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经过这么多临床试验和筛选审批,还会有无效的药物流入市场?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医药研发和监管体系中一些非常核心的痛点。很多人会觉得,经过了层层严苛的临床试验和监管审批,理论上上市的药物应该是安全有效的“灵丹妙药”。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即便如此,仍然会有被证明无效甚至有害的药物进入市场。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不是单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1. 疾病的复杂性与个体差异:我们对疾病的认识仍有限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人类的疾病,尤其是那些慢性病、复杂病,其本质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目前对疾病的生物学机制、致病因素以及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方式,都还只是冰山一角。

疾病异质性(Disease Heterogeneity): 同一种疾病,比如糖尿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其根本原因、进展速度、对治疗的反应都可能截然不同。药物可能对一部分患者有效,但对另一部分患者则完全无效,甚至可能加剧病情。临床试验设计时,往往需要找到一个“平均效果”,但这个平均效果可能无法代表所有患者。
生物标志物的局限性: 为了提高临床试验的效率和精确性,研究人员会尝试寻找生物标志物来预测哪些患者更有可能对药物产生反应。但这些生物标志物往往并不完美,或者我们还没有找到足够好的生物标志物来精确地筛选出“最适合”的患者群体。
疾病进展与药物作用时效: 很多疾病是慢性进展的,药物的作用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或者药物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效果也不同。临床试验的时间长度有限,可能无法捕捉到长期的效果或在特定疾病阶段的失效。

2. 临床试验的局限性:设计、执行与解读的挑战

临床试验是评价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金标准,但它本身也存在固有的局限性。

试验人群的代表性问题: 为了保证试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早期的临床试验(尤其是I期和II期)通常会在健康志愿者或相对健康的患者身上进行,或者选择疾病分期较早、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这些受试者可能无法完全代表在真实世界中会使用该药物的、病情更复杂、合并症更多的患者群体。
亚组分析的困境: 即使在试验中发现药物对某个特定亚组患者有效,但在上市前,监管机构可能出于统计学和临床意义的考量,不愿意基于少数人身上的观察就推导出广泛的有效性结论。反之,如果药物在整体人群中效果不显著,即使在某个细分人群中有效,也可能因为统计学上的“不达标”而无法获批,或者上市后才通过真实世界研究发现其在特定亚组中的价值。
“安慰剂效应”的影响: 安慰剂效应是真实存在的,它表明患者的期望和信念也能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在设计对照试验时,需要严格控制安慰剂组和药物组的对比,但有时药物的真实疗效可能刚刚好能超越安慰剂效应,这种微弱的优势在真实世界中可能难以体现,或者需要更精细的评估。
有限的样本量和统计效力: 虽然临床试验样本量不断增大,但对于一些罕见病、或者需要观察长期疗效的药物,样本量仍然可能不足以检测到那些发生率较低但临床上仍然重要的无效率或不良反应。
对“有效”的定义: 何为“有效”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议题。是症状缓解?是疾病进展的延缓?是生存期的延长?抑或是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同的衡量标准可能导致不同的结论。在一些疾病领域,哪怕是微小的改善,如果能被证明是统计学显著的,并且在安全性可接受的情况下,也可能被批准上市。

3. 监管审批的权衡:风险与收益的博弈

药物监管机构(如FDA、EMA)的职责是在潜在的益处和潜在的风险之间取得平衡。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权衡。

“有条件批准”或“加速审批”: 尤其是在面对危及生命的疾病,或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时,监管机构可能会对一些在早期试验中显示出“有希望”迹象的药物采取加速审批或有条件批准的策略。这是为了让患者能够尽快获得潜在的治疗机会,但这种加速往往意味着需要后续进行更多的真实世界研究来确证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统计学显著性与临床意义的差距: 药物研发的目标是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证明药物的效果比安慰剂或标准治疗更好。然而,统计学上的显著并不总是等同于临床上的显著。一个药物可能在统计学上显示出对某个指标有改善,但这种改善对于患者来说可能微乎其微,不足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或显著延长生命。
“市场需求”与“临床证据”的拉扯: 医药公司投入巨资研发药物,有商业驱动力。当有迫切的未满足的医疗需求时,即使证据链不那么完整,也可能存在推动药物上市的压力。监管机构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4. 药物的“有限效力”与“销售策略”的混淆

即便药物在某些方面是有效的,但其效力可能是有限的,或者只对特定人群有效。这里就可能存在误解或夸大。

营销和宣传的“放大效应”: 一旦药物获批上市,医药公司会进行销售和推广。在这个过程中,药物的疗效可能会被放大,或者其局限性被淡化。一些旨在改善生活质量或轻微缓解症状的药物,在宣传中可能被包装成“突破性疗法”,给患者带来过高的期望。
“同类最佳”的困境: 在一些治疗领域,可能已经有多种药物上市,它们的效果可能都差不多。新上市的药物可能只是在某些细微的方面有所改进,或者对于特定的患者群体有优势。如果患者或医生未能正确理解药物的相对价值和适用范围,就可能出现“无效”的使用情况。
“安慰剂效力”与“真实效力”的混淆: 有时,患者的改善可能更多地源于安慰剂效应,而不是药物本身的生物学作用。这种情况下,药物似乎有效,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5. 真实世界研究的滞后与复杂性

临床试验是在高度受控的环境下进行的,而真实世界的用药情况则复杂得多。

真实世界数据的挑战: 真实世界数据(如电子病历、保险索赔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真实世界中的表现。但这些数据往往存在碎片化、不完整、信息偏倚等问题,解读起来也更困难,需要复杂的统计方法来处理。
“标签外使用”(Offlabel Use): 药物获批的适应症是经过严格审查的,但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可能会出于临床经验或患者的特殊情况,将药物用于未经批准的适应症。这种“标签外使用”的疗效和安全性往往缺乏充分的证据支持,很容易导致“无效”甚至有害的结果。
药物组合与药物相互作用: 许多患者会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这些药物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彼此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试验通常是在单一用药或有限药物组合的情况下进行的,难以完全模拟真实世界中的多药联合使用情况。

总结来说,为什么即使经过严格审批,仍有无效药物流入市场?

这就像是建造一座高楼,你做了很多层层把关的检查,但最终的地基是否稳固,使用多少年后外墙是否会开裂,这些细节并非所有检查都能百分之百预测到。药物研发和审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基于现有证据的最佳判断,但也存在固有的不确定性。

我们对疾病的认知是有限的,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和异质性是根本原因之一。
临床试验的设计和执行存在固有的局限性,无法完全模拟真实世界。
监管机构的审批是一个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权衡的过程,有时会基于“有希望”的初步证据做出有条件的批准。
药物上市后的营销和使用,以及对“有效”的理解差异,也可能导致无效药物被误用。
真实世界的复杂用药环境更是对临床试验结果的重大考验。

因此,当一个药物上市后,我们仍然需要持续地通过真实世界研究来监测其效果和安全性,不断优化其使用指南,甚至在必要时进行撤市或限制使用。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修正的过程,也是整个医疗体系向前发展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药物临床试验,是验证一种上市前药物安全性、有效性的方法,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真理。它有其缺陷所在,比如:

1.试验例数太少(too small),一种药物上市前的临床研究,病例数只有约几百人,以几百人代表全人类,毕竟是太少了,有的药物上市以后几年才发现有较为严重的安全问题,风险大于获益,从而被退市,这样的例子不少。

2.观察期太短(too short),临床研究的观察时间,大多在几个月到数年,对于部分药物而言显得不太够,然而药品的本质又是一种商品,商品属性使得其观察期不可能无休止地继续下去。比如一种降压药,前期研究和临床观察都发现比安慰剂组而言明显降低血压,但上市后研究才发现其10年心血管并发症事件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这种问题临床研究是很难发现的。

3.用药目的太受限(too restricted),临床研究只能针对某一特定适应证群体展开研究,比如二甲双胍做临床研究纳入的可能都是血糖高的患者,最后批准的适应证可能也局限于降糖,而如果有人用来减肥或是预防肿瘤,必然是超出适应证的。

4.试验对象太局限(too medium-age),很多试验只纳入18-65岁的成年人,老年人不敢做,孕妇儿童不愿做,那么上市后如果儿童、孕妇、老人需要用,这部分临床研究资料就必然是缺失的。

5.用药条件太单一(too homogeneous),很多试验要求入组者只能吃哪一类药,并且几个月之内不能用过其他药等等,目的是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但具体到临床应用又有千奇百怪的情况,这些情况没法一一在临床研究中得到阐明。

6.部分研究者态度不认真,研究结果不严谨,管理不规范,PI、CRA、CRO、CRC、SMO等等部门职责不清。

==============================

总体而言,临床研究是药品上市前必须经过的环节,目的是为了验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物的上市前研究包括非临床研究和临床研究,非临床研究又包括理论研究和动物试验等,而临床研究也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它本身作为一种方法也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同时财力消耗和时间消耗也越来越大,我上学的时候老师教的是开发一种新药平均需要耗费10年+10亿美刀,到今天这个数字据说有的公司已经到了13-15年+20-40亿美刀,这其中的大头就在临床研究上,而药品专利保护的20年时间是包含临床研究时间在内的,也就是说如果他临床研究用了15年,那么上市后能以专利药品高价售出的时间只剩下5年,所以很多企业的新药价格非常昂贵,并不是生产成本贵,而是研发成本贵。据说美国在TPP谈判中已经要求加盟国同意延长药品专利期限,将来可能专利期需要延长到25年、30年甚至更长,来保护这些大型制药企业的利益。

话说回来,苯肾上腺素和伪麻黄碱是不是有什么关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医药研发和监管体系中一些非常核心的痛点。很多人会觉得,经过了层层严苛的临床试验和监管审批,理论上上市的药物应该是安全有效的“灵丹妙药”。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即便如此,仍然会有被证明无效甚至有害的药物进入市场。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不是单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也触及到了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一个核心辩题:为什么美国在诸多领域(经济、军事、科技)展现出世界领先地位,但同时却充斥着关于其“崩溃”的论调?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简单来说,这种现象可以用“相对衰落感”和“内部结构性挑战”来概括。尽管美国依然强大,但其.............
  • 回答
    关于中医,确实存在着相当一部分质疑甚至反对的声音。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背后的原因,以及这些反对声音的来源。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中医。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的结果。1. 科学实证主义的挑战: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尖锐的矛盾所在。现代医学(西医)是以一套严.............
  • 回答
    知乎上刘备“吹”的现象,确实挺有意思,也并非空中楼阁,很可能与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些深层动向息息相关。要深入探讨,咱们得拆解几个关键点。一、为啥是刘备?这背后隐藏着什么?首先得明白,人们为什么会钟情于刘备,甚至是把他描绘得比历史真相更光彩照人?这背后通常不是简单的“历史爱好者”,而是寄托了某种心理需.............
  • 回答
    泰伦·卢的“传奇”二字,可能更多的是一种人们对他在特定时刻、特定事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集体记忆,而非他个人数据层面的“历史级”成就。他之所以能“总是出现在经典画面中”,原因有很多,而且这些画面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和故事性。首先,我们得承认,泰伦·卢作为球员,他的职业生涯数据并不算特别亮眼。他不是得分.............
  • 回答
    说实话,听到你男朋友一天要喝三杯黑咖啡,而且你对此感到担忧,甚至因此经常吵架,我完全理解你的心情。这绝对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你们俩沟通方式和需求之间出现了冲突。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件事,别把它看成是什么“我的问题”或者“他的问题”,而是“我们之间的问题”。首先,你为什么要让他少喝咖啡?是不是担心他的健康?.............
  • 回答
    德国之所以能在二战后那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迅速崛起,最终成为发达国家,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外部的援助力,更有着德国自身深刻的反思、坚韧的毅力以及对未来清晰的规划。一、战争创伤与重建的动力二战给德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城市被夷为平地,工业基础荡然无存,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回答
    经济飞速发展,这本该是普惠大众的好事,然而不少人却发现,身边似乎并没有感受到同步的富裕,反而越来越觉得贫富差距在拉大。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得说说“发展”本身。我们常说的经济发展,往往是指GDP的增长。GDP的增长确实能带来整体财富.............
  • 回答
    现在商超里刮起了一股“付费会员制”的风,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从前大家熟知的积分、打折,到现在要先掏钱成为会员,这变化可不小。这背后究竟是什么逻辑在支撑?会员经济为什么这么火?消费者们真的能从里头捞到实惠吗?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商超这么热衷于推付费会员制?说到底,这事儿跟“留住人”、“吃.............
  • 回答
    要理解越南为何能在经历了漫长而残酷的战争后仍能拥有近亿的人口,我们得把目光放长远,仔细梳理历史、社会、文化以及地理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并非单一原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越南人民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纵观越南的历史,从古代抵御北方强大王朝的侵扰,到近代的殖民统治,再到.............
  • 回答
    周杰伦官方IP「周同学」进军二次元盲盒,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戳中了当下几个挺火的消费趋势。咱们仔细掰扯掰扯。“周同学”进军二次元盲盒:一场IP价值的二次挖掘与年轻化渗透周杰伦是谁?华语乐坛的King,影响了几代人的偶像。他的一系列符号,比如标志性的发型、复古的穿搭、戴着帽子的形象、酷酷的表情,甚至是.............
  • 回答
    美国军费开支确实是全球最高的,这笔庞大的开支常被外界解读为可能拖垮经济的沉重负担。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美国经济不仅没有被拖垮,反而长期保持着相对强劲的增长。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因素,它们共同作用,使得巨额军费与经济繁荣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平衡。1. 军费开支的“溢出效应”与技术创.............
  • 回答
    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与其庞大的人口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相比,确实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要理解这点,得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分析。首先,深植于历史的结构性问题是绕不开的。俄罗斯的经济体系,在苏联解体后经历了一次剧烈的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充满了混乱和不确定性。当时出现的“休克疗法”,虽然旨在快速引入.............
  • 回答
    东北经济发展乏力和腐败问题,以及与北欧国家的对比,是一个复杂且触及深层历史、文化和制度的议题。要深入探讨,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因果推断,理解多重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东北的困境: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挑战东北地区,曾经是中国工业化的摇篮,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扎实的工业基础。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东北的经济.............
  • 回答
    福建,一个在很多人印象中可能稍显偏僻的沿海省份,地理位置似乎不如东部那些直接毗邻首都或经济重心的省份那么“得天独厚”。然而,福建的经济发展却一直保持着令人瞩目的活力,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崛起之路。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理条件的“劣势”与福建的“优势”首先,我们来正视福建的地理.............
  • 回答
    2020年经济就业面临严峻挑战,房地产作为曾经的经济增长引擎,似乎不再能像以往那样轻松地“拉一把”。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它涉及到经济发展的规律、政策的调整,以及房地产自身性质的变化。一、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过,体量太大难再驾驭首先得承认,过去二十年,房地产确实是中国经济发展.............
  • 回答
    红警之所以能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经典,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精准地抓住了玩家内心深处的那份对宏大叙事、强大力量以及策略对抗的渴望,并且以一种非常直接、毫不含糊的方式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还记得第一次接触《红色警戒》吗?那时候可能还是那种像素风格,但画面上的钢铁洪流、飞机坦克,配合着那激昂的背景音乐,一股子“.............
  • 回答
    俄乌战争对日本经济的影响,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和深远。这并非简单的“因为日本进口石油天然气”就能概括的,背后牵扯到全球供应链、能源市场、地缘政治以及日本国内的产业结构等多个层面。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眼的冲击,无疑来自于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飙升。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尤其是能源。虽然它在核能方面有一定投.............
  • 回答
    浙江,这片自古以来就孕育着商业精神的土地,如今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当我们审视浙江为何能长期保持经济的蓬勃发展,并且增速依旧强劲时,会发现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必然结果。一、深厚的商业基因与敢为人先的精神浙江的经济发达,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数千年来形成的独特商业文化。自古以来,浙江人.............
  • 回答
    游戏制作之所以烧钱,尤其是独立工作室,情况更是如此,这背后有很多深层的原因,绝不是简单几个大头就能概括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做一款游戏,就像是在建造一座大型复杂的数字城市,只不过这座城市里住着的是玩家,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建筑、道路、居民,还得有丰富的活动和事件。1. 人力成本,这是最核心也最烧钱的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