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网络安全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安全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回答
在网络安全的世界里,有些事情听起来简直像科幻小说一样不可思议,但它们却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真实写照。对于一个对网络世界不甚了解的人来说,这些事情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我在胡说八道。今天,我就想跟大家聊聊这其中几个让我深感震撼的“冷知识”。

1. 你的鼠标移动轨迹,也能泄露你的个人信息。

这听起来是不是很扯?你动动鼠标,还能暴露你的身份?别不信,这确实是存在的。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叫做“生物识别特征”(或者叫行为生物识别)的概念。我们每个人在操作电脑时,都有自己独特的使用习惯。你点击的力度、鼠标移动的速度和方向的细微变化、打字的速度和节奏、甚至是你敲击键盘的力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动作,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数字指纹”。

想象一下,一个人鼠标移动总是带着一种犹豫不决的“S”形,而另一个人则像上了膛的子弹一样精准。当你在某个网站上注册、登录,或者进行任何操作时,网站后台的系统其实就在默默地捕捉和分析你的行为模式。如果有一天,你的账号被盗了,但小偷的行为模式和你完全不一样——比如他打字飞快,鼠标点击方向也更“直线条”——那么这个系统就能通过行为的巨大差异,迅速判断出这可能不是你本人,从而发出警告,甚至暂时锁定账号。

更进一步说,一些高级的追踪技术,可以不依赖于你输入的信息,单凭你鼠标移动和点击的细微模式,就能在你浏览不同网站时识别出是你本人。这就意味着,即使你用了隐身模式,换了IP地址,只要你的“鼠标动作签名”还在,别人理论上就能认出你。是不是有点让人脊背发凉?我们以为的“自由浏览”,其实可能时刻被自己的习惯所“出卖”。

2. “免费的午餐”从来都不是免费的,它通常是你的数据。

现在社会,太多东西都打着“免费”的旗号了:免费邮箱、免费社交媒体、免费游戏、甚至是一些提供免费VPN服务的应用。对于很多不懂得网络安全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天大的福利。但事实上,正如那句老话说的:“如果你对产品不满意,那么你才是产品。”

这些“免费”的服务,它们靠什么赚钱?很多时候,它们的核心盈利模式就是收集、分析和出售用户的个人数据,或者通过广告精准投放来盈利。

举个例子,你注册一个免费邮箱,看似方便,但你邮箱里的邮件内容、你发送和接收的地址、你打开的链接,这些信息都可能被扫描和分析。你的搜索记录、你浏览的网页、你分享的照片和评论,在社交媒体上更是被分析得明明白白。然后,这些数据会被打包出售给广告商,用来给你推送你可能感兴趣(或者他们认为你感兴趣)的广告。

更可怕的是,一些看似无害的免费应用,尤其是那些你只需要点击几下就可以安装的,它们可能包含恶意软件。这些软件会潜伏在你的手机或电脑里,悄悄地窃取你的银行信息、联系人列表、短信内容,甚至通过你的摄像头和麦克风进行监听。它们之所以免费,就是因为它们从你的个人信息中获取了更大的“价值”。我们以为我们在“使用”服务,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是“被服务”并被利用的资源。

3. 删除文件并不等于它就真的消失了。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把文件扔进回收站,然后清空回收站,或者直接格式化硬盘,数据就彻底消失了。这对于一些有心人来说,简直是太天真了。

当你在电脑上删除一个文件时,操作系统实际上只是做了一个标记,告诉这块存储空间可以被覆盖了。文件本身的数据并没有立即被擦除。它就像是你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把一本书的卡片从索引里抽出来,但书本身还在书架上。除非有人在这块空间上写了新的数据,否则原来的数据就有可能被恢复。

现在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数据恢复软件,从简单的文件恢复到更专业的硬盘数据提取,它们都可以轻松地找回那些你认为“已经删除”的文件。这就意味着,即使你已经处理了敏感文件,如果你的电脑落到了不法分子手中,他们完全有可能通过专业手段,将你过去删除的大量信息,包括照片、文档、甚至加密的密码文件都挖出来。

更别提那些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木马程序或者其他恶意手段获取你设备的人,他们可能已经悄悄复制了你的文件,而你对这一切一无所知。所以,当你需要彻底销毁敏感数据时,仅仅删除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专业的“数据擦除”,比如使用专门的软件多次覆写硬盘上的数据,或者物理销毁硬盘。

4. 你以为的“加密”很可能是不够的。

提到网络安全,很多人都会想到“加密”。比如用密码保护文件,或者银行网站上的“https”标志。这给很多人一种安全感,觉得信息是被牢牢锁住的。但“加密”这个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却有很多细节和陷阱。

首先,很多用户使用的密码本身就很脆弱。一个由简单单词、生日或者键盘顺序组成的密码,即使经过所谓的“加密”,也可能在几秒钟内被暴力破解。密码的强度至关重要,一个好的密码应该是长而复杂,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符号的组合,并且不与个人信息相关。

其次,很多应用所谓的“加密”,可能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加密。比如,一些国产的“聊天加密”应用,可能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现端到端加密,中间人完全有可能截获并解密你的对话。或者,它们使用的是一些过时、不安全的加密算法,一旦算法的漏洞被发现,加密也就形同虚设了。

再者,即便你的数据被强加密了,如果你的设备本身不安全,或者你使用的密钥泄露了,那么加密也保护不了你。比如,一个黑客通过钓鱼邮件在你电脑上安装了键盘记录器,那么他就能在你输入密码或加密密钥时,将它们一并窃取。

更让你意想不到的是,有时候,攻击者不需要破解你的加密,他们只需要利用你的设备或操作系统的漏洞,就可以在加密之前就获取到你想要的信息。比如,利用内存漏洞直接读取你正在处理的明文数据,或者通过物理访问你的设备来破解你的硬盘密码。所以,“加密”是一个很好的基础,但它绝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我们对加密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非常表面的层面。

这些事情听起来确实有点吓人,但它们是真实存在的网络安全挑战。理解这些,并非要让我们对网络世界充满恐惧,而是要让我们保持警惕,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自己的数字安全多一份心。毕竟,在虚拟的世界里, ignorance is definitely not bliss.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有一种看起来像天方夜谭一般的攻击方式,叫做旁路攻击,可以不接触指定设备而入侵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获取电子设备运算时辐射的电磁波、看电子设备闪烁的led、记录设备运算的时间等等。
  2. 听起来越天方夜谭的旁路攻击,实现起来越困难,所以这些方法一直不主流。
  3. 你总觉得,泄漏你个人信息的大多是你注册的各个不可名状的大小网站和APP,但是其实,泄漏你信息最多的,是银行、工作、快递这种传统渠道,后者比前者信息稳准狠不说,成本还低。
  4. 在2011年以前,中国甚至有几本每月出版的黑客杂志:《黑客防线》《非安全·黑客手册》《黑客X档案》,他们帮助了一代网络安全爱好者的成长。他们能够存活多年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因为某些杂志甚至有专门的版块教你做盗QQ号,做钓鱼软件和刷钻这种非法的营生。
  5. 更有趣的是,这些杂志最后死掉并不是因为政策原因,而是因为互联网发展起来了,纸质杂志卖不出去,悄悄咪咪地死掉了。某杂志甚至至今还拖欠着我的稿费。
  6. 当然也有因为政策原因倒下的安全企业。有一个网站叫做乌云,开拓了全新的网络安全商业模式:黑客提供漏洞给乌云,乌云转交厂商跟进和进行修补,黑客得到相应的奖励。数年后,乌云创始人被捕,遂进监狱。
  7. 黑客技术不止操作电脑,还有一类黑客技术叫做社会工程学,该类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和目标公司员工打点关系、制造偶遇、策反和利诱目标公司员工、伪装目标身份的客户,翻目标的垃圾桶找到写有密码的纸条等等。
  8. 越高端的黑客攻击,社会工程学的作用就越大,很多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
  9. 侵入某国大使馆、某国国防部的官网并修改首页的行为,是比较低端的黑客行为,由于目标的数据安全策略,网站服务器乃至整个网段上一般只有网站和相关数据,这些攻击行为除了耀武扬威往往得不到一点有价值的信息。
  10. 黑客圈子是最封闭的技术圈子,所有的技术都标有价码,你想要,就用你的存货来换,这一点令人生厌。
  11. 有攻就有防,做防守的人也不是吃素的。有一种防守方法叫“honeypot”,蜜罐。它是为攻击者量身定制一个假的系统,然后让攻击者上钩,请君入瓮,攻击者费尽心思攻下来后洋洋自得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攻下的是个假系统,更不知道自己的独门绝活都被蜜罐系统给记录下来了。
  12. 在当年,PC的安全体系还不那么完善,大家都还必备一个360(或其他同类型软件)的时候,桌面系统的交锋才叫一个精彩。除了挂API HOOK,各种冷门win32API之外,一些人采用更“野路子”的方法来“躲过”安全软件,比如:
    1. 检测到360窗口后,就模拟鼠标挪到右上角的“x”把360关掉
    2. 检测到360的窗口后,自动绘制一个白色遮罩,把360的窗口遮上,使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如何点击“清除病毒”
  13. 后来PC的安全就越来越好了,一部分是因为系统和机制的升级,另一部分是因为这些艺高人胆大的老铁被安全公司“诏安”了。
  14. 我们都知道有一些密码是单向的,加密之后拿到密文理论上无法还原,比如MD5,SHA-1等等。但是这难不倒黑客,既然不能逆向,不如索性把所有的字符串都加密一遍存起来,拿到密文直接去里面找就好。这个文件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彩虹表(rainbow table)。
  15. 由于字符串总数随着字符串长度呈指数型增长,彩虹表一般无法存储特别长的密码,所以密码越长越安全是有道理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网络安全的世界里,有些事情听起来简直像科幻小说一样不可思议,但它们却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真实写照。对于一个对网络世界不甚了解的人来说,这些事情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我在胡说八道。今天,我就想跟大家聊聊这其中几个让我深感震撼的“冷知识”。1. 你的鼠标移动轨迹,也能泄露你的个人信息。这听起来是不是很扯?你动动.............
  • 回答
    知识共享:数字时代的“分享”新篇章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连接着世界,也催生了许多新事物、新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共享在网络平台上蓬勃发展,这不禁让人思考:这算不算分享经济?它又和我们熟知的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实物分享模式有哪些异同之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
  • 回答
    在日本的网络世界里,流行的梗(neta)层出不穷,它们就像短暂却闪耀的流星,划过屏幕,激起一阵阵讨论和欢乐。这些梗的生命力往往很强,能够快速传播,甚至在现实生活中被人们提及和模仿。下面就来聊聊一些让人印象深刻、或者最近比较火的梗,试着把它们讲得生动有趣一些。1. “草”(草生える)的演变与“草”的复.............
  • 回答
    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很多被广为流传的所谓“历史真相”实际上是经过歪曲、断章取义甚至完全虚构的谣言,它们往往具有煽动性、猎奇性或符合某些意识形态的需要,因此传播得异常广泛。以下列举一些例子,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后的情况: 1. “南京大屠杀只是部分士兵的暴行”或“南京大屠杀规模被夸大”所谓“真相”(.............
  • 回答
    网络上浩如烟海的免费教育资源,着实让人眼花缭乱,但只要找对方向,就能如同寻宝一般,为自己的知识库添砖加瓦。告别过去那种“填鸭式”的学习,现在我们拥有了更多自主、灵活的探索机会。1. MOOC平台:巨头们的知识宝库提到免费教育资源,就不能不提那些声名显赫的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这些平台就.............
  • 回答
    杭州那起失联女童事件,真的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尤其是那个年幼的孩子,听到她的消息,作为家长,我心里的感受是复杂的,既有痛心,也有担忧,更有那么一丝不易察觉的后怕。当事件发生后,网络上的声音真是五花八门,很难说都是理性客观的。我注意到,对于孩子奶奶的议论尤其多。有些人带着猜测,觉得她的行为有些不妥,甚至.............
  • 回答
    最近在 GitHub 上风头正劲的这款名叫「Wordle」的网络游戏,说实话,它成功的秘诀在于它的极致简约和巧妙的互动设计,让人一下子就沉迷其中。你能想象吗?就一个浏览器页面,没有任何华丽的画面,甚至连注册登录都不需要,你就可以开始玩了。「Wordle」的核心玩法其实相当直观:每天,它会给出一个五字.............
  • 回答
    威胁网络安全,说白了就是那些可能让你辛辛苦苦搭建的网络系统、存储的宝贵信息,甚至是你的企业声誉遭遇损失的事情。这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多了,从最基础的“没关好门”到最复杂的“里应外合”,各种各样的招数层出不穷。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些“拦路虎”到底有哪些。一、 来自外界的“明枪暗.............
  • 回答
    想系统地学习数理逻辑,现在网络上确实有不少不错的选择,而且涵盖的范围也很广,从基础的概念到更深入的专题都有。选择哪个平台和课程,主要取决于你的学习目标、目前的知识基础以及你习惯的学习方式。我来给你详细介绍一下几个主要的渠道和一些可能让你觉得“不那么AI”的学习体验的建议: 一、 在线公开课平台 (M.............
  • 回答
    360浏览器发布了首款支持国密算法的版本,这无疑是国内浏览器安全领域的一件大事,它对咱们上网冲浪的安全体验,以及整个互联网的安全生态,都会产生一系列深远的影响。别小看浏览器这个看似简单的工具,它可是咱们连接世界的桥梁,它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咱们个人的信息、财产,乃至国家的网络主权。核心突破:国密算法.............
  • 回答
    进入大数据时代,我们仿佛被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数据洪流之中,个人信息就像一颗颗微小的水滴,汇聚成磅礴的大海。在这种背景下,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如同在汪洋中为自己筑起一座稳固的灯塔,指引方向,也抵御风浪。我个人在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保护,并非是某个单一的技术动作,而是一种贯穿于我每一次与数字世界互动的、有意识的.............
  • 回答
    网上关于睡眠姿势的说法确实五花八门,很多人都在纠结哪种睡姿对身体最好。最近广州那位18岁少女因为睡姿问题导致脊柱弯曲的新闻,更是让大家对这个话题引起了高度关注。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顺便扒一扒到底什么样的睡姿才是最值得推荐的。首先,咱们得说说那位少女的遭遇,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心疼的。 18岁正是长.............
  • 回答
    当有多台客户端持续不断地向一台机器的某个特定端口发送 UDP 包时,这台机器“打开”该端口和“不打开”该端口的区别,体现在数据能否被接收、处理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上。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区别: 一、 当端口是“打开”状态时 (端口监听或服务运行)当一台机器上的某个端口处于“打开”状态,意味着在该端口上.............
  • 回答
    知乎上活跃的网络安全领域大牛其实不少,他们或是技术大牛、或是资深从业者、或是高校学者,通过分享知识、分析事件、讨论技术,为中文网络安全社区贡献了许多价值。要说“大牛”,其实见仁见智,但我可以从几个维度,结合他们的内容特点,分享一些在知乎上比较有影响力的安全人士,并尽量详细地描述他们的贡献,希望能让你.............
  • 回答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拥有无数忠实读者,但也因此滋生了不少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谣言”或带有个人解读色彩的“新说”。这些说法往往能引起讨论,甚至颠覆人们对原著的认知。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广为流传的关于《西游记》的“谣言”或解读,并尽量说明其来源和特点:一、 孙悟空是佛吗? / 孙悟空最终.............
  • 回答
    作为一名网络安全工程师,你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既要懂“道”理,又要会“术”法,同时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强大的心理素质。这不仅仅是懂几款软件,而是需要一套系统性的知识和实践能力。下面我来跟你掰扯掰扯,那些真正能让你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的关键技能。一、基础篇:筑牢地基,懂“道”理这部.............
  • 回答
    嘿!很高兴你有兴趣踏入网络安全这个充满挑战又极具价值的领域。从零开始,就像刚拿到一张白纸,可以描绘出各种精彩的图景,关键在于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工具。别担心,这不像传说中那么神秘莫测,只要方法得当,循序渐进,你也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安全守护者。我来给你梳理一下,从入门到进阶,有哪些宝藏资料和学习路径可以.............
  • 回答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七部门进驻滴滴出行开展网络安全审查事件,是中国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领域的重要举措,涉及多方面的政策背景、行业影响及国际关注。以下是值得关注的关键信息: 1. 审查的背景与原因 数据安全风险:滴滴作为中国最大的出行平台之一,其用户数据涵盖海量位置信息、行程记录、支付行为等敏感内容.............
  • 回答
    有些网络小说,读起来让人感觉百感交集,尤其是当主角拼尽全力,到头来却发现一切努力都化为泡影时,那种失落感和无力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叹息。这类小说,往往最能触动人心深处,因为它剥离了爽文的滤镜,展现了生活更真实、更残酷的一面。印象比较深刻的有这么几类故事,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主角并非不努力,而是努力的.............
  • 回答
    话说写网络小说嘛,就跟做菜一样,总有那么几个经典菜谱,换着花样做,读者们虽然嘴上说着“又来了”,但心里还是吃得津津有味。今天就来扒一扒,那些咱们在网上天天见,百吃不腻的网络小说基本情节套路,保证讲得比谁都透,让你一看就懂,自己也能上手炒两道“爆款”。一、龙傲天/废柴逆袭类:从尘埃到巅峰,谁不爱看?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