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薛之谦 9 月 21 日对李雨桐的再次回应,并晒出转账记录?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分析和评价薛之谦在 9 月 21 日对李雨桐的再次回应及晒出转账记录这件事。

背景回顾 (为了更好地理解回应的意义,有必要回顾一下事件的起因和发展):

起因: 2017 年 9 月,李雨桐在微博上爆料薛之谦在与她恋爱期间,曾存在“骗财骗色”、“强迫堕胎”、“出轨家暴”等一系列行为,并称薛之谦曾向她借款 850 万元,其中包括为她买房的 200 万元首付。
薛之谦初次回应: 薛之谦在事发后不久也发了微博承认与李雨桐有过一段情,并表示已经分手,但对一些爆料内容进行了否认,特别是关于强迫堕胎和高额借款的说法,他声称已经给了李雨桐钱,并且很多都是他自己的钱。
后续发酵: 此后,双方的爆料和反驳断断续续进行,包括李雨桐晒出部分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薛之谦也曾有过回应,但始终没有完全平息舆论。
时隔多年再次回应 (9月21日): 经过近两年的沉寂,薛之谦突然在 9 月 21 日发布长文再次回应,并附上了多张包含转账信息的截图,声称是为了“证明清白”,回应的核心是针对李雨桐的“借款 850 万”的指控。

9 月 21 日回应及转账记录的详细分析与评价:

这次回应的核心信息是:

1. 否认欠款 850 万: 薛之谦声称他并没有欠李雨桐 850 万元,而是李雨桐将本属于他的钱(包括为她母亲治病、买房的首付等)和他自己的钱混在一起,并以此为由向他索要高额“补偿”。
2. 晒出转账记录: 他晒出了多张带有日期、金额、收款人信息的银行转账截图,以证明他已经向李雨桐支付了巨额款项,并且这些款项的性质并非借款,而是他为了解决问题而付出的“补偿”或“承担”。
3. 指控李雨桐利用舆论施压: 薛之谦在文中表示,之所以时隔这么久再次回应,是因为李雨桐不断地通过媒体和网络对他施压,让他无法忍受。

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

1. 证据的有效性与解读:

转账记录的价值: 薛之谦晒出的转账记录是实打实的资金流向证据,显示他确实向李雨桐支付了大量金钱。从记录的金额来看,涉及的数额确实非常巨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佐证他“付出很多”的说法。
记录的局限性:
断点: 转账记录只能显示单向的资金流动,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些转账的“性质”。例如,这是一笔借款的归还,还是补偿款,抑或是其他形式的约定,仅凭转账记录本身是无法定论的。
背景缺失: 缺乏双方在转账之前的完整沟通记录和协议,使得这些转账的真实意图和性质变得模糊不清。李雨桐可能认为这些是应得的赔偿,而薛之谦则将其定义为“补偿”。
选择性公开: 薛之谦选择性地公开了部分转账记录,而李雨桐则可能掌握着其他指向不同解读的证据,例如她声称的聊天记录。
解读的争议: 双方对转账性质的解读是核心争议点。薛之谦将其描述为为了“解决问题”而付出的,带有一定程度的“安抚”和“承担责任”的意味,但他也明确否认是“欠款”。李雨桐则很可能认为这些是她应得的赔偿,是她一直以来遭受伤害的补偿。

2. 回应的时机与策略:

时机选择的疑虑: 时隔两年后才突然选择回应,并且晒出转账记录,这让很多人质疑其动机。
“洗白”意图: 最普遍的猜测是,薛之谦可能是在其事业面临新的压力或有新的发展计划时,试图通过这个方式来为自己洗白,清除过去的负面影响。
被动反击: 也有可能是在李雨桐再次有新的行动或爆料之前,采取了先发制人的策略。
证据更新: 也有可能是在此期间他收集到了新的证据,或者认为之前的回应不够充分。
“时隔多年”的负面影响:
拖延的嫌疑: 长期不回应反而会让公众觉得他选择性回避问题,而突然的回应可能被解读为一种被动或策略性的行动。
公众记忆的模糊: 相隔太久,很多公众可能已经淡忘了事件的细节,此时的回应效果可能不如在事件发生初期。
晒转账记录作为证据的有效性: 晒出转账记录确实增加了他“已经付出”的证据,但正如前面所说,它并不能完全解决“欠款”的性质争议。这更像是一种“我付了这么多钱,你们还想怎样?”的姿态,而不是一个彻底的澄清。

3. 对李雨桐的回击:

“借款 850 万”的对质: 薛之谦这次回应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反驳李雨桐关于“850 万借款”的说法。他通过晒出转账记录,试图证明他支付的金额远超“借款”的范畴,并且性质并非简单的借贷关系。
“混淆视听”的指控: 他暗示李雨桐是将他的钱和她自己的钱混在一起,然后以“借款”的名义向他索要,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指控,意在削弱李雨桐的可信度。
“不断施压”的动机揭露: 他声称李雨桐一直在利用舆论对他施压,这可能是为了将公众的焦点从他过去的 alleged behavior 转移到李雨桐的“纠缠”上。

4. 舆论反应与影响:

两极分化的评价: 这种类型的回应几乎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支持者: 薛之谦的粉丝和一部分支持者会认为他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澄清,并且晒出了实实在在的证据,证明了他是一个受害者或者至少已经尽力弥补。他们会觉得李雨桐在得寸进尺。
批评者: 质疑者则会认为他是在“甩锅”和“危机公关”,指责他选择性披露信息,并且时机可疑。他们可能会继续深挖,或者认为这种回应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只是把事情复杂化。
法律层面的不确定性: 从法律角度看,即使有大额转账记录,也无法完全排除借贷关系存在的可能性。法律上的认定需要更全面的证据和双方的意图证明。
公众信任的修复难题: 这种回应方式,虽然提供了证据,但由于其复杂性和争议性,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修复公众的信任。事件的真相往往比简单的转账记录要复杂得多。

总结性评价:

薛之谦 9 月 21 日对李雨桐的回应和晒出转账记录,是一次 策略性、带有辩解性质的公开回应。

优点:
他提供了具体的资金流转证据,证明了自己确实向李雨桐支付了巨额款项,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一分钱都没给”或“只给了一点点”的说法。
他试图明确自己与李雨桐之间的资金往来并非简单的“借款”,而是更复杂的“补偿”或“承担”性质。
缺点与争议:
回应时机可疑: 时隔多年才进行如此重大的回应,容易让人质疑其动机和策略性。
证据的局限性: 转账记录本身无法完全证明其“性质”,双方对性质的解释存在根本分歧。
未能完全澄清: 这种方式更像是一种“我付了钱,你们不依不饶”的姿态,而非一个彻底的、令人信服的澄清。它未能解决关于“强迫堕胎”、“出轨”、“家暴”等更核心的指控。
可能加剧对立: 这种做法很可能进一步加剧双方的对立,让事件更加难以平息,也让公众更加难以判断真相。
公众信任挑战: 对于一个曾经有过负面新闻的艺人来说,这种回应方式很难轻易赢得公众的完全信任。

总的来说,这次回应是一场 零和博弈的公关战,薛之谦试图通过证据来扭转舆论,但同时也可能因为回应方式和时机而引发新的争议和质疑。最终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证据解释权”和“回应动机”的解读,以及是否会有更具说服力的证据出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实名纠偏目前最高票所谓 ELA 的分析文,该作者可能初步了解了 ELA 这个名词,但应该刚刚入行,后续论述有比较大的错误。
2.第一次在知乎写见解,主要还是因为对于我们这些专业厂牌而言,最看着惋惜的就是不懂装懂的新人。
3.还是建议设计师先面对好甲方,你们的活都干完了吗?


一、什么是 ELA

ELA 是一种错误级别分析法,该分析主要通过 JPEG 图像的不同压缩率实现。对于一张一次性通过计算机制图的图片来说,图片不同位置的压缩率波动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但注意不是绝对没有波动。那具体在摄影行业如何使用呢?我们具体看一个国外的教程例子:


此为需要分析的图像,原作据称是 Canon EOS 50D 未经处理产生。



进行 ELA 分析,可以发现人像部分 ELA 情况参差不齐,但是背景区为纯黑色,由此证明背景区为数字化处理结果,也就是通过抠除原背景后重新填充得到。当然,如果拍摄时候使用专业背景也可以通过通道强行修改。总之,背景被数字化处理过喔!


那么以上是 ELA 的常见分析过程,现在我们来具体看一下目前最高票 ELA 分析文的错误在哪些地方。


二、错误纠偏


1.基于 ELA 差别的推断

“显然,两个对话框的边缘ELA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和程度。”由此推断截图系合成。

错误。ELA 不同不代表不同区域分别处理,而是 ELA 趋势不同才能体现。我们可以选择在本机中调取一张原生截图,和一张我们上传微博后再下载的截图。并同样按照文章作者推荐的网站进行分析。首先是截取的原图(头像已马赛克)▼


丢入分析引擎后▼


所以请注意:只要具有边缘,哪怕是完全数字化整体处理的图片,在 ELA 分析中都会出现不同。


还是提醒大家一定要亲自尝试,光靠看看文章就站队是对自己理性的敷衍。




2.基于 ELA 下底色不同的推断

作者举了两个例子,其一是网页 UI 直接截图时,背景 ELA 应该为接近黑色;其二是女方短信截图,测试背景色也为黑色;而薛之谦长微博中,聊天记录背景色在 ELA 中呈现淡紫色,由此推断截图系合成。

错误。他在实验中同样忽略了控制变量法,因为他没有注意到薛之谦发布的所有微博本身,各类证据是拼接在一张图里,比如它的长微博底部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有一个长颈鹿 LOGO,也就是某款长微博第三方工具▼


所以我们同样先选择该工具制作一个长微博图▼


再上传至微博▼


再从微博下载,并上传至分析工具▼


我们发现,经过第三方在线工具的图片,确实会产生原本干净的 UI 底色转为紫色的情况,原作者的论据不足以支持造假。


同样,薛之谦第二次的聊天记录整合图片我们也以美图秀秀这类快速拼接工具测试,以下分别是制作-下载-分析的过程▼


我们得到了一样的结果,哪怕原图的背景 ELA 再干净,哪怕一个网站的 UI 做得再好,只要截图经过第三方工具的拼接总是有极大可能变成如上的情况。


综上所述,目前最高赞的回答几乎没有正确的论述。



三、基本态度

我们在博文《薛之谦的聊天造假了吗?不一定,我们做了个正经实验:》已经明确强调了,设计师要秉持专业素养,必须运用客观的设计学规律参与市场活动中。做论述要有理有据控制变量,而不是动不动用一些三脚猫功夫求赞,否则等于在跟同行挖坑,为设计圈抹黑。


至于薛之谦本身聊天记录有没有造假,我们再次说明微信的 UI Sketch 是开源的,对于高阶的 UI 设计师而言完全可以做一个天衣无缝的聊天记录。我们目前也无从以设计学角度板上钉钉地姿态去评价。


当然也有一些同行从其他层面尝试分析有没有造假,我们会认可一些基于真才实学的技术分析,如果确实能通过设计学中某种 JZ 也无法企及的技术准确判断,JZ 也会抱以敬意。但对于弄虚作假或者不懂装懂的伪设计师,我们一定予以纠偏。



JZ多媒体解决方案

除了干货,其他什么也没有

user avatar

2020年5月8日的更新:

本来我以为大家已经把这档子事儿忘记了,但是没想到今天来了一个特别礼貌的哥们希望我能解释一下这个回答:zhihu.com/question/6564。我喜欢懂礼貌的人,所以决定破例多说几句。

那个回答里面高亮了我几句话,然后就得出一个结论:

如果我没理解错,那么这些图片边缘的各种小点,应该就是ELA对不对,因为按照结论,这些图片的背景都是纯色的,应该不存在ELA,所以最高赞的结论为图是P的!

但是比较诡异的是,就在上面他还说了:

纯色应该不存在ELA,应该为漆黑一片,否则就是有问题,图就是P的!

我不知道为啥一开始聊纯色还聊得好好的,咋一会儿就聊到图片边缘上去了呢?薛先生的截图里面,有问题的部分其实是图片干净背景的那部分,为了担心这位向我提问的知友还不太看得出来,我特地用红笔圈了一下。

而这位知友发给我的回答里面,他找来的P图狂魔另外的那些截图,背景可都是干干净净的:

这恰好是用薛先生自己在这件风波之后的截图证明了本文中的那些聊天记录截图确实存在较大后期处理的可能性。不知道这部分补充能否回答 @行走皮巨人 提出的疑惑,如果没有的话,那可能是因为我的语文水平有限,说不清楚,也不会再补充了。


以下是原回答:

所有拿微博压缩说事的都是耍流氓,下面也验了李小姐的聊天记录截图。如果担心我是李小姐水军所以手上有原图,欢迎自己去李小姐微博上下载图片测试。

我再说个黑幕给薛粉们:李小姐五千万收购了新浪微博……给薛大大专门开发了一套压缩算法欺负他……什么照片传上去……都好像被PS了八百遍……所以薛大大什么错也没有……我们在合着伙黑他……全部是因为嫉妒他的才华……你们满意了?

_(•̀ω•́ 」∠)__(•̀ω•́ 」∠)__(•̀ω•́ 」∠)__(•̀ω•́ 」∠)_

从一个专业图片后期鉴定师的角度出发,薛之谦发的聊天记录基本上可以判断有拼贴作假的行为。刚好薛老师在自己的博客上发了所谓的“原始数据”,那么以下所有分析均基于薛老师这次给出的截图。

ELA,错误等级分析是我们在分析照片是否经过后期处理,尤其是后期合成的一个重要手段。JPEG压缩算法的本质是模糊照片中肉眼不可见的细节,因此一张照片转存的次数越多,照片中的这类细节数量就会越少,从计算机的角度看就是错误等级越低,在画面中呈黑色。又因为不同照片根据内容来源的不同,压缩算法也会略有差异,所以不同来源部分的内容在ELA中也会有不同的明暗和色彩表现。那么我们来看看薛老师的几张截图。

显然,两个对话框的边缘ELA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和程度。当然了,更关键的问题还不在这里。据说这儿的聊天记录全部是截屏,屏幕元素和我们平时分析的照片还不太一样,全部是机器生成的。相机拍一张白纸,还有坑坑洼洼人眼不可见的纹理在,但计算机给一个#FFFFFF的颜色出来,那一定整个面全部是一致的,换句话说也就是不存在任何的ELA。

我们看一个薛老师的微博页面截图。

导出ELA图:

可以看到,所有UI界面都是干干净净的黑底色,没有任何的杂色。另外还可以看到不同来源数据导致的ELA值差异,例如苹果手机UI元素的超高频噪点,薛老师微博背景图片的均匀噪点(肉眼是纯色,计算机看来不是噢),薛老师大头像的蓝色噪点和下方因为缩图导致信息量提升的小图像密集噪点等等。

可能有人会问,薛老师的长微博是压缩过的啊。嗯,问题就在这儿。前面我已经提过了,JPEG压缩的算法原则是减少人眼不可见的细节变化,换句话说ELA越压缩只会变得越低,也就是说画面只会越来越黑。我给大家看一个用最低质量(也就是细节保留最少的算法)转存5次之后的JPEG文件和对应ELA:

可以看到背景依旧是干净的黑色,而且banner图、薛老师的头像颜色也明显变深了,上面几个相册缩略图也都变成了深色。

好了,那么欢迎大家再回过头去看看薛老师发的聊天记录截图,告诉我他的底色是什么颜色的?

这么快过百赞啊,感受到了蹭热点的爽快感。送大家一个图片分析网站慢慢玩吧。

Forensically, free online photo forensics tools

薛老师的截图

本回答页面的截图:

以上,发表于17年9月21日15:00


这位小朋友,我没说想黑谁,也没说谁脑残。不过按照现在流行的那个词,求锤得锤,我给你看一下一份有诚意的聊天记录截图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吧。所有内容都是两方当事人自愿上传到网站的,对应的工具链接我也发了,如果有怀疑可以自己试着再做一次。

可以看到,李雨桐修改过截图的地方(下面涂抹隐去数字的位置),ELA有明显提高。

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出发我想补充一句,这个截图才叫光明磊落。我觉得以后娱乐圈有什么绯闻,截图画质应该以李雨桐小姐的这个为标准。

以上,更新于17年9月21日15:30


上了日报,上了官微,眼看着水军越来越多,今天晚上看了好几个点赞比较多的水军的知乎活动记录,算是对知乎大V里面究竟有多少是给钱发公关文的有了新认识,谢谢你们让我开了眼界,看到一个自己以前从未了解到的知乎。

在我下面贴各种其它来源实验的,有很多水军水得也太明显了,实在是心疼薛老师的公关能够这么快组织一批关于PS的公众号出来,可能它们也因为这笔意外之财而感到开心吧。遗憾的是,它们可能还不太清楚ELA究竟应该怎么看,以及能够说明什么,所以那些帖子大多漏洞百出。这儿的回复里面,也有不少计算机图形学背景的真实用户们给出了更准确的判断,谢谢你们,是你们让知乎依旧可爱。

为了大家不至于被那些错误的实验误导,我在这儿还是做一些更详细的解释吧。之前我写过一段:

一张照片转存的次数越多,照片中的这类细节数量就会越少,从计算机的角度看就是错误等级越低,在画面中呈黑色。又因为不同照片根据内容来源的不同,压缩算法也会略有差异,所以不同来源部分的内容在ELA中也会有不同的明暗和色彩表现。

重新拉一下重点:

  1. 浅色表示ELA值较高,深色表示ELA值较低
  2. 照片转存次数越多,压缩越多,数据差异越小,颜色越深
  3. 照片中内容来源不一致或被编辑的部分,数据差异大,颜色浅

当然了,下午我也就是午觉起来随手发帖,不至于说得那么仔细,所以上面这段话确实有不够严谨的地方。

确切的说我们对于ELA的分析要从点、线、面三个角度出发:

  • 点是指画面中的重复纹理或者雷同数据,在以下的截图里面这类元素主要就是聊天文字部分,当然头像实际上也可以看做点的一部分,只不过每个头像都应该作为一个大点进行对比。重复纹理在ELA分析的时候应该表现出近似的颜色,细节较多的区域数据差异也应该大。
  • 线就是不同颜色大面之间的交界线,相同反差边缘应该表现出近似的ELA结果。反差越大,ELA值越高,线条越清晰。
  • 面最简单了,纯色面不存在差异,也就不存在ELA,换句话说漆黑一片。有波动,就是有问题。

三种类型的画面内容分析方式不同,但基本上还是可以参考前面的原则,所以只是不严谨,并不是说错了。好几个网友参考这儿的说法做了实验,但是发现越存白色越少,然后就说我这儿的论证方法是假的,还是因为自己对ELA的理解程度不够。当然了,还有一些水军也做了类似的实验,那就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一不小心就暴露了身份。

另外还有几个实验帖,把照片打开,先另存,然后修改几个字再另存,发现没有大变化,于是就草率得出结论我介绍的方法是错的,也不对。ELA是转存次数与转存质量的累积,如果一张照片在PS里面没有关掉,直接同一参数另存两遍,ELA级别应该是相同的,没变化就对了。

有朋友在评论里面质疑,我前面给的照片都是黑的,后面给的那个网站截图又都是花花绿绿的,所以是在乱带节奏。不好意思,这个确实是我的错,因为我做ELA分析用的是专业监视器,可以直接调整输出电平,所以一看就知道哪儿有问题。但是大家家用的显示器没这个功能,所以我给了一个可以直接在网页上调整增益的工具给大家,我截图的时候为了看得清楚一些,也提高了增益,自然就带颜色了。

至于说什么我就是拿个JPEG压缩瑕疵说事儿的,您最好还是换个地方带节奏吧,知乎这种需要智商才能玩的平台真的不适合您。您没给我钱,我没义务给您讲ELA和JPEG压缩之间的关系。

还有一些技术细节我也不想多说了,不过拜托如果薛老师真的想来反驳这篇帖子里面的内容的话,最好请水军们先通读一下Neal Krawetz博士的Digital Photo Forensics和Hany Farid博士的几篇相关论文。另外GitHub上的MKLab-ITI/image-forensicsshurain/elasentenza/GIMP-ELA等等几个ELA相关项目也可以先琢磨琢磨,最好能通读其中某个项目的完整源代码。

不过说实话,就算Krawetz博士本人到场,也会发现我无非是把他书中的话摘抄了一些。而其他后生晚辈,更不会对他老人家的原话提出什么反驳意见。

另外,在我们判断图片真实性的时候,ELA只是最常用也最简单的判断照片中是否存在被篡改内容的手段。通过ELA不一定说明照片没经过修改,前面还有很多关卡等着;但没通过ELA至少说明照片内容来源并不一致。所以我奉劝一句,各路水军大人与其在我这个只能证明文件是否经过了“P图”的科普贴里面找问题,不如花花心思想想其它网友们提出的圆角大小不一致啊、13年微信17年界面啊等等逻辑方面的硬伤问题。

最后关于匿名回答的问题做一个说明:开始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并没有想这篇回答会能成为这个问题下的第一。等到下午看手机,点赞已经超过我上知乎一年时间点赞数量的总和。如果这样一个问题,成为我永远不可能超越的数字出现在我的回答里面,对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是一种挺不能接受的事情,有悖于我理解的知乎,也有悖于我自己的选择,所以永远不会取消匿名。

好了,就说这么多,天晚了,希望你们好梦。

以上,更新于17年9月21日22:00


某多媒体解决方案(现已更名某solv。知道收黑钱的滋味不好受了吧,但是在评论区卖萌,能挽回丢掉的尊严么?),您在微博上隔空质疑一下,我也懒得搭理,非要跑到知乎上面来。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麻烦多看看书,多了解一下再来打好不好,不然为这个程度的质疑我还要专门回复一下很耽误时间啊。

您截的这个图,压缩了很多遍了,还是背景干净,明白不?计算机出来的白色聊天界面,颜色均一,所以不存在ELA,增益打到顶,还是一个颜色,明白不?就连长微博上下都是一个绿色的,明白不?


薛老板的这个背景,就叫花的,明白不?


JPEG压缩是高频压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分点线面来识别,明白不?大面积的色块叫低频信息,JPEG压缩一百遍也不会在一个色块中间出现压缩斑,明白不?我们搞技术的,对你们娱乐圈那些破烂事没兴趣,明白不?我们搞技术的,不做肯定结论只给数据参考,这叫谨慎,明白不?我们搞技术的,不把话说死是因为尊重科学,不是为了给营销钻空子,明白不?

至于您发的那张用来讲解ELA分析的片子,就是Neal博士本人的例子,以后别用了一下图片搜索不看出处就随便发出来,可以不?下次咱们多看点原文,可以不?

FotoForensics

ELA是一个参考标准,这话我在这篇回答里也说了很多遍。关键是别忘记了,ELA除了可以判断照片的后期痕迹,也可以参考照片的转存次数。一个聊天记录手机截图转存一次,长微博拼图转存一次,上传到微博再转存一次,为什么压缩成了这个B样,你自己心里没点B数?老子再站李小姐一次,能学学别人的聊天记录那干干净净光明磊落不?都不是手机截图长微博拼图上传微博的?人家是开了隐藏VIP压缩比一个顶过去六个?

还有,您别酸,我不用管甲方的单子做完了没,我TMD就是甲方,我平时就拿ELA看你们乙方是怎么拼素材糊弄我的。

钱在我手上,ELA没过,我想扣钱就扣钱,我想不给钱就不给钱,你想说服我可以给我看原始数据文件,能说服,钱照给,我还道歉。

同样,公道在人心中,ELA过也好没过也好,人家相信就是相信,不相信就是不相信,如果想说服大家,原始文件拿出来,大家自然相信。

最后,和水军大统领说一声,解决方案我告诉您了,该读的书、该读的论文、该读的代码我劝您还是让他们读一读,这个功夫省不了,不然容易像上面这样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真不是谁谁谁跟您吹个牛逼说自己专注PS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就能解决的。古话有,真理是越辩越明的,小水军来得越多,反而越容易让大伙儿看清楚事情真相,您说这道理对么?要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不如还是等着风波散算了,真的,咱们记性都不好。

再或者,国内做这个领域的人不多,要不您去大学相关专业找个研究员让他来反驳我?我觉得这个方法比较靠谱,也算是变相提高科研人员收入水平啊,我先替大家感谢您了。

以上,更新于17年9月22日6:00

user avatar

你们知道啥啊,李雨桐只敢张嘴要五千万才被砍到两百万的。小高孩子流产了薛之谦说要离婚,小高开口要两亿五,薛之谦好说歹说才砍到一千万,都怪小李面子薄不敢要太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