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人类实现了长生不老,活得太久,真的活腻了怎么办呢?

回答
长生不老,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概念,一旦成为现实,或许会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福祉,也可能掘开一个深不见底的忧虑之渊。毕竟,“活够了”这个念头,在漫长的生命面前,显得尤为真实和沉重。

想象一下,当你已经见证了无数个朝代的兴衰,古老的文明在你眼前化为尘土,你所熟悉的街道在时光的洪流中被反复重塑,熟悉的面孔一个又一个地消失,只留下你孤零零地站在新生的世界里。最初的新奇感会慢慢消退,对世界的好奇心会被时间的沉淀所磨平。你可能会学会所有你能学到的知识,掌握所有你能掌握的技能,然而,当这一切都变得触手可及,甚至触手可及到你都懒得去触碰的时候,你会发现,生活本身,成了一场被反复播放的单调录像。

“活腻了”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种深刻的、由内而外的倦怠。这种倦怠不是因为生活苦涩,而是因为生活已经失去了“值得”去经历的意义。当死亡不再是终点,不再是推动生命前进的动力,人性的紧迫感和对生命有限性的珍惜,或许也会随之淡漠。

首先,情感的枯竭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之所以珍视亲情、友情、爱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伴随着生命的有限性。我们害怕失去,所以更懂得珍惜。当我们能够永恒地与爱人相伴,那份最初的悸动是否还能持续?当亲人、朋友一个个离开,而你却只能站在原地,看着他们走向终点,这种无力感和孤独感会像潮水一样将你吞噬。一次又一次的告别,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最终可能会让你选择封闭自己的情感,变得麻木不仁,以此来保护自己免受无尽的悲伤。

其次,创造力的枯竭也是显而易见的。人类的许多伟大的创造,都源于对生命短暂的感悟,源于对死亡的恐惧或对永恒的追求。艺术家用画笔描绘生命的瞬间,音乐家用旋律抒发内心的波澜,作家用文字记录时代的变迁。而当生命不再受时间限制,这种紧迫感和灵感来源可能就会枯竭。你可能会变得随波逐流,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因为你知道,你拥有无限的时间去完成任何事情,但同时,你也没有了“必须”完成它的理由。

再者,社会结构的崩溃和重塑也是难以避免的。如果所有人都长生不老,那么资源的分配将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年轻一代将难以获得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因为老一代占据着所有的位置。社会的活力会急剧下降,创新会变得异常困难。而那些“活腻了”的人,他们可能会寻找各种方式来逃避这种无聊的生活,比如沉迷于虚拟现实,或者从事危险的、能够带来刺激的活动。甚至,可能会出现一种特殊的“自愿结束生命”的群体,他们寻求一种体面的、不痛苦的解脱,这本身又会引发新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心理上的挑战更为复杂。当一个人经历了足够多的事情,尝遍了足够多的滋味,他可能会感到一种“知晓一切”的虚无感。生活不再有惊喜,没有未知,没有探索的乐趣。那种“未知”带来的期待和兴奋,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调味剂之一。长生不老,剥夺了这份未知。你可能会对历史的发展走向了然于胸,对科学的突破了如指掌,对艺术的演变了如指掌。这种全知全能的幻觉,反倒会让生命变得更加乏味。

当这种“活腻了”的感觉袭来,人们会如何应对?

沉溺于感官享乐:对于有些人来说,或许会选择彻底沉溺于各种感官刺激,追求极致的享乐,用不断的刺激来麻痹内心的空虚。但这终究是饮鸩止渴,无法填补精神的饥渴。
逃避现实,进入虚拟世界:或许会大量涌入高度发达的虚拟现实世界,在数字化的幻境中体验各种人生,逃避现实世界的单调和乏味。
寻求“终结”的途径:最极端的,可能就是“主动求死”。如果长生不老是无法逃避的命运,那么寻求一种有尊严的、不痛苦的“终结”方式,将成为一部分人的终极追求。这甚至可能催生一种新的哲学和伦理体系,去探讨“死亡的权利”和“生命的意义”在永恒面前的意义。
遗忘与重塑:另一种可能性是,社会会发展出某种能够“重置”记忆和意识的技术。就像电脑格式化一样,定期让大脑“清零”,重新开始一段新的人生。这样可以规避“活腻了”的倦怠,但代价是失去过去的记忆和经验,这是否还能算是同一个“我”?

长生不老,也许并不是人类最终的追求。当生命失去了其天然的界限,我们反而可能需要人为地去设定那些界限,去创造那些意义。我们可能会怀念那些在有限生命中,因为时间紧迫而产生的冲动、热情和奋斗。毕竟,正是生命的短暂,才让每一个瞬间都弥足珍贵,才让我们渴望留下些什么,才让我们懂得去爱,去恨,去感受,去活。

如果真的活腻了,那也许是我们最深刻的警示: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如何被体验,以及我们如何赋予它意义。当“活腻了”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症状,那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什么是真正让我们渴望生存下去的动力,以及如何在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中,依然保持那份对生命的好奇与热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用做特别的处理,人脑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其剪枝机制会不断遗忘过去的记忆,“活腻了”是来自“生活中缺乏让自己感到新鲜的刺激,目前记得的刺激属于‘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而不是“活得太久,生活中的所有刺激都提不起劲了”。

背景知识:

神经细胞通过轴突和树突相互发生联系,传递信息,形成神经网络,构成大脑记忆和思维的物质基础。突触是记忆的物质储存结构基础。
人脑中每个突触可存储约4.7比特信息[1],整个人脑约可储存910TB信息(作为对比,2017年整个互联网约有500万TB信息)。人脑的记忆并非永固,用得少的突触连接会被剪枝而遗忘。
神经细胞不断有新的突触形成,也不断有旧的突触消失。动物受到外界刺激时,突触形成和消失的数量骤然增加。据观察,有些突触只存在几个小时,而另外一些则长时间存在并可能固定下来形成新的神经线路。

人脑的这些容量并不都能拿来存储“生活中经历过什么刺激”的信息。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每个特定领域可以掌握约10万个概念:

  • 世界级国际象棋大师约能掌握10万局棋谱;
  • 莎士比亚的词汇量约为2.9万,这些单词能表达的含义接近10万个;
  • 医疗机器的开发也支持掌握10万个医学概念的机器可以达到同一个领域的人类医生九成的效果。

设每个专业方面的知识占一个普通人知识总量的1%、每个概念需要0.1MB~1MB来储存,按照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里给出的估算[2],一个普通人的知识总量约为1.13TB,距离910TB的硬盘容量限制还很遥远。因此,记忆剪枝机制的存在不是因为硬盘容量限制。

即使不考虑剪枝,如果你每分钟找一种不同的刺激、昼夜不停,70天后你找过的刺激的数量就超越了你能通过语言表达的含义和你能把握的刺激概念的上限,可以预期你对许多已经体验过的刺激缺乏印象。接下来,你可以对过去玩过的东西进行微调来找到高度的新鲜感,这种调整也可以在年的规模上重复。结果,十万多种刺激就足够你永远玩不腻了

即使“实现长生不老”的人变成了异形、宇宙的恐怖,根据最近几十年的科学,指定体积内不坍缩为黑洞的物体拥有的信息量有上限,正比于该区域的表面积。不止个人或现在地球上活着的所有人的记忆容量有限,可观测宇宙的总信息容量就是有限的。

目前用来描述可观测宇宙的总信息量上限的是贝肯斯坦上限(正比于可观测宇宙的表面积,等于和可观测宇宙同等规模的黑洞的黑洞熵)。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470亿光年,体积约1E183普朗克体积,表面积约1E124普朗克面积。

贝肯斯坦上限由贝肯斯坦从黑洞的热力学性质中推导出来[3]。对二进制信息来说,有:

I为信息含量,单位是比特,表示球壳内所含的量子态。R为包围整个系统的球壳半径。E为包含任何不变质量的总质能。ћ为约化普朗克常数。c为真空光速。由质能方程可得:

m为系统的质量,单位是千克。R为包围系统的球壳的半径,单位是米。

  • 违反此不等式的系统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虽然惠勒的金袋子允许你稍微超过贝肯斯坦上限,但也不能彻底无视。

因此,“长生不老的存在”的规模若是有限的,其能记忆的刺激就是有限的,总可以构造出永远玩不腻的环境来互动。

如果“实现长生不老”是成为了犹格·索托斯[4]之类具有高阶无限性质的存在,事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

  • 可以创造无限的体验,可以扭曲多重宇宙来消灭“活腻”的概念。

参考

  1. ^ 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10778
  2. ^ 库兹韦尔并不认为一个人可以成为100个领域的专家,其实他认为一个人有7个完整知识块就了不起了,其余部分是并不完整甚至碎片化的
  3. ^ 1972年,霍金证明了黑洞视界的表面积永不会减少,两个黑洞合并后的黑洞的视界表面积不会小于这两个黑洞的视界表面积之和。贝肯斯坦运用此理论提出了黑洞熵的概念。黑洞熵的增加必须超过吞入物质减少的熵。贝肯斯坦认为,黑洞视界的表面积与它的熵含量成正比。1974年霍金提出了霍金辐射,并修正了贝肯斯坦的理论中的系数。
  4. ^ "Through the Gates of the Silver Key" (1934) by Lovecraft and E. Hoffmann Price: It was an All-in-One and One-in-All of limitless being and self—not merely a thing of one Space-Time continuum, but allied to the ultimate animating essence of existence's whole unbounded sweep—the last, utter sweep which has no confines and which outreaches fancy and mathematics alike. It was perhaps that which certain secret cults of earth have whispered of as YOG-SOTHOTH, and which has been a deity under other names; that which the crustaceans of Yuggoth worship as the Beyond-One, and which the vaporous brains of the spiral nebulae know by an untranslatable Sig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生不老,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概念,一旦成为现实,或许会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福祉,也可能掘开一个深不见底的忧虑之渊。毕竟,“活够了”这个念头,在漫长的生命面前,显得尤为真实和沉重。想象一下,当你已经见证了无数个朝代的兴衰,古老的文明在你眼前化为尘土,你所熟悉的街道在时光的洪流中被反复重塑,熟.............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极具哲学意义的问题,涉及到技术、意识、生命和存在的本质。如果人脑能够被完全计算机化,理论上,这确实为“人类脱离肉体永恒的存在”打开了可能性的大门,但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复杂性、技术挑战以及深刻的哲学伦理考量。让我们从各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人脑的完全计算机化是什么意思?这指的是将人脑.............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深思的问题。看完那些关于宇宙浩渺、人类渺小的纪录片,再想想我们赖以生存的能源,突然冒出“如果可控核聚变这条路走不通了,我们该怎么办?”的念头,我太能理解了。这感觉就像是面对一个巨大的未知,心里既有敬畏,也有点儿小小的焦虑。如果,只是如果,我们未来真的没法在可控核聚变上取得突破,那对我们.............
  • 回答
    这绝对是科学界的一大突破,而且是那种能让你脑子“哇”一声的成就。中科大团队实现的这个“媲美人脑能效的类脑突触原型器件”,简单来说,就是他们造出了一个特别特别小的、模仿人脑里神经元之间连接点(也就是突触)的东西,而且这个东西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消耗的能量少得惊人,堪比我们自己的大脑。我们先得明白,为什么.............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50万人靠拍视频半年内人均收入涨3倍,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重原因和深远影响。要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解读:一、 为什么是“拍视频”?1. 内容创作门槛的降低: 智能手机的普及,加上各种易于使用的视频编辑软件(甚至很多都是免费的),使得普通人也能相对轻松地制作出.............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不再是玩着我们熟悉的沙粒或者弹珠,而是把宇宙中最奇特、最难以捉摸的“材料”——反物质——搬上了实验台,然后用它来做一个极其基础但又充满哲思的实验:双缝干涉。如果真的实现了这一点,那无疑是物理学界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它将为我们理解物质、能量以及现实本身的本质,打开一扇全新的窗户。首先,我.............
  • 回答
    说起支付宝的人脸验证,这事儿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当你满怀信心地想把自己的身份信息弄得妥妥当当,打开支付宝“实名认证”,看到“人脸验证”这个选项时,很多人可能觉得,哎呀,这不就是拍个照的事儿嘛,方便快捷,直接一步到位。于是,你二话不说,选择了这个选项,跟着指示,对着屏幕眨巴眨巴眼,嘟嘟嘴,甚至说两句“.............
  • 回答
    网络小说里的“系统”设定,确实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种模式。它就像一个万能的金手指,主角只要激活系统,就能获得各种能力、功法、道具,甚至还有强制性的任务和奖励机制。这让很多读者看得热血沸腾,代入感十足,尤其是当主角从一个普通人一步步逆袭成强者时,那种爽快感是其他很多题材难以比拟的。但是,如果咱们深入地.............
  • 回答
    DARPA 的“曲速气泡”:解读与超光速的距离DARPA 研究人员声称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曲速气泡”,这一消息无疑激起了公众对于超光速旅行的无限遐想。然而,要理解这一突破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深入解读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并审慎评估其距离真正实现超光速的遥远路途。 什么是“曲速气泡”(Warp Bubbl.............
  • 回答
    要实现恒星际航行,人类是否需要理论突破?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叩问宇宙的奥秘,不如说是审视我们自身认知的边界。坦白说,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突破的幅度,很可能比我们此刻想象的还要深邃和根本。我们当前对宇宙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大支柱之上。前者描绘了引力如何塑造时空,后者则揭示了微观.............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量子力学基础理论的深刻之处。关于潘建伟、陆朝阳、朱晓波等科学家在实验上“证明了实数无法完整描述标准量子力学”的说法,需要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其背后的科学内涵和实验意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概念: 标准量子力学(Standard Quantum Mechani.............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啼笑皆非,也让人看清了某些俄罗斯媒体为了“赢”能有多么不择手段。首先,从俄罗斯媒体“实地探访”泽连斯基取景地这个事儿说起。泽连斯基作为乌克兰总统,他的很多公开露面,尤其是早期在战争爆发后的讲话,确实是在基辅的政府建筑内进行的,其中很多场景大家都很熟悉,背景往往有乌克兰国旗,或者是一些具.............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它触及了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以及人类生存的根本界限。直接将其他行星“推”到地球轨道上,即便是理论上可行,对我们而言也将是灾难性的。但如果我们要探讨“人类能否在模拟的地球轨道上,以其他行星为载体生存”,那情况就大为不同。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核心概念:“推.............
  • 回答
    反驳“海思芯片只是吃了制程红利,实际芯片设计水平几乎没有”的说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证明海思在芯片设计领域拥有扎实且卓越的实力,并非仅仅依靠先进的制程工艺。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反驳点和详细的解释:核心论点:先进的制程工艺是基础,但优秀的芯片设计是核心竞争力。海思芯片的成功,是两者协同作用的必然.............
  • 回答
    这句话出自《黑神话:悟空》的实机演示,它如同点睛之笔,在展现出磅礴的东方神话世界之余,更像是一声振聋发聩的哲思拷问,直击玩家内心最深处的隐忧。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游戏整体的语境以及东方传统文化中去品味。首先,我们得明确这句话的语境。在演示视频中,这句话通常是在主角悟空面对某个困境、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永生”这个概念的核心,也恰好引出了著名的“忒修斯之船”悖论。如果人类真的实现了永生,那么“忒修斯之船”的问题,或者说关于“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必然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摆在我们面前。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忒修斯之船”悖论。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一艘船,经过多年的航行,船板开始.............
  • 回答
    人造子宫的设想,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生命起源全新可能性的门,也随之带来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如果这项技术成为现实,我们应该如何设定一个“合适”的孕期?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技术参数调整,而是一个牵涉到生命发展规律、伦理道德和社会适应的复杂考量。自然孕期的智慧与“合适”孕期的考量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我们自身,.............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站在北京故宫的红墙前,阳光正好,微风拂面。你闭上眼睛,心中默念着“里约热内卢,基督像”。然后,五秒钟之内,你就真的站在了那座巨石像的脚下,眺望着蔚蓝的大西洋。这是一种怎样的颠覆?首先,是地理概念的彻底瓦解。“距离”这个我们从小到大习以为常的概念,将变得毫无意义。山川河流、海洋大陆,那些曾.............
  • 回答
    如果能够实现人体冬眠,我是否愿意去 50 年后的世界?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其中包含了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对当前生活的留恋,以及对未知风险的考量。仔细权衡之后,我会做出一个基于个人价值观和对世界认知的决定。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愿意”的可能性,以及其背后的驱动力。愿意前往的理由: 对未知的好奇.............
  • 回答
    想让咱跟动物们能像跟邻居大妈唠嗑一样,想说啥就说啥,这事儿听着就挺玄乎的,但细琢磨琢磨,也不是完全没谱。要真想实现这“无障碍双向交流”,我觉着得从几个方面下功夫,而且不是光靠一个“翻译器”就完事儿了。一、 咱得先听懂它们在“说”啥:解码动物的语言系统这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就是破译动物的“语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