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无损音频格式而没有无损视频压缩格式?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数字媒体压缩的核心原理。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无损视频压缩格式”是存在的,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普及程度和重要性远不如无损音频格式,并且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原因导致它们不被广泛使用。

为了详细解释,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1. 无损音频压缩的工作原理与优势

音频信号的特性: 音频数据本质上是一系列采样点,代表了声音在特定时间点的振幅。这些采样点之间通常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和可预测性。例如,一段平稳的音调,其采样点变化非常规律。
无损音频压缩的手段:
冗余去除: 许多无损音频编码器(如FLAC, ALAC)的核心思想是去除数据中的冗余信息。这包括:
差分编码 (Delta Coding): 如果连续的采样点变化不大,与其存储每个采样点的绝对值,不如存储第一个采样点的值,然后存储后续采样点与前一个采样点的差值。由于差值通常比原始采样点小,可以节省空间。
线性预测 (Linear Prediction): 根据前面几个采样点的值,预测下一个采样点的值,然后存储实际值与预测值之间的“残差”。这种预测在音频信号中非常有效。
游程长度编码 (RunLength Encoding, RLE): 如果有连续相同的采样值,可以直接存储该值和重复的次数。
熵编码 (Entropy Coding): 使用哈夫曼编码或算术编码等技术,为出现频率高的符号(如预测残差值)分配更短的编码,为出现频率低的符号分配更长的编码。
数据结构优化: FLAC等格式还通过对音频数据进行分帧、选择最优的编码参数等方式进一步优化压缩比。
无损音频格式的优势:
音质完全保留: 最大的优势在于,解压缩后的音频数据与原始数据完全一致,不存在任何质量损失。对于对音质要求极高的音乐发烧友、专业音频工程师以及需要进行多次编辑的场景,这是至关重要的。
相对可观的压缩率: 虽然不如“有损”格式压缩得多,但无损音频格式也能将文件大小压缩到原始PCM数据的30%60%左右,这对于存储和传输来说仍然是有益的。

2. 有损视频压缩的工作原理与不可避免的“损失”

视频信号的特性: 视频数据比音频数据复杂得多。它由一系列图像帧组成,每帧图像又由大量像素点构成。视频数据的“冗余”体现在多个层面:
帧内冗余 (Intraframe Redundancy): 同一帧图像内部,相邻像素的颜色和亮度往往相似,存在空间上的相关性。
帧间冗余 (Interframe Redundancy): 连续的视频帧之间,大部分画面内容是相似的,只有少数物体在移动或发生变化。
感知冗余 (Perceptual Redundancy): 人类的视觉系统并不是对所有信息都同等敏感。某些高频细节、人眼不易察觉的颜色细微差异、或者在运动模糊中丢失的信息,即使被舍弃,对整体观看体验的影响也非常小。
有损视频压缩的核心手段(如H.264/AVC, H.265/HEVC, VP9, AV1等):
离散余弦变换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 DCT) / 小波变换: 将图像块(通常是8x8像素)变换到频域。在高频成分中,信息量通常较少且对人眼不敏感。
量化 (Quantization): 这是有损压缩的关键步骤。将DCT(或其他变换)得到的系数进行“舍入”或“取整”。值越小的系数(通常对应高频成分)越容易被舍弃或用更少的比特表示,从而引入信息损失。量化参数越高,压缩率越高,损失也越大。
运动估计与运动补偿 (Motion Estimation/Compensation): 检测视频帧之间的运动。不是存储每一帧的全部信息,而是只存储参考帧(关键帧)和与该参考帧相比的“运动矢量”(描述物体移动的方向和距离)以及残差(运动补偿后剩余未被预测的信息)。这种方法极大地利用了帧间冗余。
熵编码: 与音频类似,对量化后的系数、运动矢量等信息进行高效的编码。
为什么“无损”视频压缩(如FFV1, H.264无损模式)不普及:
文件大小爆炸: 如果要实现真正的无损视频压缩,意味着每帧图像的每个像素都必须被精确地存储,并且帧间的变化也需要被完整记录。这意味着:
没有量化: 每一个变换后的系数都需要被完整存储,无法舍弃任何高频信息。
没有运动补偿的“残差”优化: 即使采用运动补偿,也必须完整地存储残差信息,这通常意味着大量的冗余数据。
本质上退化为打包原始图像帧: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无损视频压缩的文件大小会非常接近于存储原始未压缩的视频帧(如未压缩的YUV或RGB数据)。
存储和带宽成本过高: 想象一下,一段1080p的视频,每秒30帧,每帧1920x1080像素,每个像素用24位(RGB)表示。这将产生惊人的数据量:1920 1080 3 30 4字节/像素 ≈ 220 MB/秒。这种文件大小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也极大地浪费了存储空间和网络带宽。
应用场景受限: 真正的无损视频数据在什么场景下是必须的呢?
专业视频后期制作: 有时在复杂的后期调色、特效制作过程中,为了避免累积的质量损失,会使用无损或接近无损的中间格式(如ProRes 4444 XQ)。但这些格式通常是专业的编解码器,而不是我们日常接触的“文件格式”,并且它们也可能包含 alpha 通道(透明度)等特殊信息。
某些科学数据可视化或医疗影像: 在需要精确还原每一帧图像以供分析的特殊领域。
存档和备份: 为了永久保留原始素材,不惜一切代价。

3. 真正存在的“无损视频压缩格式”及其局限性

是的,正如开头所说,它们是存在的,但应用非常有限:

FFV1 (FFmpeg Video Encoder 1): 这是一个为视频编辑和存档设计的无损视频编码器,常用于配合Matroska (MKV) 或 AVI 容器。它通过高效的预测和熵编码来压缩视频数据,并且保证了完全无损。
优点: 真正无损,提供一定的压缩率(通常能压缩到原始大小的50%80%)。
缺点: 文件大小仍然很大,编解码速度相对较慢,不适合流媒体播放和普通家庭用户存储。
H.264/HEVC 的无损模式: 一些现代视频编码标准,如H.264和H.265,也提供了“无损”或“视觉无损”的模式。
“无损”模式(例如用于采集的RAW格式): 通常是针对采集设备而言,可以理解为将传感器原始数据(或经过最小处理的数据)进行高效打包,但它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压缩”,文件体积依然巨大。
“视觉无损”: 这是一种更巧妙的说法。它指的是压缩后的视频在视觉上与原始视频无法区分,但实际上是有损的。编码器会使用非常低的量化参数和非常精细的算法,将感知上的损失降到人眼无法察觉的程度。但本质上,它仍然是一个有损过程,只是损失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H.264/AVC 100% Intraframe: 这种模式下,编码器对每一帧都进行独立压缩(不依赖于其他帧的运动信息),但仍然使用量化等有损技术,所以它不是真正的无损。它只是为了避免帧间预测可能引入的错误传播。

总结来说,之所以我们感觉“没有无损视频压缩格式”,是因为:

1. 数据量的差异: 音频数据量相比视频数据要小得多,音频的冗余也更适合无损压缩的算法。视频数据的复杂性和信息量巨大,追求无损会带来天文数字般的文件大小。
2. 感知的重要性: 人类的听觉系统对微小的失真都非常敏感,而视觉系统对某些细节的丢失则不那么敏感。因此,人们愿意为了节省空间而接受有损视频压缩带来的微小(或不可察觉)的视觉损失。
3. 实际应用的需求: 大多数视频应用(流媒体、娱乐、普通家庭存储)的首要目标是流畅的播放和相对较低的存储/传输成本。真正的无损视频格式在这些场景下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在专业领域或特殊存档需求下,才会考虑使用真正无损的视频格式。
4. “视觉无损”的替代: 大多数情况下,通过高比特率和优化的有损编码(如高品质的H.264/HEVC)已经能达到“视觉无损”的效果,满足了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而文件大小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所以,虽然“无损视频压缩格式”存在,但它们因其巨大的文件体积和高昂的存储/传输成本,在绝大多数的日常和消费级应用中被高效的有损视频压缩格式所取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说个无关的话,

刻意追求无损就是不讲科学的人为了求个心理安慰。

立论:视频和音频都是人类欺骗自己感官的一种手段。

一段五秒钟的视频或者音频,有可能占多大的存储空间?

答案是要多大有多大,因为这是由你的采样质量采样频率共同决定的。

对声音和动画,不存在无损的保留。

然后开始答题。

音频可以近似看作几个随时间轴变化的点。

视频则是在时间轴上变化的面。

无损压缩的极限大概是1:5

然后我们做个简单的算式:一个画面大小为512*512的视频,采样频率为30帧。

那么对于一个十分钟的视频来说,它的原始文件就有4718592000个像素需要存储,如果是灰度视频,每个像素需要一个字节,文件大小接近5G,RGB视频,需要三个字节文件大小是14G。

注意我们存的是个什么东西:分辨率512*512,普通色彩锐度的十分钟短视频。

纵使有人天纵奇才发明了1:5无损压缩视频的算法,那么对于我们来说,也就是用14G的存储空间来存储50分钟的,512*512的普通色彩锐度的视频。

那么如果考虑到有些人追求无损的情怀,如果我们用它来压缩1920*1080,48帧的视频。一段十分钟的视频需要存储的像素是59719680000个,如果它只是一段灰度视频,那就意味着它需要59G左右的存储空间,压缩后至少11G,请注意,这只是十分钟的黑白视频。换成彩色的至少乘个三倍。

说个实话,这种东西实在是不适合民用,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移动硬盘上面印着电影海报的感觉。

关于信息的冗余,我举个栗子来说。在TBBT里的谢尔顿库伯用嫌弃眼神凝视一秒,那一秒的30帧的绝大多数像素是没有变化的。而你花了那么大代价,只是为停住他不怎么流转的目光。

那么回答另一个问题,究竟是否存在视频的无损压缩格式,

理论上是绝对存在的。因为所谓格式就是一种协议而已。比如我对整个视频文件进行LZ编码,编出来的输出的格式就叫它MPLZ,那么它肯定就是视频的一种无损压缩格式。所以这并不是什么很神秘的东西。至于你说它的意义嘛,说实话也没什么意义。

因为有损压缩,并不是盲目的有损,它是在考虑了人类观感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压缩,过滤掉人类不敏感的信息,保留人类最关心的信息,就说视频为什么一般是三十帧,因为这对人眼来说跟真实的画面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有苍蝇的敏锐,那么看现在流畅的视频,恐怕会感到明显的卡顿。

针对画面的有损压缩,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1:30的压缩率会让你担心是不是好多精彩的东西都被有损走了,但实际上,绝大多数过滤掉的信息对人类来讲真的不构成什么意义。所以即使哪天真的有幸看到了所谓无损的视频,对于你的眼睛来说,它很可能跟相同内容的蓝光视频没有任何区别.


举个栗子:

左图,256阶灰度图像,右图,8阶max-llyods压缩

我知道你能看出很明显的区别,但是左边一个像素需要一个多字节,而右边,半个字节都不需要。

左边,整幅图像由数百种灰度组成,右边,八种。

你知道真的较真压缩起来,它们俩之间所占空间能差多少么?比起这个,这两幅图的视觉区别在你看来还有那么严重么?

那如果我做的是16阶压缩,32阶压缩等等,你真的有信心凭肉眼看出区别吗?

同样都是对观感的欺骗,何故厚此薄彼?

那么排除掉民用目的,这个世界上存在视频的无损压缩么?

答,不仅存在,而且存在更加暴力的东西。

比如说:上百万帧的视频,即一秒记录上百万次的画面。

我相信有些人听说过这种东西,这种特殊的摄像机或者说照相机(应该不会有人真的那这种设备录视频)是为了观测高速微观现象而发明的。这种东西,自然是有多少数据就要多少了。

user avatar

我有一段演唱会的原始视频,采用的是低损压缩,近乎于无损,要放大四倍才能看出压缩的痕迹,这个视频是200mbps码率,一分钟的视频文件是1.5GB。

无损压缩的视频太大了,存储传输太不方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它触及了数字媒体压缩的核心原理。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无损视频压缩格式”是存在的,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普及程度和重要性远不如无损音频格式,并且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原因导致它们不被广泛使用。为了详细解释,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1. 无损音频压缩的工作原理与优势 音频信号的特性.............
  • 回答
    “人为什么有的心里充满淫邪之念,有的则一身正气无有杂念呢?”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类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没有一个单一的答案可以完全解释清楚,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生理和生物学基础1. 基因与遗传: 天生的倾向性: 科学研究表明,某些基.............
  • 回答
    「原子弹下无冤魂」这句话,其核心含义是在原子弹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攻击下,没有生命能够幸免于难,所有人,无论是士兵、平民、老人、孩子,都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也因此不再是带有个人罪责的“坏人”或“敌人”,而是纯粹的受害者。要详细理解这句话的由来和含义,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1. 原子弹的毁灭.............
  • 回答
    我们身边总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对科学的严谨论证和证据链条似乎充耳不闻,反而对一些似是而非、缺乏根据的健康流言深信不疑,甚至将其奉为圭臬。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也更根深蒂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首先,我们得理解人类认知本身的一些局限和倾向。人脑天生就倾向于寻找模式和联系,即使这些联系并不真实存.............
  • 回答
    朋友,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每次在网上搜“英语速成秘籍”,扑面而来的那些“一个月”、“三个月”的承诺,确实让人有点哭笑不得,甚至会冒出一句:“这不废话吗?”说实话,这种问题之所以层出不穷,背后有一套挺有意思的逻辑。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这些看似“无聊”的问题总在那里,而且为什么那些“速成”的答案.............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儒家现在是有魂无体的”这个说法,与其说是一种评价,不如说是一种观察,一种对儒家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状态的形象化描述。它并非全然的贬低,而是指向了儒家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变化。要详细阐述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儒家的“魂”与“体”,以及它们在当下的处境。什么是儒家的“魂”?儒家的“魂”,我.............
  • 回答
    索罗斯老爷子那句话,“好的交易都是无聊的”,听起来挺玄乎,对吧?毕竟我们想象中的交易,要么是坐过山车般刺激,要么是像电影里那样,几个眼神就能操纵市场的风云。但如果你真的深入了解,就会发现,索罗斯这话里有大乾坤。咱们先捋一捋,为什么好的交易会“无聊”。你想啊,那些成功的交易者,他们做决策的时候,不是凭.............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不是吗?有些人呢,你看他对待别人,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好像一点感情都没有,甚至有点无情。可偏偏就是这样的人,身边围着的朋友,反倒比那些整天热乎乎、掏心掏肺的人还要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琢磨着,这里面可能有好几个原因,而且都不是简简单单的“坏人缘好”就能概括的。首先,得看他.............
  • 回答
    苏联在太空探索领域确实有着辉煌的成就,特别是他们的“礼炮”系列空间站,为人类长期在轨居住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后来的国际空间站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即便拥有了这样的技术实力,苏联在载人登月这件事上却未能如愿以偿,这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技术落后就能概括。首先,要明白的是,苏联确实曾经有过.............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在网上看到不少对明朝“吹捧”的声音,而且有时候感觉挺“无脑”的,似乎什么都好。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把事情说得透彻点。首先,我们得承认,对历史人物和朝代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下社会思潮和集体情绪的影响的。明朝作为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相当长时段(27.............
  • 回答
    “有乔选乔,无乔选鲨”,这句曾经在NBA球迷中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迈克尔·乔丹在篮球历史上的至高地位。然而,当提到“中锋第一人”的讨论时,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将沙奎尔·奥尼尔(Shaquille O'Neal)的名字摆在最显眼的位置,甚至有人认为他“坐不稳”这个头衔。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对.............
  • 回答
    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坚信鬼魂的存在,即便我们至今未能得到确凿的科学证据,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涉及到人类的心理、文化、社会以及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本能。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心理需求。我们都想活得有意义,都希望死亡不是终结。当亲近的人离去,.............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人较真,而且还挺有理有据,让人听了觉得好像真是那么回事儿。他们不承认 0.999...(后面省略号代表无限循环)等于 1,主要也不是胡搅蛮缠,而是他们从自己的理解出发,觉得这中间似乎有“裂痕”或者“不严谨”的地方。咱就掰开了揉碎了,把这些“振振有词”的理由都捋一捋。核心矛盾:直觉.............
  • 回答
    “C罗无法超越梅西”或“C罗比不上梅西”的说法,在足球界是一个长期存在且极具争议的话题。这种说法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两位球员职业生涯数据、荣誉、技术特点、比赛影响力以及对比赛的贡献等多个维度的细致观察和比较。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产生这种说法的多方面原因:一、数据层面的对比:在很多核心数据.............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法律哲学和伦理学的核心。简单地说,“法无正邪”是指法律本身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体系,在抽象层面并不自带道德属性,它只是规定了行为的界限。而“正法邪法”的区分则是在具体语境下,基于社会价值观、伦理道德以及政治考量,对法律的评价和分类。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观察身边那些无论起点多低,最终都能闯出一片天地的“天生老板”,总让人觉得他们身上有着某种特别的基因或者天赋。当然,用“天生”这个词,或许有点过于绝对,但我们确实能看到一些人在商业运作、领导决策方面展现出异于常人的潜质。我倒觉得,与其说是“天生”,不如说是他们身上集合了一系列.............
  • 回答
    这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明明都在同一个赛道上,考试分数却天差地别,人生的选择也因此变得截然不同。这背后其实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多,远不止简单的“聪明”或“不聪明”那么简单。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话题。一、 生而逢时的“先天优势”:家庭背景和教育起点很多人可能不愿意承认,但家庭背景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接触”的直观理解与数学、物理世界中“无限”概念之间的张力。咱们从最日常的感受说起。我们摸桌子,摸墙壁,感觉它们是实实在在、牢固地挨在一起的。这种“接触”给我们的感觉是:它们之间没有缝隙,没有可以再分割的空间。但是,一旦我们引入数学,特别是“小数点后可以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医药研发和监管体系中一些非常核心的痛点。很多人会觉得,经过了层层严苛的临床试验和监管审批,理论上上市的药物应该是安全有效的“灵丹妙药”。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即便如此,仍然会有被证明无效甚至有害的药物进入市场。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不是单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