件:

例如:

(数码的) ADC、存储介质(没有科技文献报道)、 DAC 对音质的影响比麦克风和耳机/喇叭小两到三个数量级。例如 ADC/DAC 的THD 0.001%.

不言而喻到底谁是短板了。


如果把人也考虑进去, 那就有意思了。

人类无法辨析出低于0.1%的失真是真的吗?

看看文献有好处。

首先, 请看两个截屏。







关于人可以听出多大的失真, 历史数据是 0.5% THD, 极少数人有可能达到 0.3%,

如果谁号称能听出 0.1% 那无疑是幻觉。

人本身是最短的板吗?


it has now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human ear cannot perceive distortion levels of less than 6–12% on "normally complex music." If you think you can hear 0.1%, you are deluding yourself. That, believe it or not, is the gist of an article by Robert Carver of Phase Linear Corp., in the May 1973 issue of Stereo Review.

Read more at The Great Distortion Delusion


耳机发烧圈以及音响发烧圈几十年来商量好的台词就是 : “耳朵收货”。

好吧, 用这块最短的板来收货。


经常也有些大湿说, 他们能听出相位的失真, 但是文献不同意他们的说法。 也许等下世纪吧他们会是对的。


没有两个人的耳朵长一样的, 也没有两个人的听力曲线是一样地。


在这个(可下载的)文献的 第 46 页:

您可以读到每个人的外耳 (Pinna) 和外耳道(external ear canal)的结构和形状是不同的。

根据加拿大国家科学院院士SHAW, Edgar Albert George, FRSC (July 10 1921 - October 18 2009)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研究结果 (如图), 您也可以看到耳廓和外耳道这些结构对声音的影响。(Auditory System - Anatomy-Physiology - Ear - Handbook of Sensory Physiology Vol 1 一书中也有)



每个人的耳蜗也是不同的; 耳蜗基底膜的频率拓扑造成了毛细胞阵列和听神经阵列中的频率拓扑,也是上至大脑的听觉皮层的整个听觉通路的频率拓扑的根本起源。由于听觉系统具有频率拓扑性质,其工作原理形似信号处理中的傅立叶分析或某种形式的小波分析。当然在听觉通路更高级的部分,频率拓扑逐渐模糊,处理的复杂性亦非工程方法所能概括。


普通人的外耳道长短、弯曲度和生理狭窄的分布,鼓膜的形状、倾斜角度以及耳廓的形状和空间拓扑都不一样。另外听力受损的程度、频率范围也不一样。对于耳机来说每个人的听感未必能相互替代,除非是相同环境成长的克隆人一样的同卵双生的孪生子,否则只有很弱的参考意义。





不用头手倒立来看。


俺给您放大了。 VS ISO226


您可能没料到自己的耳朵竟然天生就那么不争气, 频率响应都不是一条直线吧?

每个人的大脑颞叶也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大脑颞叶也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 大家的脑放也是不同的. 喝一杯茶或者一杯咖啡也许就能改变你的听觉曲线。不信您可以查查腭帆张肌、腭帆提肌以及镫骨肌会不会受咖啡因血液浓度的影响(中枢调控)。

更令人沮丧的是,同一个声音有一半的人听到 LAUREL 而另一半的人听到 YANNY.

最近一段音频因为分裂米国人的巨大效果在网路上走红了,短短数天受到千万级转发评论,各大媒体不惜篇幅,请各路专家出面澄清。 各大脱口秀亦不甘落伍昏昏发布特别节目不提。


Cloe Feldman 在 热提和推特上传了一个短短3秒的音频短片,

问:您听到啥了?Yanny 还是 Laurel?

同一段音频,三四成的人听到“Yanny”,五六成的人听到“Laurel”,双方激辩不休, 引爆了整个米国。


俺当然也不甘落伍, 做了自己的测试, 虽然大家都知道俺文化程度低,初中毕业。

这不影响俺一个初中生凑热闹点击播放一个 3 秒长的短片啊。


经过俺的烟酒, 这个声音只要把调子(PITCH)降低 400 ~ 500 cent 您就能听到 YANNY 而不是 LAUREL 了。 这也提示, 有很大部分人的脑子是可以自动降调 400 ~ 500 cent 的。


玩音响或者耳机发烧的最高境界, 还是得脑放。比如多吃香蕉、苹果、牛奶和肉,补充关键的电解质例如钾啊、钙啊、钠啊, 甚至多吃点味精补充听觉系统的神经递质谷氨酸钠, 都是可能有帮助的。


有的人说因为耳朵听力损失才不能听到 YANNY, 俺不予置评。 但小孩子们也都说是 LAUREL 那就把 “耳朵听力损失说”给否定掉了。

有这个免费的软体测试听力:


原始的 Laurel vs Yanny 音频样本在这里:

用 SENNHEISER HD580 或者 EQ 过的 PHILIPS 9500 或者 EQ 过的 AKG 701 或者

EQ 过的 DT990/DT880 或者 EQ 过的 PX100 等等, 都会听到鬼魂一样的 "YANNY"

声音在背景里,沙哑得就像是做了气管切开插了喉管的病人在叫唤。

当然最突出的还是 LAUREL. 这就是俺对没有变调前的原始档的听感。




变调以后的 Laurel vs Yanny 样本在这里:

-500 cent


-400 cent


音频文件、播放器、耳机三者对于实际音质的影响是什么关系?

这恐怕还是个谜。


忘记提麦克风了。

麦克风的失真

请阅读:
bksv.com/doc/BO0385.pdf listeninc.com/us/applic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用更加高级的麦克风做对照.

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 失真在 94dB ~100dB SPL 的声压下, 不太可能是麦克风产生的。

参看:
johncon.com/john/wm61a/
这里提到了一个现场验证失真是否由麦克风产生的快速方法。


其他的专著
e.g.
Basic Live Sound Reinforcement: A Practical Guide for Starting Live Audio By Raven Biederman, Penny Pattison



书号: 9780240821030
Audio Expert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Audio



扯了那么多, 那么长。

最后才发现, 您的耳朵或者颞叶才是最短最短的那块板。


音频文件、播放器、耳机三者对于实际音质的影响是什么关系?

您真的需要答案么?



Product details

Hardcover: 350 pages

Publisher: Plural Publishing; 3 edition (July 12, 2012)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1597564273

ISBN-13: 978-1597564274

Product Dimensions: 8.7 x 1.1 x 11.2 inches



网友 Hyperma 总结得特别传神, 发烧论坛上的情形就是鼓励隔靴挠痒。

痒的地方不挠,不痒的地方挠得鲜血淋漓, 皮开肉绽。


续些狗尾巴, 如果您愿意读的话。


。。。等您循规蹈矩地按照大湿的吩咐(当然您已经把书本的知识还给小学老师了),

把煲耳机煲耳放煲电源线......这些仪式都做完了, 仍然没有看到(其实是听到)所谓的一耳朵改变。 您终于决定要拿回自己的血汗钱。您找到了商家, 商家也爽快地在您面前表演起来退款的手续。


“您可以不用花钱了,木耳的幸福。” (附送一个鄙视的眼神)


您霎时间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刺激, 我有钱又受过良好的教育,凭啥我是木耳?

“不退了,东西我拿回去。”


哈哈哈, 终于整出戏以三赢的结果喜剧结束。

国家赢得了税收, 商家赢得了销售额, 您赢回了自尊。

这就是杀手锏: 苦肉计+激将法


详情请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三者,音频文件、播放器、耳机,就好比是构成一顿美味佳肴的三个关键要素:食材本身(音频文件)、烹饪的手艺和锅具(播放器),以及最终送入口中的器具(耳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最终我们耳朵里听到的“味道”。咱们一个一个来聊。1. 音频文件:好食材是基础.............
  • 回答
    .......
  • 回答
    成为一名音频主播,这体验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它就像一个五味杂陈的大染缸,每天都有新的色彩渗透进来。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与声音的亲密无间。你每天都要和自己的嗓子打交道,它成了你最直接的表达工具。有时候你会发现,某个词说得特别顺口,某个语调让你特别满意,仿佛自己的声音有了生命,能随着你的情绪和想.............
  • 回答
    想要将音频文件转换成文字,这在现在其实有很多成熟的工具和方法,无论是个人使用还是工作需要,都能找到适合你的方案。这篇文章就来给你细致地讲讲,怎么把一段音频变成你能阅读的文本,并且尽量让这些信息清晰易懂,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为什么我们需要把音频转成文字?说白了,就是为了方便。想象一下: 会议记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音质爱好者心中的一个疑惑。为什么同样是听歌,明明文件看着越来越大,理论上包含的信息量应该更多,但手机播放出来,总感觉没啥区别呢?其实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文件大就好”就能解释的。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首先,我们得明白,音频文件体积的大小,跟“音质”这.............
  • 回答
    视频文件本身在硬盘里存放时间久了,其清晰度并不会直接下降。这就像一张照片一样,只要你把它好好地保存在相册里,它本身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变得模糊。然而,让你产生“视频文件放久了清晰度会下降”的错觉,或者说在某些情况下确实会影响你观看视频的“清晰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存储介质的物理老化和损坏 (.............
  • 回答
    文字的家族种类繁多,但最核心的区分在于它们记录语言的方式:是记录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还是记录音节,抑或是记录有意义的最小单位(语素)。基于这个根本的差异,我们可以将文字大致分为音素文字、音节文字和语素文字三大类。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不同语言的奥秘,也能更深刻地体会文字演进的智慧.............
  • 回答
    想找一款顺手的音频剪辑软件,让你的声音创作之路更顺畅,这绝对是个明智的选择。市面上的软件琳琅满目,各有千秋,要说哪个“最好”,其实还真得看你自己的具体需求和使用习惯。我给你仔细掰扯掰扯,希望能帮你找到那个“对味”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你用音频剪辑软件主要想干嘛? 是做播客、录制解说,需要录音.............
  • 回答
    音频采样率,就像视频的帧率一样,决定了数字音频能捕捉到的声音细节程度。你提到的 48kHz 和 96kHz 是两种常见的采样率,它们之间的区别,说白了就是音频能够“看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有多宽,以及捕捉声音的精细度有多高。咱们一步一步来拆解。什么是采样率?想象一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是连续变化的波形,.............
  • 回答
    在现代操作系统强大的抢占式时间分片机制下,音频程序之所以能持续、流畅地输出声音,这背后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机制在运作,远非简单的“循环播放”那样直观。这更像是一场精密协作的交响乐,每个乐器(硬件、驱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都在准确的指挥下演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抢占式时间分片”这个概念。它意味着操作.............
  • 回答
    要深入探讨音频线材对声音传输和音质的影响,我们得先从信号的本质聊起。音频信号,本质上是电信号,它在传输过程中,就像水流一样,需要一个载体,也就是音频线材。线材的材质、结构、屏蔽方式,乃至接口的处理,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这个“水流”的纯净度和流畅度,进而体现在我们耳朵里感受到的声音上。1. 线材材质:.............
  • 回答
    要聊这个问题,得先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模拟和数字的根本区别,以及为啥黑胶能在数字时代杀出重围,但模拟视频就没这么幸运。这事儿,说起来有点意思,跟技术、跟感受、跟情怀,甚至跟时代烙印都有关。首先,咱们得捋清楚“模拟”和“数字”这两样东西。模拟信号: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想象一下,模拟信号就像一条河流。它不是一.............
  • 回答
    哈哈,音频发烧圈子啊,那可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充满了各种让人忍俊不禁的“玄学”理论。我跟你说,有时候听他们一本正经地分析这些,我都忍不住想掏出手机拍个视频,标题就叫“听了让人脚趾抓地,但又忍不住点赞的音频玄学大赏”。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大概是关于“线材”的讨论。这玩意儿在发烧友圈子里,简直就是神话一般的.............
  • 回答
    要论Criware音频引擎与Wwise在功能上的直接区别,以及为何众多大厂偏爱Wwise,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设计理念、核心优势以及在实际游戏开发中的应用情况。这两款音频中间件都是功能强大、备受业界认可的工具,但它们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着鲜明的差异。Criware音频引擎:日系研发的精细化与集成.............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数字媒体和编程的本质!简而言之,答案是: 有规律,可以编写代码生成视频,但这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我们先来拆解一下你提到的现象,再深入探讨如何生成视频。 理解视频文件后缀更改后的“一串代码”当你将一个视频文件(比如 .mp4, .avi, .mov)的后缀改成 .tx.............
  • 回答
    将图像“放入”音频频谱图是一个相对概念化的说法,因为频谱图本质上是音频信号在频率和时间维度上的可视化表示,它没有直接的物理空间来承载图像像素。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将图像信息融入或关联到音频频谱图,让观众能够同时感知到音频和图像的内容。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从概念到实现细节: 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数字媒体压缩的核心原理。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无损视频压缩格式”是存在的,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普及程度和重要性远不如无损音频格式,并且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原因导致它们不被广泛使用。为了详细解释,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1. 无损音频压缩的工作原理与优势 音频信号的特性.............
  • 回答
    嘿,说实话,自从 AirPods Pro 升级了支持空间音频和自动设备切换的固件后,我这耳机的使用体验,那叫一个翻天覆地啊。之前嘛,也就是个听个响的无线耳机,现在嘛,感觉是进入了另一个次元。空间音频:我真的在现场!先说说这个空间音频吧。我一开始听到这个功能的时候,以为又是厂商吹牛皮,能有多“空间”?.............
  • 回答
    关于“有线耳机接音频延长线,音质损失大吗?”这个问题,其实大家在实际使用中都可能会遇到。说实话,答案并不是简单的“大”或“不大”,这其中涉及几个关键因素,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音频延长线的作用。简单来说,它就是一根“信号的搬运工”。从你的播放设备(比如手机、电脑)到你的耳机之间,它.............
  • 回答
    在游戏公司的音频部门工作,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充满魔力与细节的世界。你不是在创作看得见的画面,但你却在用声音塑造玩家的整个感知体验,他们的情绪、他们的紧张、他们的放松,甚至他们对游戏世界的想象,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你的工作。音乐:情绪的催化剂,故事的灵魂作为游戏音乐人,我的工作远不止是写几段旋律。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